《无住生心》第一集(1-24)

         淨空法師講

  (一)

  真正發心學佛的人,在這個動亂的大時代之中,一定要認識清楚│佛家常說﹁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要深深地體會這一句話,然後就曉得怎樣去用功、怎樣去修持。凡是帶不去的,決定不要掛在心上;能帶得去的,一定是分秒必爭,決定不能把光陰空過。什麼是能帶得去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可以帶得去,這是世間的小善;而諸佛如來期望我們的乃是成佛、成菩薩的大善。成佛、成菩薩就一定要深信淨土,念佛求往生。

  怎樣才做到﹁老實﹂呢?一定要萬緣放下。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界之中,保持自己心地的真誠、清淨、慈悲。將這一句﹁阿彌陀佛﹂時時刻刻掛在心上。遇到有緣的眾生,我們要真誠、恭敬、歡喜地將這法門介紹給他,勸勉他。這就是真實的供養。

  ﹁一切供養中,法供養為最﹂,這與阿彌陀佛、諸佛如來的本願就相應。要這樣的修學,我們一天的時間就沒有空過。這一天一定能得到身心清淨、法喜充滿,而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

  (二)佛在︽金剛經︾裡告訴我們:﹁三心不可得,萬法因緣生。﹂這個意思就是說明,眾生以為自己能分別、能執著,能愛、能取、能有的自心;而﹁三心不可得﹂說明能有的心是虛妄的、不實的,是不可得的;﹁萬法緣生,當體即空﹂,則一切萬物也是不可得。

  ﹁能得與所得,俱不可得﹂,這是佛為我們說出事實的真相。不但一切法不可得,非法也不可得。佛為什麼要說﹁非法﹂?﹁非法﹂就是空相。﹁法﹂是有;﹁非法﹂是空。在三界之內,欲界、色界執著﹁有﹂;無色界人執著﹁空﹂。空、有俱不可得,這才能超越輪迴。然在三界之外,偏真涅槃也是空相。阿羅漢、辟支佛證入涅槃,往往就停住在其中。

  佛在經上說,﹁阿羅漢住在偏真涅槃是二萬劫;辟支佛住在涅槃的時間是一萬劫。﹂換句話說,這麼長的時間他無所作為,工夫完全停頓在那個地方,毫無進展。這叫作﹁墮無為坑﹂。所以佛這兩句話意思就非常深遠,教導菩薩空、有兩邊都不住。這就是﹁無上甚深微妙法﹂,就是﹁無上菩提﹂。眾生在世間,生生世世無論怎麼辛苦,怎麼忙碌,都是四種緣在主宰: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如西方的資本家,他集聚雄厚的財富,我們仔細一觀察,他還是為了討債還債而來。他有公司、工廠和許許多多的員工。他養活這些員工,也就是過去世欠他的債務。欠他多的,養活他一輩子;欠他少的,養他一年、兩年。員工離開了,那是欠得少的。所以,他自己天天精勤在那裡策劃、經營,都是討債、還債。

  工當中有對他很尊敬的,全心全力替他工作的,那是報恩的。有一些找麻煩的,想方法來搗蛋的,那是報怨的。我們看穿這一點,對於世間的真相便不難理解;而後對這個世間﹁留戀的心﹂自然也就淡薄了。唯有看清楚真相,才知道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才知道念佛了生死,超三界的重要性與迫切性。這才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如果還是迷戀在這個世間,貪圖世間的功名富貴,他這一生當中決定不能超越輪迴。不能超越輪迴,我們知道來生在三善道的機會少,在三惡道的機會一定多。

  (三)世間人很少知道生命的真相,無不執著這個身相以為就是自己。於是貪生怕死,發展成為自私自利,因而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不能自拔。結果就是墮落。他在生命層次中,一世比一世低。像佛法裡講的十法界,從畜生道墮到餓鬼道;從餓鬼道墮到地獄道。如果明瞭生命的真相,他的妄想、分別、執著,自然就捨去了。他知道墮落在六道裡,縱然是天道也免不了受苦。佛法給我們講的三苦、八苦,這些都是事實。

  受苦就如同世間受刑一樣。世間受刑的人,是看你犯罪的輕重。犯罪輕的刑罰也輕;犯罪重的受刑罰也重。由此可知,三惡道,就好比是犯重罪的人受重刑;三善道,是犯罪比較輕的受輕刑。可見凡是在六道之中,都等於是在坐監牢,在受刑。佛在經上常講﹁三界牢獄﹂,把三界、六道比做監牢獄。佛這種比喻,實實在在不過分。我們仔細觀察,真正是名實相符。必須這些罪受完,才能出監獄,恢復自由。怎樣才能服刑期滿而出監牢獄?必須在監獄裡有良好的表現。果然有良好的表現,有些時候還有特赦,不到期滿的時候也可以出來。這種特赦就是我們斷惡修善,努力修行,消除業障,提升生命的層次,這樣才能早一天出離監獄,恢復自由。

  佛菩薩苦口婆心指點我們,教導我們,所以他的恩德超越父母。我們常念佛恩,常念師恩,依教奉行,才不辜負自己,不辜負佛菩薩的教誨。

  佛在《金剛經》上教誨菩薩﹁不受福德﹂。這句話對於權小、凡夫實在是非常重要。我們曾經看到過去現在許多發心修行的大德,早年他們的道心、修持都獲得社會大眾的肯定、讚揚,而到中年、晚年就變節、墮落。原因在那裡?就是福報現前,享受福報而迷失了自性。因為享福一定會增長貪、瞋、癡、慢、疑、惡見。不但不能降服其心,不能消除業障,障惡反而與日俱增。這是墮落真正的原因。除非是見了性的大菩薩,他們雖然受福德,而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可是這樣的菩薩要是到我們這個世間來度化眾生,他還是示現﹁不受福德﹂。像世尊及歷代祖師大德們的示現,這是大慈大悲,要做一個好榜樣給我們看。

  在人間弘法,就要做人世間的好榜樣;在天上說法,要給天人做一個好榜樣。這就是說生活受用程度上有差別。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的佛菩薩,在中國應化示現,都與經上的教訓相應。真正能看破、放下,過著極其簡單的生活方式。這是真實大慈悲的顯示。教導我們預防在菩提道中墮落,所以﹁不受福德﹂這一句經訓我們要牢牢記住,一生要依教奉行,不敢違背。

  (四)我們大家既然已經發心出家,當然是不容易的。覺悟的人就不應該再造罪業。可是我們畢竟還是凡夫,八識田中含藏著無始劫來的惡習氣,遇到惡緣很難保持不墮落。因此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遠離惡緣。

  佛教菩薩在六度中,特別重要的是行布施。也就是要捨,要放下。其次是忍辱波羅密。特別是對於物質生活一定要能堅忍,永遠過著清苦的生活。世尊教誡子弟,﹁以苦為師;以戒為師﹂。這些教訓都是保障我們在菩提道上遠離惡緣,而不至於墮落。特別是接受供養,在世尊那個時代,出家人接受在家信徒的供養,只限於簡單的生活必需品: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所謂﹁四事供養﹂。今天的社會由於科技發達,一般人生活水準提高,金錢財物的供養多了,這是非常可怕的事。

  我們看到許多例子,初出家的時候沒有人供養,手裡沒有錢財,還有道心。等到供養一多,生活享受奢侈了,道心沒有了。貪、瞋、癡、慢,無始煩惱不但是現前,而且是加速度的在增長。他怎麼不墮落?諺語上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這話是有原因的,不是隨便說的。因此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信徒對我們的供養,我們要知道保持簡單的物質生活:衣服穿得暖,吃得飽,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避風雨,就足夠了。

  道場是為弘法利生用的。建立一個大道場,目的何在?過去叢林寺院就是佛教大學,提供四眾同修研習、修行的場所。道場多半是國家建立的,也有大富長者捐獻供養的。所以,一般道場有山有田地,也就是有恆產。這些山林、田地可以租給農夫去種植,寺院向他們收租,這是道場生活的來源。絕不靠信徒的供養,也沒有化緣募捐。住在這個道場,心安理得,隨緣而不攀緣。不但沒有超度的事,連一般法會都很少,一年偶爾有一兩次法會。那是真正修行道場,那是在農業時代。

  弘法利生,就是要幫助一切人破迷開悟,幫助一切人改善他的生活。給予他智慧,幫助他從煩惱、充滿種種壓力的苦難生活中,解脫出來。過一種像佛菩薩,充滿大智慧的真實幸福美滿的生活。這叫做弘揚佛法,這才是真實的修持。現代科技、資訊發達,交通便捷。因此,現今道場的形式,不再是莊嚴的硬體建設,而是利用現代科學的工具,用廣播、用電視、用錄音、錄影,用CD來傳播大乘佛法。由此可知,信徒們對我們的供養,除了讓我們保持極簡單的生活之外,都要用來弘法利生,也就是幫助一切人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才不造罪業,才能免於墮落。

