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从慈 编述
·东方佛学资料丛书·
1994——11
总目录
自序
一、先明因果
二、光明大道
三、圣贤之道
四、往生的三张护照
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六、略释佛义
七、略谈五戒
八、戒杀·放生
九、至诚改过·行善改命
十、对付人类饥馑的武器
十一、救世大悲者
十二、遍撒菩提种
十三、六道概况
十四、发大心的因缘
自 序
“佛学基本知识”是我在最近几年中,利用课诵之余亲笔写的;佛法浩如烟海,历代高僧大德门虽多著述,但多为古文艰涩难懂,使得一般初学者难以研读,更遑论了解佛法的道理了。
本书内容浅而易解,所用文词简易;特与现代生活实用配合,希望借此对于有意了解基本佛学的学佛者,能够有所助益。
“讲经不难,修道难”;有经验的讲者,必能深深体会这句话的真实义。谈玄说妙,高谈阔论,口沫横飞,致使初学者哑雀无言,五体投地,赞叹佛法妙理,无上大法;若知具足惭愧,自行忏悔,常行大悲,不致忘失了自己。
一般初学者,古文基础没有打稳,加上古德注疏深奥的含义;想读,想学,苦了!却成了“代沟”。
基于几年微薄经验,东抄西凑,但愿初学者对佛学有些认识,不致神佛不分,正邪不辩。
学问浅薄,文笔不畅,特此忏悔!
末学:释从慈
一、 先明因果
人在一生中往往有各种不同的遭遇, 是祸是福、是苦或是乐;表面上看是命中注定,命运所使,不能改变,是好是坏皆父母生成……,但人们可会想到这一切遭遇背后,是否蕴含着一股巨大的无形力量推动着?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它就是佛法所说的——因果业力——了。因果业力并非什么神奇力量,但它却牵引着人们一生的贫、富、贵、贱、祸、福……等等。至于对人生遭遇,从古至今总有些专家学者们试着找出一个可循的法则,因此神权、宿命主义及其他的学说即产生了,但我们人生的遭遇真如他们所讲的吗?这个问题错综复杂,我们不便一一深入研讨,现仅以佛教的观点来探讨这个问题。
人生祸福
在其他宗教中有很多劝善的言词是与佛教相似的,但佛法经教及因果的道理却是独一无二的,就因佛对人生遭遇的看法建立在三世因果上,因此对人生境遇种种就有擘精细靡深入独道之处。古圣贤者曾言:“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其实它即是讲因果的道理,由此可知一切果报有它一定的前因,并非凭空而生;如是因则如是果就是说明了这个道理,所以首先我们要了解佛教是究竟因果定律的。
因一般人对所遭遇的各种逆境感到束手无策,所以就产生了种种幻想,认为一切万事万物的背后有一个宇宙主宰神,吉凶祸福、贫富贵贱都由他所赐与或降下的,虽然有很多人信服这种说法,但我们却认为此种论调并不圆满,因为人世间的吉凶祸福、贫富贵贱皆由它所赐,则那有贫富贵贱之分、吉凶祸福之别呢?由此我们可看出这种理论的缺陷。另外一些对因果存疑者,对所遭遇的吉凶祸福、贫富贵贱总抱着怨天忧人的态度,就因对果前必有因的道理并不了知,又对现前果报事实不肯相信,而在果报中又起惑造业,如此造业因果报应循循论环不已,正如普门品中所说的:“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生生沉入苦海,求出无门……。
普通人对因果的存疑不外是,善人得祸,恶人却得福的一些实例。例如:孔子德行第一的弟子颜却早死,而一些大罪大恶之人却可称雄于一时。如:希特勒等……,这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理相符合吗?其实善人会得祸是因宿世罪业深重之因,恶人会得福是因宿世善根栽培之果,但,这是暂时的,我们不可因此就拨无因果啊!因果通三世
既知世人对因果报应之疑,使我们更应该深入地来探讨佛教对因果的观点;佛教对因果报应是主张通三世的;果报之中有今生做即今生受报的,如:〔明〕袁了凡先生现生行善转变命运的事例,其次 是生报,也就是今生种下因,下一世即得受报,如:有只猿猴在树林见一高僧的袈裟,因一时好奇试穿它,却不幸摔死了,这只猿猴就因披袈裟的功德即刻上升天界;再其次就是后报,也就是今生种因,下一世或下几世因缘会合时才受报,如:佛在世时,有一老人想随佛出家修道,而佛的众大弟子都认为此人多生无善根不得出家,而佛却不以为然示说:此人无量劫前为一樵夫,一日在山中因老虎追击之下大呼了一声“南无佛”。今日他因此善根得度出家。从上几个实例,我们即知为何佛教对善恶果报有独特地看法,或许有人会问:“因果报应的道理有无可循的原则呢?”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来探讨它吧!
佛教对因果报应的看法确有它的定则,下面我们简要地来说明。各位必听说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两句话,这就是说明,凡事既已成就了“因”,则此“因”永远存在,有因必有果,一切因种在没感报之前,它是永远存在的,所以有言道:“纵经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这句话即说明了有因必有果的道理。其次是“善恶因果不可相互抵销”的重要因果定则,譬如:“一个人过去造了许多恶因,后来了悟过去的不是,而改过向善,大行善事,如此在因果定则上看,说善恶可相互加减低销,这是不符合因果定则的,所以我们当知既造了因就要承当果报,不能功过互抵的。果真善恶因果不可互抵,那会行恶者不就失去了转变报应的机会吗?下面我们来看看有无改变挽救的方法。
佛教认为当我们受到果报时当知一切是前因所召感,恶因既已种下的人,现在唯有改过前非而努力在缘上改变,譬如:拜佛求忏悔、吟经、修行、行善等,如此大行善缘力即可转变果报及重罪轻受,由此可知佛教的观点认为,一切祸福报应是可依人为方法改变的,所以佛教不是定命论者。现在我们已知果报是可改变的,但现前我们不得不注意现因,我们不但不造作恶因,反而要多行善因,而依循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如此我们才有光前的前途。
总 结
从上概略几点,我们明白了,佛教是注重因果,人生祸福是因果报应,因果通三世,既种下因种则必受果报,而改变因果的唯一方法,只有依佛法修持的功德;所以您如想改变您现前人生的一切遭遇,转祸为福,转贫为富,转夭为寿,我们竭诚的盼望您,当从现在起,好好地行善、修持。
请常吟:
“南无观世音菩萨”
二、光明大道
人生抉择—迷茫—无智—造业
光明—皈依、行善
何为三宝—佛、法、僧
人生抉择
人从出生成长、以至成人,一生中经历了各种不同的抉择,年青时代要面临抉择学校及就读的科系,毕业后要抉择不同行业中谋生活,结婚又必需抉择配偶,中年要为家庭事业应付各种的计划,老年要抉择下半生的晚年生涯,虽然有这些多种的抉择关卡,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是精神与物质两者,物质上的包涵太广了,暂且不深入研究,我们要从佛教信仰上来谈精神上的抉择,我们也将要说明佛教为何是人生光明的大道,及皈依三宝后有些什么利益等。以佛教的立场来看,精神上及宗教信仰的抉择只有昏暗或光明两面,但因一般人对于人生的真相认识不够,以致于在一生中迷惑于烦恼而造业,因此才有了无始无终的轮回与痛苦。如果人真能接受佛法,那么我们可以确信这是人生的一大转机,对于行善积德充满活力的生涯中必有踏实的感受。
人在人生旅程上往往迷失于自我心境幻化下而不知反省觉悟,一般人往往沉迷在五欲之中,他们没有觉悟到财产是会销散的,色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名誉终会陨落的,食欲是一切病苦之因,睡欲是昏怵之本,就因为五欲的蒙蔽致使人们一再地堕入生死轮回而难以自拔。除了五欲之外,还有其他四种是为一般人精神上所祈求依怙的,但可惜它们却都不是永恒不灭的。(一)眷属虽可做为精神暂时的依怙,却无法永远与我们相处在一起。(二)生命虽可为一生的依怙,但死亡也难以避免。(三)国家的兴盛与建设虽可做为奉献之处,但它也非永久的。(四)社会的进步虽可做为人生服务的宗旨,但一切总有毁坏的一天。由此我们可知五欲及以上四种都不可做人们永恒的依怙处。可是,在物质文明昌盛的时代中,为了追求精神上的依怙,各种宗教才因此产生。譬如:鬼神、欲天神,独梵天神等……,而一般鬼神大都是好杀,欲天神着于五欲,独梵天不平等的贡高我慢,这一切也都非确实的依怙处,所以只有有福报的人可以找到三宝做为他究竟的依怙处,为什么呢?因为,三宝是一切精神依怙中最吉祥的。何为三宝
现在我们既知三宝是究竟又吉祥的依怙处,我们应该认识什么是三宝,所谓三宝是——佛、法、僧——佛宝是人天中的导师,是觉者,法宝是解脱的法门,是正知正见,僧宝是和合的僧团,是清净的代表;佛有法身、报身、化身,称为三身如来,法在事上而言有大、小乘的经典,在理上而言是寂灭的正法,僧是僧团之意,因为只有僧团能做众生的依范,所以称为——僧宝——。现在您已大略了解了三宝的意思,我们继续研讨对三宝应当持守的态度。
一但身为佛弟子对於三宝应当持有十种态度:
一、信仰心:对於佛法要具有信仰。
二、希有心:对於佛法要生起希有难遇之心,正如经典上说: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三、欢喜心:对於佛法的实践与契证当产生无限敬仰的欢喜心。
四、殷重心:对所得的佛法要生起至诚殷重心。
五、真实心:有修持佛法的契证,对所信仰的佛教必能生起真实心。
六、坚固心:对於佛法的信仰产生坚固心。
七、清净心:有了坚固心,而产生起清净心。
八、智慧心:由於内外身心的清净,智慧就能渐渐开发出来。
九、永恒心:有了智慧,对佛道上求下化的永恒心即油然而生。
十、广大心:即有了永恒心,对佛菩萨的广大愿心必能互相契合合了。
以上是佛弟子对三宝当持的十种态度。下面让我们共同来研讨皈依三宝的利益。
一个人今生能够和佛法有缘且能皈依三宝,这是多生累劫修来的善根福报。皈依三宝能得到许多利益,但主要利益有以下几点:
一、常遇佛法:皈依过的居士、生生世世会生活在有佛法的世界。
二、为众所依:皈依过的居士是一切众生中最尊且贵的人。
三、恶业清净:皈依了三宝即可忏悔又消灭宿生所造之业。
四、不为障损:皈依三宝的居士,必得佛光加被、一切障碍无法损及。
五、所作成办:皈依三宝的居士,所作一切善行福德定可成办。
六、具大福德:皈依后如能依教奉行,则德业与福报必增。
七、不堕恶趣:皈依过三宝的居士,此世命终后不会堕三恶道。
八、速证菩提:因皈依三宝的利益,必使佛道的修学顺利完成。
现今您已知道皈依三宝的利益,紧接着有几件事是应当学的。
今后学处
从皈依三宝后我们有几点必需随分随力认识的。首先,身为佛弟子应该对於护持三宝有热诚心,正因三宝是出世间的福田,三宝住世,众生才有依怙与解脱的机会。其次,对三宝的功德要从内心生起至正至诚的仰幕心,由深知逢遇三宝的尊贵,誓愿尽形寿护持三宝,世世不弃三宝。再其次,应当立愿从此以后学习诸佛菩萨的大慈悲愿力,不再做损害众生、伤害众生的工作。另外,除了皈依后对三宝要生起恭敬心,对佛像、经典、及僧众也都应当要有恭敬虔诚心。以上几点是一个身为三宝弟子的人应当认识学习的。
众生流转轮回生死是无始无终,三宝是众生脱离生死轮回的唯一依靠,不良的念头习惯从佛法的薰陶得以消除,所有的善法从皈依三宝后得以增长,一切的灾难、痛苦和坎坷能渐渐地消灭,福报与智慧从此增长。
因此,我们认为: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对一个归依三宝的居士而言,不但是选择了一条光明大道,更因佛法加被的原故,而有无上的福报。
请常念:
“南无观世音菩萨”
三、圣贤之道
中国古时候的教育不外乎要使学生遵循古圣先贤之德,求得高尚品德正仁君子的风范。所以期望学生希圣希贤实是先人教育的目的。我国近代净土宗印光大师在文钞中,也是苦口婆心地劝勉我们要以希圣希贤为榜样,求生净土为圆满究竟。佛法从印度传到中国以来,成佛渡众生及因果轮回报应的思想,渐渐地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支巨流,佛教高深的哲理会一时受到很多知识份子的重视,因此,中国历代的高僧都是儒佛兼通的,而在他们化导众生或者著书作品中往往引导一般初学者,以人伦为基础,以出世的佛法为修学的目的,今天我们也同样盼望您在佛法修学上也能依此原则去修学佛法。
圣贤之道诚至诚心
恭敬心
明求学问
增知识
行 法持戒
念佛
诵经
拜佛
圣贤之道
为对应初机学佛者之方便,我们将成佛之道称之为圣贤之道。在本文中我们将概略的演述,修学净土法门应如何来成就圣贤之道:——修持念佛净土法门,首先需要具备诚与明,诚—至诚心与恭敬心,尤其是以“至诚肯切的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以期相继不断而达到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的一心不乱境界,因此,“至诚心”是求一心不乱的基础。其次是恭敬心,对佛、法、僧三宝要有恭敬心,对一切众生同样要有平等恭敬心。印光大师曾言:佛法要在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得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则得十分利益,因此恭敬三宝及恭敬一切众生也是修学佛法的基础。所谓明,简言之就是智,修学者要依佛法的智慧去修持,以智慧作先导,转识成智,转烦恼成菩提。修持净土法门乃依信愿的坚定为智慧,以般若来疏导烦恼。信愿与般若可由诵读佛经及参悟佛理中开发出来;又佛法修学不离世间法,所以我们建议您从古圣先贤所遗留的典籍中去学习如何待人处世,做一个世间的仁人君子,出世间正信的佛教徒。
修学者应将所知的一切(指从经典中所理解或参学所体悟到的)付诸於外表的行为,在社会上处处为人榜样,使因果的原则能分明,如果能依此方向去努力,则所处的环境自然会祥和安宁;在家庭生活方面从孝顺父母、恭敬兄姊、爱护弟妹、夫妻相敬如宾,一切皆顺从为人处世应有的伦理原则,那么家庭必和睦美满。大学中曾说: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为一个佛教徒更应当以身作则才对。
我们个人的外在行为虽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所处社会环境的祥和及家庭的和睦,但其主要的原动力则是内在的个人意念,内心的烦恼是造作恶业之根;为了对治内在的烦恼,我们建议初学者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及智慧的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及观法无我)来除“妄心”。众生一切痛苦及烦恼的根本,依佛法来看,都是由分别、执着、五欲、六尘所生(五欲:财、色、名、食、睡。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所以克己复礼,返妄归真的功夫,实是修持的必要过程。在日常生活中,唯有依上所列的方法有恒去做,心灵上必会渐趋于清净与安宁。
行 法
一切修行法门中,最简易又直接了当的莫过於念佛法门,三根普被(上、中、下三根),利钝全收,一句佛号念到底,圆转五浊成净土,临终带业往生,当生成就的法门唯此而已,这是佛陀彻底悲心为末法众生特开的法门,其目的不外切望末法众生能即出轮回、出离三界(欲界、色界及无色界),了生脱死再娑婆广度有缘众生。在净土行法上略分为正行与助行,而念佛求清净心及一心不乱实是净土的正行;其他有几项助行,我们简略地介绍。首先,修学者要持清净的戒行,以戒行止恶而使行为有所规范,以戒行改过恶习使身心清净;其次,修学者要做早晚课诵以作为修定摄心之力,以读诵大乘经典作为开智及解义之助;再次,要专拜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以求佛菩萨加被除障消业。能如上正助双修,则修持会渐渐进步。但是,佛法大乘的精神是主张自利利他,因此随分随力的广度众生同生西方是不能分开隔离的,以上一切行法,正修、助修、积福等等,都是为求临终时心神不颠倒,一心不乱,而达到往生西方的目的。
从上几点,我们概略地介绍了一个在家学佛者,如何当生成就圣贤之道,我们希望您能明佛理及先圣之言,要心存恭敬及至诚,在日常生活中力求道德的修养,在修行上正助双修,日久功深内心自然渐除妄心、克情欲以达清净。
最后,我们恭敬虔诚地将所得的功德,所修持的福份回向一切有情众生。
请常念:
“南无阿弥陀佛”
四、往生的三张护照
学生们出国留学时要申请留学生护照;商人们出国考察时要申请考察护照;一般人们出国旅游时要申请观光护照。各种护照申请的单位虽然不同,但凡是想要出国旅游都需要拥有一张护照。而一个净土的修学者要往生西方也必须拥有护照,而往生的护照我们称为—净土三资粮。拥有出国护照是出国前的事前准备,具备了净土三资粮—信、愿、行,则是往生西方的事先准备。何谓净土三资粮呢?下面让我们一一来探讨这个问题。
净土三资粮——行、愿、信
净土三资粮
(一)信:
在探讨净土三资粮的同时,我们首先当知——信是一切事情最后的基本资粮。升学、事业、抱负……等,一切都依信心来达成。大智度论有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所以,信是入佛法大海的第一步。同样地,净土修学者也依信为首要资粮。大略而论,净土宗依六点起信,西方净土及弥陀绝无虚愿的真实性。那六点呢?
