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贵杰
新竹师范学院教授
佛教的思想与文化 印顺导师八秩晋六寿庆论文集
一、前言
智圆乃宋代天台宗山外派义学名僧,幼时出家,年二十
一受习儒学,然仍学天台教观。後隐居西湖孤山玛瑙坡,孜
孜不倦,勤於著述。除行禅讲道外,尤好读儒书,喜为诗文
,年四十七示寂。因隐居孤山,世人称之为孤山法师,有弟
子惟雅传其学。孤山学说,一言蔽之,要为「理总事别」、
「即真之妄」。前者系就教理而言,即「心」或「理」乃能
造、能具之总体;「色」或「事」为所造、所具之别相,故
「心」具三千,「色」不具三千;「理」具三千,「事」不
具三千。後者则就观行而言,藉凡夫之妄心为观法之对境,
以明其对智 (538~597止观学说之理解,惟以异於知礼所
立者为「但妄观」(以所观之境为妄心即六识),而以自家所
立者为「即妄(即真之妄)观」(以所观之境为真心即真如)。
其生平志趣「始以般若真空荡系著於前,终依净土行门求往
生於後」(〈阿弥陀经疏西资钞序〉),故能展其般若为体,
净土为用之圆融精神。复以儒释其言虽异,其理相通,而倡
「修身以儒,治心以释」(〈中庸子传〉上),因以显其儒学
化之思想倾向。本文即以智圆所撰《闲居编》为据,述其思
想之特色,并藉以略窥宋初佛法与儒学之交涉。
二、生平
智圆师法(976~1022),字无外,或名潜夫,「尝砥砺
言行,以庶乎中庸,虑造次颠沛忽忘之,因以中庸自号」 (注1),
俗姓徐,钱唐人。「学语即知孝悌,稍长常析木濡水,就石
书字,列花卉若绵 ,戏为讲训之状,父母异之,令入空门
」 (注2)八岁即受具戒,二十一岁,从奉先源清受学天台三
观凡二年,後源清病故,遂往西湖孤山,「离群索居,衣或
殚,粮或罄,因之以疾病,而孳孳然研考经论,探索义观」
(注3), 专心著述。「尝叹天台宗教,自荆溪师没,其微言
奥旨坠地而不振」(注4), 虽然其间亦有弘传天台教义者,
即又多半违道背义,於是乃「留意於笔削,且有扶持之志」
(注5)。其後因与知礼(960~1028)等人意见不合,遂遭摈斥
於天台正统之外,而被列入「山外派」。
智圆幼缘宿习,雅好空门,「於龆龅之年即毁其发,坏
其服,而为浮图徒也」(注6), 而後「居孤山之墟,闭户养
疾,耻於自白,而弗与时俗交」 (注7),「未尝登有位者之
门」(注8)。当时「王钦若出抚钱唐,慈云
(注 1) 《闲居编》卷一九,〈中庸子传〉上,《 续藏》
第一○一册,页○一一○上。
(注 2) 《佛祖统纪》卷一○,〈智圆法师〉,《大正藏》
卷四九,页一一○四下。
(注 3) 《闲居编》卷一九,〈中庸子传〉中,《 续藏》
第一○一册,页○一一一下。
(注 4) 《闲居编》卷一九,〈中庸子传〉中,《 续藏》
第一○一册,页○一一一下。
(注 5) 《闲居编》卷一九,〈中庸子传〉中,《 续藏》
第一○一册,页○一一一下。
(注 6) 《闲居编》卷二二,〈谢吴寺丞撰闲居编序书〉,
《 续藏》第一○一册,页○一一九上。
(注 7) 《闲居编》卷一三,〈宁海军真觉界相序〉,《
续藏》第一○一册,页○○九一下。
(注 8) 《闲居编》卷一九,〈中庸子传〉下,《 续藏》
第一○一册,页○一一二下。
(遵式)遣使邀师,同往迎之」 (注9),然为智圆所婉拒。智
圆自谓「某空门之末陋也,毁形守节,所以克其己焉;惩忿
窒欲所以澹其虑焉」(注10),故知虽心入空门,但仍须克己
澹虑,惩忿窒欲,努力精进,以期有成!智圆於距「钱唐郡
西三数里」(注11)处,「贾山养疾,得孤山夕阳之坡」 (注
12),「背修竹,面平湖」 (注13),建有陋室,既卑且狭,
然「草屋竹床,怡然自得」(注14),「杜门穷居,箪食瓢饮
,不交世俗」(注15),颇似颜回之安贫乐道。智圆复仿刘禹
锡作〈陋室铭〉,曰:「中庸子屋室既卑且陋」(注16),然
「容膝有余」(注17),有名僧之誉,而能安居陋室,亦知其
修为之高矣。
智圆云「予多抱疾,尝自称病夫,著《病夫传》,虽羸
