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目录
序
一 杂阿含经的传译
二 杂阿含经的三部分
三 相应修多罗与摩□理迦(一)
四 只夜──有偈部分(二)
五 记说──如来所说·弟子所说(三)
六 修多罗──阿含──四部(阿含)
七 杂阿含经的次第与部类
八 杂阿含经与相应部
九 杂阿含经论会编
全书详细目录
序
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
一 杂阿含经的传译
二 杂阿含经的三部分
三 相应修多罗与摩□理迦(一)
四 只夜──有偈部分(二)
五 记说──如来所说.弟子所说(三)
六 修多罗──阿含──四部(阿含)
七 杂阿含经的次第与部类
八 杂阿含经与相应部
九 杂阿含经论会编
杂阿含经论会编
五阴诵第一(一相应)
一 阴相应(一七八经)
六入处诵第二(一相应)
二 入处相应(二八五经) 上册竟
杂因诵第三(四相应)
三 因缘相应(七八经)
四 谛相应(一五0经)
五 界相应(三七经)
六 受相应(三一经)
道品诵第四(一0相应)
七 念处相应(五四经)
八 正断相应(佚)
九 如意足相应(佚)
一0 根相应(二七经)
一一 力相应(六0经)
一二 觉支相应(六七经)
一三 圣道分相应(一一四经)
一四 安那般那念相应(二二经)
一五 学相应(三二经)
一六 不坏净相应(二九经) 中册竟
八众诵第五(一一相应)
一七 比丘相应(二二经)
一八 魔相应(二0经)
一九 帝释相应(二二经)
二0 刹利相应(二一经)
二一 婆罗门相应(三八经)
二二 梵天相应(一0经)
二三 比丘尼相应(一0经)
二四 婆耆舍相应(一六经)
二五 诸天相应(一0八经)
二六 夜叉相应(一二经)
二七 林相应(三二经)
弟子所说诵第六(六相应)
二八 舍利弗相应(八一经)
二九 目□连相应(五三经)
三0 阿那律相应(一一经)
三一 大迦旃延相应(一0经)
三二 阿难相应(一一经)
三三 质多罗相应(一0经)
如来所说诵第七(一八相应)
三四 罗陀相应(一三三经)
三五 见相应(九三经)
三六 断知相应(一0九九六经)
三七 天相应(四八经)
三八 修证相应(七0经)
三九 入界阴相应(一八二经)
四0 不坏净相应(六二经)
四一 大迦叶相应(一一经)
四二 聚落主相应(一0经)
四三 马相应(一0经)
四四 摩诃男相应(一0经)
四五 无始相应(二0经)
四六 婆蹉出家相应(九经)
四七 外道出家相应(一五经)
四八 杂相应(一八经)
四九 譬喻相应(一九经)
五0 病相应(二0经)
五一 业报相应(二五经) 下册竟
序
『杂阿含经』(即『相应阿含』,『相应部』),是佛教界早期结集的圣典,代表了释尊在世时期的佛法实态。佛法是简要的,平实中正的,以修行为主,依世间而觉悟世间,实现出世的理想──涅盘。在流传世间的佛教圣典中,这是教法的根源,后来的部派分化,甚至大乘「中观」与「瑜伽」的深义,都可以从本经而发见其渊源。这应该是每一位修学佛法者所应该阅读探究的圣典。
现存汉译的『杂阿含经』,内容缺佚了二卷(古人以『阿育王譬喻』补足),次第也大有倒乱,所以全经的组织部类,无法明了。吕澄发表了『杂阿含经刊定记』,依『瑜伽师地论』,知道四阿含经是依『杂阿含经』为根本的;『瑜伽论摄事分』中,抉择契经的摩□理迦(本母),是依『杂阿含经』的次第而造。我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主要是论定:依『瑜伽论摄事分』,分全经为「能说」,「所说」,「所为说」;这三类,与「修多罗」,「只夜」,「记说」相当。近代学者的研究,或说依九分教而集成四部阿含;或说依四阿含而类别为九(十二)分教。其实,四部阿含是先有『杂阿含』,九分教是先有「修多罗」,「只夜」,「记说」(这三分也还是先后集出),二者互相关联,同时发展而次第成立的。『中阿含经』(一九二)『大空经』,说到「正经,歌咏,记说」(『中部』一一二『空大经』所说相同),正是佛教初期三分教时代的明证。