(一)信自——净土修学者,首先要相信,我人现前一念心不可思议,它能变现宇宙万有一切事物;例如:在我人闭眼一瞬间,即可概略想像出台北总统府的影像。由此可知,弥陀与极乐,是我心具,只要我人临终时能一念心至心称念弥陀圣号,愿生西方净土,必得往生目心所具弥陀净土中。
(二)信他——在此一点中包括有三:最先是相信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西方净土的圣言量;其次,相信弥陀因地做法藏比丘时曾发四十八大愿,其中有愿:愿成佛之后接引十方念佛众生往生西方,现弥陀佛果已成,绝无虚愿:最后,应当相信十方诸佛劝我们念佛往生,更要相信从古至今已往生净土的大德们,往生的实例。以上是为信他。
(三)信事——所谓信事,就是相信,既然有我人所居的娑婆国土,则弥陀经内所言,过此三千大千国土十万亿佛土之西,的确有极乐世界的存在。
(四)信理——此点即是相信我人的心性,大而无外,尽虚空遍法界,小而无内,在微生里可转大法轮。往生极乐是往生我人心性内的极乐,并非心性之外有一极乐为我所生。所以,有佛经言道:若人临命终时至心信乐念佛,乃至十念,一刹那顷即得往生。这就是心性广遍,唯心净土之言,但并非只有心性没有净土。
(五)信因——佛法信因果,所以当深信散乱心称佛名号,犹为成佛种子。(如法华经中云。)况能念佛一心不乱的净因,安得不往生净土之果?
(六)信果——此点即深信依因感果。深信净土的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假;有念佛求往生之因,必有见佛往生之果,是为信果。
以上六点是净土修学者所当深信的,由上述六点起信,信后又起愿;以下我们继续来探讨——愿资粮吧!(二)愿:
一个人一生中,升学、事业、抱负……等等的成就不唯依信心来达成 ,愿力乃是支持信心的主要后盾。愿,可使我们度过困难;愿,可使我们人生有了无形的鞭策。因此,愿,对净土修学者而言也是重要的资粮之一。净土的修学者愿资粮虽然包含很广,但主要的当有厌离娑婆苦及欣求极乐乐的两点愿力。此两点中的厌离娑婆苦即佛所言四圣谛中的——知苦及断集;欣求极乐乐即四圣谛中的——慕灭及修道。另外有五点也是愿资粮中我们所当知的:
(一)愿离五浊世——就是希望今世之后能离此劫浊、见浊、烦恼浊、命浊、众生浊的五浊娑婆国土而往生西方净土。
(二)愿上善聚会——其次,希望今世后能往生西方净土与诸佛菩萨,上善聚会同修佛道。
(三)愿速登不退——即愿往生西方得三种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并能得一生补处之位。
(四)愿见佛闻法——此点即是,愿能到西方速能见佛闻法而了悟无生。
(五)愿广度众生——最后,希望能到西方国土,分身尘刹,广度十方法界众生同成佛道。
以上是为简略介绍净土三资粮之二——愿资粮。(三)行:
净土大德藕益大师曾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 於念佛之浅深。由此可知,信愿行三资粮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而念佛的正行正是往生的行资粮。总而言之,佛法是一门求觉的学问,净土的修学过程也不离此,念人生的苦、空、无常、无我的观照智慧也是不可或缺的;
(一)念人生是苦——使生厌离及出离心以长道心。
(二)念人生是空——使学者除贪爱而增长智慧。
(三)念人生无常——使学者长道心而增精进除懈怠。
(四)念人生无我——以破众生的执着紧缚而得自在与解脱。
以上四点是为智慧的观点;另外,更有五点是学者在力行上必须坚持修行的。
(一)念阿弥陀佛——学者念弥陀万德洪名,不但可除罪消障长智慧,能如子忆母,念念相继,净念自得显现。
(二)做早晚功课——学者为求收摄散乱心,增长定力,每日必须至诚持诵早晚课。
(三)闲邪又存诚——学佛修持不得一心乃因恶业障心,学者如能闲邪而心存至诚心,恶业自除,净业增长,久而久之佛号自能专一。
(四)修余行助道——净土的修学虽以念佛为主,其他余行为助,不过随缘尽分,广修功德,自利利他以为助道之缘,也是大乘佛法的精神。
(五)得一心不乱——在弥陀经内有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净土修学者,果能得一心不乱,临终往生西方即有把握矣。
以上几点是为修学者概略解说净土三资粮之三—行资粮。(四)结语:
从上我们大略得知净土三资粮的意义;在信方面六点是主要的;在愿方面,大略包括有厌离及欣求两方面;行方面则以智慧的觉悟及老实修行为主。净土法门乃是世尊澈底悲心为末法众生特开的殊胜法门,如能具备以上所提及的三资粮,可谓万修万人去;最后,我们竭诚地盼望您能依教奉行,同生净土。
请常念:
“南无阿弥陀佛”
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人类为了追求精神上的依托而探求于宗教;各种宗教也为了人类和谐的共存而制定各自的道德准则。佛教,严格言之,它是非宗教亦非哲学,它是——佛陀的教育;但是,佛陀也不例外地制定了众生共存的准测,在佛法中称之为——戒律。戒是防非止恶的作用,律是和合僧团的轨范,戒律,从佛教整体性来看,其目的无非要使人们依教奉行而达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已。所以在大智度论中谈及佛法的修学有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何为诸恶?何为众善?如何防非止恶,广行众善是我们本文所要研讨的。
通俗迷心—心念引因果、心念为恶源
防止诸恶(五戒)—不杀生
不偷盗
不邪淫
不妄语
不饮酒
通俗迷心
在还未深入研讨善法与恶法之先;让我们先共同来研讨一般人所迷惑善恶及颠倒因果的问题。一般人往往在于自己心理上无法了知,心念是一切善恶及因果的总根源。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古德又云:一点动则万变,江村烟雨蒙蒙。这就是言心念是一切因果善恶之本。佛法对人生的看法是建立在三世因果上;一切万法不离因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则得恶果,而我人命运果报之源则建立在心念上。所以心中的起心动念,直接影响了身、口二支的行为,又由于身、口惯性地行为,无形之下也造成了习惯及性格了,正由此即造成了未来命运的果报矣。因此,我们认为修行的基础功夫,当先学曾子一日三省己身的功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又更进一步地,深省到起心动念,善念或恶念之间。从上面对于心念深刻的研讨,我们得知佛法的修学是从心念上下手的。但一般人们,当您向他们言及修行及学佛,他们总回答:“我的心好,何必学佛呢?”由此可知,一般人对于自己的心理是迷惑不知的。
据佛法的唯识学,对心理上有很详细的分类。我人的善心所只有十一个,而恶心所却有二十六个之多。下面,就让我们依唯识学一一简要地介绍它们。善心所十一个包括有:
(1)信
(2)精进
(3)惭
(4)愧
(5)无贪
(6)无
(7)无痴
(8)轻安
(9)不放逸
(10)行舍
(11)不害。
恶心所二十六个包括有:
(1)贪
(2)
(3)痴
(4)慢
(5)疑
(6)恶见
(7)忿
(8)恨
(9)恼
(10)覆
(11)诳
(12)谄
(13)
(14)害
(15)嫉
(16)悭
(17)无惭
(18)无愧
(19)不信
(20)懈怠
(21)放逸
(22)昏沈
(23)掉举
(24)失念
(25)不正知
(26)散乱。由唯识学的分类可知,我们的心,恶心所是多于善心所的,造作恶业的比例是多于造作善业的;因此,堕落恶道的机会是多于生于善道的,所以时时检点自己实是修行者的当急要务。又,一般人言:“心好,何必学佛!”这种观念是迷惑不知的。
从上文我们即知修行当好好的观心,修心,去恶从善的根本乃由心地上下手用功。但,成圣贤与成凡夫之分乃在乎一念之判而已,从博地凡夫只要严察自心,战战兢兢,成圣成贤是绝对可能的;相反地,如果博地凡夫不严察自心,未断一切恶,永远沈渝生死苦海是难以避免的。
至于凡夫如何能离苦得乐,如何克念作圣呢?佛法中的四正勤则是最有效地方法。四正勤即是:
(一)已生恶当令断
(二)未生恶使不生,此两点就是——诸恶莫作。
(三)未生善当令生
(四)已生善使增长,此两点就是——众善奉行。
我们如果能在此方法上努力用功修持,又能做到,“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如此恶法能断,善法增长,意念则能渐趋于清净矣!智慧当然也会日日增长,佛法的体悟也会渐趋于——正见。所以有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此句话即是一切修持法门之本。
现在我们已知要转凡成圣当依四正勤去努力,诸恶为何?佛法上如何防止诸恶?下面,就让我们从五戒与十善来研讨,五戒:
(1)不杀生
(2)不偷盗
(3)不邪淫
(4)不妄语
(5)不饮酒
这是道德的最低准则,也是保人身、防恶道的根本;十善——
(1)离杀生
(2)离偷盗
(3)离邪行
(4)离妄语
(5)离两舌
(6)离恶口
(7)离绮语
(8)离贪欲
(9)离恚
(10)离邪见,这些包括了身三业,语四业及意三业,其实,它们也是五戒的详细分类,为了究竟离十恶,我们可进一步地做下列几项:
(1)救生
(2)布施
(3)梵行
(4)诚实语
(5)和诤语
(6)爱软语
(7)质直语
(8)不净观
(9)慈悲观
(10)因缘观
果真能依循以上十项,身、口、意三业已算趋向清净了,但,这样还是属于消极的防非止恶而已,更进一步地当积极的行善才对啊!
结 语
以上几点,我们概略地了解,心念引因果,心念是恶源;一般人迷心不知自心中恶心所多,又,圣凡之分判是在一念之间;四正勤是修学之根本,诸恶分身三业,四口业,意三业,但五戒及十善是防非止恶之本;六度波罗蜜,普贤十大愿王及发菩提心是积极地行善。有了这些基本概念,相信您对——“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句话也该有了概略地了解。
六、略释佛义
宗教的信仰是心灵上虔诚的寄托,信 仰应了解教义与道理,才不至于落入迷信或盲目的遵循。中国是文化悠久的国家,中国的文化及道德思想是举世景仰的;文化和道德思想间接地带动了宗教哲学。因此,佛教浩瀚隐赜的哲理,随著历代高僧大德及士大夫的弘扬,终于在中国落地生根了。
佛学是一门教导觉悟的学问,要解除人生宇宙的迷梦,得自在与解脱,必当研修佛法,欲研修佛法,首先,当先了解佛义,才算对佛法有了基本的认识。
佛(佛陀)—觉者、智者
佛有三身—(一)法身
(二)报身
(三)应身
佛有十种德号—如 来
应 供
正 遍 知
明 行 足
善逝世间解
无 上 士
调御丈夫
天 人 师
佛
世 尊
如何成佛—(一)发四弘愿
(二)发菩提心
(三)行菩萨道
佛(佛陀)
佛,是梵语“佛陀耶”的简称,译为“觉者”或“智者”。觉有本觉、始觉、究竟觉、自觉、觉他和觉满等六种。以下让我们一一来介绍。
一、本觉——一切众生本具如来(佛的别称)智慧德相称为本觉。本觉是人人本具,不假修为:觉本觉即是佛,迷觉本觉即是生死凡夫。所以古德有云:“众生在凡,迷此本觉而为不觉众生;虽不觉,而此本觉佛性未尝遗失。”又在大乘经中云:“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此即谓本觉佛性是自性本有。
二、始觉——一切众生本具天真佛性,但因无始流转生死,迷而不觉,今幸逢善知识开导或经典指引方始觉悟;本具佛性无始一定迷之,今始觉悟故名始觉。
三、究竟觉——众生由本具佛性(本觉)“内熏之因”,遇佛法善知识(了知佛法的人)开导及经典指引“外熏之缘”,因缘具足,方始觉悟(始觉属事)。觉悟己,以始觉智照本觉理(本具佛性属理),时时回光返照自心,照破一切妄想、烦恼、迷惑,惑尽智圆复本心源,究竟清净,豁然大觉,是名究竟觉,亦称名为佛。其次,觉依他两方面而言有三:
一、自觉——即是依本觉内熏为因,善知识及经教外熏为缘,生起始觉之智,了知吾人身中有不生灭性,如能称性(本性)起修,必得成佛;自觉是不同于凡夫迷而不觉的,自觉是依自利方面而言的。
三、觉他——觉他属菩萨行,以自觉之理辗转教化他人,令他人亦能觉悟,发心修行,出离生死。觉他是不同二乘人(声闻、缘觉),唯独自利心,无利他悲愿。
觉满——自觉属慧足,觉他属福足,福慧两足尊方堪称——佛;是故自觉、觉他二种功行圆满(觉满)即是佛。自觉圆满断五住烦恼:(一)根本烦恼;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一切无明。(二)枝末烦恼:三界一切见、思二惑;见惑,诸种妄见,邪分别计度道理而起之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思惑,思虑世间事物而起之妄惑、贪、、痴、慢、疑等)。又得了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等四智菩提,智慧具足。觉他圆满方面,必经三大阿僧劫(无量劫)修行,并住百劫修福,福、慧满足,则堪称为觉行圆满的人。觉者的“觉”之一字,又有觉察与觉悟二义。从凡夫地说,“觉察”功夫即是对于自己心中烦恼障,念念警觉注意,时时不被它所扰,如此日久烦恼即渐伏渐断,本性功德显现。次说“觉悟”,就是用以对治所知障。有了所知障,即对于一切所知境界,昏昧无知或知而带有错觉,觉悟就对所知一切境界清醒、分明。譬如一人昏睡,则不识知方向,梦中颠倒故;然待清醒,一一分明。从上几个释义我们得知,“佛”并非一般世间人所误解崇信的神明或偶像;只是充满理智及大智慧的智者。
再次,“佛”的另一释义:智者,智是指智慧,专指佛法般若的智慧,与世智辩聪然不同。众生心性本自清净光明,具足般若智慧,但由无始以来一念不觉“无明”而障蔽了心性,致使本自光明的心性,隐而不显,众生庆逢佛法,依教修持自可转识(无明的作用)成智,转烦恼成菩提,心性本有智光渐次显现矣!依智慧显露浅深可分为三种智:
一、一切智——指能知法总相的智慧,亦是能了知一切万法不离因缘所生,无有自性,所以是空;譬如:砖、瓦、石头、水泥等合成房屋,但由于“缘成”故无有不变的实体。小乘四果罗汉,大乘十住菩萨,同断见思二惑,即开一切智。
二、道种智——此智能知法之别相,盖因菩萨利他悲愿切,从空出假,应缘度化,非同小乘罗汉入偏空涅,不度众生,唯求自了生死。然度化众生,必须了知,佛“道”法,利各“种”根器众生心理。佛法与众生,虽是缘生性空,无有自性(空相),但他们却都是缘生现有,各各差别不同。此是别教十行菩萨,断三界内外尘沙惑,能应用诸佛道法,广利群生之智慧。
三、一切种智——此智是通达总相、别相的智慧;此智唯佛究竟圆满,唯佛知一切道及一切种,无一事而不知,无一事而不辨。此则断根本无明烦恼,见空有不二中谛理、通达总相别相的佛智慧,由此可知,佛是智、觉圆满的大觉之人;在自行与化他都做到了圆满、究竟至善的境界;人格、修养、智慧及福报亦已圆满。佛有三身
一切众生虽本具如来智慧德相(本具佛性),而在道德、智慧、福报比较上,凡夫与佛实有天壤之别 。在身方面,凡夫则积聚业报以成身;佛则不然,业尽识(识情)空故,而有法、报、应三身。
一、法身佛——属理积聚,乃积聚真如理法以为身,真如理法,无始无终,圆满清净,遍一切处(无形亦无相,尽虚空,遍法界);因此,法身佛亦名为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二、报身佛——属智慧积聚,积聚一切种智以为身,真智圆满;有始无终,一切妄惑清净、圆满(此属法身理体所现之“相”);所以报身佛亦名为圆满报身虑舍那佛。
三、应身佛——属功德积聚,积聚无量功德以成身。经三大阿僧劫勤修菩萨道,积聚福慧,百劫种相好,时至极熟,应缘出现,有始有终(此属法身理体所起之用);应身佛亦名千百亿化身佛。佛有十种德号
我们一般都称“佛”或“佛陀”。但在一般经典内另有十种德号的称呼,而每个德号各有它特殊的意义。让我们共同来研讨,每个德号的意义及释义。
一、如来——此表佛五蕴中的色蕴(五蕴;色、受、想、行、识)。“如”表法身不动的理体,“来”表佛法身理体有随缘应化之用;这也就是佛为度众生,随缘而示现的妙色身。
二、应供——此表佛五蕴中的受蕴。佛是世出世间的圣者,也能受九法界众生的供养(九法界:地狱、饿鬼、畜生、人、阿修罗、天、声闻、缘觉、菩萨),而能三轮体空(能受、所受、受物清净),且受不可思议妙乐,故称应供。
三、正偏知——此是佛五蕴中的想蕴。一般凡夫众生颠倒执着在有,但三乘圣者(声闻、缘觉、菩萨),证偏空而不究竟,惟佛能正偏而知一切诸法。
四、明行足——此是佛五蕴中的行蕴。佛是福慧两足的圣者,明是表慧,行是表福,福慧两足尊故称为明行足。
五、善逝世间解——此是佛五蕴中的识蕴。生灭既灭,寂灭现前,证入涅是为善逝。依体起用,能解世间一切事理,是名世间解。此德号亦含有菩提义。
六、无上士——此德号含崇高义。菩萨通称法身大士而有佛为上,惟佛圆净无明,圆证法身,无一能比,故称无上士。
七、调御丈夫——此德号含善调义。佛具慈悲方便,摄受众生,具威德能力,能折伏刚强难化的众生,故称调御丈夫。
八、天人师——此德号有师范义。佛具无量福德智慧,堪为人间及天上的导师。
九、佛——此德号是最常见,亦是家喻户晓的,含有觉智义。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者,故名为佛。
十、世尊——此德号具有尊敬义。我们世间六道凡夫及出世间三乘圣贤,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皆沐佛恩德,故称为世尊。