耗 疾而不倦讲道以诲人」(注18),「行年四十有四矣,虽
病且困而未尝释卷,所以惧同於土木禽兽耳,非敢求臻圣域
也,亦非求乎闻达也。……亦未尝
(注 9) 《佛祖统纪》卷一○,〈智圆法师〉,《大正藏》
卷四九,页一一○四下。
(注 10) 《闲居编》卷二二,〈谢府主王给事见访书〉,《
续藏》第一○一册,页○一二一上。
(注 11) 《闲居编》卷一六,〈孤山述〉,《 续藏》第一
○一册,页○一○○上。
(注 12) 《闲居编》卷一三,〈玛瑙院重结大界记〉,《
续藏》第一○一册,页○○九二下。
(注 13) 《闲居编》卷一六,〈夜讲亭述〉,《 续藏》第
一○一册,页○○九九上。
(注 14) 《闲居编》卷一九,〈中庸子传〉下,《 续藏》
第一○一册,页○一一二下。
(注 15) 《闲居编》卷三四,〈病夫传〉,《 续藏》第一
○一册,页○一五二上。
(注 16) 《闲居编》卷三二,〈陋室铭并序〉,《 续藏》
第一○一册,页○一四七下。
(注 17) 《闲居编》卷三二,〈陋室铭并序〉,《 续藏》
第一○一册,页○一四八上。
(注 18) 《闲居编》卷一九,〈中庸子传〉下,《 续藏》
第一○一册,页○一一二下。
敢废於学也」(注19),可知其诲人之不倦与治学之勤奋。「
晚年所作,虽以宗儒为本,而申明释氏加其数倍焉,往往旁
涉老庄,以助其说」(注20),且於病中吟咏以自宽而成之《
病课集》亦「辞语鄙野,旨趣漫浪,或宗乎周孔,或涉乎老
庄,或归乎释氏,於其道不能纯矣」(注21),显见其有三教
合一之志矣。智圆「尝患脾病,语久食饱辄气喘汗流,耳呜
目眩,不堪其苦也」(注22),虽「每精别方书,调品药石,
以自医病」(注23),然终以斯人斯疾而逝,得年四十有七,
赐谥法慧大师。其尝谓门人曰:「吾没後,无厚葬以罪我,
无择地建塔以诬我,无谒有位求铭记以虚美我。汝且以陶器
二合而瘗之,立石标前,志其年月名字而已」(注24),益见
其淡泊无执,洒脱飘逸之风。後十五年,「积雨山颓,门人
开视陶器,肉身不坏,爪发俱长,唇微开,齿若珂玉」 (注
25),此非慕道修真、志行高洁者,曷克臻之!其〈挽歌词〉
自云:
「平生宗释复宗儒 竭虑研精四体枯
莫待归全寂无语 始知诸法本来无」(注26)
(注 19) 《闲居编》卷二○,〈勉学〉下,《 续藏》第一
○一册,页○一一四下。
(注 20) 《闲居编》卷二二,〈谢吴寺丞撰闲居编序书〉,
《 续藏》第一○一册,页○一二○上。
(注 21) 《闲居编》卷一一,〈病课集序〉,《 续藏》第
一○一册,页○○八七下。
(注 22) 《闲居编》卷三四,〈病赋并序〉,《 续藏》第
一○一册,页○一五二下。
(注 23) 《闲居编》卷三四,〈病赋并序〉,《 续藏》第
一○一册,页○一五二下。
(注 24) 《闲居编》卷一九,〈中庸子传〉下,《 续藏》
第一○一册,页○一一二下。
(注 25) 《佛祖统纪》卷一○,〈智圆法师〉,《大正藏》
第四九,页一一○四下~一一○五上。
(注 26) 《闲居编》卷三七,〈挽歌词三首〉,《 续藏》
第一○一册,页○一六○下。
三、著述
智圆谓其所撰「〈科〉、〈记〉、〈章〉、〈钞〉,凡
得三十部,七十卷」(注27),《佛祖统纪》卷一八载智圆著
述共二十四部,一百二十九卷。《闲居编》附录所载智圆著
述共二十八部,「凡一百七十余卷」 (注28), 现据两书所
载,并录於下:
《文殊说般若经疏》二卷
《折重钞》二卷
《般若心经疏》一卷(《佛祖统纪》未载)
《贻谋钞》一卷
《首楞严经疏》一卷(《佛祖统纪》作十卷)
《谷响钞》一卷
《疏解》一卷
《阿弥陀经疏》二卷
《西资钞》一卷
《普入不思议法门经疏》一卷
《遗教经疏》二卷
《瑞应经疏》一卷
《无量义经疏》一卷
《观普贤行法经疏》一卷
《四十二章经注》一卷
《金光明经文句索隐记》三卷(《佛祖统纪》作四卷)
《金光明经玄义表徵记》一卷
《维摩经略疏垂裕记》十卷
《十六观经疏刊正记》二卷
《请观音经疏阐义钞》二卷 (《佛祖统纪》作三卷)
《涅盘玄发源机要记》二卷
《涅盘经疏三德指归》二十卷