  出家人是不是要做這些事呢?不可以的。如果存心一定要做這些事,那就是攀緣心,對於了生死出三界產生嚴重的障礙。信徒對我們的這些供養,我們要以隨緣的心來看待。真正要懂得像古代龐居士所謂﹁好事不如無事,多事不如少事﹂。真正學佛,一切都是諸佛菩薩的安排,自己不要加一點點意思。這樣才如法。

  所謂﹁如法﹂,就是時時刻刻保持自己的清淨心,保持自己的正念。念佛人保持這句佛號不夾雜、不間斷。信徒多的供養,我們要看做是他委託我們替他做善事;委託我們替他修福。如果我們將這些錢財用之不當,不但他沒能修福,我們造了很重的罪業。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遇到大的因緣,我們也不能消極的去做自了漢。譬如說,念佛人已有能力生死自在,可以隨時往生了,現在有位信徒,有一個很大的因緣供養。這就是佛菩薩要你再多住世幾年,因緣成熟,要多利益一切眾生,所以也不能拒絕。你若想:我就走了!你是可以走,但是有失慈悲。所以,請佛住世,請善知識住世是有一定條件的,不是口頭說說的,這些我們都必須明瞭。明瞭之後一定要依教奉行。這樣雖然多住世間幾年,對於往生淨土絕無妨礙。這就對了!決定不能在這個地方起貪、瞋、癡、慢。這是你們發心出家,我見到的一些事實。這些事實,那些是有利的,那些是有害的?我不能不告訴你,才不負我們大家在一起同參共修一場。

  (五)在這幾天講席中,我們深深體會到世尊真誠、懇切的教誨。佛弟子一生中,如果能領略幾句,正如同經上所說的四句偈,一偈、半偈,一句、兩句,畢生都受用無窮。不僅在佛法中我們見到,像古來的祖師大德,他們修行、證果,往往只得力於經論中一、兩句的開示。我們回頭再看世間法,古來建大功、立大業者,往往也是得力於前人的幾句教訓。像漢朝的張良,就是一個很明顯的成功例子:他得到老人贈送的《素書》,以後幫助漢高祖建功立業,也只得力於這本書裡的幾句話而已。由此可知,世出世間真正成功的人,修行證果的人,在於他能深深的領會,能實踐篤行。這是世出世間修學成敗的關鍵。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記住。

  凡是敗壞修持的,不是別的,就是自己無始劫來的習氣,與現前的惡緣。現前的惡緣就是世間種種物欲的誘惑,使我們的煩惱習氣增長,而敗壞了修持的功德。甚為可惜!世尊在經論上苦口婆心的教誡我們,無非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教我們提高警覺,小心預防。所以,修行人能成就的第一因素,就是他能克服煩惱,也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降伏其心﹂。

  佛在《金剛般若》上告訴我們﹁無住生心﹂,這是重要修行的原理原則。所以﹁非相、非非相﹂,就是教我們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都必須兩邊不著。﹁法﹂是有邊;﹁非法﹂是空邊,﹁空﹂、﹁有﹂兩邊都不能執著。這要怎麼做?佛教我們﹁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無所住心﹂就是離相、不住相,心裡要乾乾淨淨、一絲不掛,即六祖所說的﹁本來無一物﹂。﹁而行布施﹂就是不住空。這就是﹁空﹂、﹁有﹂兩邊都不住。我們一定要深深體會這一句經文的開示而篤行之。

  佛告訴我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這句話很要緊。從小乘初果到大乘等覺菩薩,他們修的是什麼?﹁兩邊不住﹂而已!無論他用什麼方法,用什麼手段,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原理原則都離不開﹁兩邊不住﹂。由此可知我們想真正學佛,真正修菩薩道,沒有別的,就是學﹁兩邊不住﹂而已。因為著有,你離不開欲界、色界;著空,你離不開無色界。換句話說,著空、著有都是輪迴業;住空、住有就是輪迴心。以輪迴心造輪迴業,如何能出離六道輪迴?然後才能知道佛這一句經文的重要性。教我們﹁空、有﹂兩邊都不住,這是超越輪迴,成就無上菩提的不二法門。

  (六)世尊教導我們,無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都必須要﹁福慧雙修﹂。不僅是以超越三界,證無上菩提為我們修學最後的目標,其實在現前也應該得到真正幸福快樂美滿的生活。這樣因與果才相應。果是美滿的,因當然也是美滿的。而福慧修行的大原則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生無所住心,而行布施﹂。﹁無所住﹂就是於一切法都不執著。於一切法真正做到了看破、放下,使自己的心裡一絲不掛,清淨心圓滿現前。這就是佛講﹁無住﹂的意思。

  ﹁而行布施﹂,布施的含義是無限的深廣。佛教我們要以法界眾生為對象。我們要全心全力照顧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就好比是照顧自己一樣。這才能真實的體會佛這兩句教誨,真實的體會而去奉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都要很認真的做到盡善盡美。這不僅是自己的享受,也是布施給一切眾生。所謂﹁布施﹂就是給一切眾生做個好榜樣,讓他看到了生羡慕之心,生嚮往之心,進而發心來學習。

  譬如一個家庭,整齊清潔能做得很好,固然是自己的享受,也給鄰居做一個好榜樣。現在類似這樣的情形,中國反而不如外國。我們在美國居住,房間裡面人家是看不到,可是房子外面的環境,如果不好好的整理,鄰居就要干涉,因為妨礙大環境的觀瞻。這都是佛說布施的含義。所以,布施絕不是只拿一些金錢到寺廟裡去奉獻。這個想法太狹窄了。布施的意思很廣、很深。不但是點點滴滴做出來,整體來說,就是為一切眾生做好榜樣,這就是布施。就像佛菩薩給我們做的榜樣一樣。這些事我們在講席裡說得很多。學佛要緊的就是要把觀念改過來。把凡夫的觀念改成佛菩薩的觀念;將凡夫心改成佛心、菩薩心;將凡夫的生活,改變成佛菩薩的生活。

  總而言之,凡夫起心動念所作所為,無不是為自己,所謂自私自利。而佛菩薩的心,佛菩薩的行為,無一不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我們如果要學佛,就要捨棄自私自利,而發心去利益廣大的眾生,盡虛空、遍法界的一切眾生。這叫﹁學佛﹂,這叫﹁覺悟﹂。為什麼世間人不能這樣做?佛瞭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一切眾生與自己同體,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因而他照顧別人就跟照顧自己完全一樣,沒有絲毫差等。凡夫做不到,是凡夫迷惑,不知道宇宙人生是自己自性變現出來的,以為真有身外之物。於是生起愛取有自利的觀念,缺乏利他的大心,不願意做利生事業。凡夫迷失自性,變現出六道輪迴;佛菩薩覺了自性,顯現出一真法界。其中苦樂的感受完全不同。

  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迷惑的眾生,他的生活圈子很小,總不能超越輪迴;而在輪迴裡捨身受身,活動的範圍更小。不僅在中國,在美國也不例外。我們看到許多人,一生中沒有離開他居住的城市。美國一些人看到別人常常到國外去旅行,他們也很羡慕。縱然我們在這個世間有很多的財富,有很大的自由,我們的活動空間,實在講,還僅限於這個地球。沒有辦法離開這個地球,進入到太空。由此可知,迷惑的眾生是多麼苦,而覺悟了的那些聖者,像諸佛菩薩他們的活動空間,小而言之是三千大千世界,大而言之是盡虛空遍法界。我們在︽無量壽經︾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生,他們的活動空間跟諸佛如來是無二無別。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他想去就去,想來就來。我們講苦樂,不用別的做比喻,從這一方面想一想,就能略知一二。這是為什麼要學佛,換句話說我們要拓展生活的空間,要在生活空間裡得大自在。我們要拓展生命的時間。六道裡面生命都很短促,比不上西方極樂世界│人人皆是無量壽。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而後你就真正理解為什麼要學佛,為什麼要成佛、成菩薩。修學殊勝的功德利益,真相是大白了!