以上十个德号是佛的通号,依佛经云:佛名在劫初诸说上皆有万名,众生渐钝则灭为千名,众生愚昧则灭为百名,众生更愚则灭为今之十名。而释迦牟尼佛在人界成道,故应之而立十号。以上十个名号是最常见的,身为佛弟子应当对它们有基本的了解才对。
现在我们居住的世界中,最常听闻的佛名,可说是释迦牟尼佛与阿弥陀佛了,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则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以下我们将两位教主更详细地介绍一下。
佛名号都各自有他不同的意义;这两尊佛亦不例外。释迦,译云能仁,代表此佛具足悲德;牟尼,译云寂默,代表此佛具足智德;悲智二德双运是释迦牟尼佛的特色。释迦牟尼佛,依一般经书记载是在三千余年前,中印度迦毗罗国净饭王的太子,俗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太子十九岁时,舍去富贵,出家修道,参访外道六年,后又在雪山苦行六年,于三十一岁坐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成道,证了佛果,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在拘尸城外娑罗双树林下入灭(涅);这是释迦牟尼佛在此世间,一期应化的事迹。据梵网经云,释迦牟尼佛早远劫已成佛,大悲度生之故,而来此示现八千返,由此可知,佛菩萨的悲愿实在伟大。
释迦牟尼佛,成佛因地乃经三大阿僧双劫(无量劫),行菩萨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又住百劫修福因,是福慧两足大觉的圣者。他所教化的世界,就是我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娑婆世界(亦名:堪忍世界)。所以,我们一向称他为“本师释迦牟尼佛”。
阿弥陀佛,译云:无量寿、无量光;代表此佛法身寿命无量,此佛智光遍照法界,身光彻照十方无量。所以“弥陀经”云:“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劫,故名阿弥陀。”又云:“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阿弥陀佛,又译云:无量觉,阿,无之意;弥陀,量之意;佛,觉者意。故念彼佛名时,即是念念提醒我们趋向觉悟,转迷成觉。阿弥陀佛现居过此世界十万亿佛士之西,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依“弥陀经”云:“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由上得知,阿弥陀佛也是发广大因愿修行,行满果圆的成就者。弥陀因中(依无量寿经载)为转轮圣王,闻世自在王佛说法,从佛出家,名曰法藏比丘,对佛发四十八大愿,庄严极乐,依正二报,发广大因愿历经兆载永劫修行,尔后行满果圆。故知弥陀果德。真实不虚。现今所成西方极乐净土,九品四士接引十方世界,念佛愿生彼国众生,亦是真实不虚的。释迦彻底悲心,无问自说弥陀经,亦多番赞劝受持此经不可思议功德。又弥陀四十八大愿中第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所以,一心称念弥陀圣号求生西方净土,以满菩提大愿,实是现今我末法众生,至简至易的法门。
以上,我们略为介绍两位常闻的佛。但,十方三世亦有无量无边的佛,繁而难述,谨此两位与我们较有缘者,概略介绍。如何成佛
释迦牟尼佛当时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成道时叹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也是说,众生平等自性,各各本具,只要如理如法的修持,即可证得。但,到底要如何才可证得平等自性而成就佛果呢?
第一、要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发四大愿是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基础。
第二、要发菩提心:(一)直心:正念真如(自性)。(二)深心;愿修一切善法。(三)大悲心:愿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大道心,是发心修行成佛的因地心。
第三、要行菩萨道:(一)自利:依闻、思、修 ,成就戒、定、慧三学,得自在与解脱。(二)利他;修持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万行,成就万德庄严。自利,慧足成就;利他,福足成就。福慧两足尊,即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结 语
在觉者方面释之,佛是究竟觉悟的大觉者,是觉行圆满的福慧两足尊,是破烦恼障得涅,破所知障得菩提的究竟成就者;在智者方面释之,佛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的大智慧者。佛乃亲证法、报、应三身的成就者,且有十种不同的德号。最后,我们亦研讨了两位常闻的佛及如何成就佛果,希望如此,您对佛义有概略地了解。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七、略谈五戒
五戒制因—防非止恶
道德标准
何为五戒—儒家五常
(仁)—不杀生
(义)—不偷盗
(礼)—不邪淫
(信)—不妄语
(智)—不饮酒
五戒制意—杀 生
偷 盗
邪 淫
妄 语
饮 酒
具缘成犯—杀 戒(五缘)
盗 戒(六缘)
淫 戒(五缘)
妄语戒(六缘)
酒 戒(五缘)
犯戒三品—(三)上品不可悔
(二)中品可悔
(三)下品可悔
每个团体都要有组织的基本成员,组织则须订有规矩 来约束成员。一个团体的好坏与兴衰,则视成员们对规矩的共识与遵守而定。佛法的戒律是佛教团体的规矩,佛教的兴衰则视佛教徒对戒律的遵循与否而定。戒律的宗旨是防非止恶,增进人类的幸福,及人际间和平共处的道德标准。一切宗教在心灵修持上,最有科学方法及次第的,要算是佛教了。佛法,修持次第分为:戒、定、慧三无漏学;“戒学”乃用于对治恶业,是行为的规范:“定学”用于除妄想、杂念,使心灵趋向平静;“慧学”用于破我法二执,使行者断惑证真。总之,一切法门离不开以行为的规范作基础。因此,戒学如地基,是修学佛法的根本。
五戒制因
佛法戒学中,以五戒为根本。五戒是根本戒;受持五戒能确保人身不失,堪入佛道中,不堕三恶道。释迦牟尼佛彻底悲心,眼见众生作善则升(生三善道),造恶即堕(堕三恶道),恐众生不明因果,迷惑颠倒,因此,特别慎重地为在家弟子(优婆塞、优婆夷)制立了五戒。研究制戒的目的,无非要弟子们认识基本戒相,明了五戒的开遮持犯。如果您能发心受持五戒,终身持而不犯,来生定可确保人身不失。又,在受戒得戒体后,果能善护持三业(身、口、意三业),精诚地修持佛法,定可入佛道法;甚至,能了生脱死,得自在解脱。由此可知,佛陀制戒是居于慈悲度世本怀的。
何为五戒
既如佛陀基于慈悲制戎,身为修学者、首先当知,何为五戒?我们简单说明如下:
一、不杀生——此戒是戒断一切有情的命根。
二、不偷盗——此戒即是不当取之物、他人不与己之物或钱财,不可任意占为己有。
三、不邪淫——此戒是禁止夫妻以外,异性或同性交媾的性行为。
四、不妄语——此戒是戒止不诚实的言语。
五、不饮酒——此戒属遮戒(遮止犯前四戒),戒止饮用有昏醉性及酒气的饮料。以上是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的五戒。
然而,五戒正好与中国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相互呼应。儒家五常,主要为了实现人们现实生活的幸福与安乐;佛教五戒,不只为了造福现实人生,并且是追求究竟出世的基础。佛法是属世出世法中最卓越的。故古德有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迷了世法即凡夫,悟了世法即圣人。吾人若欲转凡成圣,破迷启悟,受持五戒是必要的。
五戒制意
世间的每条法律,都有它制定的特 别意义:佛制立五戒也有特殊的意义。下面,让我们共同来研讨五戒中每条戒个别的制意。
一、杀生戒——佛陀制立此戒有下列几项制意:(一)不入道:犯杀戒者,不得入佛道中。(二)违大悲:杀生违反佛教大悲的本怀。(二)背恩养:众生都是吾人多生父母,杀生有违恩养。(四)伤善缘:杀生与众生结冤业失善缘。(五)应敬生:众生皆有佛性,杀生是不敬重的行为。(六)背无畏:菩萨行者应施予众生无畏,杀生违反护生的原则。(七)乖四摄:杀生乖违菩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八)命珍贵:一切有情生命皆可珍可贵。
二、偷盗戒——其次,佛陀制立盗戒,其制意如下:(一)不入道:犯盗者,不入佛道中。(二)犯国法:偷盗违反国家的法律。(三)恼众生:一切资生之具是众生生存的依托,偷盗恼害众生。(四)违六度: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以布施度为首,今岂可反而偷盗呢?(五)背四摄:菩萨四摄法中,亦以布施为首,偷盗则背四摄。(六)坏信心:人际间相处,应以诚信为首,偷盗坏人信心。
三、邪淫戒——制立邪淫戒亦有特殊的制意,其制意如下:(一)众恶源:有偈云:“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症。”邪淫是万恶的端始。(二)生死本:一切众生皆以淫欲各正生命,淫业是生死轮回之本。(三)损德行:邪淫损害个人道德,妨害社会风化。(四)不入道:邪淫者不能入正道中。(五)扰静心:邪淫心会扰禅定静心。(六)入魔网:邪淫为魔道所摄。
四、妄语戒——佛陀特为弟子们制立妄语戒,其理由如下:(一)不入道:妄语不实,不得入佛道中。(二)诳惑人:妄语欺诳众生,惑乱众生。(三)开恶端:妄语在前,行恶在后是通俗状况,妄语开一切恶门端始。(四)闭善路:妄语关闭一切人天善路。(五)实语益:实话可利益他人,其利益多于妄语。(六)鬼神弃:妄语属虚诳,为一切正直鬼神所唾弃。
五、饮酒戒——饮酒是遮戒,是为防患犯戒而制立;戒的制意有六:(一)失礼仪:酒能乱性,酒后会失礼仪。(二)破净戒:酒能迷人乱理智,致使狂乱破禁戒。(三)失定慧:饮酒使人迷惑颠倒,而失一切定慧功德。(四)损财利:饮酒、酗酒使人损失财利。(五)增疾病:饮酒使人生理上增加疾病。(六)生灾祸:饮酒后乱性,往往因此造成了灾祸。从上我们简要明了五戒,每条戒制定的特殊意义。五戒,每一条戒皆要有具有成犯的因缘,才算犯戒。对此,我们认为有必要详尽说明,以便修学者能彻底地了解。具缘成犯
修学者于发心受戒后,每犯一戒都需因缘具足始可成立。若因缘不足,则只有犯戒因罪,而无犯戒的果罪。以下,我们一条一条地研讨五戒的具缘成犯:
一、杀戒——杀戒具五缘成犯:(一)是众生的。(二)众生想。(三)起杀心。(四)兴方便。(五)命根断。如果在于犯戒时,具足了以上五缘,即时构成了犯戒。
二、盗戒——本戒具六缘成犯:(一)有主物。(二)主物想。(三)有盗心。(四)是重物。(五)兴方便。(六)离本处。
三、淫戒——淫戒具五缘成犯:(一)是众生。(二)是正境。(三)有染心。(四)起方便。(五)与境合。
四、妄语戒——本戒具六缘成犯:(一)是众生。(二)众生想。(三)起诳心。(四)覆实事。(五)言明了。(六)前人解。
五、酒戒——酒戒具五缘成犯:(一)是酒。(是酒想)。(三)有饮心。(四)无重病。(五)人口咽。以上,我们一一略述五戒具缘成犯。我们当知,每破一条戒,必须各种因缘具足方可成立。(亦如世法上,法官判罪证据具足方可。)现在,更深入明了每条戒的具缘成犯,下面,我们共同研讨五戒的开缘。
五戒开缘
世间的法律有法外留情之处;佛法亦复如是。五戒除了止持之外,另有每条戒的开缘。佛法五戒每条戒的开缘如下:
一、杀戒——开缘有二:(一)误杀:失误或无意地杀害众生,不构成犯戒罪。(二)狂乱心:精神病患或狂乱心者,虽未舍戒,杀生亦不构成犯戒罪。杀戒,虽有开缘不犯性罪,但杀生业(纵使是误杀)却有后世果报罪。
二、盗戒——开缘有六:(一)与己想:取物时心中无盗意,唯想他人与己。(二)己有想:取物时心存“己有”想,而无丝毫盗意。(三)粪扫想:取物时想此是粪扫物(他人丢弃之物),无有盗心。(四)暂用想:取物时心中无有盗意,但存暂用想。(五)亲厚想:取物时心存想此物属己亲朋好友,他人绝不见怪,心中又无丝毫盗意。(六)误取:由于疏忽或混乱情况下,误取他人物品。
三、淫戒——本戒开缘有三:(一)睡无觉知:在深睡中被人奸淫,无有觉知。(二)本无淫意:被怨逼行行淫,行淫时内心无有觉乐想(如刀割、火触体之觉)。(三)不受乐想:被怨逼行淫,内心无一点淫意及受乐想(如火烧身之觉)。贪欲是众生轮回之本,开缘有严格地限制。在家居士与己夫妻非道(大便道、口道)、非时(佛菩萨圣诞、斋日时)行淫,亦属犯邪淫戒。
四、妄语戒——开缘有四:(一)增上慢:修行中因增上慢心,妄言非实)而言己证果、得定、见光、见华……等。(二)唯说果位:唯说果位,而未言己已证。(三)急言误说:因心急躁或其他状况下误言。(四)病狂乱说:因精神或心理狂乱而胡言乱语。妄语中,一切小妄语。但无诳惑他人之心都通忏悔,唯大妄语(未证言证)属犯根本重罪,不通忏悔。
五、酒戒——本戒开缘有三:(一)患重病时:持戒者,犯重病时,须酒疗治。(二)非酒莫疗:患重病时,非酒莫疗。(三)白众方服:持戒者有上两种情况时,秉白僧众而开缘服用。(服用时当生惭愧心,节量而服之。)前四戒是属性戒,第五戒酒戒是属遮戒(遮止犯前四重戒)。从此,我们可见佛陀智慧的深入及圆融无碍。五戒开缘简介完了,最后我们研讨犯戒的三品差异。
犯戒三品
修学者于受持五戒中,如有犯戒,则应了知犯相和境想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不通忏悔(属犯根本重罪),中、下品则通忏悔。以下几个表格,希望您一一对照而一目了然。
一、犯相:
A、上品不可悔根本罪一杀杀人命断。(若杀生身父母阿罗汉圣人,即犯逆罪。)二盗取他物值五钱。三邪淫人道。(女有三处,男有二处)四妄语向人说证果乃至罗刹来到我所等彼领解
B、中品可悔近方便罪 下品可悔远方便罪一杀若后因是死杀人不死。者,仍犯不可悔罪。发心欲杀人而未杀。二盗取而未离处。发心欲盗而未取。三邪淫二身和合,止而不淫。发心欲淫而未淫。四妄语误说,而未遂本心。说不了了,前人未了解。向聋不解语者说。发心欲妄语而未言。
C、中品可悔等流罪 下品可悔等流罪一杀杀天龙鬼神。杀不死,下品可悔方便罪。杀畜生杀蝇蚁蚊虫等,及用有虫水者,亦尔。二盗取他物,值不满五钱。取他物,值三钱以下。三邪淫人余处。(非道)四妄语向天龙鬼神说,或向解语畜生说证果等,彼领解。向人说旅风土鬼来至我 所。(旅风土鬼,次于罗刹等,故为等流。)小妄语。又两舌、恶口、绮语等。(若言不了了者,犯下品可悔方便罪)。向不解语畜生说证果等。
D、中品可悔根本罪五饮酒凡作酒色、酒香、酒味。(或阙一阙二)饮之能醉人者。
下品可悔方便罪五饮酒欲饮而未咽。
下品可悔等流罪五饮酒凡作酒色、酒香、酒味,饮之不能醉人者。(但体是酒)
二、境想:
A、
一杀人—人 想
人疑上品不可悔。
非人想
非人—人 想
非人疑
非人想
—中品可悔。(非人者,天龙鬼神。若畜生,属下品可悔。)
B、
二盗他 物他物想他物疑—上品不可悔。(且约值五钱以上物)
非他物想
非他物他物想
非他物疑
非他物想
—中品可悔。
—无犯。
三邪淫道—道 想
道 疑上品不可悔。
非道想
非道—道 想
非道疑
非道想—中品可悔。
D、
四妄语
向 人—人 想
人 疑—上品不可悔。(且约大妄语)
非人想
向非人—人 想
非人疑
非人想—中品可悔。
E、
五饮酒
酒——酒 想
酒 疑—中品可悔。
非酒想
下品可悔。
非酒—酒 想
非酒疑
非酒想—无犯。
五戒诵戒仪轨
上 香
礼 佛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三称三拜)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三拜)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三称三拜)
忏 悔
我弟子某某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三称三拜)
诵 戒
第一不杀生是优婆塞(夷)戒,我弟子某某受持
第二不偷盗是优婆塞(夷)戒,我弟子某某受持
第三不邪淫是优婆塞(夷)戒,我弟子某某受持
第四不妄语是优婆塞(夷)戒,我弟子某某受持
第五不饮酒是优婆塞(夷)戒,我弟子某某受持
发 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向
诵戒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迥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礼佛三拜而退)
说 明
戒为菩提根本,成佛正因。受戒后,必须半月诵(初一、十五日),以资警策。为环境不许如法诵戒时,可端身正坐,心存恭敬,观想默念,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受戒不易。诸仁者,好自珍重!