(注 27) 《闲居编》卷一二,〈目录序〉,《 续藏》第一
○一册,页○○八九上。
《涅盘经百非钞》一卷
《兰盆经疏摭华钞》二卷
《金刚 显性录》四卷
《法华玄记十不二门正义》一卷(《佛祖统纪》未载)
《新学系蒙》一卷(《佛祖统纪》未载)
《闲居编》五十一卷
以上著作除《闲居编》外,均为智圆自「景德三年丙午
岁,至今大中祥符七年甲寅岁,於讲授、抱病之外」(注29)
撰写而成,其间「备览史籍,博寻经疏,其有坠地而绝传者
,他说而不韪者,皆笔记而发挥之」(注30),目的在以贻後
学,示诸子孙。至於《闲居编》则「自景德丙午,迄天禧辛
酉」(注31)而成。智圆曾自序云:「於讲佛经外,好读周孔
杨孟书,往往学为古文,以宗其道。又爱吟五、七言诗,以
乐其性情。随有所得,皆以草稿投坏囊中,未尝写一净本。
儿童辈旋充脂烛之费,故其逸者多矣。今年夏,养病於孤山
下,因令後学写出所存者,其後有所得,亦欲随而编之。非
求誉於当时,抑亦从吾所好尔」(注32)。由此即知,《闲居
编》乃诗文杂著集成。
另有《翻经通纪》一书,其序言曰:「某养疾林野,讲
谈多暇,遂於嘉祥、南山、通慧三代《僧传》;靖迈、智升
两家《图纪》,洎诸传录,而皆删取翻传事迹,编次成文,
其间年世差舛,颇多刊正,分为两卷,号曰《翻经通纪》,
始炎汉、终我朝,正统、僭伪,合二十一国,其传译者,凡
一百五十人;所译之经,则存诸目录」(注33)。就其
---------------------
(注 28) 《闲居编·附录》,〈孤山法师撰述目录〉,《
续藏》第一○一册,页○二一四上。
(注 29) 《闲居编》卷一二,〈目录序〉,《 续藏》第一
○一册,页○○八九上。
(注 30) 《闲居编》卷一二,〈目录序〉,《 续藏》第一
○一册,页○○八九上。
(注 31) 《闲居编·序》,《 续藏》第一○一册,页○○
五三下。
(注 32) 《闲居编·自序》,《 续藏》第一○一册,页○
○五四上。
(注 33) 《闲居编》卷一○,〈翻经通纪序〉,《 续藏》
第一○一册,页○○八四上~下。
「删取翻传事迹,编次成文」与「所译之经,则存诸目录」
等语,可知《翻经通经》实系译师传记也。
四、思想背景
自唐韩愈之後,辟佛之论不一而足。其时,儒家思想蓬
勃兴发,及至宋代儒学初起,即重《春秋》尊王攘夷之旨 (
注34), 学者乃藉民族意识与文化意识以贯通学术,抵御夷
狄,因以促成排佛之思想(注35)。北宋排佛之儒者要为孙复
(明复)、石介 (守道)、欧阳修 (永叔)、李觏(泰伯)、张载
(横渠)、程颢(伯淳)、程颐(正叔)等,兹略陈其排佛之言如
下:
孙明复云:「佛、老之徒横行於中国,彼以死生
、祸福、虚无、报应为事,千万其端,绐我生民,绝
灭仁义以塞天下之耳;屏弃礼乐以涂天下之人」 (《
孙明复小集·儒辱》)。
石守道云:「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之道,万世
常行,不可易之道也,佛老以妖妄怪诞之教坏乱之」
(《徂徕集》卷五·〈怪说〉下)。
「释老之为怪也,千有余年矣,中国蠹坏亦千有
余年矣,不知更千余年释老之为怪也」 (《徂徕集》
卷五)·〈怪说〉上)。
欧阳修云:「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
惑而有力者,莫
(注 34) 如孙明复著〈春秋尊王发微〉十二篇,首重「尊王
攘夷」之义;欧阳修「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
约,多取《春秋》遗旨」 (《宋元学案·庐陵学案
》)。
(注 35) 儒者之所以排佛,依印公导师之意有二:「一、由
於异族凭陵所激起的民族感情。二、禅者重於自了
与出离精神,不能为重人事,重现实的儒者所同意
」 (〈中国的宗教兴衰与儒家〉,《妙云集》下编
·《我之宗教观》,四十一页)。 复云:「禅者质
而不文,漠视经论,不知虎豹之 ,犹犬羊之 ,
本身日(渐)流於空疏,乃为复起文质彬彬之儒者所