『瑜伽论摄事分』中,抉择契经宗要的摩□理迦,是『杂阿含经』的部分论义,也就是「所说」──「修多罗」部分的论义。「修多罗」分阴、处、因缘、圣道四大类,在『杂阿含经』的集成中,「修多罗」是最早的,正是如来教法的根本所在。从『杂阿含经刊定记』去看,这部分的经论对比,不免粗疏而不够精确!抗战期间,听汉藏教理院雪松法师说,内学院有『杂阿含经论』的合刊本,可惜没有见到,不知内容如何!我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中,经论对比,也还有些错失。因此,我编印了这部『杂阿含经论会编』。一、经论(先经后论)比对合编;二、分别部类,依「修多罗」、「只夜」、「记说」的次第,分全经为七诵、五十一相应;三、校正衍文与讹字;四、采用新式标点;五、经前附入拙作的『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说明『杂阿含经』的部类,与会编的种种问题(读者可先读此文)。我想,这对于探究佛教的原始法义,发心阅读汉译『杂阿含经』的,会给予多少方便的。
这部书的比对配合部分,心如给了很大的帮助;发见了疑问,也就随时提出来重加审定。校对方面,性滢、依道、慧润,也是非常精细,所以本书的错误,应该是能减到最少的。末了谨以虔诚的心情,祝愿读者的正见增明! 中华民国七十二年九月
杂阿含经部类之整编
一 杂阿含经的传译
我国译出的『杂阿含经』,与巴利本的『相应部』Sam%yutta-nika^ya相当,是刘宋元嘉年间,求那跋陀罗在杨都只洹寺所出的,宝云传译,慧观笔受,分为五0卷。求那跋陀罗是中天竺的婆罗门种,元嘉一二年(西元四三五),由海道抵广州,不久就到了杨都(现在的南京)。西元四四五年以前,随从谯王到荆州,所以『杂阿含经』在杨都的译出,在西元四三五──四四五年之间。『历代三宝纪』与『大唐内典录』,依据道慧的『宋齐录』,说『杂阿含经』的梵本,是法显所□来的,但僧佑『出三藏记集』,慧皎『高僧传』,都没有说到,所以当时依据的梵本,是法显还是求那跋陀罗□来,是难以论定的。『杂阿含经』的现存本,内容与次第,都是有错乱的,这是『宋藏本』以来就如此了。如卷二三、卷二五──两卷,实为『阿育王譬喻』的部分异译,却被误编在『杂阿含经』内。考求那跋陀罗所译的,有『无忧王(即阿育王)经』一卷,梁僧佑时已经佚失。大抵本经在梁代以前,已经缺少了两卷(次第也已经倒乱),或者就以求那跋陀罗所译的『无忧王经』,编入充数,于是『杂阿含经』保有五0卷,而『无忧王经』却被误传为佚失了。实际上,『杂阿含经』现存的,只有四八卷,这是内容的缺失不全。『阿含经』的集成,从来就有摄颂,大致以十经为一偈,以便持经者的记忆。『杂阿含经』的「五阴诵」部分,传译时保存了摄颂,所以可依摄颂而知道经文的次第。保存摄颂的,共五卷,现存本编为卷一,卷一0,卷三,卷二,卷五,这是可依摄颂而确定为卷次倒乱的。没有摄颂的四三卷,当然也还是有倒乱的,这是经卷次第的倒乱。现存刊本卷八初题『诵六入处品第二』;卷一二初题『杂因诵第三品之四』;卷一六初题『杂因诵第三品之五』;卷一八初题『弟子所说诵第四品』;卷二四初题『第五诵道品第一』。可见全经是分为多少诵,也就是多少品的。但零落不全,不能明了一经组织的全貌,这是部类分判的不完全。『杂阿含经』为原始佛教的根本圣典,而传译为汉文的,由于古代的展转传写(从译出到刻版,长达五百多年),竟缺佚紊乱到如此!不明全经的统绪次第,实为闻思正法的最大障碍!到近代(民国十二年,西元一九二三年),支那内学院吕澄,发表『杂阿含经刊定记』,证明了『瑜伽师地论摄事分』的「契经事择摄」,实为『杂阿含经』主体的本母──摩□理迦。论文从卷八五到九八,凡一四卷;依论义对读经文,经文应有二二卷,但一卷已经佚失,只存二一卷。这样的经论对读,『杂阿含经』主体的分部与次第,总算已充分的明了出来。