结 语
在家居士能受持五戒,功德不可思议。个人的修持,可算更上一层楼,又在佛法学习过程中也有了基础。如果,您已受过五戒,您当对本文所言的戒相和每条戒的开遮、持犯多加留意,以防盲从而失去了受戒的功德。果能终身持戒不犯,确保人身不失,以绝对的,修持佛法亦可走上正途矣!所以,世上多一人持五戒,世界即多一分的幸福。欲使世界和平,人人应守五戒;欲使佛法弘化,人人应持五戒。最后,让我们共同将持戒的功德与福份,向法界一切有情,同成佛道。
请常吟:
“南无阿弥陀佛”
八、戒杀·放生
世间的有情生物,为了生命的生存与延续,都必须从生存环境中摄取食物。自古以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弱肉强食”,这观念一直是整个人类进化的重心。可是,人类生命的延续与生存,有必要侵犯其他动物的生命吗?这个问题是错综复杂的。但,依据专家学者的分析报导,一般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大略分为三大类:
(一)肉食动物系。
(二)草食动物系。
(三)果食动物系。
而人类消化系统的结构,多方面功能是与草食、果食动物系相类似。然而,现今人类社会经济的文明与进步,导至人们较易从动物肉类摄取营养,正因此造成了大量杀生。这种趋向并非人类之福。我们愿依佛教平等慈悲的立场,加以研讨其结果及避免的方法。智遇之分—智者—理智判断明信因果-放生多福 愚者—遵循常人不畏因果-杀业可怕
杀业可怕—短命多病暴戾残忍冤亲刀兵恶道
·愚者·(自作自受)
·智者·放生多福—长寿少病柔和慈悲善缘免难善道—(福德增长)
业报定则—业因不消灭业因不抵销
所负杀债—生儿—周月
订婚——结婚
作寿——丧事
拜拜——年节
病时——补冬
来客——送别
免祸避凶—三净肉不见杀
不闻杀
不为己杀
持 斋—早 斋
十斋、六斋
长 斋
戒杀放生—正 业—戒杀业
防其他
慈 心—持 戒放 生
智愚之分
一般的宗教在哲理的言行上,都有显著超越世俗的观点。佛教,亦复如是。虽然各种宗教家的看法及论点上,都有分歧及相异的地方。现在,我们唯佛教的论点加以演述。佛教大乘的精神主张“平等、慈悲”,且明信因果亦是佛教徒基本信念之一。在佛教立场判定,是不依世俗智为佛法的智慧。佛教认为:有佛法智慧的人,他会明信因果,作事依理智判别善恶,一切分明而不苟且;相反的,一个无知又愚痴的人,他却拨无因果,邪知邪见,作事心无主宰,遵循常人,随波逐流。但是世俗观念却以世智辩聪为智慧,以反应迟钝为愚痴。佛教与世俗的观点,实各有不同处。所以,我们依佛教观点来看,一个有智慧的人,他是不会盲从地一味随俗,贪图口腹而造杀业的;因他确信因果是丝毫不爽,当然他会自行戒杀!杀业的果报,是好是坏,以下我们略举一些以资警惕。
杀业可怕
佛教倡导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杀业确有不好的果报。杀业苦报不外以下几种:
一、短命——古云:“欠债还债,欠命偿命。”这就是报应的道理。
二、多病——天自有好生之德,白居易诗云:“好生之德本乎天,物物贪生乐自全,我要长年千岁祝,不教物命一朝延。”所以,杀生会招祸及冤业病的。
三、暴戾——当人杀生之时,多怀杀之意,因此会招引暴戾之气弥满。
四、残忍——佛经内有云:“一切众生多生以来互为父母,当生孝顺心、慈悲心。”杀生实是残酷的行为。
五、冤亲——众生无始来於六道中轮回,杀生结冤,他生来世则多逢冤亲债主。
六、刀兵——现今世上战乱多属先前杀业所成共业。所以,杀业会造成刀兵劫。
愿云禅师有诗云:“千百年来怨里羹”,
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这就是说,杀业会招感战乱。
七、恶道——杀业重的果报是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以上我们已略述杀业的恶报,因此,可知佛教劝导戒杀、放生,是基於慈悲本怀的。所谓“不忍见众生受一切苦”。
放生多福
在世法上往往是一体两面的,有些事正反两面的果报有很大的差别。杀生与放生的果报,是然不同。若一个人他能多发心於戒杀、放生、救度屠刀下的众生,如此,果报就截然不同了。放生会增长何种福呢?继续我们就要探讨这问题。
一、长寿——多行放生会长养慈悲心,转杀心为善,增延众生的生命,这样自会感长寿的果报。
二、少病——有慈悲而多行放生的人,增式福善业,自然少有病苦。
三、柔和——暴戾之气乃因於多杀心念,放生多慈悲心念,自会招感祥和之气。
四、慈悲——佛经“菩萨戒文”第二十,不行放救戒中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应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行放生业乃是平等慈悲,救度多生父母。
五、善缘——救众生命於旦危之间,是行放生业的好处;这可直接与被害的众生结救命的善缘。
六、免难——世上多人戒杀、放生,则可免除世上刀兵受难,以及杀业所感共业的果报。
七、善道——人多集戒杀、放生的福业,临终时,依此福善业力,往生善道中。杀业与放生业两者果报竟有如此之大。理智分明者,想笔会有正确的选择。
业报定则
总而言之,杀业的果报都是不吉祥的。倘若往昔多杀业者,想依行放生以消抵过去所集的杀业,这与佛法所言“业因不消灭,善恶两俱存”之因果原则,不甚符合。一切“因”种在未感报之前,是永远不会消灭的,但!受薰於第八阿赖耶识(藏识;我人一切因果储存识)的因种子,可依大行放生福善业的力量,使杀业因种暂伏而不起现行(这就是现力转缘的关系)。
如果能多诵经,拜佛,求忏悔,如此往昔杀业果报,即可重罪轻受。所以,用功修持佛法是多生的福德与善根。在此,期望您会珍惜这份福报,精进的修持。
所负杀债
果真对於绋法有至诚的信心,应当避免直接或间接的杀业。在一状况下会负杀业,不外以下几种情况:
一、生儿——妇女生产后,随依世俗法,杀生进补。
二、周月——生产不久后,小儿周岁或满月时,杀生宴客或补身。
三、订婚——男女双方订婚时,杀生办喜宴。
四、结婚——结婚终身大事,喜宴时却与众生结冤业。
五、作寿——作生日求长寿,杀生实与因果全盘违背。
六、丧事——经中有云:“丧祭时应戒杀,多修福业(布施、放生、供养三宝等),福资亡者超生善道。”杀生祭亡,却使亡者损福又结罪。
七、拜拜——善神皆有好生之德,杀生祭神,岂顺神意?
八、年节——年节聚会是喜事,杀生离众生骨肉,实非属善。
九、病时——杀生补身或为药,岂有杀生得健康之理?
十、补冬——为求健康而补冬,杀生造业植病苦因。
十一、来客——来客本是好事,“论语”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杀生宴客,实非福。
十二、送别——好友多年聚会,送行别离情难舍;杀生离众生骨肉深情,实是不智之举。由上可知,世法究竟与佛法是有截然之别。但,正知正见因果的智者,是会自动戒杀、放生的。
免福避凶
大抵言之,一般人直接杀生的机会是较少,间接杀业是较多。佛教以慈悲为首,虽不单独强调素食,但经中有言,食肉有十种的过失——
(一)众生无始来皆是己亲。
(二)众生见即生怖。
(三)坏他人信心。
(四)慈心少。
(五)有恶罗刹气。
(六)学咒术不成。
(七)众生身命与己无别。
(八)诸天贤圣远离,恶神恐怖。
(九)不净所出。
(十)死堕恶道。为了免祸避凶,佛教有几种选择是很值得作参考的,只要您依之而行,功德则是无量无边。
佛教对於无法持素者,乃建议先持“三净肉”——
(一)不见杀:不见众生被杀后食之。
(二)不闻杀:不闻众生被杀之声后食之。
(三)不为己杀:不食特为己杀的众生肉。如此杀业业报即可减轻不少。另外,学持早素或六斋日、十斋日,功德利益是很大的。六斋日:依“摩诃般若经”第十四卷内云,是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十斋日:依“地藏经”内云,是每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这些斋日中,四天王天天王遣使或太子,或天王亲行四天下,伺察帝王、臣民、龙、鬼、飞、蛟行、蠕动之类,心念口言及身行的善恶。在这几天中戒杀、放生,功德更是不可思议的。倘若能持长斋,不但功德大,且是永断杀业。又,在您职业工作上能够防止间接的杀业,这样,因果亦分明,减少很多细微的业障。相信这般地做,您的修持即可大所进了。结语
我们明了了佛所言“智愚之分,明信因果。”是重要的。戒杀、放生的功德与利益,不可思议。研读本文后,如能依之而行,相信它必能助您免祸避凶。我们本著慈悲心撰写本文,竭诚期望它的流通,能减少世上的灾难及战争。
请常念:
“南无观世音菩萨”
九、至诚改过、行善改命
古德云:“人非圣贤,孰 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这是勉励改过行善的人,往昔的过失无须过於灰心丧志、退缩;只要即时努力改过、忏悔、行善、不因循苟且,如此即是莫大的善。我们当知生命的真实意义,在於追求圆满、至善的品德修养。德业的修养,无过於“珍惜与生本具有的善良本性”,努力防范并去除“后天不良习性的薰染”。一个励志向善者,今生应努力改过修德,至心忏悔,至诚行善、修行念佛的善缘上用力。终能打破“宿命”的束缚,成为一个“立命”者,使原本的命运果报改观,最后达到希圣希贤,圆满、至善的境界。
佛教命运观—命运是因果
命运可改变
命运操在我
修持可改命
果报必有因——寿短
寿长
—多病
少病
—丑陋
端正 —无威
有威
—卑贱
尊贵
—贫穷
富饶
—恶智
善智
改变命运法——改过修德
—忏悔换心
—至诚行善
—修行念佛
改过修德——发三种心
—三种改法
—老实安份
—至诚感通
忏悔换心—反省、除习
—断恶、修善
—警惕、决心
至诚行善—善有差别
—随缘济众
—谦德之效
修行念佛—依教奉行
—诵经、打坐
—念佛、拜佛
佛教命运观
佛教对於命运的看法是周延深入的。本著“因果报应,如影随形”的原则,佛教首推它命运属果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此偈阐明“命运是因果”。但从因、缘、果的原则来看,佛教并非“宿命论”者,佛教是主张“命运可改变”。改变之法,在於利用“助缘”上加功用行。倘若我们懂得修持之法,如理如法地用功,精进於大行“善缘力”上,“命”运亦可变为“运”命。此一生中,开创崭新的未来,是决然可行的。人生未来的命运果报虽属“未知数”,但只要我们能即时立愿、知过、改过、行善,未来的命运是可由我们自己开创(正如明袁了凡先生一生改过、行善而改变命运的事实)。佛法之所以可贵,乃在於“转凡成圣”、“破迷启悟”、“转变因果”的业报;佛教并非迷信的宗教,是讲究“自求多福”,一切命运果报操之在我!纵使命中注定贫贱、短命抑是灾难重重,只要从现在起,立志用功在“缘”上改变它,当生转贫为富、转贱为贵、转夭为寿,是指日可待的。
果报必有因
人生所遭遇的一切果报,依佛法“因果”的定则来看,一切果报必有前因引发。以下我们简明研讨一般性的果报:
一、寿短与寿长的果报:寿短的前因乃是,愿他人身死、杀害众生及建造淫祠;寿长的前因则是,怜悯一切众生,戒杀放生及宁静惜福。
二、多病与少病的果报:多病的前因乃是,恼害众生、不病苦;少病的前因则是,礼拜三宝(佛、法、僧)及惠施医药。
三、丑陋与端正的果报:丑陋的前因乃是,恚门诤、遮佛光明和笑人丑陋;端正的前因则是,忍辱柔和、修造佛像和以食施人。
四、无威德与有威德的果报:无威德的前因乃是,对於他物生嫉妒而不能修福;有威德的前因则是,不怀嫉妒而又诚信不欺。
五、卑贱与尊贵的果报:卑贱的前因乃是,骄己凌人,负他人财物和薄视僧尼;尊贵的前因则是,信奉三宝、力行善事和处己谦和。
六、贫穷与富饶的果报:贫穷的前因乃是,悭吝不施和常行窃盗;富饶的前因则是,性喜惠施和不负他财。
七、恶智与善智的果报:恶智的前因乃是,亲近恶人、赞扬恶法和吝法不说;善智的前因则是,修习智慧、亲近沙门(出家人)和受持正法。虽然,因果报应是错综复杂的,其目的无非是使我们了知一功果报依佛法视之,必定有它们的前因,不是凭空而生的。
改变命运法
现在我们知道,果报必有前因,但果报的形成,其间须有“助缘”方得成就。一般而言,过去的前因(已成为事实)无法改变,但未来果报是可如理如法转变的。至於“转缘”(改变命运)的方法,我们简略提出四个要点:
(一)改过修德。
(二)至心忏悔。
(三)至诚行善。
(四)修行念佛。以下分几个段落,将每一重点加以演述,盼望您至诚恳切地依教奉行,成为命运果报“转变”的成就者,临终蒙佛垂慈,接引往生。
改过修德
改变命运果报的首要重点是“改过修德”。简述如下:
一、发三种心——(一)耻之(羞耻心):孟子曰:“耻心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对往昔过恶与恶习深深生起惭愧、羞耻之心,立志改过。(二)畏心(敬畏心):心念为一切善恶因果之本。“过”不在久近,能改为贵,所谓“一念猛厉,足涤百年之恶”,只要有一念改过向善的心,那么弥天之恶,亦可洗涤清净。然而,天地鬼神是难以欺瞒的,我人过恶虽微,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者则有灾祸之报,轻则损其现福,是故有意改过者,不可不畏惧的。(三)勇心(勇猛心):人无法改过、除习,是由於因循与退缩之故。立志改过则须勇往振作,不迟疑、不烦等待。小过应视如刺在肉,速与拔除;大过则当视如毒蛇啃指,速与斩除,无有丝毫疑滞。
二、三种改法——至于改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三种工夫各有不同,所得效验亦异。(一)事改:此从外勉强改之。例如,前日杀生,今戒不杀;前日怒骂,今戒不怒,此就其事而改之。(二)理改:此种种过恶据理静静思惟,至理明彻於心,事恶自止於外矣!古云:“上天有好生之德”,杀彼养己如何自安?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自会生同体大悲之心。如是见思,必不忍杀它而利己,此名理改。(三)心改:“华岩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切善恶,皆当溯源於心。对於种种过恶与习气,不必逐一推徵,但当一心正念(或持弥陀名号),念念不令间断,邪念自然无由生起。纵有邪念,当下就要教它断灭。若能如是改过,是名心改。
三、老实安份——修行与改过贵於老实安份,无丝毫苟且侥幸的心理。所谓老实安份者,就是:(一)收转野心,不要胡思乱想。(二)循礼守义,不可放纵懈怠。(三)还醇守朴,不务自作聪明。(四)真实无伪,不稍敷衍自欺。具足这几条,改过修德就有基础了。