拒」(〈中国佛教史略〉,《妙云集》下编, 《佛
教史地考论》,六十九页)。
不欲去之」(《欧阳文忠公集》卷十七·〈本论〉上)
。
「今佛之法,可谓奸且邪矣」 (《欧阳文忠公集
》卷十七·〈本论〉下)。
李泰伯云:「受亲之体而不养於其侧,食君之田
而无一拜之谒,家有叛子而族人爱之,邦有傲民而吏
不肯诛,以佛之主其上也」 (《盱江集》卷二十·〈
广潜书〉)。
「苟去浮屠氏,是使惰者苦、恶者惧、末作穷、
奇货贱,是天下不可一日无浮屠也,宜乎其排之而不
见听也」(《盱江集》卷二十·〈广潜书〉)。
张横渠云:「释氏不知天命,而以心法起灭天地
,以小缘大,以末缘本,其不能而谓之幻妄,真所谓
疑冰者与」 (《张子全书》卷之二,《正蒙·大心篇
》第七)。
「释氏妄意天性,而不知范围天用,反以六根之
微,因缘天地」(同上)。
二程先生:「佛学(一作氏)只是以生死恐动人,
可怪二千年来无一人觉此,是被他恐动也」 (《河南
程氏遗书》第一,〈二先生语〉一)。
「惟佛学今则人人谈之,弥漫滔天,其害无涯」
(同上)。
「学者於释氏之说,直须如淫声美色以远之,不
尔则 然入於其中矣」「《河南程氏遗书》第二上
,〈二先生语〉二)。
此类辟佛之言甚多,不胜枚举,「当是时,天下之士学
为古文,慕韩退之排佛而尊孔子,东南有章表民、黄聱隅、
李泰伯尤为雄杰,学者宗之」(注36),故佛法日益浸衰。然
智圆则「学佛以修心,学儒以治身」(注37),谋调合儒释二
家。顺此以探其思想之渊源所自。
(注 36) 《镡津文集》卷首,陈舜愈〈镡津明教大师行业记
〉,《大正藏》卷五二,页六四八中。
(注 37) 《闲居编》卷一七,〈撤土偶文〉,《 续藏》第
一○一册,页○一○五下。
五、思想渊源
智圆谓其「学天台三观於奉先法师源清」(注38),「忝
受龙树一性之宗,智者三观之学」(注39),此即依源清法师
受学,而悟龙树般若性空与智者一心三观之精义。又「读周
孔书」(注40),「考周孔遗文,究杨孟之言」(注41),「知
礼乐者,其安上治民,移风易俗之本与」(注42),且「早
台衡宗,佛理既研精,晚读周孔书,人伦由著明」(注43)、
「畴昔学为文,拟尽周孔道」(注44)、「空斋学佛外、六经
恣论讨,……为文宗孔孟,开谈黜庄老」(注45)。其自述诗
有云:
「看云默诵空王谒 指榻闲开孔圣书
闭户无人慰寥索 草堂深夜照蟾蜍」(注46)
「窗下寂寥何所有 竺乾经卷仲尼书」
(注 38) 《闲居编》卷一六,〈记梦〉,《 续藏》第一○
一册,页○一○一下。
(注 39) 《闲居编》卷一,〈文殊说般若经疏序〉,《 续
藏》第一○一册,页○○六五下。
(注 40) 《闲居编》卷一七,〈又祭孤山神文〉,《 续藏
》第一○一册,页○一○四下。
(注 41) 《闲居编》卷二九,〈送庶几序〉,《 续藏》第
一○一册,页○一三七下。
(注 42) 《闲居编》卷一三,〈法济院结果记〉,《 续藏
》第一○一册,页○○九三下。
(注 43) 《闲居编》卷四○,〈讲堂书事〉,《 续藏》第
一○一册,页○一六七下。
(注 44) 《闲居编》卷四八,〈言志〉,《 续藏》第一○
一册,页○二○○上。
(注 45) 《闲居编》卷三九,〈暮秋书斋述怀寄守能师〉,
《 续藏》第一○一册,页○一六六上。
(注 46) 《闲居编》卷五○,〈病起二首〉,《 续藏》第
一○一册,页○二○七下。
伯杨道德释迦心 夫子文章尽可寻」(注47)
由上可知智圆博览三教经典,深契三家义理,其思想乃源自
儒释道之学说,尤得儒门之奥旨,其有言曰:
「读《易》也乃知本乎太极,辟设两仪,而五常
之性韫乎其中矣。……读《书》也乃知三皇以降,洪
荒朴略,非百世常行之道,其言不可训。……读《诗
》也乃知有天地,然後有夫妇,有夫妇然後有父子,
有父子然後有君臣。……读《春秋》也乃知周室衰,
狄人猾,夏平王东迁,号令不行,礼乐征伐不出乎天
子,而出乎诸侯也。是故仲尼约鲁史而修《春秋》以
赏罚,贬诸侯讨大夫以正其王道者也」(注48)。
《诗》、《书》、《礼》、《乐》、《易》、《春秋》