日本昭和十年(西元一九三五年)出版的『国译一切经』,『新订杂阿含经』,继承姊崎正治的考校分部(论文发表于西元一九0八年),没有能重视中国学者研究的业绩,在部类次第上,仍不免有所倒乱!关于『杂阿含经』,当然是原始佛教圣典,但不可不知道的,那就是:现存的原始佛教圣典,都是部派所诵出的。汉译『杂阿含经』,是上座部中,说一切有系的诵本。如说一切有部所传诵的『抚掌喻经』,『顺别处经』,都见于汉译的『杂阿含经』。说一切有部是说三世有的,所以特说「云何一切有」。肯定的说:「以有过去色故」,「以有未来色故」,所以圣弟子要不顾恋过去色,不欣求未来色。这些,都是现存巴利圣典『相应部』(与『杂阿含经』同一原本,属上座部中,分别说系的赤铜□部所诵)所没有的。说一切有部的圣典,可以对勘现存巴利的『相应部』,但应从说一切有系传承的立场,去治理、研究。
『杂阿含经』的另一译本,题名『别译杂阿含经』,二0卷(丽藏本分为一六卷,次第极为紊乱);内分二诵,『大正藏』计数为三六四经。这部经,梁『出三藏记集』没有说到。隋『法经录』初举『别译杂阿含经』名目,失译。经中注说:「□黎,秦言雄也」,所以唐『开元释教录』,附入「秦录」,失译。『俱舍论稽古』以为:「今捡译文体裁,盖在魏晋之间,全非东晋以下语气。且秦言字,独见经十二曰:□梨秦言雄。一个秦字,恶足徵哉!或晋字音误,亦不可知」。这是推想为汉代所译的;但「或晋字音误」,又容许可能是西晋所译出。然译者巧拙不一,不可一概而论。如符秦建元二0年(西元三八四)初译的『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是东晋的译典,而译文却是:「并违本失旨,名不当实,依□属辞,句味亦差,良由译人造次,未善晋言,故使尔耳」。『别译杂阿含经』,既注有「秦言」,似乎没有非西晋以前译出不可的理由!总之,『别译杂阿含经』是古译,比五0卷本的译出为早,所以「别译」二字,不是初译的经名,而是后人附加的。二0卷本的『别译杂阿含经』,只是五0卷本的一部分,次第相同,而文义略有出入。『俱舍论稽古』,论断二0卷本为饮光部的诵本;或推论为可能与化地部,或法藏部诵本相近。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都是上座部分别说系流出的部派。同出于一系,如说近于化地部与法藏部,怎能一定说不近于饮光部呢!在教义上,饮光部主张「过去未与果业是有」,与说「三世有」的说一切有部(赤铜□部所传,饮光部从说一切有部分出)要接近些。五0卷本是说一切有部的诵本,次第与二0卷本相近,所以被称为『别译杂阿含经』的,属于饮光部诵本是更有可能的。玄奘所译『俱舍论』,引『杂阿笈摩』为婆柁梨说偈;真谛旧译的『俱舍释论』,作「少分阿含」。依此,『俱舍论稽古』说:杂含有大小二本,而此文没大本,仅见小本,故以别译杂阿含经为小本。「少分阿含」,是『杂阿含经』的一部分,而自成部类的。二0卷本,分为二诵:「初诵」一二卷,是有偈的;「二诵」七卷是长行,末卷又有偈颂。偈颂部分共一三卷,与五0卷本的「八众诵」(「众相应」)──一三卷相当。「二诵」的七卷长行,是「如来所说诵」的一部分;比对五0卷本,仅四卷(弱)。从末卷又是偈颂;及长行部分七卷,仅及五0卷本的四卷来说,这部二0卷本,可能是有遗落的。这部二0卷本,比之五0卷本,不只是不同部派所传诵,也是不同的组织。『稽古』的「大本」、「小本」说,对『杂阿含经』的综集完成过程,倒是可以提贡说明的(如下文说)。『别译杂阿含经』,全部都有摄颂(偶缺),比对『杂阿含经』,凡一七卷。这样,依『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得二一卷的次第;依『别译杂阿含经』,得一七卷次第。在全经四八卷中,次第可见的,已有三八卷了。以此为基础,相信『杂阿含经』全部次第的整理,诵品的分类,应该会更适当些。『杂阿含经』少数经的异译,从略。