四、至诚感通——改过迁善,当有至诚恳切之心。至诚乃是绝对完全之实在,其表露於天地之心。改过迁善,能知一心忏悔,画夜不懈,经一七乃至七七日必有效验,或心情恬安适旷开展,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事务,触念皆通,或梦吐黑物,或梦诸佛菩萨,或梦飞步太虚,此种种事皆是罪灭业消的现象。然而不可因此自高,应当再接再励。在改过迁善时,当以三事“自我鞭策”:(一)检讨功过:譬如曾子一日三省,遂伯玉立愿改过,行年五十犹知四十九之非。并於每日就寝前,至诚检讨一日功过。(二)焚香告佛:为了证明我们改过的决心,在每日功过检讨后,将此一日功过於佛前,焚香祷告。过则一心忏悔,并祈求诸佛菩萨加被,罪消智朗,日有所进。(三)战战兢兢:临恶法如避深渊,遇善法欢喜奉行。身口意三业,战战兢兢,细心处事,因果分明。如能依此,至诚奉行,无不感通诸佛垂慈加被。忏悔换心
俗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书亦云:“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罪双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忏”就是对於往昔过罪生起惭愧心,“悔”就是悔而不复再作。我们如真诚改过自新,应当具忏悔心,如此悔改才有灵应。忏悔,一般是有事忏和理忏。然而,一切忏悔还得从心念上精进用功,也就是所谓的——至心忏悔。以下是“至心忏悔”之法:
一、反省、除习——每天临睡前,应至诚反省一日身、口、意三业,并对自己习气觉察反省。譬如“解脱道论”云:“诸有作为,必先观察,吾斯行者,为於净戒,有违犯否?为於善法,有亏损否?为於他人,有损害否?为於自心,有不净否?如斯观察,诸过皆无,然后加行,行令究竟。设异此者,即制止心身,令不复为。”
二、断恶、修善——止恶行善是修行的根本,根本坚立,则名为真忏悔。至於止恶,应以五戒十善除却恶念为本,修善则以利他为本。
三、警惕、决心——我们当对於自己的过罪及习气,有警惕心,决心改过自新,不重蹈覆辙。
至诚行善
改过是止恶,属消极法;行善是立善,属积极法。止恶与立善双管齐下,苟日新,日日新,精进不懈,转缘的力量必能渐次得到效验。但是,我们在为善时,应有分辨各种差别的正见,才不致於自谓行善,实是造孽,枉费一片苦心,无所饶益。
一、真假——在於行善时,凡所作为,有益於人为公,则为“真”;有益於己为私,则为“假”。从良心发出者,为“真”;循惯例而为者,为“假”。无所希求而为者,为“真”;有所希求而为者,为“假”。
二、端曲——积善时,惟从无人能见之念头方动处,严正纠察,善自防止,完全一片济世、爱人与敬人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惯世与玩世之心则为“曲”。
三、阴阳——为善者当知,为善而为名闻利养者是造物所忌;世人如享盛名而实不符者,往往会遭奇祸。故知,凡为善而欲为人知者,是“阳善”;为善而不欲人知者,是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而已。既知广积阴德之功,故深信因果者,理当默默行善。
四、是非——当知人之为善,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又,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似非善而实善也;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善也。其他又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决择之。
五、偏正——一般在行善时,会遭遇到两种不同的状况,以善心行恶事及以恶心行善事者(前者是作事时心本存善心),但所有效果乃是恶的;后者是作事时心存恶心,但所得效果却是善的。)善者为“正”,恶者为“偏”,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属正中偏,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属偏中正。
六、半满——在於行布施时,物虽薄而施心甚真,所施纵然微不足道,此属“满”也;物虽厚而施心不切,所施虽千金万两,此属“半”也。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如有丝毫着善,则虽终身勤励,仅止於半善而已。
七、大小——人在为善时,如能志在利益天下国家,则善虽小而大;苟在于利及一身则善虽多亦小。故知,善之大小,乃在一念之差。
八、难易——在为善时,虽舍处能舍,难忍处能忍,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较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者,作福较难,难而能为,斯为可贵。
在至诚行善上,可知善法各有不同差别。至於“随缘济众”其类繁冗,其要点略有十种:
一、与人为善——行善时,不唯以言教,而以身作则,转移人心。身处道德没落时,勿以己长而盖人,勿以己善而形人,勿以己多能而困人。处事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则涵容与掩覆,见人微善则可取与称赞,且舍己从之。日用间,一言一行,不为自己,全为天下。
二、爱敬存心——君子异於他人者,以其存心。君子所存之心,是爱敬之心也。人有亲疏贵贱,智愚贤肖之分,但皆吾一体。哪个人不当敬爱?敬爱众人即是敬爱圣贤。但因一切圣贤之志,且愿天下之人各得其所而已。
三、成人之美——凡见人行善或其人善志可取者,皆须善诱、导掖、提扶而成就之。其他诸如:奖借、维持、白诬、分谤皆当务使之成立而后已。如此,地方上也就善人愈多矣!
四、劝人为善——道德没落之世,最易堕落,凡与人相处应当方便提携,开导群迷。此是尽一己之力,转移污俗,利益天下之举也。
五、救人危急——崔子云:“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故仁人君子,救人於患难颠沛之际。
六、与建大利——凡是有利於公益之事,例如:修桥造路与造佛寺等,随缘随力助之令成,竭诚尽力,勿有劳怨。
七、舍财作福——万行以布施度为首,布施则以财施为先。布施以除悭吝,最易得到身心自在无着,又能培植未来福基,何乐而不为呢?
八、护持正法——佛法是众生眼目;正法存在,则可以陶铸群伦,转迷成悟。是故敬重僧宝,印经流通,敬重佛像则属护持正法。
九、敬重尊长——“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古谚云:“忠臣出於孝家门。”所以,对於父兄、君长、高德、高位、高识皆当加意事奉之。
十、爱惜物命——“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故戒杀、放生是行善者不可或缺的。
“易经”云:“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经”亦云:“满招损,谦受益。”有志於行善改命者,常将此一“谦”字,挂於心头,处处谦恭为怀。果能如此,方有受福之基,方有受教之地。行善改命,果真念念谦虚为怀,自然会感动天地鬼神矣!人天恭敬,何福不可求得呢?
修行念佛
改造命运大行善缘力(转缘)的最后一项是“修行念佛”。所谓修行,就是信靠佛智、修正自己心理的偏失,念佛,就是至诚恳切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行者在念佛时,需明了认识的有:
一、依教奉行:从听闻或法师开示内容中了解佛法,了知修持方法,然后依循著佛法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三业。
二、诵经、打坐:每日晨诵“普门品”,夜诵“弥陀经”一遍,以摄心之助。并於每日晨间或睡前打坐念佛三十分钟,以助长定力之行。
三、念佛、拜佛:於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一句佛号绵绵密密地诵持或忆念(心念、耳听)。又於早课或晚课后,至诚拜佛四十八拜,乃至一百零八拜,以助消业除障。依上所言及之方法,经年累月有恒的修持,光明的人生就在眼前了,命运果报就在不知不觉中转化。有志者事竟成,天下有何难事呢?
本文主要参助资料:了凡四训,〔明〕袁了凡著。
请常念:
“南无阿弥陀佛”
十、对付人类饥馑的武器
大豆,又被称为珍珠黄、玛瑙豆;早 在三千年前,已被中国农民所重视。中国的耕地总面积,虽然仅占有全世界耕地的百分之七;但是,此神奇的大豆,却养活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不仅如此,它现已成为西方饮食中的一种主要材料;将来它亦是避免人类饥荒的重要武器。
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它能在贫瘠的土壤上繁殖生长。大豆的根茎又可供养根瘤菌的微生物群,这些根瘤菌能固定游离的氮素,使之合成含氮物,为植物提供养料,使得多年同耕的一块土地土壤肥沃。大豆本身不但营养丰富,易於生产,且它的用途亦繁多;其中用大豆制成的食品总不下几十种之多,诸如豆芽、豆浆、酱油、豆酱、豆油、豆饼、豆粉、豆腐等。
大豆於一七一二年首次在西方公开推介,於一七六五年由东印度公司水手萨穆尔,鲍文从中国把大豆种籽带往美洲。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欧美科学家曾有多次科学的报导:建议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中使用大豆;大豆蛋白质含量比肉类来的高;至於大豆的消化程度、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含量等问题,营养学家亦证明大豆确实比其他食物好。
在第二次大战前,大豆在西方国家并没有大量的需求;中国一向是世界市场上大豆主要的供应者。战后,由於种种因素,美国成为世界大豆市场主要的供应来源。从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八五年,美国大豆产量增加了十一倍,美国在一九八七年一年输出了价值三十九亿元大豆和价值十五亿元的大豆渣和大豆油。从大豆所提炼出来的豆油,又可用来制造人造牛油、蛋黄酱、油酥、沙拉酱和植物油,其余剩余的部分又可做多方面的用途。甚至,大豆曾经是工农业结合最理想的农作物:亨利·福特曾声称他每制造一辆福特汽车,要使用一蒲式耳的大豆。为了引起公众对大豆的重视,他曾以斧头劈击用大豆提炼的塑材制成的汽车行李箱盖,用以证明它的弹性。不论直接或间接的,大豆现已在东西方饮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豆腐与豆浆”,就是东方流行的两种食品。
然而,利用大豆来对付第三次世界饥馑的问题。斯里兰卡政府在一九六○年代开始注意营养不良的问题,著手物色新食物来源以补助蛋白质的供应,结果它找到了大豆。碍於外汇限制,斯里兰卡无法进口大批的大豆制成品以助患有蛋白质缺乏的一半儿童。后来,一个由联合国发展计划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美国经援合作组织合办的“大豆计划”,开始把大豆引进该国。
大豆属温带植物,从种植、储藏到制成食品,都需在较冷和干燥的气候下进行;所以,大豆计划对斯里兰卡而言确是崭新的事业。又,为了使大豆粉普遍化,该国政府曾呼呈在国内面粉中加入百分之五的豆粉;可是国内最大的一家面粉厂却拒绝参加。於是,该国又另立了一项计划,希望利用大豆来代替斯里兰卡人广用於烹调的椰子粉;正因此,政府兴建立了一所工厂,生产全脂豆粉,并以“王公豆粉”之品牌上市,就在产品大量出厂时,椰子的歉收,致使“王公豆粉”首次畅销。
斯里兰卡的研究人员在大豆运动中难受了几次的挫折,但大豆运动仍不断的进行;例如:实施多样化的计划,大豆小吃品及其他产品,大豆素肉、西普沙代乳粉等。学者专家们现以斯里兰卡政府的经验为例,希望其他发展中国家亦能效法该国,使营养又适合各种用途的大豆,能够大量代替其他肉类或蛋白质的来源。大豆!希望它不再被漠视了,它可能成为避免人类饥荒的重要武器。
十一、救世大悲者
在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 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两位圣者与我们中国人有很深的法缘。尤其他们被一般民间所敬仰的程度,并不逊色於其他外道的神明。而在这两位圣者中,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老少咸知的。
释迦牟尼佛当时特在法华会上,详细介绍了这位圣者普门示现,大悲应世救度众生的事迹。所以我们尊称他为——救世大悲者。
至于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云何游此婆娑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这些问题,我们会在下文中简要介绍。
观音名由—悲华经
楞严经大悲经
别行玄
救苦救难—免七难其 他
离三毒
应二求
应身说法—三十三身
十九说法
类分为八
世尊颂答—行愿难思
颂答七难
颂三毒二求
正颂示现
颂显机显应
颂劝持名
颂劝供养
根据悲华经的记载,在过去散提岚界善持劫时,有佛名曰宝藏如来。当时有转轮王名无量净,其第一太子於三月中供佛斋僧,发大菩提心云:“若有众生受三涂等苦恼,凡能念我、称我名字,为我天眼天耳闻见不免苦者,我终不成菩提。”
宝藏如来则对之云:“汝观一切众生欲断众苦,故今字汝为观世音。”
其次菩提在楞严经中自陈云:“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成就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彼佛如来欢我善得圆通法门,於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佛陀在大悲经中又云:“此菩萨不可思议威神之力,已於过去无量劫中作佛号正法明如来,大悲愿力安乐众生故现为菩萨。”
最后在别行玄中有云:“观世音,观者能观之智,世音者所观之境;能观则明明不昧,了了常知,卓然独存,返观独照故称观也。所观则有正觉之音、众生之音、器世界之音,以及杂类之音故称世音也。能所合标,境智双举故名观世音。”
以上几段经文,使我们了解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然而在普门品中世尊也指出,观世音菩萨多种救苦救难、应身度生的事迹。下面让我们一一详细地介绍。