五经乃东周以前所集历代政教典籍,故老子云「《六经》先
王之陈述也」(《庄子·天运篇》)。《六经》之中,有《乐
经》,秦火而後失传,故自汉而後,虽存《六经》之名,实
则仅有《诗》、《书》、《易》、《礼》、《春秋》五经而
已。《五经》(《六经》)所载:修齐治平之大道,终为万世
不易之至理,为中华文化生命之根源,智圆所言,深得厥旨
。然其醉心儒学之过程却颇为艰辛,智圆谓「洎年迩升冠,
颇好周孔书,将欲研几极深,从有道者受学,而为落发之师
拘束之,不获从志,由是杜门阒然,独学无友,往往得《五
经》之书而自览焉」(注49),此即弱冠之年,欲拜师求教,
受学儒书,然为剃度师父所阻,惟闭门自修,「洎周孔荀孟
杨雄王通之书,往往行彼坐拥」(注50),其负薪挂角之精神
,令人感佩。智圆复云:「吾虽无师之训教,无友之磋切,
而准的《五经》,发明经旨,树教立
(注 47) 《闲居编》卷四二,〈湖西杂感诗并序〉,《 续
藏》第一○一册,页○一七六上~下。
(注 48) 《闲居编》卷二二,〈谢吴寺丞撰闲居编序书〉,
《 续藏》第一○一册,页○一一九下。
(注49 《闲居编》卷二二,〈谢吴寺丞撰闲居编序书〉,《
续藏》第一○一册,页○一一九上。
(注 50) 《闲居编》卷一九,〈中庸子传〉下,《 续藏》
第一○一册,页○一一二下。
言,亦应可矣」(注51),此诚「真积力久则入」 (《荀子·
劝学篇》) 之谓欤!唯其如此,「晚年所作」即以「宗儒为
本」,而佛门名僧倡言「宗儒为本」,此在当时,亦不多见
。窥其用心,乃在「好求圣师之指归,而会通其说焉」 (注
52),力求儒佛之互通也。
六、思想特色
唐代盛倡佛家哲学,宋世振兴儒家学说,运会所至,促
成两家思想之交融。然思想家所阐发之哲理,实难摆脱时代
之影响,智圆生当佛法与儒学互融之世,乃著《闲居编》,
致力儒释之会通,而显其思想之特色,其有言曰:
「夫仲尼之旨,布在《六经》;世雄之法,备乎
《三藏》」(注53)。
《六经》乃儒家之重要典籍;世雄即世尊或佛陀,《三
藏》即《经藏》、《律藏》、《论藏》。《六经》实已蕴含
儒学之要旨,《三藏》亦包含佛法之内容。佛法为出世之大
法,儒学则为入世之津梁,两者自有其异同,智圆曾谓:
「复性有浅深,言事有远迩,则不得不异也;至
乎迁善而远罪,胜残而去杀,则不得不同也」 (注54
)。
就渡化众生与阐明事理而言,佛法与儒学固有其相异之
处,然以迁善远罪与胜残去杀而论,佛法与儒学则有其共通
之点。智圆盛赞儒学「於治天下、安国家,不可一日无之矣
,美矣哉!其为域中之教也
(注 51) 《闲居编》卷二二,〈谢吴寺丞撰闲居编序书〉,
《 续藏》第一○一册,页○一二○上。
(注 52) 《闲居编》卷二二,〈谢吴寺丞撰闲居编序书〉,
《 续藏》第一○一册,页○一一九上。
(注 53) 《闲居编》卷一二,〈讲堂系蒙集序〉,《 续藏
》第一○一册,页○○八八下。
(注 54) 《闲居编》卷一,〈四十二章经序〉,《 续藏》
第一○一册,页○○六四上。
明矣」(注55),故儒学实为方内之教也,此方内之教乃以礼
乐教化为主,智圆云:
「礼主其减,乐主其盈,由礼检而人所倦,乐和
而人所欢,故曰礼减而进,以进为文;乐盈而反,以
反为文。亦犹佛氏之训人也,有禅慧,有戒律焉」 (
注56)。
礼之旨在於俭约,乐之旨在於和谐,礼乐同为儒家导民
化俗之良方,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为用。佛家之渡化众生则
有禅慧与戒律。禅慧属妙智,戒律属德性,必德智兼备,始
为圆通之佛法。就智圆而言,孔门之礼与乐,实犹佛门之戒
律与禅慧,二者同为移情化性之大法。智圆复谓:
「儒礼,食必祭其先,君子有事不忘本也。……
沙门用心悯异类也。不忘本,仁也;怜异类,慈也,
两者同出而异名」(注57)。
儒学倡君子不忘其本,佛家则言释子悯其异类,不忘本
即是「仁」;悯异类即是「慈」,「仁」与「慈」乃质同而
名异,本质上,儒家之「仁」即佛家之「慈」也。智圆复曰
:
「释氏於水中至微者尚慈悲而恕之,况昆虫乎?