  (七)諺語說﹁家和萬事興﹂,︽論語︾也講﹁禮之用,和為貴﹂。人生活在世間,不能離開社會,不能離開群眾而獨自生存。與社會大眾相處最重要的就是和睦。所以,世尊與弟子們制定僧團的戒律,也就是僧團公約│﹁六和敬﹂。這是人人都必須遵守的。

  佛門同學,四個人共住,就稱為一眾︵一個團體︶。如果四個人都能切實遵守六和敬,這個團體就叫做﹁僧團﹂。所以,僧團最少的是四個人,多則沒有限制。我們在經論中看到,世尊當年在世,他的僧團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是一個大的僧團。無論團體大小,都必須遵守這六條守則│﹁六和敬﹂。

  六和敬:

  第一是﹁見和同解﹂。也就是現代人所講的建立共識。這是和合團體的基礎。佛教團體修學的目的是明心見性,以此為生活追求的第一目標。人人都是追求明心見性,他們的見解是相同的。淨宗的同學,大家所追求的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證無生法忍。世間一般公司行號,從老闆到員工,大家追求的是利潤。如何能把生意做好,如何能賺錢,使大家都能分到利潤│這也算是共識。共識能生成功最要緊的條件就是團結。諺語所謂﹁三人同心,其利斷金﹂,說明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是成功。世出世間法都不例外。有了共識,怎樣能把工作做好,那就是要守法。

  第二、﹁戒和同修﹂。戒律就是現代人所說的法律、法則、規章。佛為我們制訂的戒律,我們要遵守。我們的生活沒離開世間,所以世間的法律也要遵守。這裡面還包含著風俗習慣、道德觀念,都必須要遵守,才能達到社會的和諧繁榮。

  如果是公司行號,它有章程,有辦事的細則,自老闆至員工,人人都必須遵守的。所以﹁戒和同修﹂就是培養成就守法的精神,而能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做到│守法不犯法,守規矩不犯規。人人都能守法、守規,這個團體必定是興旺的氣象,那有不成功的道理!

  第三、﹁身和同住﹂,第四、﹁口和無諍﹂。這兩條都是﹁戒和同修﹂的具體表現│大家在一齊共事,在一齊同修,沒有異見、沒有爭執。

  第五、﹁意和同悅﹂,每一個人的生活都充滿法喜。無論是私生活,或是團體共處,都能歡歡喜喜。歡喜心是快樂幸福的泉源。這是現前就得到的。

  第六是﹁利和同均﹂。﹁利﹂就是利養,也就是今天所講的物質生活。這些享受是平等的。在僧團裡,無論是老師、學生,或者是住持方丈和尚,一直到寺院裡的清眾,衣、食、住、行待遇都是平等的。如果在私人公司行號裡,利潤一定是由於你的工作,給予合理的報酬,這就是﹁利和同均﹂。當然工作性質不相同,職位不相同,而不像僧團裡,是完全平等、絕對平等的。在世法裡,分配合理,就是均等。

  一個道場裡遵守﹁六和敬﹂,就是如法的僧團,即得諸佛護念,龍天保佑。在世間法裡,如由四個人以上組成的家庭,能遵守世尊這六條守則,這個家庭就是﹁和合僧團﹂。公司從老闆到員工,上下也能遵守佛陀的教導,這個公司就是﹁六和敬的僧團﹂。凡是六和敬的僧團,一定得到佛菩薩、善神的庇祐,一定非常興旺且是成功的!我們應當要記住,要認真努力的去奉行。

  如果我們的見解、想法、看法跟大眾不相同,這就是﹁見解不和﹂。若見解不和就應當退出這個團體,而不妨害這個團體。這是正確的。因為妨害一個團體,不但自己得不到利益,而且是﹁破和合僧團﹂。破和合僧團的罪過很重!在佛法裡說,即是破壞大眾的道心與大眾的修行證果。在世間法的公司來講,就是破壞大眾的幸福與利潤。造這樣的業,果報可想而知。障礙別人應該得的利潤,果報就是自己得不到利潤;障礙別人生活的幸福美滿,自己就得不到美滿的生活。因果報應,絲毫不爽。這是真理,古今中外永恆不變。不可不知!

  (八)佛在經典中告訴我們,財富與功名富貴是果報,而修財布施是因緣;聰明智慧是果報,法布施是因緣;健康長壽也是果報,無畏布施是因緣。

  世間沒有一個人不希望自己擁有財富、地位,聰明智慧,與健康長壽。但是他不知道修因。沒有﹁因﹂,那裡來的﹁果﹂?所以我們要想得到如意的果報,一定要知道修因。善因一定得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因果的道理,是真理,是事實。諸位細讀︽了凡四訓︾,就能有相當的認識與明瞭。而後才知道如何修因而感得圓滿的果報。

  我們看到現前世間有不少富貴之人。可是仔細觀察他,似乎他並沒有過人之處,好像是一個平凡的人。為什麼他在社會上擁有崇高的地位?擁有大量的財富?世間人往往看到這個現象,覺得不平。認為老天爺不公平,我的智慧、能力都比他強,為什麼我得不到地位與財富,過著貧窮困苦的日子?這是世間人只看到眼前,沒有看到過去與來生,所以才有不平的感觸。

  如果一個人能看到過去、現在、未來,他的心就平了。為什麼呢?這一生中所得的富貴,原來是他前生所修的善因;這一世雖然有智慧,有能力卻貧窮潦倒,是前世沒種福。所以,修什麼因得什麼果,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其中的報應,絲毫不爽。

  也許有些人問,我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這一生中能不能得一些財富,滿足自己的物質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知道這個道理及事實真相,現在開始認真努力,如理如法的修學,幾年之後果報就會現前。︽了凡四訓︾就是我們最好的證明。其實世間像袁了凡先生這樣修行,而獲得果報的人很多。只是了凡居士把他自己修因所得的果報寫出來;還有許多像了凡先生一樣,甚至於果報比他還要殊勝多少倍,這些人沒寫出來。如果我們細細去觀察,古今中外這些果報的事實都在眼前。可見得這樁事真實不虛。因此,我們不必羡慕別人的富貴,要緊的是開始認真的修學。

  如果不知道積極的斷惡修善,縱得富貴也是很難保持的。自古以來,享富貴的人家,能保持三代的就很稀少,甚至於一生都不能保全。這樣的事在現前的社會裡我們看到太多。某人發達了,積財億萬,地位崇高,沒過幾年他倒閉了;他犯罪被判刑了。其中的因果非常複雜。一時的發達是他前生種善因的果報現前。他不能保住,是愚昧無知,狂妄造作罪業所致。所以,敗亡往往只在眼前,這是多麼的可惜。這些現象就是我們最好的教訓。

  我們見到成功的人,要向他學習;見到失敗的人,要認真反省,決不能走他錯誤的道路。這就是真正的聰明人,懂得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創造美好的明天。要是眼光更利的,看得更遠的,能接受世尊的教誨,﹁修福而不受福德﹂,也就是我們盡心盡力的修福而不享福,那這個福報就大了!為什麼修福而不享福才是大福呢?佛門常講﹁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以這個功德求生淨土,必定增高品位,早日成佛則是無比不可思議的福德。如果享福,則不容易超越三界。享福如果還繼續不斷修福,來生可以獲得人天福報;若享福而不能繼續修福,那很可能這一生壽命到了之後,來生就不能再得人身。這是佛在經典中常說的﹁可憐愍者﹂。我們要知道警惕,要認真的在佛法中學習,使我們自身、家庭、事業,樣樣都能美滿,而真正能求得事事如意。這在佛法中是可以得到的。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關鍵就在合理合法,如理如法必能求得!

  (九)﹁佛﹂字是覺悟的意思。學佛就是學覺悟,即是﹁破迷開悟﹂。覺悟的心就是菩薩心;相反的迷惑顛倒的心就是輪迴心。以輪迴心修一切善法,都不能出輪迴。縱然得福報,像經上講的三界六道之中,福報最大的無過於大梵天王;大梵天王還是凡夫,沒有辦法超越六道。福報享盡了,還是會墮落,輪迴。這是不究竟的。

  佛要有一個覺悟的心。覺心就是清淨心。所以,學佛的人必須時時刻刻保持清淨心。清淨心就是覺心,心地裡沒有疑惑、妄想、分別、執著,以清淨心生活。在日常生活中,無論你從事任何行業,處事待人接物,皆是在修清淨心,保持清淨心,這就是菩薩所修的﹁六度萬行﹂。可見得菩薩行並沒有離開生活,就以自己現前生活方式及工作中,修成圓滿的菩薩行。並不一定要換生活方式或工作環境,那就錯了!那不是大乘佛法。

  大乘經論中常講﹁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我們要深深體會這個意思。生活方式、工作性質、工作方法不同的人,也都可以圓圓滿滿的修菩薩行,成就圓滿的菩薩道。這樣才顯示出理事、事事無礙。

  ﹁菩薩心﹂是真誠、清淨、慈悲;﹁菩薩行﹂是離一切相,修一切善。現前即得幸福、美滿、快樂。菩薩與凡夫的差別,在於凡夫只顧自己;菩薩則念念幫助一切眾生,為一切眾生服務。雖然勤勞的工作,心裡不著相,不分別,所以是﹁作而無做;無作而做﹂。也就是說,雖然做了,心裡則若無其事,所以他的心永遠是清淨、光明的。這是菩薩跟凡夫不同之處。

  凡夫做事總離不開分別、執著;有修、有得。只要有此念頭,就是迷情、執著。凡是離不開迷、情、執,就決定不能超越輪迴,因而不能修行證果。不要說是大乘果位,連小乘初果也沒份,就是念佛也不能往生。念佛人往生的條件就是身心清淨。心對世界,對六道裡若還有絲毫情執而不能放下,就不能往生。這一點是真正希望往生的人,不能不知道的。至於三界六道裡的生活與超越三界之外的生活,有什麼不同,我們必須很透徹的理解,而後才能把輪迴捨掉,直取佛菩薩的成就!