菩萨在修证上,深证真如实相理体(本性),是故它可依体起大用(依真如本体起随缘应变之用),利生事业行弥法界,随心所欲利益群生。在一切法中,事事无碍,入出无著。是故经曰:“……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但在循声救苦方面,遍十法界各类众生(十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各种境界。菩萨深观应大,百千万亿众生,百千万亿种苦,只要诚心存念菩萨名号,念念相续,余心不间,一心皈凭复无二意(属事一心);或者,达事中一心,自他俱离(能念之自,所念之他了不可得),无心无念(无能念之心,无所念之名号),定慧相应,能称所称皆不可得(属理一心)。只要我人真诚称念,此时观世音菩萨闻其音声,圆融遍应、冥显感应,令众生一时俱得解脱一切苦恼及忧患。因此世尊於经中偈答无尽意菩萨云:“……当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观世音菩萨不唯独真净慈悲劝力加被,能令持名的苦恼众生,蒙彼观力即得解脱。并且菩萨亦可冥显感应众生三业之机。
(一)七难持名:口业机;
(二)三毒常念:意业机;
(三)二求礼拜:身业机。此三业机感,我们共同略要地来研究:免七难:
(一)免火难:假设有人执持观世音菩萨名号,至诚恳切,设入大火之中,火不能烧。
(二)免水难:若为大水所漂,至诚持名,菩萨威神加被,令诸众生大水所漂即得浅处。
(三)免罗刹难:菩萨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就因此故,只要众生一心持名立刻远离鬼害。
(四)免王难(亦名免刀杖难):假若有即将被人杀害者,只要能称念菩萨名号,对方所执的刀杖寻断断坏。
(五)免鬼难:菩萨有威有恩於诸鬼神,凡闻名者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又,菩萨断除妄想,心无杀害,一心称名者,冥显感应道交,害不能加。
(六)免枷锁难:假使有人,无论是有罪或无罪,被官府捉缚,械枷锁检系其身,此人一心称念菩萨名号,能令众生禁系枷锁不能著,枷锁自脱。
(七)免怨贼难:若有商主导众商人,在三千大千国土难处之中,齐持重宝经过险隘之处,正值财命两图之怨贼。此刻大众俱称菩萨名号,大众即时解脱怨贼之难;是故经注中云:“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以上是为所提及的免七难。其他另有列於偈颂中的如下:其他:
(一)免须弥峰难:此段我们可依事和依观两方面释之。假使有人在须弥峰上(此世界的妙高山),被人推堕,一心念彼菩萨名号,则一切无有任何损伤。此是依事而言。其次,依观释之如下。众生本具清净自性,但为无明烦恼所覆,堕於分段,变易二种生死海中,念彼观音圣号及其智德(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便同诸佛“住无所住”。
(二)免金刚山难:经文中云:“……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此段亦同前两种释意,例前可解,略简不述。
(三)免咒诅毒药难:咒诅与诸毒药即是用鬼法欲害於人,若人心存邪念方受其害;若人正念(称念菩萨圣号),即时还归於本人。此喻如含血喷天返污己身,将头触火反焦己额,不期然而然。此并非菩萨加罚於彼,亦非行人起心愿著彼也。
(四)免恶兽难:经文曰:“……若恶兽围绕,利爪牙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此乃菩萨性德体具大慈悲力用之故,一称名号无不蒙彼菩萨不可思议感应道交。
(五)免蛇蝎难:虻蛇、蝮蝎、气毒烟火等难,一念大慈悲心力(一心称名所感),心能转境,所以,即时免除一切障难。
(六)免雷雨难: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从文得知,众生一心称名,亦可免除一切雷雨之难。离三毒(三毒持名意业机):佛法将贪、、痴三种烦恼喻之如毒,以其但能侵害行人之故。淫欲亦称贪欲或爱欲,它能紧缚众生於生死网。贪欲重者,使之不顾道德伦理,破家亡国,祸延其身,唯欲是徒。但,若人能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自忿曰恚,忿他为。佛遗教经云:“劫功德财,无过恚。”
华严亦云:“一念心起,百万障门开。”可是,若有众生多於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
又在百法明门经有云:“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恚。”自惑属愚,惑是他痴。愚痴重则邪知邪见,拨无因果,毁谤大乘,於堵谛理不能明了。
是故漆墨经云:“……销尘旋明(除妄尘意),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可颠迦(无善心者)永离痴暗。”因此,若人多於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亦可离痴。四、应二求(普应二求身业机);妇女有七失(缺陷)——容恶、邪淫、性妒、不事翁姑、贪食、拙懒、无子。前六犹非苦,后一无子最为苦。然而,菩萨慈悲悯念无子之妇,能令礼拜供养者,求男得生福德智慧之男,求女得生端正有相之女。这是菩萨的应二求。
在普门品中,世尊共指出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三应身,九十说法,而其种类共分为八种。在下文中我们共同详细来研讨:
(一)圣人身——若诸菩萨三摩地(正定),进修无漏(离烦恼法),胜解妙圆,应以佛身度之,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从此得知菩萨亦可示佛身而度生),若诸有学,寂静妙明,断十二因缘(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胜性现圆,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若诸有学得四谛空(苦集灭道四谛),修道入灭,胜性现圆,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这是菩萨应现的圣人三身。
(二)天王身——众生若能心明悟而不犯,欲尘欲心皆清净,大士(菩萨别称)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若有众生欲为天王,统领诸天,菩萨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众生若欲身自在,游行虚空无碍。大士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当有众生好领诸鬼神,救护人民及国土,菩萨即现天王大将军而为说法;又,若有众生爱统领世界,保护众五,为众生,大士即现四王身而为说法。这就是菩萨应众生所欲示现而为说法。
(三)王民身——菩萨的慈悲应缘示现更能从以下所现之身得知。当有众生乐为人王,菩萨即现人王身(小王身)而为说法;若有爱主族姓的众生,菩萨示现长者而为说法;倘有众生爱好多谈,而以清净自居者,菩萨应现居士身而为说法;若有爱治国土,剖断邦邑的人,菩萨示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如有爱诸数术,摄卫而自居者,大士就现婆罗门身而为之说法。以上是观音菩萨示现的王民王种身。
(四)四众身——观音菩萨非但唯为前所提及的几种众生应缘说法;它亦为佛门四众弟子应机说法。因此,若有男人女人好乐学习出家之法,持诸禁戒,菩萨即现比丘、比丘尼而为说法。佛学子若身乐持五戒之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菩萨就应现优婆塞、优婆夷(在家二众生)而为说法。这是观音菩萨应现的佛子四众身。
(五)妇女身——倘若有众生应该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菩萨即示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六)童男童女身——此属菩萨所示现的同事摄。当有人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大士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七)八部身——八部鬼神(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人非人等)亦受苦,如有愿乐脱离苦伦者,菩萨立刻现身为其说明脱离本伦之法。
(八)金刚身——执金刚神乃因手执金刚宝杵以立名。这属佛教护法神,异於其他诸鬼神。
所以,若有众生志愿坚固,勇猛护佛正法,菩萨就现执金刚神身为其说明摧邪辅正之法。
现所提及的八大类是大略言及菩萨随类变现的三十三种应身。然而,若广言之,菩萨应现何止三十三身?岂只局於婆娑世界?菩萨但能法身依体起大用,只要众生机感,菩萨立即随缘赴感。因此,众生只要一心专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必能获得菩萨冥显感应。
世尊在普门品后文中以偈颂回答无尽意菩萨,观世音菩萨成就各种利他之行。诸如:不劝真心,现种种形。一切国土,处处现在。是故经文云:“善应诸方所。”菩萨所发弘誓,广历尘劫,长时不退。菩萨值佛多而难计,一一佛所,所发行愿亦是深广远大。
故曰:“弘誓深如海……发大清净愿。”其次,世尊又提出,心念、口称、身体三业清净机感,必灭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之苦的真实不虚。佛又再次颂答了七难及三毒、二求。再次,佛紧接着正颂了菩萨普门的示现:
(一)身业普应:菩萨所以能应现之由,乃因神力以及智方便。苟非全体之用,则不能具足神通之力矣。且,神通虽本自具足,乃由广修妙智方便,照性发通故得普门示现之自在也。至於,三涂(地狱、饿鬼、畜生)极恶趣,以及生老病死诸苦,菩萨亦应缘悉令渐灭其苦。
(二)意业普观:菩萨又以五观(真观息妄,清净观治染,广大智慧观破惑,悲观以拔苦,慈观与乐)加被群迷,忘染惑苦应念息灭。是故一切众生对菩萨应当常愿常瞻仰。
(三)口业普说:菩萨为法现身形本期救众苦,是故说法之身名曰悲体。而且,菩萨此说法之身先以戒德惊人,如天震雷,物无不肃者,故曰悲体戒雷震。菩萨又以慈悲普澍大法雨,众生蒙润,一切烦恼猛无不灭除。
重颂七难之后,接着,加颂了显机显应,是故经曰:“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并且,菩萨说法无滞(妙音),寻声救苦(观世音),音性无著(梵音),应不失时(海潮音),四音圆具故曰:“胜彼世间音。”既知观音菩萨体具如是之德,度脱众生,如有常持名号而不间断不疑惑者,一切无不随心满愿的。了知菩萨有以上所提及的慈悲救苦,说法和应化度众它确能似父母般地,为一切众生所依所怙,所以一切众生应当至诚恳切地顶礼才是的。
在於文中我们简要了解了救世大悲者的名由,同时又介绍了观世音菩萨广大灵感救苦救难,以及他能八类三十三应度脱众生而说法。最后,略谈了世尊在普门品中最终的颂答。现在我们既知观世音菩萨慈悲救苦难之切,让我们共同以至诚恳切的心来称念、礼拜、供养它吧!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南无苦海慈航观世音菩萨!
南无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十二、遍撒菩提种
在皈依佛教时,我们依文发了“四弘 誓愿”,在四句偈中,首句——众生无边誓愿度。身为佛弟子的,在每天生活中当自深省,我们是否确实力行自己所发出的私愿?现今正值佛法末法初期(释迦牟尼佛的末法一万年),在这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中(此三千大千世界别名的娑婆),道德的没落,社会的动荡,人类精神心灵生活的空虚等。这一切当策发我们每个佛弟子,本著诸佛菩萨“大悲救世”的心怀,遍撒菩提种。并祈愿每个人能共同实践,古德所云的“愿将秽土三千界,遍植西方九品莲。”
念众生苦—社会不安
人心不古
灾难病苦
外道猖獗
鱼目混珠
迷惑颠倒
不闻佛法
不闻佛名
慈愍众生—无明所缚
众苦所缠
集不善业
造极重恶
不修正法
佛法救世—对善修德
净化人生
观音大悲
护持正法
破邪显正
破迷启悟
弘法利生
遍撒菩提
念佛法门—不值佛世
不断惑业
不修余行
不经多劫
报恩之道—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念众生苦
释迦牟尼佛当时在印度菩提树下最初成道后,即转往鹿野苑初转四谛(苦集灭道)及十二因缘流转和还灭的两种法门。佛陀最先向陈如等五比丘说出四圣谛中的“苦谛”(谛是真实不虚意)。这乃就生死流转的因果及还灭的因果而言的。现在,我们就现今人类生活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来深一层探讨,现代更有那些有目共睹的苦报?
(一)社会不安:二十世纪物质及科学提升了生活,但!同时也致使人类社会道德生活的忽略。社会的巨变导致某些方面的不安定,治安和公害种种问题,造成了有形或无形的压力,正逼迫著社会群中的每个份子。
(二)人心不古:我们的孙中山先生曾说:“国者人之积,人者心之器,国家之治乱兴衰,系于人心之振靡善恶。”目前人心不古,物质主义致使人类心灵空虚,年轻一代对生活趋向迷惘,随波逐流。此势必会影响我们的未来,这是一件我们应当注视的问题。
(三)灾难病苦:现代科学的发达带动了医疗的发展,正因此救治了不少病苦患者。可是,有增而无减的杀业果报,亦相续发现了许多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其他天灾和人祸源源不绝,这更是有目共睹的。
(四)外道猖獗:经云:“末法时期众生福薄慧浅,外道(心外求法之谓)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邪魔外道渐渐鼎盛于世,可惜!众生无慧眼,难辩正与邪。
(五)鱼目混珠:俗云:“正人用邪法,邪法亦成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成邪。”末法邪师邪见多,法说非法,非法说法,断章取义,伪称行善但言邪法,鱼目混珠障生慧眼,实属无比罪孽。
(六)迷惑颠倒:分别与迷执正属我人生死轮本。众生无慧眼,迷惑又颠倒,一切尘欲境,无常计常,苦计乐,无我计我,不净计为净,业报生死身,何日得了脱?