况禽兽乎?况 卵乎?我安得不禀仲尼之道,以好生
、仁恕、恻隐为心乎?吾苟不能好生、仁恕、恻隐者
,非但为仲尼之罪人,实包羞於释氏也」(注58)。
智圆认为佛家以慈悲为怀,故於至微之生物,亦不忍伤
之,更何况昆虫、禽兽、 子?又安得不禀持儒家好生、仁
恕与恻隐之心,以普润众生?若不能禀持好生、仁恕、恻隐
之心,则不仅是孔门之罪
(注 55) 《闲居编》卷一,〈四十二章经序〉,《 续藏》
第一○一册,页○○六四上。
(注 56) 《闲居编》卷一三,〈法济院结界记〉,《 续藏
》第一○一册,页○○九三下。
(注 57) 《闲居编》卷一四,〈出生图纪并序〉,《 续藏
》第一○一册,页○○九五上。
(注 58) 《闲居编》卷一四,〈漉囊志〉,《 续藏》第一
○一册,页○○九四下~○○九五上。
人,且亦将有辱佛门。故知儒家好生之德、仁恕之怀、恻隐
之心,即佛家之慈悲也,然而:
「世有滞於释氏者,自张大於己学,往往以儒为
戏,岂知夫非仲尼之教,则国无以治,家无以宁,身
无以安;国不治,家不宁,身不安,释氏之道何由而
行哉」(注59)。
世之学佛者每多滞於佛法,自矜所学,而睥视儒家之教
化,殊不知若无儒家之教化,则不克安身、齐家与治国,如
身不安、家不齐、国不宁,则又何以推展佛法?实则儒家专
注解决现实人生问题,其学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目的,乃由实际经验累积而成,为人人必遵之路,循此平
实之路,方可通向释氏之道,此即「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
觉」(《六祖坛经·疑问品》)之谓也。故智圆云:
「吾修身以儒,治心以释,拳拳服膺,罔敢懈慢
,犹恐不至於道也,况禀之乎!好儒以恶释,贵释以
贱儒,岂能庶中庸乎」(注60)。
智圆以儒修身,以释治心,拳拳服膺,未敢懈怠,犹恐
未臻儒门之境,何敢妄加舍弃,若「好儒以恶释,贵释以贱
儒」,岂合乎中庸之道?佛门名僧,公然宣称「修身以儒」
「庶乎中庸」,实为罕见。智圆复谓佛家之义理亦须藉儒家
之词藻加以润饰,始能广为流传,其有言曰:
「古之缁其服,释其姓者,凡有立言垂范,靡不
藉儒家者流以润色之,启迪之。有若僧肇之撰《四论
》,因刘遗民品藻而後传。慧皎之传《高僧》,由王
曼颖贻书而後行。宗密作《禅诠》假裴休以序之。湛
然宗智者托梁肃以铭之。彼四上人者,得非故求证於
异宗,欲取信於万世者欤」(注61)。
(注 59) 《闲居编》卷一九,〈中庸子传〉上,《 续藏》
第一○一册,页○一一○下。
(注 60) 《闲居编》卷一九,〈中庸子传〉,《 续藏》第
一○一册,页○一一○下。
(注 61) 《闲居编》卷二一,〈与骆偃节判书〉,《 续藏
》第一○一册,页○一一六上。
僧肇(384~414),後秦僧,本姓张,京兆长安人,为鸠
摩罗什著名弟子之一。初醉心《老》《庄》玄学,後读旧《
维摩诘经》,乃转治佛学,以擅长般若学著称。著有〈物不
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涅盘无名论〉
等四论(合称《肇论》)、《维摩诘经注》等书,发挥般若性
空学说。慧皎(497~554),梁僧。浙江上虞人,住会稽嘉祥
寺,精研经典,内外圆通,春夏弘法,秋冬撰述。承圣三年
示寂,著有《涅盘经疏》、《梵网经疏》、《高僧传》等。
宗密(780~841),唐僧,华严宗第五祖。本姓何,果州西充
(今属四川)人。师事澄观,广学诸宗,特崇华严,倡有情是
佛,众生依法修行,即可返本还源。著有《原人论》、《禅
源诸诠集都序》、《华严经疏》等,以居陕西 县圭峰,世
称圭峰大师。湛然(711~782),唐僧,常州晋陵荆溪 (今属
江苏宜兴) 人。本姓戚,家本业儒,十七岁访道浙右,从方
岩法师受止观法。二十岁至东阳左溪就玄朗(673~754)学天
台教观。三十八岁出家於宜兴净乐寺,以复兴天台教观为己