『出三藏记集』卷一四(大正五五.一0五下)。
『历代三宝纪』卷一0(大正四九.九一上)。『大唐内典录』卷四(大正五五·二五八下)。
『出三藏记集』卷二(大正五五·一三上)。
『内学』第一辑(一0八──一0九)。
拙着『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九七──九八)。
『杂阿含经』卷一三(大正二·九一中)。
『杂阿含经』卷三(大正二.二0上)。
『开元释教录』卷四(大正五五·五一八下──五一九上)。
『阿□达磨俱舍论稽古』卷上(大正六四·四四六上──中)。
『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五五·六三下)。
水野弘元『部派佛教与杂阿含』(『国译一切经』卷一·四三二──四三三)。
『阿□达磨俱舍论稽古』卷上(大正六四·四四六上)。
二 杂阿含经的三部分
四阿含中的『杂阿含经』,唐义净在『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杂事』中,列举内容的种种相应,名之为『相应阿笈摩』。这一名称,与巴利五部中的『相应部』,名义恰好相合。唐玄奘在『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中,也列举了种种相应,但说:「即彼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是故说名杂阿笈摩」。种种事相应教所集成的,为什么不名为「相应」,而称为「杂」呢?杂与相应,同是Sam%yukta,Sam%yutta的对译,只是译语的不同。在中国文字中,「杂」不一定是杂乱,「间厕」正是次第相间杂的意义。相应修多罗的结集,如『瑜伽论』所说:「结集如来正法藏者,摄聚如是种种圣语,为令圣教久住世故,以诸美妙名句文身,如其所应,次第安布,次第结集」。原始的结集是:随义类相同的,分为不同部类,次第安布,集成种种相应。相应修多罗,不只是相应,又有相次相间杂的意义,所以古人多数译为『杂阿含经』。
四阿含经,一向以为是同时集成的,但在近代研究中,虽意见不完全一致,而同认为成立是有先后的。关于四阿含经集成的先后,『瑜伽论摄事分』中,意外的保存了古代的结集传说,启示了一项重要的意义,那就是四阿含是以『杂阿含经』为根本的,如『论』(摄事分)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说:
「杂阿笈摩者,谓于是中,世尊观待彼彼所化,宣说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相应,蕴、界、处相应,缘起、食、谛相应,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入出息念、学、证净等相应;又依八众说众相应。……即彼一切事相应教,间厕鸠集,是故说名杂阿笈摩」。
「即彼相应教,复以余相处中而说,是故说名中阿笈摩。即彼相应教,更以余相广长而说,是故说名长阿笈摩。即彼相应教,更以一二三等渐增分数道理而说,是故说名增一阿笈摩」。
佛法只是「一切事相应教」,随机散说,依相应部类而集成的,是『杂阿含经』。然后依不同意趣,更为不同的组织,成为『长』、『中』、『增一』(约「分数」说,名为『增支』)──三部。三阿含的法义,虽有不同的部分,但论到佛法根本,不外乎固有的「一切事相应教」的阐明,所以四部都被称为「事契经」。说到「事」,如『瑜伽师地论』(本地分)卷三(大正三0·二九四上)说:
「诸佛语言,九事所摄。云何九事?一、有情事;二、受用事;三、生起事;四、安住事;五、染净事;六、差别事;七、说者事;八、所说事;九、众会事。有情事者,谓五取蕴。受用事者,谓十二处。生起事者,谓十二分缘起及缘生。安住事者,谓四食。染净事者,谓四圣谛。差别事者,谓无量界。说者事者,谓佛及彼弟子。所说事者,谓四念住等菩提分法。众会事者,所谓八众」。