  人要是不能離開三界,他的生活範圍,就局限在六道輪迴之內,生活的空間非常小,當然他生活就很苦。譬如大梵天王,他是六道裡生活空間最大的,但是不能超越六道。我們今天得人身,在六道裡就更可憐!我們生活的範圍不能離開地球。如果是畜生道,譬如人家養的一條狗,牠的生活範圍不能離開一戶人家。你就曉得,在六道裡,層次愈低,生活範圍就愈小,就愈可憐!這是佛為什麼教我們要成佛,成菩薩的道理。目的就是擴大我們本有的生活空間。

  我們這一生有把握,有可能成就的一樁大事,只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生活的空間就像︽無量壽經︾上講的盡虛空遍法界,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十方諸佛剎土,想去就去,想來就來,那多自在!在六道裡總免不了﹁捨身受身﹂的生死果報,真是苦不堪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得無量壽,永遠沒有生死,身體的相狀隨著一切眾生的意念而起變化,就像︽普門品︾裡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孫悟空能有七十二變,世間人羨慕不已,諸佛菩薩的變化無量無邊,不是一切人思惟想像能得到的,還有殊勝的果報與幸福的生活,我們為什麼不要!如果真的希望得到,那就必須將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以清淨心﹁老實念佛﹂。這一生一定成就,絕不空過!

  (十)念佛人為什麼不能往生?這是很重要的問題,也是個大問題。古德說,念佛法門乃是萬修萬人去的法門。為什麼我們所看到的一萬個念佛人,難得有兩、三個往生,原因究竟何在?是不是古人看錯了,說錯了?其實古大德沒說錯,也沒看錯。念佛求生卻不能生淨土,原因都在自己。歸納其因素不外兩大類:一、是對於淨宗的理論、方法和境界並不清楚。修學時有懷疑,有夾雜,有間斷,於是功夫不得力。二、雖然對於淨宗的理論、方法與境界相當明瞭。但是沒有徹底放下世緣,於是臨終時產生了阻力,障礙往生,非常可惜!

  世間流通的一本書,古本稱︽飭終津梁︾,後人以白話文重寫,改稱︽飭終須知︾,一般人都能看得懂。這本書最重要的就是教念佛人臨終的時候,家親眷屬最好能避開,以免觸動親情,而把希有難逢的因緣障礙住了,真是可惜!由此可知,幾個人能保證臨終沒有障緣!不要說過去生,就是這一生,我們與眾生結的恩恩怨怨,實在太多。這些冤親債主,時時刻刻心存報復,所以處處有魔障;自己修行功夫要不是真正得力,臨終往往被他們障礙,造成極大的遺憾。

  因此,平時我們必須成就真實的功夫,才能超越障礙,達到往生淨土的目的。這其中最要緊的就是﹁覺悟﹂。要認識娑婆世界、六道輪迴真正是苦,決定不能再住,決心要離開。認識念佛往生極樂世界,是真實的成就,是究竟離苦得樂,是我們一生了生死出三界,不退成佛的不二法門。要真正相信這一生中一定可以證得;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讓自己的清淨心顯露,清淨心中一絲不掛。世間人所貪戀的財富、功名、富貴、地位、權勢,物質和精神種種享受;乃至於親情,全是魔障。不能不捨棄,不能不放下。這樣對自己求生淨土就沒有障礙。倓虛法師的《念佛論》後面,記載倓老親眼看見的幾個往生的例子,我特別節錄出來,再附上老法師在佛七中的開示。其中有諦閑老法師的兩個徒弟,一位參禪的、一位念佛的;還有老法師早年在頭陀寺當住持的時候,寺廟裡一隻大公雞念佛往生的事蹟。這是近代往生真實的事例,合印小冊子流通。我們仔細觀察這幾位善知識,他們走得為什麼那麼瀟灑自在?沒有別的,就是他們真正把世緣放下。所以,不僅預知時至,而且沒有病苦,有站著走的;有坐著走的。這真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大事因緣﹂。絕對不是三界中大梵天王能相比的。我們要認識清楚,真正發願,以這幾個人作榜樣,向他們學習。他能成就,我為什麼不能成就!一定要把自己不能成就的原因找出來,消除掉。看看人家成就的原因何在?我們一定要學習,一定要具足。這樣我們才能在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圓滿成就佛法中所謂的﹁大事因緣﹂。

  自己成就必定能感化眾生,所以自行就是化他。身教│現身說法,比言教的效果大很多,能令一切親見者與聽聞的人,生起覺悟之心;生起念佛求生的大願。這樣的功德真正是無量無邊,福、慧自然都在其中。

  (十一)同修們常常提出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要如何避免,現代日見頻繁的災難?這問題是每個人都感到迫切需要解決的。我們學佛的人,對於佛法稍稍有粗淺的認識,都能﹁深信因果﹂。其實世出世法都不出因果定律。俗話常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我們在一生中,會遭遇什麼樣的困難,也是命中注定的。

  我初學佛的時候,朱鏡宙老居士告訴我一樁往事。他說,民國二十一年﹁一二八事變﹂的前三個月,當時他還很年輕,在蘇州一家銀行裡擔任經理的職務。平常沒事,就與幾個好朋友在一起聚會。其中有兩位是中國人講﹁走陰差﹂的,也就是通靈的人,就是夜晚時,他要到陰間城隍處當差辦事。在閒聊時,這個朋友有一個疑惑,說最近上海城隍送了一批生死簿過來,他是接辦這樁事的。他翻閱生死簿,感覺很迷惑。其中名字都是五、六個字的?中國人的姓名縱然是複姓,有四個字的,但是沒有五個字的。然而送來一大堆名冊都是這類的,令人大惑不解。朱老居士等人聽了也想不出原因來。過了三個月之後,日本人在上海發動﹁一二八事件﹂。在這次戰役裡雙方都有很重的傷亡。這才恍然大悟,才知道那一份生死名冊,就是當時在上海戰爭中陣亡日本人的名冊。

  在陽間,當時蘇州是縣,上海是特別市︵院轄市︶。但是在陰間,蘇州都城隍就像是省主席︵省長︶,上海還是縣。所以,上海那邊有什麼事發生,都要來向蘇州都城隍報告。於是朱老居士告訴我們,世間人在一生中縱然遇到災橫,都是命中注定的。換句話說,即使是在戰爭裡死亡的也是命中注定的。你看,戰爭還沒有爆發,三個月之前就把應該在這次戰役中死亡的名冊,早就送到蘇州都城隍那裡去了。這全是事實,絕不是他編造的故事。由此可知,我們一生中的際遇,縱然遇到橫逆也是命中注定的。

  命中注定的災難,可不可以倖免?答案是肯定的,決定可以消災免難。所以,消災是因為你有災才消,消災免難有它的理論與修學方法。災難之﹁因﹂,是過去生中所造的惡業,這是無法消除的。可是業因要形成果報,當中一定要有﹁緣﹂。﹁因﹂無法消滅,但是﹁緣﹂控制在自己手中。所以佛法講﹁緣生論﹂,不講﹁因生﹂而講﹁緣生﹂,就是緣我們可以控制。如果不希望惡的果報現前,我們在這一生中必須把惡緣斷掉。

  我們提倡﹁四好﹂:存好心、做好事、說好話、做好人。這就是消災免難,改變命運的具體修學法,就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這才是真正杜絕惡緣,使惡因沒有機會形成惡果。這是合情合理的說法,當然也是事實。可是必須知道,如果不能超越三界,只在這一生把惡緣堵住,使惡的因不起現行,來生能不能再一次的把惡緣消除!要是沒有把握,惡業的果報還是有可能會遇到,所謂﹁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何況果報通三世,未離三界,決定不能避免。

