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冬在武昌佛学院讲──
一 人天乘二 小乘法三 大乘法
古今诸德判释如来一代时教,或一或二,或五或十,种种数目不一而足,今总括之分为大小二乘与人天乘。而此人天乘法,全系大小乘之出世阶梯,或大小乘之化他方便;故佛法之根本唯大小乘。其大小乘法修证法门之次序,与对于各宗之关系,极其缜密,试皆表列于左:
┌小乘──出世解脱
│ (出世阶梯)
│ 人天善法──人天乘佛法│ (化他方便) 禅宗─宗下教下
│ ┌加行入根本─法性空慧宗──律宗─诠教制教
│ ┌─菩萨因果┤ 天台─权教实教
│ │ └根本起后得─法相唯识宗 贤首─本教末教
└大乘┤ 净土─难行易行
└─如来果因─理量同时──法界圆觉宗──真言─显教密教
一、人天乘
其中所言人天乘者,以诸有情若乘五戒之法可到人的地位;若行十善禅定之法可到天的地位。然此人天乘法非是有佛方有,即印度、中国、泰西各国皆有之。如佛法未来中国之际,儒教教人由士希贤,由贤希圣,由圣希天;道家老庄之徒使人得仙入天;西洋的基督教说生天;印度之婆罗门教说由人道而生梵天等。此可见人天之善法,为世间共同之教。但世间以此人天之教为其极归,而佛教则以此为出世之阶梯。化他之方便。盖立此人天教法有二种意:一则保持人天之道,由人天道而至小乘或至大乘;一则立此人天之教,示其迷谬之处,使其知非究竟而求出世究竟了义。若不尔者,则众生非但惊悸大乘不肯信受,抑且永没在苦。所以世尊说法,立人天教以培其出世之资粮,斥其迷谬之局执,而渐引入于大小乘出世者也。可见此人天乘法非佛教所独有,亦非佛教之特质。
二、小乘法
小乘法已是佛教出世的法,而一般人一闻小乘即意谓必甚狭劣,殊不知若生色无色界已为常人之思想所达不到,而况超出世间者哉!不过此小乘之教理行果,比之大乘则不为深广;故小乘的根机为狭劣迟钝,而大乘的根机为利疾超胜也。小乘知我空而五蕴皆有,大乘知我空而五蕴亦空;以有法执为障故,遂名其为小乘也。吾人已知乘人乘之法可到人的地位,乘天乘法可到天的地位;进而更觉为人常受种种之逼迫,经种种之苦恼,一事方成两鬓同丝,老病相催,悠然死去!生为仁圣,死则枯骨;生为盗贼,死亦枯骨,则人生之价值何存?纵信神识不灭,仁圣死得升天,受种种之娱乐,但其五衰相现,流转何定!如是以不灭之精神,疲奔于业报之途,今生之所经营,已得而复失!来世之所经营,亦已得而复失!由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尽未来际靡所底止;宁不勤苦无益?于是遂生一不满足之观念而求出世之方法。如世之求进化者,以万物皆有进化,则进化复进化,必将有超出人天以上之法可求得之,于是求所以脱雕人天之业牵及苦恼之一种进化,即是出世间之小乘法。此小乘法,即佛法中解脱人生苦痛之一种法门也。
三、大乘法
大乘分为因果二位,在因位为菩萨乘;在果位为佛乘,又名如来乘。依此因果位,即作二层:一者行因趣果的大乘,二者彰果化因的大乘。行因趣果的大乘,即菩萨乘;彰果化因的大乘,即如来乘。彰果化因的如来乘,是由所证佛果之境界而开示众生,使众生依此法门以悟入佛之知见,达到佛之究竟地位。由因至果的菩萨乘,就是众生从无始以来之佛性,与过现之一切正闻熏习,发心修行,经四十一因位、而至圆满果海也。