(七)不闻佛法:无量寿经云:“设满世界火,必过闻此法,会当成佛道,广度生死流。”佛书中亦云:“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解。”在此世界中,闻法机缘少,难逢正知见。
(八)不闻佛名:众生福报浅,不闻诸佛名,纵使闻佛名,宿世罪障深,闻而不知持。凡有悲愿者,应起悲悯心,策发菩提愿,上求与下化,广度诸有情,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既已发了上求下化之大菩提心,则当慈愍一切众生之苦。古德云:“仁爱慈悲,心之生机,此心愈真,福德愈深;若无此心,势必残刻,纵有夙福,折尽受厄。”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亦云:“……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悲为精神。若能慈愍众生则救苦之愿力弥坚,若会悲悯有情则不退菩提大愿。以下几点是诸佛菩萨于众生的慈愍:
一、见诸众生为无明所缚:
(一)为痴爱所惑,受剧大苦。
(二)不信因果,造作恶业。
(三)舍离正法,信受邪道。
(四)没烦恼河,四流(见、欲、有、无明等诸惑)所漂。
二、见诸众生为众苦所缠:
(一)畏生老病死,不求解脱,而复造业。
(二)忧悲苦恼,而常造作,无有休息。
(三)爱别离苦,而不觉悟,方便染著。
(四)怨憎会苦,常起嫌嫉,更复造恶。三、见诸众生集不善业:
(一)为爱欲故,造作诸业。
(二)知欲生苦,而不舍欲。
(三)虽欲求乐,不具戒足。
(四)虽不乐苦,造苦不息。四、见诸众生造极重恶:
(一)毁犯重戒,虽复尤惧,而犹放逸。
(二)与造极恶五无间业,凶顽自闭,不生惭愧。
(三)谤毁大乘方等正法,专愚自执,方起慢。
(四)虽怀聪哲,而具断善根,反自贡高,永无改悔。五、见诸众生不修正法:
(一)生于八难,不闻正法,不知修善。
(二)值佛出世,闻说正法,不能受持。
(三)染习外道,苦身修业,永离出要。
(四)修得非想非非想定,谓是涅,善报既尽,还坠三涂。如是种种劝观察,增长智慧生悲愍,勤求菩提如救头然。所以世亲菩萨说:“菩萨见诸众生,无明造业,长夜受苦,舍离正法,迷于出路。为是等故,发大慈悲,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果),如救头然。一切众生有苦恼者,我当拔济,令无有余。”佛子能思念众生苦,慈愍众生。凡有大悲愿力及真发利益众生心者,应当奋力积极的救世。本著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并依循观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现,苦海常作度人舟”的大悲精神,共同将护法的重责承担起来,把佛法弘传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佛法的弘扬是众生的福,而且,众生能得很多利益。下面我们分别的说明:
(一)劝善修德:佛法是纯净、至善之法,佛法的熏习使人趋善修德。
(二)净化人心:一切经典无非要佛弟子修习“清净行”,佛法在社会中广泛的弘化,自然能够净化社会人心,匡正社会不良风气。
(三)观音大悲:观音菩萨的大悲精神,流露在救拔众生苦难。佛法弘化是救济众生苦难的实践。
(四)护持正法:讲经和说法,佛弟子人人“以戒为师”,弘护正法是住持正法于世间的积极方法。
(五)破邪显正:佛法弘化如狮子吼,万兽失惊;所以,佛法的弘扬一切外道皆失色,一切正邪自可明辨。
(六)破迷启悟:佛学是一门觉悟的学问,弘传与研学佛法,人人依教奉行,自可破迷启悟。
(七)弘法利生:自觉亦觉他摄属菩萨行;慈能与乐,悲能拔苦,弘法利生是慈悲精神的具体表现。
(八)遍撒菩提:法华经中云:“若人散乱心,人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一句佛号金刚种,深印众生藏识中(第八阿赖耶识),因缘具足时,菩提心种即发芽。
因此,佛法的住世是众生的福报,同时也是每位佛弟子的责任。凡为佛子,无论在家、出家应当本著“佛法兴衰,匹夫有责”的精神,弘扬正法,利益国家社会。
然而,一切修持法门无量,入道亦有多门,本应无拣择险夷曲直难易之分。但,在这正值末法,众生机钝,环境欠佳之时,佛法弘化,应以“念佛法门”,最为简易方便。下文中我们共同一一来研讨:
(一)不值佛世,常得见佛方便:有关念佛法门,在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既示真如三昧及二门(心真如门和生灭门)止观竟,复云:“有初学是法,其心怯弱,以娑婆不常值佛,惧谓信心难就,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专意念佛,即生佛土,常见于佛。如修多罗(经的梵语)说,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即得往生,终无有退。”故知灵山(佛陀说法会)已过,龙华(当来弥勒佛法会)未来,无佛世中,而得见佛(七日一心,佛现在前),是名最殊胜第一方便。
(二)不断惑业,得出轮方便:一切众生依惑造业,依业感报,往来六道轮转无尽;依他法门修持,必至惑尽,始得出离生死,托质世间升沉未保,唯依念佛法门,带业往生,以己心念力及佛摄受大神力故(二力法门)。一生彼国即超三界,永出轮。
故弥陀经有云:“……众生生者,皆是阿跋致(不退转菩萨位)。”这是念佛法门最胜第二方便。
(三)不修余行,得波罗蜜方便:诸菩萨众有于恒河沙劫中,修习六度万行未能满足者,而今一心念佛,万缘自舍即布施波罗蜜;一心念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蜜;一心念佛,心自柔软即忍辱波罗蜜;一心念佛,永不退堕即精进波罗蜜;一心念佛,余想不生即禅定波罗蜜;一心念佛,正念分明即般若波罗蜜。由此推而极之,不出一心具足万行。
亦如佛说无量寿经法藏比丘所发愿有云:“若我成佛,国中有情,不获神通自在波罗蜜多,不取正觉。”这是念佛法门最胜第三方便。
(四)不经多劫,得疾解脱方便:大智度论有云:“有诸菩萨,自念谤大般若,堕恶道中,历无量劫,虽修余行,不能灭罪,后遇知识,教念阿弥陀佛,乃得灭障超生净土。”
其次,十住断结经亦云:“……佛言西方去此无数国土,有佛名无量寿,其土清净,无淫怒痴,莲花化生,不系父母,汝当生彼。”
又,无量寿经云:“菩萨欲令众生速疾安住无上菩提者,应当起精进力,听此法门。”所以,欲得一生取办,便于是法留心。此名最胜第四方便。佛法中一切行门,无非欲令众生离苦得乐。念佛法门佛力加被,消灾又免难,是为一切行门中的最胜方便。有意令众生得益者,岂可等闲视之?所以,佛法弘化时,普劝众生持佛名号(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使众生仗佛慈力普消三障(业障、报障、烦恼障),安定身心,去除众罪。希望现世多得利益,临终蒙佛接引往生安乐国。
存念众生苦,慈愍众生,以殊胜的念佛法门普利群生,期望佛法菩提种遍植众生界,并愿听闻者,悉蒙度脱,离苦得乐。这是大乘行者应有的精神表现。在诵经向时有偈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我们认为,佛弟子在一生当中,应随缘尽此“感恩之道”。
一、上报四重恩:
(一)佛恩: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众生行菩萨道,为我等故倍受诸苦,成就佛道。我今何幸得闻佛法,焉知此恩此德邱山难喻。果非发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身碎骨,岂能酬答,此是为报佛恩第一。
(二)父母恩:父母生我、育我,此恩此德大如须弥。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群生;不唯救拔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救拔;不唯我一人父母尽可超升,愿人人父母尽可超升,此是为报父母恩第二。
(三)国恩:国家于我大恩大德,一日二六时中无不蒙其护卫;日用所资,安和乐利,国界安宁,一一无不蒙其利益。果非发大菩提心,上求下化,净化社会救拔群苦,岂能报答恩德?此是报国恩第三。
(四)众生恩:我与一切众生从旷劫来,生生世世互为父母、兄弟、姊妹,彼此各互有恩,今日虽然隔世轮互不相识,养育之恩,亲情之恩深如大海。又,今日我所用寸丝粒米,无不蒙众生恩德。此大恩德岂可不徒报答?发菩提心者,应当精进行道,成熟众生,广度有情俱成正觉,方可报答。此为报众生恩第四。
二、下济三涂苦:
(一)地狱。
(二)饿鬼。
(三) 畜生。三涂之苦笔墨难形,刀山、剑树、火烧、煎熬等。恶业果,百千万劫得出离。今生庆逢佛法,宿世多生福报所致。唯当心心上求佛道,念念下化众生,救拔三涂苦难,终能成此悲愿。
普愿你我慈悲常存,报恩之心不忘,救苦悲愿坚守,将佛号菩提种子遍撒众生界。凡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俱成无上正等正觉。
请常吟: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十三、六道概况
每个宗教对人的身后,各有独特的见 解;有些宗教认为身后求生天堂是永生之处;又有宗教祈求身后回归天道的。种种的见解真是不胜枚举。然而,佛教对人生后亦有独特的看法。佛教认为人死是依身前所造业力(引业)牵引至六道中(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接受下一世的界报,如此辗转受报,轮回不停。
佛陀依圣人的智慧观见,概括世间一切有情众生为六大种类——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前三者属三善道,后三者属三恶道。但因凡夫智慧不及佛陀,唯得亲见人畜二道;佛陀智慧圆满,得以天眼亲见其余四道众生。是故我人应当深信佛陀所言圣言量,深信六道轮回因果不虚。
以下,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六道中,每一道众生的生活状况与环境差殊。
六道轮回:
三 善 道:天、人、阿修罗
三 恶 道:饿鬼、畜生、地狱
六道唯心: 天人广修戒善,作有漏因。
人道受染不息,杂诸善缘。
修罗纯执胜心,常怀斗。
畜生受见为根,悭贪为业。
饿鬼欲贪不息,痴想横生。
地狱五逆十恶,谤法破戒。
一、天
天道众生居于诸趣之顶,具足威德和神通,所处依报和正报(环境和身体)比余道众生殊胜,故有乐胜和身胜之义。此道所居环境分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共有二十八层天。首先欲界,由下至上共有六层天,此界众生亦如人间,有饮食男女之欲;其中第一层天名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此皆是佛教护法天神。
第二层天名忉利天,位于须弥山顶,又名三十三天,亦于须弥山山顶四角各有八天,中间一帝释天宫,这就是俗称玉皇大帝所居之处。从此天上又有须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和他化自在天;此中他化自在天为欲界最顶天,是为魔王波旬所居处。
其次,色界包括四禅天,共有十八层天;初禅至三禅天每天各有三天,但四禅天有九层天;此界众生皆有禅定。已离饮食男女之欲,但犹存有身形和楼阁诸色,而此四禅天皆是依禅定之浅深妙而细分之。
再次无色界,亦名四空天。此界中有四层天,其中无一色、无一物质的物。无身体亦无宫殿国土,唯存神识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曰无色界。天人的生活确比他道众生来的殊胜;饮食是天厨妙味,衣物是天衣无缝,轻飘如云。天道众生寿命也比人道众生长。例如:欲界第一层天——四天王天,寿五百岁(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日计),身长半里,衣重却只有半两;再上,第二层忉利天,寿一千岁(以人间一百年为一日计),身长为一里,衣重为六铢。如此寿命倍倍增加,身长渐增,衣重递灭,乃至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寿长三万二千岁(以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一日计),身长有三里,衣重为半铢。如是乃至无色界的第四天——非想非非想天,寿则增至八万大劫。
天道众生因前生上品十善业的因缘,得此殊胜的果报。可是,天道也有命终时的苦厄;如:欲天寿终之时有五衰之相(头上花萎、腋下出汁、衣裳垢染、身体臭秽、不乐本座)。五衰现起时,知当必死,心生大忧恐怖,至于色界则有劫难三灾;火灾(烧至初禅天),水灾(淹至二禅天),风灾(吹至三禅天),其中唯有四禅天不受一切灾难,但命终之时,不乐入禅,风触吹身,唯除眼识,余皆有苦,最后言及无色界的四天,此界虽无下二界的粗苦,一旦寿尽定失之时,如坠深涧,生大恐怖。故知六道轮回,天道亦非究竟永生之处,所以吾人应有觉醒,升天非究竟。
附表一:三界二十八层天
欲界—(地居)
(虚空居)
-四天王天持国天 东
增长天 南
广目天 西
多闻天 北
忉利天
须夜摩天
兜率天
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六天)
色
界—初禅天
梵众天梵 辅天大梵天(三天)三界凡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分为三:
二禅天
少光天
无量光天
光音天(三天)
三禅天
少净天
无量净天
偏净天(三天)
四禅天—无云天
福生天
广果天(九天)
地梵净—无想天
无烦天
无热天
善见天
善现天
色究竟天
1.欲界,有淫欲与食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谓之欲界。
2.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也。此界在欲界之上,离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谓为身体,谓为宫殿,物质的物,总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禅定之浅深妙,分四级,称为四禅天。
3.无色界,此界无一色无一物质的物,无身体亦无宫殿国土,唯以心识性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无色界。此既为无物质之世界则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报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为四无色,又曰四空处。
无色界—空无边处
识无边处
无所有处
非想非非想处—(四天)
二、人
人道众生行一切事之先,先起意,故翻为意;又,此道众生于世苦乐,顺逆之境皆能安忍,故亦名为忍。人道在此单位世界中(一日、一月一小世界),分布于四大星球之上(东胜神州、南瞻部州,西牛贺洲,北俱泸州)。其中各大星球上之人道众生,身形与寿命,土地和资源各有悬殊差别;但,每一星球上国土或土地上的人种,发肤颜色,风俗习惯亦多不同。
在于寿命方面:东胜神洲人寿二百五十岁,南瞻部洲(即吾人所居地球)人寿一百岁;西牛贺洲人寿五百岁,北俱卢洲人寿为一千岁。其中但以北俱卢洲寿命最长,但无佛法。人道众生是因先世行中品十善而感此果报;但于人道常受各种苦厄,诸如;三苦(苦苦、坏苦、行苦)与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识盛等苦),正因此,人道苦乐相互参杂易趋觉悟而修道,是故我人既得人身,应当庆幸努力行道。
三、阿修罗
阿修罗道众生男丑女端,故名无端正。约所分生环境研之。此道众生分别摄属天、人、畜生、饿鬼四道;其中各趣阿修罗所依生各互相异:
(一)鬼趣修罗,从卵生。
(二)人趣修罗,从胎生。
(三)天趣修罗,从化生。
(四)畜生趣修罗,从混生。阿修罗道既分四道,身形、寿命、享受等,随其类别,各有不同。此道众生但因多多忌,虽有天福但无天德;总由因中修行五常,常怀忌慢之心,亦所谓但行下品十善,故感此道之报。
三、恶道
一、饿鬼
饿鬼道众生,多受饥饿怖畏,故名饿鬼。饿鬼居遍诸趣;或居海中,或居山林树下,或居旷野林中;或人形,或似兽形,各自差别不同。约其种类,略分为三类九种:(一)无财鬼;以无福德,不得饮食。无财鬼中,概略三种;焰口鬼,针咽鬼和臭口鬼。(二)少财鬼:以少福德,少得饮食。少财鬼约有三种:针毛鬼、臭毛鬼和大瘿鬼。(三)多财鬼:以多福德故,多得饮食。此类亦有三种;得弃鬼、得失鬼和势力鬼。多财鬼诸如人间所供城隍爷、土地公、王爷等,及一般民间神只之类皆属之。鬼道众生但因业力因缘,不闻浆水之名,见水皆如脓血,难有饮食充饥,但多刀杖逼迫,恐怖非常。饿鬼所受寿命五百岁,但以人间一月为一日计,故知饿鬼道属苦道之一。吾人应有警惕,勿行世下品十恶之业,而感此报,受苦无穷。
二、畜生
此道众生包含甚广,举凡一切飞禽走兽,水陆空行,大如牛马猪羊,小至虫蚁飞蛾,皆摄属于此道。此道众生,就其出生,约分为四大种类:
(一)胎生:此由母胎中,怀孕而生。例如;猫、狗等者是。
(二)卵生:此生由卵蛋孵化而生。例如:鸡、鸭、鸟、雀等。
(三)湿生:此藉湿暖气而生。例如:龙等。
畜生道众生生活状况,可谓有苦难言;或受苦股,充食,或被人杀,庖厨;或自相残杀,互。其中各种畜生所受身形寿命,多有悬殊不同;有朝生而暮死者,甚至有经千百岁而后死者,其中各随种类和业报不同。此道众生,因先世愚痴贪欲业重,造作中品十恶业因,故感此报。
三、地狱
此道因居处地下,故名地狱。此道环境类受,约有三类:
(一)根本地狱:此包括八寒八热地狱。
(二)近边地狱:此包括十六游增地狱。
(三)孤独地狱:此即山间、水中、旷野地狱。各个地狱所受形体寿命,各有不同。其中以阿鼻地狱,所受苦厄最为剧烈。阿鼻,译曰,无间无狱,此狱具有五种无间:
(一)趣果无间。
(二)受无间。
(三)时无间。
(四)命无间。
(五)形无间。此道总由造作上品五逆十恶业因,故感此报。
地狱道众生生活,唯受各种痛苦,或火烧,或铁锅沸煮,或斫身辗身等等,诸种苦具,繁而难以详述,是故此道亦名苦具(造恶众生,受苦器具)。又,此道众生,受苦寿命极长,初就等活地狱而言,寿同四天王天五百岁,以四天王天五百岁为一日计,即当人间一千二百五十岁万岁;第二黑绳地狱,寿同忉利天一千岁,以忉利天一千岁为一日计,正当人间一亿岁,如是层层递增至无间地狱;寿长一中劫。此道中每个地狱、处所、受苦、寿命,各互相异;今特附表二于后:(八热地狱安立之相),使您更加详以了解。六道唯心
以上所述,就是六道轮回,各道众生个别的生活状况和环境的情形,但,我们应知,六道轮回的情形,各随所造业力不同而判。(一)天人:此道是于因中,广修上品十善业,广修戒善,作有漏因,故感此殊胜的果报。
(二)人道:此道是在因中,修持中品十善业因,但受染不息,难诸善缘,故得此报。
(三)修罗:此道是修持下品十善业因,可是纯执胜心,常怀斗,故得此报。
(四)饿鬼:此道在因中,造作下品五逆十恶(五逆:杀父、杀母、杀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欲贪不息,痴想横生,故得此报。
(五)畜生:此道因中行中品五逆十恶,爱见为根,悭贪为业,故感此报。
(六)地狱:此道因中,造作上品五逆十恶业因,或谤法破戒,故得此苦报。
这是三善道和三恶道轮回的状况;然而,在三恶道中,畜生得是血途,饿鬼道属刀途,地狱道属火途。总之,众生轮回于生死海中,无始至今,“头出头没”,轮回六道,永无了期。若得人身,听闻佛法,了知此苦,不知依法修持,求永出离,可惜!可惜!