  要想永遠斷絕惡業的果報,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六道輪迴對凡夫而言,唯一可行的就是﹁念佛求生淨土﹂。由此可知,念佛必能消業;念佛必能轉業。因為超越三界是第一等的大事,小小的消災免難都變成小事。大的業能轉;小的當然不必提,一定就附帶轉了。由此可知,真實的結論是﹁淨念相繼﹂,﹁老實念佛﹂就能消一切災,免一切難。這是最有效的修行方法。所以,念佛人不必再用其他的方法:如拜梁皇,拜水懺,打水陸等等。正如慈雲灌頂法師所云,極重的惡業,所有一切經懺都消除不了的,最後這一句﹁阿彌陀佛﹂淨念相繼,就能把它消除。從消災來說,念佛的力量超過所有的法門。如果能夠深信不疑,依教奉行,這人就真正有福。有福的人必是逢凶化吉,遇難呈祥。李炳南老居士教人念佛求生淨土,是唯一徹底的消除災厄之法。

  (十二)悟泓師近日讀美國布來恩│魏斯醫生寫的︽生命輪迴│超越時空的前世療法︾︵中文譯本︶,內容是說他用催眠的方法給病人治病,收到很好的效果。他發現近代有不少的病人,患了嚴重的憂鬱症,一切醫療藥物都不能得到治療效果。於是他用催眠的方法,追溯發現病人的憂慮、恐怖、不安等等症狀,與他過去生中所造的業有密切的關係。這種催眠的方法可追蹤到過去一世、二世、能追蹤很多世時,發現他所造的業因,與現前的疾病有密切的關聯。他把原因找到了,告訴病人。病人了解之後,就能看破。而後他的憂慮、恐懼、不安都放下了,所以不需要醫藥,無需要醫療,他的病就治好了。這醫生用這種方法治好了許多病患,於是寫出他治療這些病例的報告│﹁超越時空的前世療法﹂。

  泓師告訴我,書上所說的與佛法所講的﹁因緣果報﹂,絲毫不爽。因此,這位醫生對於因果報應深信不疑。他不但相信﹁因果報應﹂,也相信﹁輪迴﹂的事實。其實他所發現的只是當然的事相,其所以然的原理,他還是沒有發現。他只知道有因果報應,有輪迴,而輪迴是怎麼來,這個問題他無法突破。

  古印度,許多高級的宗教家,他們皆有很深的禪定功夫,所以對於六道裡的情況相當理解,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然而輪迴究竟是怎麼回事,怎樣產生的?他們始終也沒有能克服。而釋迦牟尼佛示現在人間,實在也就是因為這一個因緣。所謂﹁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換句話說,世間人可以解決得了的,用不著佛菩薩再來;世間人實在無法解決的,佛菩薩則不能不出現在世間,幫助大家解決問題。所以,真正的答案在佛家經論裡。

  佛告訴我們六道輪迴的真相。世間這些人用催眠的方法,還不算是第一手的資料;真正禪定功夫見到的是﹁現量境界﹂,那才是第一手的發現。說到定功,世間人的定力比不上阿羅漢;阿羅漢的定力比不上菩薩;菩薩的定力當然比不上佛。所以,佛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全是現量境界。也就是說,是他現前的境界,而不是推想,不是比量得來的。

  佛告訴我們﹁因緣果報﹂的道理,完全是真實的。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我們的心自然就平了、定了。無論處人,處事;無論家庭、事業、朋友;或者是順境、逆境,一切恩恩怨怨都與前世有密切的關聯。如果我們都明白,自然就看淡了,也就﹁看破﹂、﹁放下﹂了。能夠再進一步修學佛法就不難獲得清淨心。如果有緣遇到淨宗法門,以清淨心念佛,一定能得到﹁一心不亂﹂,自在往生,不退成佛。此中關鍵就看世人有沒有福分遇到大乘佛法,修學淨宗法門。這也是《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能深信﹁因緣果報﹂,可以說是修學佛法良好的基礎。這是我們應該要鼓勵的。

  (十三)有一些同修,在日常生活裡面對境界時,不知該怎麼辦?其實這就好像平時熟讀兵書而在戰場上不會打仗一樣。問題出在那裡?就是俗話說的﹁食而不化﹂。平常經論看得多、讀得多,也念佛、也參禪。但是就不曉得怎樣過日子,怎樣去工作,不知道如何處事、待人、接物。也就是說,他所修學的在生活上完全用不上。對於佛在經論上所講的道理、原理原則,他沒能透徹的理解與消化。

  我們一般人講﹁消化﹂,即是佛法裡講的﹁消歸自性﹂。能消歸自性就得受用,就能完全運用在生活上;不能消歸自性的話,實在講沒有用處。這是李老師從前講的讀死書。讀死書的稱為﹁書呆子﹂;死學佛的就變成﹁佛呆子﹂。這樣的修學不是經論有問題,而是自己修學的態度與方法出了問題,必須知道如何去修正。修正的方法:第一、對經典的理論,修學的原則,以及一切的境緣,都要清楚、明瞭﹁境﹂就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第二、一定要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金剛經〉一開端,釋迦牟尼佛就示現給我們看。其意義極深廣,一般人確實很不容易看得出來。世尊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其中無量劫來的修因證果,都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如穿衣、吃飯等等。正是︽華嚴經︾上所講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一樁事。比如穿衣,世尊就能將它從初發心到證得究竟圓滿佛果,在這一樁事相上表現無遺。這是真正不可思議。

  得更詳細,更明白的是《华嚴經》裡﹁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這五十三位善知識跟釋迦牟尼佛表演的沒有兩樣,也都是把他所修所學的理論、方法完全應用在生活上。所以,活學活用,顯示極高的圓滿智慧,才能得大自在。我們學佛要在這個地方學。

  宗學會成立之後,我們在行門上訂了五門功課,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守的五大綱領。也就是︽觀無量壽佛經︾裡的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菩薩的十願。我們要能把這五條綱領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依照這個架構,把經論中的道理、教訓,填補在這個架構上,那就是真、善、美、慧的人生,而達到生活最高的藝術境界。這是佛法給予人們最高的享受。就是經上所講的﹁住真實慧﹂,﹁惠以真實之利﹂。

  (十四)倓老法師︽念佛論︾裡,近代往生的三個例子。以及他在香港佛七中的開示,他親眼見到念佛往生的例子。這是佛法裡﹁三轉法輪﹂中的﹁作證轉﹂。我們見到、聽到、不能不承認。早年在台灣,有台南將軍鄉的老太太,念佛站著往生。台北李濟華老居士預知時至,為大眾講了一個半小時的開示,與大家告別,下台之後在客廳沙發上坐著往生。現在舊金山的甘老居士,當天參加念佛會親眼所見。

  我們特別節錄出這幾位近代往生的實例,其中每一個人都走得那麼自在瀟灑,真正讓學佛的人羨慕不已!我們也想有他們的成就,這是真實的成就。絕對不像世間功名利祿的成就,都是虛妄不實在的。就像︽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決定不實。唯獨念佛往生是真實的成就,是無與倫比的成就。學佛的人,尤其是念佛人,不可以不知道,不可以不求取。這些往生的人看起來都是極平凡之人,他們能做到,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菩薩,就是作佛。這的確是﹁當生成就的佛法﹂,﹁希有難逢的因緣﹂。希望大家不要錯過這個機會,而在這一生中同生極樂國,將來大家都能在西方淨土聚會。以西方淨土為我們共修的道場,進一步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情眾生,作弘法利生的工作。幫助彌陀、幫助諸佛如來接引一切眾生。我們這一生就過得真正充實,真實的意義與價值。