然此由因至果,菩萨乘法,就主要点有二位别:一者由加行入根本;一者由根本起后得。此二类中,初者如法性空慧宗摄。后者属法相唯识宗摄。属法性空慧宗之教典,即般若经与龙树提婆之四论等;以此经论所诠教义,皆显离分别之法性。修此宗者,若能依此教义如法修持,起法空观,经暖顶忍与世第一之四加行,而证无相法性之真如;此无相法性之真如,即是根本智(又名无分别智)之所证。盖以证此真如,则一切虚妄之境悉皆消灭无余,而一切清净佛法,莫不由之生长成满矣。属于法相唯识宗者,凡为思量分别想像所能及之一切诸法,皆为法相;而此法相依分别起,离分别外实无一法可得,亦无一相可见,故曰唯识。然能了此天地人物以至佛身净土种种诸法,皆唯识所现,非得根本智后所起之后得智,不能如实了知。何者?盖未得无分别智,则法执未亡,不能了为唯识之幻相故也。根本智即如理智,由如理智而起如量智,依如量智则无边无量之诸法品类差别悉皆究竟达其体量矣。如其未得如理智前,虽第六意识亦能依教理以观诸法唯识如幻,然末那之我执常存,仍滞迷执。况此间众生于一法上互有相违,譬如大海,随六道见各有不同,若非得法空以后之菩萨,安能知其不同之根柢而皆会归唯识之旨哉?又经有云:“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阿赖耶识为建立唯识之根本,非明此识则不能究竟明了唯识;故欲究竟明唯识者,唯已空法执之菩萨为能耳。然而凡愚虽不能知,亦可凭依经论与各人之知识经验,集起唯识观念,以修习殊胜唯识观行,而达到究竟明了唯识之目的。能如是者,是名行因趣果之菩萨乘也。
彰果化因之如来乘者:此如来果因与菩萨因果颇有攸分,何以故?如来既圆满根本后得二智而成正遍知海,理量同时,性相不二,无一刹那心不遍知诸法,故如来十种通号内有正遍知之一名也。菩萨不然,必须一刹那证性,一刹那证根,前后刹那乃能观性相不二;而如来则能无一刹那不证此性相不二之圆融法界。如贤首之六相十玄,天台之一念三千性相等,即明此理量同时性相不二之法界,而须以佛果圆觉为宗也。此云法界,以总包性相一切诸法为义。唯有大圆镜智能如实亲证此境,故曰法界圆觉宗也。
至于佛教各宗对此法界圆觉宗与诸法性相二宗之关系,则如天台所宗之法华,以佛知见为宗;贤首所宗华严,以佛法界为宗;净土以弥陀智境为宗;真言以大日中台为宗;律宗以实践制恶行善为宗,禅宗以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为宗。在天台宗言,以法华为实,其余为权,纵华严亦兼别故。在贤首宗言,以华严为本教,其余为末教,虽法华属一乘法亦乃会三归一,不如华严惟照诸大山王。在净土宗言,唯往生法为易行道,横出三界,一生补处;其余法门钻仰维艰,非如净土之至简至易,故抹杀余法为难行道。在真言宗言,天地人物,六道众生,皆大日如来法身,其一一法悉为总持,修其法者,即身等同毗卢;其余各宗落于诠解,非究竟法,唯真言宗独得如来秘密奥妙之藏,而抹杀余法为浅显教。在禅宗言,众生本心即遮那如来,但须回光返照即能见性成佛,无须假诸言教,寻枝摘叶,枉费精神,故自称宗下,余为教下。在律宗言,佛教其余一切法门悉皆以教诠理而已:未能亲行实践;唯有遵循佛制,庶几大道不远。此之各宗,种种斥他非而炫己是,类皆独显其胜以为策行方便耳。其实、各宗皆为佛法,皆可得根本而起后得,入于理量同时性相不二之圆觉;无奈后人不解,为各宗起竞之由,吾人若能贯通考察,则禅宗直证圆觉,兼用空慧;律宗教遵唯识,亦兼天台;而天台、贤首、净土、真言,宗在法界圆满,各标其胜。而此性相与法界三宗,又统属佛教之大乘法。凡大乘法皆以诸法实相为根本,以无上菩提为究竟,夫何轩轾之有?故明佛法之全体及大乘之平等者,于宗下教下显教密教等抑他扬自之偏言,概无取焉。
(妙空记)(见海刊七卷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