任。著有《法华玄义释签》、《法华文句记》、《摩诃止观
辅行传弘决》等,另有〈金刚 〉,主倡草木无情之物亦有
「佛性」。世称荆溪大师。四位佛门大师「立言垂范」,均
藉儒家之文藻加以「润色」「启迪」,方能流通後世,教化
群生,可见儒学实有大功於佛门也。智圆复云:
「浮图之教流於华夏者,其权舆於东汉乎!其於
训民也大抵与姬公孔子之说共为表里耳。何耶?遵之
以慈悲,所以度其好生恶杀也;敦之以喜舍,所以申
乎博施济众也;指神明不灭,所以知乎能事鬼神之非
妄也;谈三世报应,所以证福善祸淫之无差也」 (注
62)。
权舆即「始」之谓,亦即滥觞之意。佛法流布中士乃始
於东汉,大抵与儒家学说「共为表里」。其故安在?实以儒
家之慈悲即儒家之好生恶杀;佛家之喜舍即儒家之博施济众
;且佛家之倡言神明不灭,三世报应,乃在印证「祸福无门
,惟人自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理。其实,儒佛之
理乃有互相贯通之处,惟立言遣词有异而
(注 62) 《闲居编》卷一○,〈翻经通纪序〉,《 续藏》
第一○一册,页○○八四上。
已。故智圆云:
「夫儒释者言异而理贯也,莫不化民俾迁善远恶
也。儒者,饰身之教,故谓之外典也。释者,修心之
教,故谓之内典也。惟身与心,则内外别矣,蚩蚩生
民,岂越於身心哉?非吾二教,何以化之乎?嘻!儒
乎?释乎?其共为表里乎」 (注63)。
儒重饰身,佛重修心,儒佛之教,言异而理同,无非导
民向上,趋善避恶也。若无儒佛二教,则俗民由何化之?故
知儒佛之化导众生,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互为表里,缺
一难成,故曰:
「非仲尼之教与能仁之教共为表里,何以训於民
邪?其有忘本执末以相眦睚者,岂不大误乎」(注64)
。
若无儒释二教相辅相成,则何以启俗导民?尤有甚者,
忘本执末,彼此瞠目怒视,互相攻击,岂非谬哉!智圆自号
「中庸子」,即取互通儒释,表里两家之义,惟其如此,方
能「庶乎中庸」。若「好儒以恶释,贵释以贱儒」,则为一
偏之见,不合「中庸」之道。由是即知其儒化思想之大较,
而有其特色也。
七、结语
综上所述,智圆旨在调合佛法与儒学,因其生当儒学复
兴与佛教式微之际,乃以其卓然睿智,剀切儒学精义,深契
佛法奥旨。尤於儒者排佛甚炽之时,时儒释之理一贯,且谓
「浮图教曷乖背於儒耶?善恶报应者,福善祸淫之深者也;
慈悲喜舍者,博施济众之极者也。折摄与礼刑一贯,五戒与
五常同归」(注65)。此即等同慈悲喜舍与博施济众、折摄与
礼刑、五戒与五常,以谋儒佛之合一。就世间法而言,人
(注 63) 《闲居编》卷一九 ,〈中庸子传〉上,《 续藏
》第一○一册,页○一一○上~下。
(注 64) 《闲居编》卷二三,〈湖州德清觉华净土忏院记〉
,《 续藏》第一○一册,页○一二二下。
(注 65) 《闲居编》卷二八,〈驳嗣禹说〉,《 续藏》第
一○一册,页○一三五上。
成即佛成,故佛法与儒学实有其共通之点,不宜妄加辟之。
智圆曰:「浮图之教果如洪水之为害也,而韩愈空言排斥且
未闻掩其教,绝其嗣也。当韩之时,而佛教益炽,佛徒益盛
,天子钦若不暇,公卿大夫尚者甚众。韩愈〈佛骨〉忤主而
斥逐遐荒,何能杜其源遏其流,以拯民之急耶」(注66)。此
谓佛法果如洪水之为害苍生,虽韩愈奋力排斥,亦无法废教
绝嗣。有唐一代,佛法兴隆,天子崇之,尤恐不及,况公卿
大夫信受奉行者亦复不少。韩愈以〈谏迎佛骨表〉见黜,受
逐蛮荒,又何能杜源绝流,毁佛灭法?次则「宋儒承南兴北
衰(对内)、南弱北强(对外)之机运,错综激荡,或狂或狷,
率褊隘而不蹈大方。於政治,举秦、汉、隋、唐而薄之,远
怀於三代;於学术,举老(统秦汉文明之盛者)、佛 (统隋唐
文明之盛者) 而辟之,支离於《四书》《五经》,不复能虚
心论道,和衷为国矣。佛法颇受其影响;然禅为理学者精神
之所出,高深普及,如之何能辟之」(注67)。宋儒既无法辟
佛,则佛法宜与儒学相互调合,故智圆虽心入空门,然仍「