  如果不能往生,不要說是得到世間的功名富貴,即使得到佛法裡的禪定智慧也都是空過的。原因是不能超越六道,則免不了長劫輪迴。這個事實是我們應當警惕、覺悟的。

  看清楚了這兩個世界,謂之﹁看破﹂。而後自然能捨娑婆取極樂,這才是﹁住真實慧﹂,才是﹁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才是﹁得真實的利益﹂。佛在經上這樣教導我們。這些往生的大德,做出最好的榜樣,為我們證明佛所說的完全是事實,決非虛妄。我們應當自己認真努力修學,並且要把這些事實多多的說給別人聽,讓大家都了解這事實的真相,讓大家都能發心求生淨土。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十五)近來有人提出《無量壽經》會集本的不妥當,而主張修學應當採取原譯本。這種說法我們聽得很多。梅光羲老居士在夏蓮居的會集本序文裡已說明得很詳細。梅老居士在儒學、佛學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在佛法修行上也確實有成就,算得上是一個有功夫的人。在當時的在家居士當中,號稱為﹁南梅北夏﹂,普遍受到佛教界的推崇與尊敬。﹁南梅﹂就是梅光羲居士,﹁北夏﹂就是夏蓮居居士。《無量壽經》的第一次會集,是宋朝王龍舒居士。而王居士的會集本早已收在《大藏經》中。明末蓮池大師作《彌陀經疏鈔》,其中引用《無量壽經》的經文,有不少就是取材於王龍舒的會集本。由此可知,這個會集本是被歷代祖師大德所尊重的。他會集的本子的確有瑕疵,所以印光大師對他有所批評,但並不是說不可以會集。後來魏源居士的會集本,確實是比龍舒居士的本子進步很多,但是仍有瑕疵,所以也不是善本。這才引起夏蓮居居士做第三次的會集,希望能將前人會集的瑕疵都改正過來。所以,這個本子會集出來之後,得到當時慧明老法師的印證,又得到慈舟大師採取這個本子在濟南講過,而且為這個本子做了科判。這些資料我們都已經把它翻印出來。並且為了一些對會集本不太了解的人,我們特地將五種原譯本、三種會集本,再加上彭際清的節校本│這是現存《無量壽經》九種不同的版本,把它印在一起,便利同修們參考。希望啟發同修們對於淨宗的信心,能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求生淨土。這是我們真正弘揚淨宗的目的。

  如果認為會集有不妥之處,五種原譯本俱在,歡喜採用那一種本子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因為經本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真正往生一定要靠深信、切願、老實念佛,能念到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標準│﹁淨念相繼﹂,往生就決定有把握。我們看到古今念佛自在往生的人,細細地去觀察他們的功行,實在就是他們真正做到了淨念相繼,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大勢至菩薩所說的﹁淨念相繼﹂跟世尊在《金剛經》所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實際上是同一個境界。﹁淨﹂就是應無所住,若心有住就不淨了;﹁念﹂就是而生其心;﹁相繼﹂就是功夫不間斷。符合《金剛經》上所說菩薩修行最高的原則。因此,我們看到真正的念佛人,有念三年五載功夫就成就了,能預知時至,來去自如。這是真實的成就,是念佛人應該記取的。我們看到這麼多往生的實例,應當堅定自己的信心。對於經典的批判,那是別人的事與我無干。只要這一生決定得生淨土,自在往生,我們念佛的目的就達到了。至於應不應該會集,如果我們還有這個念頭橫在心裡,便是夾雜,便是障礙,是應該捨棄的。我們不能因為一些人的爭論,障礙了自己﹁淨念相繼﹂,那就太可惜了!如果我們遇到這些言論,只以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對待他就好了。念佛人要求的是﹁一心不亂﹂,不以一切境界動搖我們的清淨心。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裡有明白的開示,足以幫助我們建立信心。

  (十六)近代在東方與西方,有不少人用科學的方法證明人類的確有前世。有前世當然就有來世。自古以來,東西方有許多很準確的相命法,根據數理推論一個人一生中的窮、通、禍、福。這些不但有理論依據,而且是事實的真相。從個人、家庭,乃至於整個社會的變遷、吉凶禍福都不難預測。對於這些事理講得最清楚、最究竟、最圓滿的,無過於佛經。

  佛在經上為我們所說的,完全是現量境界,跟世間人的推算不一樣。世間人是根據理論、數學,都是屬於﹁比量﹂。﹁現量﹂則是由甚深的禪定。以禪定的功夫突破了空間,所以能見到過去、未來,是親眼所見的。佛菩薩有這個能力。佛告訴我們,如果能修禪定,能恢復自性清淨心,我們也有這個能力。佛說這是一切眾生的本能。因為我們的心失去了清淨,所以這個能力暫時被妄想、執著障礙住,而不能現前。只要我們離開妄想、執著,能力就恢復了,就能見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唯有徹底覺悟、明瞭的人,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與一切人、事、物的因果關係,才知道怎樣在世間與一切眾生圓融相處。避開一切不必要的衝突,獲得和睦、共存、共榮,幸福快樂美滿的人生。

  不是迷信,是真實的智慧,是一個學佛人念念所希求的,念念希望得到的。學佛的人很多,這個願望為什麼得不到?就是用﹁攀緣心﹂。我們念念希求、念念希望得到,這念頭就是﹁攀緣心﹂。﹁攀緣心﹂是真正的障礙。所以,我們有願、有求,但是不能有﹁求願之心﹂,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離開
  一切願求的攀緣心,我們的心才能得到清淨。清淨心的作用就是真實智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才能解決輪迴生死的問題。正如同︽金剛經︾所說的標準,決定要離﹁四相﹂。所願、所求,正如佛門中常說的﹁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求﹂要如理如法。如理如法要是用《金剛經》上的教訓,的確是簡單明了,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一切法,自自然然就得大自在大圓滿。學佛的困難也就在此。難在我們有分別、有執著,難在我們不能徹底放下,這是修學根本的障礙。我們一定要認識,一定要明瞭,一定要離開。障礙排除了,我們所期望的,自然圓滿顯現在面前。其功德、利益是出乎我們意料,不可思議的。佛在經上所說的,句句都是真實語。到這個時候我們也能親自證實了。這就是所謂的﹁信、解、行、證﹂。

  (十七)世尊在《觀無量壽佛經》裡講的﹁淨業三福﹂。三條十一句經文,不僅是淨宗修學的根本,也是大乘佛法所有一切法門的修學基礎。所以,世尊在末後總結說,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這句話講得很清楚,﹁三世諸佛﹂是指過去、現在、未來所有一切修行成佛的人。當然不只是一個法門,而是包含無量無邊的法門,都要依﹁三福﹂做為修行的基礎。因此這三條非常重要。

  實在說,這三條裡的大根大本就是第一句│﹁孝養父母﹂。這一句經文意義無限深廣。其內涵就是﹁心性的全體﹂。我們一般人以為孝養父母就是指今世的生身父母,這意義太過窄小,是凡夫知見。而世尊在大乘戒經裡,像大家常念的《梵網菩薩戒經》,佛就告訴我們要孝順一切師僧父母。經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諸位想想這樣的經文,豈不是圓滿的性德!佛說這話是什麼意思?佛是看到十法界的事實真相,明明白白。十法界的眾生無量劫來互為父子、互為兄弟、親屬。由此可知,孝養父母的範圍有多麼廣大。﹁父母﹂可以包括﹁上自諸佛,下至一切眾生﹂,這才真正做到了盡孝。以上是從事上說。

  從理上講,特別是中國的﹁孝﹂字,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是﹁老﹂與﹁子﹂合起來的。讓我們體會其中意義,﹁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它的意義是上一代跟下一代是一體的,決定不能分割,決定不是二體。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個整體,無始無終就是一個自己。這樣的義理豈不是真如自性全體的顯現。

  由此可知,整個佛法的修學,禪家講﹁明心見性﹂,淨宗講﹁一心不亂﹂,其實就是把﹁孝﹂字做到圓圓滿滿。圓滿的盡孝就是明心見性,就是理一心不亂,也就是圓滿成佛。即使是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未破,圓滿的性德還欠缺一分,這就是不孝,孝道沒有盡到圓滿。我們要從這些地方深深體會這句話的教誨,這才是真正作佛的根基。﹁淨業三福﹂總共十一句,是以第一句為根本,後面十句都是事修,完成這一句的。這一句就是整個佛法修因證果的總綱領。

  習佛法,不能不把﹁孝養父母﹂講清楚,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找到下手之處,也就是孝養父母從那裡做起?從孝敬現在的父母做起。﹁孝﹂是理;﹁養﹂是事。理離不開事,事離不開理,理事一如。就事而言,我們要盡心盡力供養父母,使他們的物質生活不缺乏。除此之外,我們要養父母的心,養父母的志。如果我們讓父母操心、失望,那就是不孝。譬如我們在學校念書,成績不好、不守校規、不敬師長、不能善處同學,讓父母操心,這都是不孝。在家庭裡兄弟、妯娌、親戚不和,令父母擔心,這也是不孝。在社會上,我們工作不認真、不努力,不能尊敬服從長官、領導,不能與同事互助合作,讓父母擔心、失望,這是不孝。我們學佛,違背了佛陀的教訓,不能修行證果,這也是不孝。這些全都包括在﹁養﹂的範圍中。﹁養﹂字的範圍也是無量深廣,這都是我們要明瞭,要盡心盡力做到的。孝養父母,﹁孝﹂的理論要清楚,﹁養﹂在事上要做到,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如果家境清寒,貧賤之家有貧賤圓滿的孝養;若家境富裕,富貴之家有富貴之家的孝養。所以,圓滿功德不分貧富、貴賤、老少,人人都可以做到圓滿。也就是盡心盡力,以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慈悲心來修學,就能做到事事圓滿。由此可知,心若不真誠、不清淨、不恭敬、少慈悲,那就很難做到圓滿。理、事都不圓滿。

  三福具體的表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後面的十句:﹁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三條十句若不能盡心盡力去實踐,﹁孝養﹂就有虧欠。﹁淨業三福﹂若不能認真修學,奠定良好的修學基礎,所修的任何法門就很難成就。因為這三條就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所以,學佛的人一定要在﹁淨業三福﹂上認真學習,然後參禪可以得定,念佛可以得事一心,得理一心,決定往生見佛。

  (十八)佛在經典中,為我們說明十法界、六道輪迴的真相,將其中的因果說得很清楚、很明白。而我們在古人典籍裡,筆記、小說中,看到更詳細的記載。何況現前看到許多的事實│在我這一生中親自遇到的,聽一些長者們所說的,真正是因緣果報絲毫不爽。絕對不要看到有些人做了好事,沒有善報;有些人做了惡事,沒有惡報;於是乎對於﹁因果報應﹂的事,就認為是迷信,是無稽之談,那就大錯了!