佛所说的,不外乎九事,就是『一切事相应教』的事,『杂(相应)阿含经』的部类内容。『杂事』也说到依种种相应,立为多品。上来三说,今对列如下:
〔瑜伽本地分〕〔瑜伽摄事分〕〔杂事〕
1.五取蕴───3.蕴─────1.五蕴
2.十二处───5.处─────2.六处
3.十二缘起──6.缘起────4.缘起
4.四食────7.食
5.四圣谛───8.谛─────5.圣谛
6.无量界───4.界─────3.十八界
7.佛及弟子─┬ 弟子所说──6.声闻所说
└2.如来所说----7.佛所说
8.四念住等──9.念住等───8.念住等
9.八众────10.八众────9.伽他
上列三说,虽次第、开合小异,而内容是大体一致的。『杂事』是说一切有部律,『杂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的诵本,『瑜伽论』多少采取经部说,经部也是从说一切有部分化出来的。所以,『瑜伽论』与『杂事』所传,与汉译『杂阿含经』相合,可见『事相应教』的次第成立,以『杂阿含经』为根本的传说,是属于说一切有部的,是上座部中说一切有系的古老传承。
一切「事相应教」,是分为三大类的,如『瑜伽师地论』(摄事分)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说:
「如是一切相应,略由三相。何等为三?一是能说,二是所说,三是所为说。若如来、若如来弟子,是能说,如弟子所说、佛所说分。若所了知·若能了知,是所说,如五取蕴、六处、因缘相应分(──所了知),及道品分(──能了知)。若诸□刍、天、魔等众,是所为说,如结集品」。
「一切事相应教」,分为三类:一、约能说人立名,是如来及弟子所说相应。二、约所说法立名,如蕴相应等是所了知,念住等相应是能了知。三、约所化众立名,如□刍相应、魔相应等。这三大类,是相应修多罗,就是『杂阿含经』的全部内容。
进一步的探究起来,如『瑜伽论本地分』,解说十二分教的修多罗说:「无量蕴相应语,处相应语,缘起相应语,食相应语,谛相应语,界相应语,声闻乘相应语,独觉乘相应语,如来乘相应语,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等相应语,不净、息念、诸学、证净等相应语,……是名契经」。所说的内容与次第,与「九事」相合,但除去了「八众」的众会事──偈颂部分。以八事为契经(修多罗),那是修多罗与偈颂分立,偈颂被看作修多罗相应以外的。「佛及弟子事」,分别为声闻乘、独觉乘、如来乘相应语,是对『杂阿含经』中,「如来所说」、「弟子所说」部分,解说为三乘教法的根源。这是后代佛弟子,面对三乘圣教的流行,而理解到渊源于根本圣典,在「如来所说」、「弟子所说」部分,也确乎是不无线索可寻的。这样,修多罗仅是八事,「八众」的偈颂部分,被简别了。再进一步说,『摄事分』虽总举九事,以说明相应的「事契经」,但抉择「事契经」的「摩□理迦」,不但没有偈颂部分,也没有「如来所说」及「弟子所说」,仅有九事中的前七事。这样,「事契经」──「修多罗」的内容,从「四阿含」而略为『杂阿含经』的三大类;又从三类而除去偈颂部分;更除去「如来所说」、「弟子所说」,而「相应修多罗」,仅是蕴、处、缘起、食、谛、界、及念住等道品。蕴相应等七事,为事相应教的根本部分,是原始的「相应修多罗」。最初结集的,名为相应,修多罗;其后次第集出的,合在一起,也就称为「一切事相应」的「事契经」。其实,原始的、根本的「相应修多罗」,只是『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中,抉择「事契经」的部分。
『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
『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八下)。『显扬圣教论』卷六相同(大正三一·五0八下)。