修身以儒」「宗儒为本」,力倡儒佛合一之论,并揭 三教
同源之旨曰:「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
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
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吾心
其病乎!三教其药乎!矧病之有,三药可废邪」(注68)。儒
释道三教各有其导化之对像与功效,犹治病之良药也。疾有
各类,药亦多方,对症下药,乃能痊愈。儒释道三教乃医疗
心病之三味药方,若欲病除,三药必不可废。智圆云「释道
儒宗,其旨本融,守株则塞,忘筌乃通」(注69),故於「宗
儒为本」「申明释氏」而著书为文
(注 66) 《闲居编》卷二八,〈驳嗣禹说〉,《 续藏》第
一○一册,页○一三五上。
(注 67) 印公导师著〈中国佛教史略〉,《妙云集》下编,
《佛教史地考论》,页八十八~八十九。
(注 68) 《闲居编》卷三四,〈病夫传〉,《 续藏》第一
○一册,页○一五二上。
(注 69) 《闲居编》卷一六,〈三笑图赞〉,《 续藏》第
一○一册,页○○九九上。
之际,「往往旁涉老庄以助其说」(注70),此则三教同源,
益加合乎「中庸」之道矣。要之,就佛家思想之儒学化而言
,智圆实为当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故有其在中国佛教思想
史上之地位也。
(注 70) 《闲居编》卷二二,〈谢吴寺丞撰闲居编序书〉,
《 续藏》第一○一册,页○一二○上。
参考书目
闲居编,宋·智圆著, 续藏第一○一册,新文丰出版公司
。
佛祖统纪,宋·志磐撰,大正藏卷四九,新文丰出版公司。
佛祖历代通载,元·念常集,大正藏卷四九,新文丰出版公
司。
释氏稽古略,元·觉岸编,大正藏卷四九,新文丰出版公司
。
往生集,明· 宏辑,大正藏卷五一,新文丰出版公司。
中国宗教思想史大纲,王治心著,台北,中华书局。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钱穆著,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中国学术史讲话,杨东□著,盘庚出版社。
中国佛学思想概论,吕 著,台北,天华出版事业公司。
中国佛教总论,黄忏华等著,台北,木铎出版社。
中国佛教史略,印顺著,台北,正闻学社。
中国佛教史,蒋维乔著,台北,鼎文书局。
中印禅宗史,释印海译,台北,海潮音社。
中国佛教史概说,释圣严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佛教与儒家伦理,释慧岩译,台北,中国佛教文献编撰社。
天台性具思想论,释演培译,新加坡,灵峰菩提学院。
宋儒与佛教,林科棠著,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宋代社会研究,朱瑞熙著,台北,弘文馆出版社。
支那に於ける□教と儒教道教,常盘大定著,东京,原书房
。
支那思相と□教との交涉,武内义雄著,东京,岩波书店。
支那儒佛道三教史论,久保田量远著,东京,东方书院。
中国□教史研究,牧田谛亮著,东京,大东出版社。
中国□教思想史研究,道端良秀著,京教,平乐寺书店。
中国禅宗史の研究----南宗禅成立以後の政治社会史的考察
,阿部肇一著,东京,诚信书房。
禅宗史研究,宇井伯寿著,东京,岩波书店。
禅宗思想史,忽滑谷快天著,东京,名著刊行会。
宋代□教史壬研究,高雄义坚著,京都,百华苑。
□教と伦理思想とその展开,壬生台舜编,东京,大藏出版
社。
佛教と儒教----中国思想を形成おるもの,荒木见悟著,京
都,平乐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