  ﹁因緣果報﹂的事理非常複雜,何況果報通三世。我們只要細心觀察,這些事實就擺在眼前。一個細心、冷靜的人會看得很清楚、很明白,所謂﹁不是不報,是時辰未到﹂。

  今生做惡而享受富貴的,是他前生所修的福報沒享完;今生造惡的惡報沒有成熟。今生心善、行善,而窮苦潦倒、生活困苦之人,是他前世﹁不善之因﹂的果報還沒有受盡;而今生所修的善心、善行,還沒有成熟。這些事,如果細心觀察是不難見到的。即使是出家修行人也不例外,我一生中遇到兩三位,修行很認真,持戒很嚴,功夫也都還不錯。可是往年造作的一些罪業,果報依然是不免。也就是說,他造了很重的罪業,而所修行的功夫抵不過他的業障;所以有種種病苦的折磨,生活、修行都不得自在。由此可知,小小的惡行都有惡果;小小的善行也有善果。絕對不可﹁以善小而不為,以惡小而為之﹂。那又錯了!對於六道、十法界的事實真相了解得多,認識得清楚,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自然然就知道收斂了。
諺語
  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也是真實不虛,絕非聳人聽聞。古人所說的句句都是事實。今生生活困苦,雖有善心、善行而不得志,要知道眼前所受的是果報,﹁因﹂是過去生中所造的。不可以因行善沒有得到善果,就退心了,就灰心了。不要以為別人作惡,卻得大富貴、大安樂,須知那是他前生所修的善報。因此,我們不羨慕別人的富貴,也不必自己懊喪,應當振作精神,深信佛陀的教誨,深信因果、斷惡修善、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是人中上上之人,無與倫比!功德、果報,真實不可思議。

  (十九)古今社會制度不同,若論利弊,我們仔細觀察,確實古代的制度要比現代社會利多弊少。現代的民主制度不能說不好,民主制度是所有制度中最好的。但是民主制度要達到正常的運作、效果,必須要建立在高度的倫理道德基礎上,建立在人人守法的精神上,這個制度才能發揮它的優點,帶給社會美滿的效果。

  如果倫理道德與守法的觀念精神都缺乏,甚至完全沒有,則民主制度就變成一盤散沙,形同無政府的狀態,如此絕對不是人民之福。這是我們必須辨別清楚的。由此可知,中國古聖先賢與佛家都非常重視﹁倫理觀念﹂。中國古代大家庭的優良傳統,在顧炎武的《日知錄》裡記載的很多。其中的張公藝先生九世同堂,相當不容易!這麼大的家族上上下下幾百人。中國像這樣的大家庭處處可見,正如《紅樓夢》小說所寫的。當時的皇帝曾經問他:﹁你如何治理家庭,使上下能和睦相處?﹂張老先生很有趣味,寫了一百多個﹁忍﹂字送給皇帝,皇帝看了也笑著說:好!顧先生說:﹁美則美矣,而未盡善也!﹂要怎樣才能做到盡善盡美?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所以古人說,能理家就能治國。家有綱常、有紀律、有法度,所以中國人常說﹁家有家規,國有國法﹂。古代中國大家族的家規確實非常完善而嚴格。治家跟治國沒有兩樣,所以儒家的教育: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家就是治國之本。春秋時代諸侯之國,當時國家相當於現代的一個都市、鄉鎮,大國就是現代的都市,小國就是現代的鄉鎮。諸侯就等於是縣市長、鄉鎮長。﹁平天下﹂就是讓世界上的所有國家都能公平相處,這是﹁平﹂的意思。天下諸國相處都能得到公平的原則、共存、共榮,在中國古籍裡還是看得到。

  代社會崇尚小家庭制度,過去大家族相處的觀念、規矩、法度,以及精神之所在,已被淡忘了。如果我們認真研究,而把它運用到現代工商業的公司、工廠裡,進而擴展到政黨、政府、國家。那是一個大型的社會,這就是現代的大家族,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世人沒有留意到,中國人也把這件事情忘掉了,可是世界上還有聰明人,就是日本人。日本人把倫常、道德、綱紀、法度,這些過去中國大家庭優良的傳統,他們都能應用在公司裡。從最高的領導人到下級的員工,就是一個大家族,所以他的工商業在全世界能有這樣蓬勃的發展,任何國家都無法跟他抗衡。原因在那裡?一般人以為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過去用在日本軍國主義,現在應用在商場上,這是沒錯,但不是根本。根本之道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倫理基礎應用在工商團體裡,這是他們成功的真正因素,也就是發揮現代大家庭優良的傳統、團結的精神,同甘苦共患難,同心協力。過去家族的目標是榮宗耀祖。今天日本工商業的目標是在全世界建立永久良好的信譽。這使我們不能不佩服日本人聰明,不但能保守而且能發揚光大,把傳統精神變成新時代的產物。這的確是可大可久之道。

  如果日本人再有真智慧,真誠廣大的慈悲胸懷,宏觀世界能利益一切眾生,造福一切眾生,那就是佛菩薩再來。如果目標只為自己國家或一個小集團的利益,那依舊是六道凡夫,夫子所謂﹁其餘則不足觀矣﹂!

  (二十)相宗說﹁轉識成智﹂;性宗說﹁明心見性﹂;淨宗講﹁一心不亂﹂,都是修行證果的最高指導原則。如果要圓滿達到這個目標,必須破﹁二執﹂。﹁人我執﹂就是六道輪迴的根源;﹁法我執﹂就是十法界的緣起。所以,我、法二執要是破了,不但超越六道輪迴,十法界也超越了,這樣才能契入﹁一真法界﹂。《華嚴經》所云:毗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西方淨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都屬一真法界。這是大乘法常講,返本還原修行證果最終極的歸宿,也就是真實的大圓滿。修行下手處,《金剛經》上的教訓非常重要!佛教我們一定要﹁離相、離念﹂,正如經上所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換句話說,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無論修學那一種法門,都離不開﹁離相、離念﹂的原則。小乘八個位次│四向四果、大乘五十一個位次,都是就離相離念功夫淺深差別而說的。這樁事,世尊在《金剛經》上說得很清楚、很明白,的確是指導我們、做人、做事,生活,幸福美滿,自在快樂的最佳方針。貴在我們自己能善巧運用,就是真正的修行。愈是運用得恰當,運用得純熟,不知不覺就契入佛菩薩的境界,就是﹁轉識成智﹂,就是﹁轉迷成悟﹂,就是轉凡夫的生活為諸佛菩薩的生活。

  凡夫的生活是「六道輪迴」;諸佛菩薩的生活是「遊戲神通」。凡夫活動的空間非常有限,而諸佛菩薩活動的空間,乃是盡虛空遍法界。大乘經典裡描繪得淋漓盡致,令人歎為觀止,仰慕不已。佛告訴我們,這個境界決不是諸佛菩薩的專利,乃是一切眾生,人人都有份的。只要自己真正覺悟,真正回頭,依教奉行,沒有一個不能成就的。而修學的方法,金剛般若所說的是綱領,淨宗經論所說的是細目。抓住綱領,依照細目在日常生活中鍛鍊。這就是諸佛菩薩教我們最捷徑、最穩當、最圓滿的超凡入聖,成佛之道