同。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八中──下)。
三 相应修多罗与摩□理迦(一)
先明『杂阿含经』三大部类的第一部──相应修多罗,内容为蕴,处,缘起,食,谛,界,道品──七事。『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中,卷八五到九八,共一四卷,就是抉择经义的摩□理迦。以论文对读『杂阿含经』,可说是完全一致的。特别是,「界」在「圣谛」以下,「道品」以上,与「缘起」合为一类,似乎是次第不顺,但这恰好与『杂阿含经』相同。在『相应部』中,「界相应」也是编在『因缘篇』Nida^na-vagga中的。「界」与「缘起」为一类,应该是上座部的古义。由此可见,『杂事』以「处、界」为一类,『摄事分』以「蕴、处、界」为一类,都是依据后代论师的通说而改定的。
抉择『杂阿含经』义的摩□理迦,曾于『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详为比对,偶有些疏失,将在『经论会编』中改正,这里不再详列。依论文,这部分是分为四分的;经与论的卷数,总列如下:
「行(五蕴)择摄第一」……论卷八五──八八
经:卷一·卷一0·卷三·卷二·卷五
「处择摄第二」……论卷八九──九二
经:卷八·卷九·卷四三·卷一一·卷一三
「缘起食谛界择摄第三」……论卷九三──九六
经:卷一二·卷一四·卷一五·卷一六·卷一七
「菩提分法择摄第四」……论卷九七──九八
经:卷二四·(卷二五,佚)·卷二六·卷二七·卷二八·卷二九·卷三0
依论文去对读经文,可以确信『摄事分』所依的经本,与汉译『杂阿含经』是一致的。从经论的比对中,可以理解到:一、论义是依经而立的。经有「五阴」,「六入处」,「杂因」,「道」──四诵(品),论也分「行择摄」,「处择摄」,「缘起食谛界择摄」,「菩提分法择摄」──四择摄。每一择摄,立摄颂,分论义为多少门,然后分门解经。或一经有二门、三门,或总摄数经为一门,不一定是一经一论相对的。二、经义有些是相同的,所以已经论到过的,后面就略而不谈。这一类有经而没有论,不能说是缺失,或所依经本不同的。三、『瑜伽论』的前三择摄(行,处,缘起食谛界),内容上,次第上,与汉译『杂阿含经』,最为符合(当然句义也有少些出入)。第四「菩提分法择摄」,由于经文多而义少,所以论文综合而说,次第上偶有些倒乱。四、在「道品」中,「根」与「力」,应该是五根、五力。但『杂阿含经』与『论』,「根」中说到二十二根,『相应部』的「根相应」,也是这样的,这可见在上座部中,早就这样的了。「力」中,广说二力、三力、四力、五力、六力、七力、八方、九力、十力,以增一法而编集种种力,与『相应部』的「力相应」,但明信等五力,是非常不同了。「根」与「力」,都超出了菩提分法的范围,这是将有关根与力的教说,都类集在「根」与「力」的相应中了。五、依据论文,「道品」的经文,是有缺失的。如「念住」中,末后有「穗」与「成就」二门,而经文却没有。接着,『论』明「正断」、「神足」,仅一摄颂,经文也没有。次明「根」:『论』明「安立」中,总明二十二根;次说「所行境」,也不见经文。经卷二六,开始就说:「有三根:未知当知根,知根,无知根」。这是二十二根中末后的三根。经文虽广说信,精进,念,定,慧──五根,却没有说到其他十四根,这显然是有缺失的。考『相应部』的「根相应」,共七品,当然是以信等五根为主的。第三「六根品」,有「女,男,命」──三根;「未知当知,知已,具知」──三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第四「乐根品」,明「乐,苦,忧,喜,舍」──五根。总合起来,就是二十二根。尤其是论说「所行境」,明眼等六根领境的差别,(修四念住,七觉分,得明解脱),而归于涅盘的无对。这虽然内容广了些,与「根相应」的四二经,意义完全相合。