附表二:八热安立之相(地狱)
(等活至极热七狱,共高一万九千由旬,名广万由旬。无间高广二万由旬)
此八狱在阎浮下重累而住,前二有主治,次三少主治,后三无主治,八为根本,各有十六游增,连根本成一百三十六狱,狱中火力甚烈如丈方石著狱火中,即时消熔,若人间火。置一小石终不能消。洲 部 赡 南高 五百 土 泥 由旬五百 白 由旬寿五 等 一 活 百岁寿一 黑 二 绳 千岁寿二 众 三 合 千岁寿四 号 四 叫 千岁寿八 大 五 叫 千岁万六 炎 六 热 千岁寿长 极 七 热 半劫寿长 无 八 间 一劫
附表三:五戒、十善业 (采自戒律学纲要)
五戒—不杀生——离杀生—救 生
不偷盗——离偷盗—布 施
不邪淫——离邪行—梵 行身三业
不妄语—离妄语—诚实语
离两舌—和诤语
离恶口—爱软语
离绮语—质直语语四业
不饮酒—离贪欲—不净观
离恚—慈悲观
离邪见—因缘观意三业十善业
十四、发大心的因缘
发大心的因缘
(甲)菩提心三义①真性菩提
②实智菩提
③方便菩提
(乙)修行先立心愿—心愿为修行之先
心愿为立行之准
(丙)发大心的因缘—①念佛重恩
②念父母恩
③念师长恩
④念施主恩
⑤念众生恩
⑥念生死苦
⑦尊重己灵
⑧忏悔业障
⑨求生净土
10念正法久住
(丁)普劝发心反躬自省
普劝大众
苦乐相校
一再叮咛
发大心的因缘
“心”是世间出世间一切万法的根本;心亦是一切善恶法的根源。世界上能够成大功立大业的人乃由于恒心与毅力。世上所谓无不恶作的恶人亦源于念头上向恶。所以,我们当知心力不可思议。心的毅力使我们在世法上成功立业;心的克己复礼能够使人进德修业,成圣成贤;发菩提心(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甚至能够成佛作祖呢!然而,所谓“心”即我人日常思虑之心,此心可为善,此心亦可为恶;成佛亦此心,做人亦此心,做人亦此心,地狱亦此心;总之,十法界不离此一念心(十法界: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而且,菩提(觉道)亦不离此心。但是,前所言及(为善、为恶、做人、地狱……等)都属妄心,唯此菩提心是真心。何谓“菩提心”?下面我们共同来研讨。
(甲)菩提心三义:
妄心是凡夫心,“菩提”则是佛之妙心,这也是圣心。菩提心,人人都具足,凡圣平等,生佛一体,无论贫富贵贱、智愚贤肖,无人不具。既然人人具足,而今何以人人皆不同诸佛?其关键则在发与未发耳。我人修行既当发此心,应该先了解菩提心之真义。
菩提心具有三义,以下我们分别详加研讨:
①真性菩提:真性菩提者,即我人现前一念心性,上至诸佛菩萨,下至地狱众生,十法界有情,个个无不具足。此属自性本具的如如理,此又别名为“本觉”;此本觉理,不假造作,离诸虚妄,故曰真性菩提。
②实智菩提:实智菩提是依如如理起如如智,此又名“始觉”智。此智是意识相应慧心所,吾人依此慧心所,照本觉理,如实了知,故名实智菩提。
③方便菩提:方便菩提者,用此菩提心,行菩萨道,鉴机说法,种种设施方便,度脱众生,是名方便菩提。
又,大般若经云:“如来常说菩提,以何义故名为菩提?佛言:证法空义,证真如义,证实际义,证法性义,证法界义,假立名相,施设言说,能真实觉,最上胜妙,故名菩提。”。
依往生论云:“发无上菩提心,有其二义:一者须离三种与菩提心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心法,始与净宗发菩提心义相应。”什么是应远离三种与菩提心相违法呢?
(一)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者自身故。
(二)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三)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远离供养恭敬自身故。
什么是应成就三种顺菩提心法呢?
(一)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不求诸乐故。
(二)安清净心:以拔一切众生苦故。
(三)乐清净心:以令一切众生得菩提故。又当发三种心:
一者发厌离心:“烦恼无尽誓愿断。”
二者发欣慕心:“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三者发度生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以上三心,前二属智,后一属悲。一一皆具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但“心本无生,仗境方起”,今既发菩提心,亦须缘境。略而言之,有四种:①外见佛身,内自观身,自惭形秽,因奋勉故。
②悯念众生同己,欲净化故。
③观佛相好功德,因善乐故。
④最殊胜的佛果,非不可得,应勤求故。然而,佛教以慈悲为宗,发了菩提心,慈悲之心油然而生。可是,修行之先,应先确立心愿,而且,心愿亦是修行立行之准则。
(乙)修行先立心愿
佛经有偈曰:“假使铁轮顶上旋,终不退失菩提心。”我们从无始生死以来,流转生死,六道升沉往复,如轮之转,故曰:轮回;我们若但发露水道心,修小行门,安可了生脱死?诸佛典内有言,菩提妙道之门,应要发心进入,否则长劫沉沦,永无终了之际,吾人若不发心,裹足不前,永远沉沦;若能发心,即使路远亦所不畏矣!所以,入道以发心为首。
然则,“愿”,是一切世出间成功之本;释迦牟尼佛立四弘誓愿,故终就成就了无上菩提;观世音菩萨立十二大愿,故能十方世界广行菩萨道;普贤十大行愿,故能成就如来果德;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故成就了西方极乐净土。故云: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再说,众生向来错认妄心,不知我们常住真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是故我们应发此广大愿心,并立下坚固愿行;否则,纵经千百劫,依旧沉沦生死海中,求出无期。倘若修行无愿心,依此小福生天,福尽还堕;生于人中富贵,一期寿尽,一切还失,故云: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在华严经有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此即是言,心中忘记,前所发心,而修诸善法,是为魔业。但因魔王因中亦修十善及未到地定,不发大心,故报生欲界顶天,自在享用;以欲界乐为已乐,欲界众生,皆其眷属。所以,我人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其次,在于修行之先,必先立下心愿;然则,心愿有几种差别不同,我们不可不加以辨别。世有一种修行人,修行但不参究自心,唯有心外求法,或好名闻利养,或贪现世欲乐,或期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假如,既不求名闻利养,又不贪欲乐与果报,真为生死,为成菩提佛果;如是发心,名之为“正”。发心之后,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知佛道长远,不生退层;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高山,必穷其顶;如上高塔,必至其顶;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障不忏悔,有过愆不去除,内浊外清,始则勤精进,终就懈怠放逸,虽有好心好事,但多夹杂名利,虽行善法,复为罪业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发广大愿心,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观三界(欲,色,无色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若非心外见有众生可度,心外有佛道可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了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自性是佛道,故愿成;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了知以上八种差别,在发心之先,我们就知番察去取,则可发真正的菩提心;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所发之心才可正确。
(丙)发大心的因缘:
我们既知如何地发起正确的菩提心,以下我们则共同来研究,发菩提心的因缘。我们应知,此菩提心是世出世间一切诸善法之王;五戒(不杀、盗、淫、妄、酒)是人善,十善及味禅是欲界天善(十善:不杀、盗、淫妄、恶口、两舌、语,不贪、、痴。)四禅八定是上界天善(色、无色界曰上界),戒定慧、四谛、十二因缘是二乘善(声闻、缘觉曰二乘),六度万行是菩萨善;然而,菩提心为佛之善,故曰诸善中王。此菩提心,众生本具,不生不灭,然无因缘,不能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
①念佛重恩:天地有覆载之恩,父母有养育之恩,惟佛有拔苦与乐之恩,为天地父母之所不及,故佛恩最重。我佛释迦牟尼,从最初发菩提心,为我等一切众生,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当我造业之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我堕地狱时,佛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当我生於人道,佛以各种方便,令我种善根;令我能闻法,乃因向使种善根,此佛恩佛德,丘山难喻;果非发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岂能酬答?此是发菩提心的第一因缘。
②念父母恩:父母对儿女多少辛勤劳苦,不念则已,念及则不觉心痛不已;故曰哀哀父母,生我,育我够劳也。父母恩重,侧重在母;十月怀胎,多年乳哺,一切照顾无微不至,今日才得成人。又,父母心中指望成人之后,得以绍继门风,供承祭祀。今日既已出家,滥称为释子,父母在时,不能养其口体而报其恩,父母死后,又不能导其神灵;在世法上视之,实是大不孝(是大损),於出世法上视之,又是毫无实益;世法,出世法上,两途既失,如此则是重罪难逃了。如此思之,我入唯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群生,救济生生世世的父母,不唯一己之父母;愿平等普度人人之父母。此是为发菩提心第二因缘也。
③念师长恩:父母生育我,经历千辛万苦,提起恩德,重恩难报;若无世间师长,教导我等,则不知礼义,如同於异类;若无出世间师长,指导我等,则不解出世佛法,何异於俗人?今日知世间礼义,解出世佛法,袈裟被体,戒品沾身,此等重恩,由世出世二种师长得。既知感恩,我们当发大乘心,普愿利人,世出世间二种师长,俱蒙大利。此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④念施主恩:我等今日日用所资,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是名四事),皆出自他力。彼则竭力躬耕,尚难糊口,我则安受其食,犹不称心。彼则纺织不已,犹自艰难,我则安服,宁知惜福爱惜?彼则华门蓬户,扰攘终身,我则广宇闲庭,悠悠度日。彼劳苦,我放逸,於心安乎?将他利,润己身,於理顺乎?若非悲智双运,福慧二严,信施沾恩,众生得利,我人则粒米寸丝,酬偿有分,重罪难免,恶报难逃;思惟至比,果不知精进佛道,上求下化,於心安然乎?此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⑤念众生恩:前所言及,存念多种恩德,以策发菩提心,有智之士必得明了;惟众生恩者,非佛三明(宿命、天眼、漏尽三明)六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六通),能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者,不得了知。我们与一切众生,从无始生死轮回以来,互为父母,彼此互有深恩。今虽隔世昏迷,彼此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力图报效之理?今之披毛带角的动物,安知非为昔日之子?今之蠕动飞的昆虫,安知它们不曾为我父母?轮回之远,隔世之迷,宿世亲缘已难辨认。彼号呼於地狱之下,宛转於饿鬼、畜生道中,苦痛谁能知晓?饥虚困苦安知向谁倾诉?我人现虽不见不闻,彼必求拯求济於我。是故菩萨观於蝼蚁,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常思利益,念报其恩。此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
⑥念生死苦:我们与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常处於生死;六道轮回中,升沉片刻,出没万端。天、人、地狱、饿鬼、畜生,俄焉而入,俄焉而出,朝出暮远,循环无已。入地狱,登刀山则体无完肤,攀剑树则方寸皆裂,吞热铁则肝肠尽烂,饮烊铜则骨肉都糜;利锯解身,断而复续,巧风吹身,死已还生。火烧地狱(八热地狱)中,唯听叫嗥之惨声,苦痛之声,寒冰地狱(八寒地狱)中,血肉俱裂,身如红藕华开;一夜死生,经於万偏;一朝苦痛,人间百年。受苦时虽知悔恨,脱出已还忘所受之苦,作业如故,可怜!可怜!此是为念地狱苦。
其次,畜生之苦,笔墨难形;负重而鞭打,牵豕而就屠,大欺小,弱肉强食,苦不堪言。经云:“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鞭打与就屠,焉知非吾父母?所食和所啖,焉知非吾亲属?当年恩爱,今作怨家;昔日寇仇,今成骨肉;昔日为母,今却为妇;昔曾是父,今却成夫。宿命、天眼视之,可羞可耻,可笑可怜。又,生死之苦,苦不堪言。母胎之中,身处粪秽之侧,十月胎中,如处牢狱。脓血道里,倒裁而出。年纪稍长,贪欲又生。时不待人,老病逼身,无常迅速。死怀恐怖,业识纷飞,前途茫茫,心中无主;神谢之时,宛如生龟脱壳。心无常主,身无定形,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别离之泪,难以计数,横尸积骨,过彼崇山。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业力所牵,轮回路上,三途有分(三恶道曰三途)。苦不可言,谁能替代?是故宜发勇猛心,截生死流,出爱欲窟,自行化他,同登涅彼岸。以上是为发菩提心第六因缘也。
⑦尊重己灵:我人现前一念心性,当下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云何世尊早成无上正等正觉,而我等仍然迷惑颠倒,尚为生死凡夫?世尊则具无量智慧,神通自在,相好庄严;我等凡夫则具无量业系烦恼,生死轮转缠缚。诸佛与我,心性本一,云何迷悟天殊?沈静思之,惭愧可耻。是故我人当发勇猛,以无量善法,对治烦恼,以无量智慧,破除执著。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转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为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衣里明珠,光明洞达。所谓不孤负佛化,不负己灵。此是为发菩提心第七因缘也。
⑧忏悔业障:我等日常生活,一举一动,互违佛戒;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日所犯无量罪障,何况多生累劫,所积之罪,多不可言。虽言执持五戒,严格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尚难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更不必言矣!虽然,我等名为比丘,实则不足为优婆塞(持五戒之在家居士),岂不愧哉!当知佛戒不可犯,犯必堕落;若非痛哭流涕,深切忏悔,至诚改过,万劫千生,恶报难逃,此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
⑨求生净土:佛教修行有分圣道门与净土门二种;圣道门属正常道的修持,从初发心至成就佛果,在此娑婆世界(又名:堪忍世界),需经三大阿僧劫的修行。然而,净土门则属易行道的修持,行者先求往生佛国土,成就无生法忍或不退转,以及诸种功德、智慧,次行菩萨道。在此娑婆五浊恶世,世界多恶,众生多苦,外境与内情,多能障道;又有多种难处,悉能障道:(1)世道不好,年多灾难;(2)知见不正,外道朋兴(3)贪情炽,昏散交侵(4)身口意业,悉不清净;(5)寿命短促。因此,此土欲修行者,虽得进一尺,却又退得一丈;此土修行进道难,彼土(西方净土),成佛易。再说,西方极乐世界略有以下五种好处:(1)一生西方,皆得不退。(2)西方净土,四季无更。(3)水乌风林,皆说妙法。(4)观音势至是为善友,阿弥陀佛是为良师。(5)众生生者,寿命长远。是故净土法门,往圣前贤,人人趣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所以,我们应发广大心(多善根),执持名号(多福德),乘弥陀大愿之船,入於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可往矣!这是为发菩提心第九因缘也。
10念正法久住:世尊为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修菩萨道,四十九年化缘周讫,示入涅。现处末法,有教无人,邪正难分,是非莫辨,竞争人我,斗争坚固,是非繁兴,争名夺利,比比皆是。三宝何义,悉皆不知,外道兴盛,难有正见,思及至此,悲心泪下!身为佛子,不能报恩,忽发大心;虽不能挽回末法劫运,决当尽力,护持正法於来世。是故皆诸善友,同发大愿,愿愿上求下化,从於今日,尽未来际,尽此一报身,同生安养国,速证无生忍,回入娑婆界,令正法久住,法门再阐。此是为发菩提心第十因缘也。
(丁)普劝发心:
以上十种因缘乃是策发菩提心的因缘;然而,我人既对此十缘备识了,得知前所提及取舍的八法;如此亦趣向有门了。令日幸得人身,又居於中国,六根无缺,深具信心,又无魔障;得以出家,受具足戒,诸种胜缘悉皆备足,不於今日发此大心,更待何时何日?普愿众等,同发此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今增长,念念相续。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勿懈怠当勇猛,勿委靡,勿因循。要念念发,时时发,日日发,月月发,年年发,生生发;众生度尽,我愿乃尽,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今若以修行为苦,则不知懈怠更苦;修行则勤劳暂时,永劫安乐;懈怠则偷安一世,多生受苦。又,现以净土为舟航,不愁退转。身为诸佛真子,不立大愿於今生,更待何日?念地狱苦,精进自生;念无常速,懈怠不起。
又,以佛法为鞭策,以善友互提携,终身依此,则无退失之虞。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普劝众等,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无上正等正觉。顺与大众共同策勉之!
普为出资及读诵受持
辗转流通者回向偈曰:
愿以此功德 消除宿现业
增长诸福慧 圆成胜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与饥馑等
悉皆尽灭除 人各习礼让
读诵受持人 辗转流通者
现眷咸安乐 先亡获超度
风雨常调顺 人民悉康宁
法界诸含识 同证无上道
中华民国八十二年 十一月恭印一万五千册
佛学基本知识
发行人:孔服农
出版者: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
地 址: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五五号十一楼
电 话:(○二)三九五一一九八
划拨帐号;○七六九四九七九
户 名:佛陀教育基金会
赠送处:佛陀教育基金会附属华藏讲堂
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五五号三楼
电话:(○二)三九五一一九八
(赠送品·欢迎翻印·功德无量)
行政院新闻局出版事业登记证局版台业字第三八六九号敬请常念
南无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南无观世音菩萨·消灾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