  (二一)自古以來,做人做事最要緊的就是﹁誠信﹂。世間法尚且如此,何況佛法。學佛如果沒有﹁真誠﹂,沒有﹁信﹂,決定不能成就。佛在大經裡告訴我們,﹁信為道源功德母﹂。淨宗尤其重視﹁信、願、行﹂,為成就往生的三個必須條件。在《彌陀經》中,蕅益大師告訴我們,不但經文正宗分明白顯示﹁信、願、行﹂三大段,即使在序分、流通分裡也具足了﹁信、願、行﹂三段。而一切經開端,首先是﹁證信序﹂。由此可知,﹁信﹂於修學弘傳是多麼重要。中國古人說,人無信則不能立足於社會,這是我們必須明了的。我們對人、對事一定要從﹁誠信﹂奠定堅實的基礎。

  同樣的道理,我們以智慧觀察一樁事,這樁事若是﹁善事﹂,就決定沒有疑悔之心,應當盡心盡力去做。世出世間法,剋實而論,就是因果的﹁相續相﹂。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一定有惡報,因果果因非常複雜。所以,佛在華嚴上說,世界眾生是無量因緣的相續相。因變成果,果又變成因,因果循環,因果相續。離開﹁因果﹂,實無有一法可得。我們明了這個道理,知道事實真相,才能體會到﹁萬法無常﹂、﹁萬法一如﹂。

  佛在大乘經上云,﹁一切法,相有、體空,了不可得﹂。我們所見到的相,都是因果的相續相。相續相能持續多久,決定於因緣。因緣相續,果報就相續。譬如以財富來說,每個人都想發財,都想保持財富,而實際上是決定保持不住的,因為一切法了不可得。但是要讓財富相續的時間長一點,可不可能?答案是肯定的。只要不斷的修財布施的因,則財富的果報就不斷的現前,這是真正明白事實真相的人。

  個道理明白了,其它一切事理則可以此類推。如果因緣錯了,果報就不能現前,就變質了。這都是事實真相,即世間人所謂的真理。唯有佛菩薩對這些真相看得清楚,徹底明瞭,為一切眾生說出。我們能真誠的信守,就能自求多福。福從那裡來?自己修善因,善果相續就是福。由此可知,一切法沒有﹁斷滅相﹂,只有﹁相續相﹂,只有﹁變化相﹂。這才與自性性體相應。因為﹁體﹂是永恆不生不滅的,因此它所現的﹁相﹂也是不會消失的。﹁相﹂只有轉變,不會消滅。十法界的相沒有了,一真法界的相就現前。這就是很好的例子。

  (二二)有人說,學佛一定要﹁求解﹂,求解一定要﹁多聞﹂。四弘誓願中,﹁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個說法是對的。又有人說,學佛不須要多聞,一句佛號就能成就。這句話對不對?也是對的。我們到底要遵循那一種?︽金剛經︾上說得好,佛不但無有定法可說,佛實在是無有法可說。因為無有法可說,所以前面兩種說法都對。

  我們要問自己如何遵循,首先必須省察自己的根性,以及自己的生活環境。我們學佛,所願、所求的是什麼?如果根性利,環境的障緣少,有善師、有良友,應當從﹁廣學多聞﹂下手。如其不然,反而不如在這一生中,決定求生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再做廣學多聞功夫為妥當;然後乘願再來,廣度眾生,滿足大願。因此,前面兩種講法都有道理。

  真實的成就,決定在﹁往生﹂。往生必須建立在信、願、行的基礎上。若能真信、切願、老實念佛。又須要建立在﹁深解義趣﹂的基礎上。由此可知,廣學多聞最要的是深解義趣。即使受持這句六字洪名,也必須要﹁深解義趣﹂。念佛三資糧的功夫才得力,才能決定往生。我們看近代倓虛法師在《念佛論》裡講的幾個往生例子,就可以證明,這幾個人都不是從廣學多聞下手,而是從﹁一門深入﹂│一部《彌陀經》上成就的。所以,學一部經或學多種經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深解義趣﹂。也就是真信、真願、真能做到、真求往生,這個﹁真﹂字最為可貴。這也是夏蓮居居士在《淨語》裡所謂的﹁真幹﹂,凡是真幹的人,沒有不成就的。廣學多聞如果不真幹,如果不深解義趣,還是不能了生死出三界。這些事實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警愓,千萬不要讓這一生空過。佛法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念佛往生淨土;古人所謂此乃無量劫中希有難得的因緣。願與大眾同修努力,珍重!

  (二三)凡夫有執著就有六道輪迴,有妄想就有十法界。由此可知,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實在是由﹁業因果報相續而產生的幻相﹂。這就是佛經上講的﹁緣起性空﹂。業因果報就是﹁緣起﹂,所以它的真相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佛在經上常以夢幻泡影,如露如電來做比喻。這個比喻非常之好,與事實真相很接近。現代人看電影、看電視,如果能留意的話,一定能悟明這個事實真相。自然就不會再起﹁分別、執著﹂,自然就能﹁看破、放下﹂。看破放下之後,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還有沒有?還是有。因為你放下了,別人還沒放下;你不執著,他還有執著;你不打妄想了,他還打妄想。這是經上所講的﹁共業﹂與﹁別業﹂。別業是個別的。個人解脫了,超越六道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但是以往跟我們共業的那些眾生,他仍然迷惑顛倒,貪戀世緣。所以,六道十法界的現象依然存在。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末後將這個現象也說得很透徹,﹁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即﹁業果相續,永遠不斷﹂。所以,菩薩成佛之後,一定是興起大慈悲心,倒駕慈航,來三界廣度眾生。乘願再來的,他對於六道十界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是乘願再來,來去自由,不受六道十界的束縛。雖有種種示現、說法,正如古德所說的,他們無不是﹁大作夢中佛事,啟建水月道場﹂。從夢中佛事、水月道場,我們就能體會到諸佛菩薩在業因果報的幻妄境中,所謂的遊戲神通。

  佛的人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不曉得事實真相,就是沒有看破。沒有看破,要他勉強放下,實在是太難了!所以看破要從這裡看破,也就是真正了達六道與十界的事實真相,了解這些現象是﹁業因果報的相續相﹂。《楞嚴經》上說得好,這種現象乃是﹁當處出生,當處滅盡﹂。因此,諸佛菩薩的應現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從這兩句,我們也能領會《金剛經》上所講的﹁即非、是名﹂的真意。就是﹁無作而作,作而無作﹂;﹁無說而說,說而無說﹂。這是諸佛菩薩應世的真相。我們能體會到,就應當認真的學習。先把錯誤的觀念轉過來,再把錯誤的行為改正過來,如諸佛菩薩應世一般。那就是﹁轉識成智,轉凡成聖﹂。要在會轉,會轉就是會修,就是真修。無上菩提之果決定能證。

  (二四)學佛就是學覺悟。要學做個覺悟而不迷惑的人,這才是真正學佛。覺悟要從那裡覺起?第一要深信因果,第二要通達一心。

  什麼是﹁深信因果﹂?信有三界、信有六道輪迴、信有佛道可成、信有淨土可生、信善有善果、信惡有惡報、信業因果報相續無盡,這就是﹁深信因果﹂。這其中的義理、境界、深廣無限。如果能明瞭、能覺悟,則對人間富貴、貧賤,吉凶、壽夭等這一切現象,自然沒有疑惑了。自然就有所造作,而能在人世間得到真正的幸福、快樂與美滿。所以,覺悟一定要從﹁深信因果﹂入門。

  佛在行持上必須遵守佛陀的教誡﹁嚴持戒律﹂,這句話的深意是,教我們對佛陀的教誨要深深的理解,記在心中,並認真的依教奉行。﹁持戒﹂包括守法的意思。世間的法律、道德、風俗習慣,每個時代不同,每個地區不同,所以要入境隨俗。也就是說,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社會、人群。社會人群所有的規約,我們都要尊重、遵守,才能與人和睦相處。

  什麼是﹁通達一心﹂?這是佛法的精華,也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應當讀誦大乘,深解義趣,才能明瞭盡虛空遍法界不離﹁一心﹂。但了一心,因果執著,正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就是一心。一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將﹁通達一心﹂顯示無遺。此經甚深,必須細心體會,才知道清淨心中本無菩提可證,亦無淨土可生。於無生、無證之中,方便莊嚴,如夢如幻,一剎那頃,成佛已竟,度生已竟,是謂﹁通達一心﹂。因為離此一心,別無因果;但能通達一心,就能不昧因果。所以,既能深信因果,又能通達一心。則能入佛知見、入佛境界。

  《金剛經》上講的,離四相,離四見。離一切法、非法、非非法,而行布施。布施就是方便莊嚴。如是空、有兩邊不住,往生淨土,決定是上品上生。世間有不少學者,他們有智慧,又有福報,但是仍然對世緣貪念不休。也就是行門中多生障礙,以致於沒有方法超越輪迴。我們細細觀察原因之所在,就是沒能深信因果,沒能通達一心。因此,依然執著,依然迷惑,未能真正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返回主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