所以今断定为:『杂阿含经』的「念住」,末后有缺失;「正断」、「神足」全缺;「根」的前分,也有缺文。「念住」为经的卷二四,「根」为经的卷二六,中间所缺的,应为『杂阿含经』卷二五。由于经文佚失,或者以『无忧王譬喻』的一部分来代替。六、论文的抉择经义,有的(或有摄颂,或没有摄颂)长篇论义,没有『杂阿含经』文可以比对。但经审细的探究,这不是现存的『杂阿含经』有所遗落,而是这些论义,是抉择其他的阿含经义,主要是『中阿含经』(说一切有部诵本)。『瑜伽师地论摄事分』,依『杂阿含经』次第,抉择经义,这是无可怀疑的。论文先立□拖南颂(摄颂),然后依颂所列举的项目,一一的抉择。这些「修多罗相应」所没有的论义,少数的不在摄颂以内,可说是附义,附带的论及,而多数却是摄颂所固有的。抉择『杂阿含经』的论义,而包含了『杂含』以外的经义,这是值得重视的(下文会讨论到这一问题)!现在,把「修多罗相应」以外的论义,所依据的经典,列举如下。凡摄颂所固有的,加颂目(「」)于上。
『论』卷八七:
『长含』(二一)『梵动经』
『论』卷八八:
「业」:
『中含』(一七一)『分别大业经』
『中含』「业相应品」第二
『中含』(一二)『和破经』
『中含』(一三)『度经』
『中含』(一九)『尼乾经』
『论』卷九0:
「三空性」:『中含』(一九0)『小空经』
『中含』(一九二)『大空经』
『论』卷九二:
「师弟二圆满」:『中含』(一六三)『分别六处经』
『中含』(一六九)『拘楼瘦无诤经』
『论』卷九三:
「甚深」:『中含』(九七)『大因经』
『论』卷九四:
「解」:『中含』(二三)『智经』
『中含』(九)『七车经』
『论』卷九五:
「如理」:『中含』(一0)『漏尽经』
「摄」:『中含』(三0)『象迹喻经』
「集谛」:『杂含』(大正)九八四经
『论』卷九六:
『杂含』(大正)九六九经
「愚夫」:『中含』(一八一)『多界经』
「问记」:『中含』(一一九)『说处经』
『中含』(一二二)『成就戒经』
『论』九七:
「沙门」:『中含』(一0三)『师子吼经』
「沙门义」:『中含』(一六二)『分别六界经』
「喜乐」:『中含』(一)『善法经』
「一切法」:『中含』(一一三)『诸法本经』
「梵行」:『中含』(一一一)『达梵行经』
「数取趣」:『中含』(一一二)『阿奴波经』
「超」:『杂含』(大正)一0四二·一0四三经。
「二染」:『中含』(七五)『净不动道经』。
依『杂阿含经』「修多罗相应」的次第,抉择「事相应教」的『瑜伽论摄事分』,包含了二十部以上的『中阿含经』;这些经,在赤铜□部的巴利藏中,有些是编入『增支部』的。『摄事分』又引用了「修多罗相应」以外的『杂阿含经』,如(大正藏编号)九六九经,与巴利『中部』(七四)『长爪经』相当。一0四二·一0四三经,与『中部』(四一)『萨罗村婆罗门经』;(四二)『□兰若村婆罗门经』相当。九八四经,就是『增支部』「四集」一七九经。『摄事分』所引用的,「修多罗相应」以外的『杂阿含经』,都属于「如来所说」。『摄事分』的抉择经义,包容了「修多罗相应」以外的经典,确是值得注意的问题!
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六三六──六六四)。
『瑜伽师地论』卷九八(大正三0·八六一下──八六二上)。
『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二上)。
『相应部』(四八)「根相应」(南传一六下·四0──四一)。『瑜伽师地论』卷九八『大正三0·八六三中)。
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对于『道品』的缺失部分,推定为卷二三·卷二五──两卷(六六五)。今改正为卷二五──一卷;『杂阿含经』缺失的另一卷,应为原译本卷二二,如下「如来所说」中说。
『长阿含经』(二一)『梵动经』,为法藏部诵本。赤铜□部所诵,为『长部』(一)『梵网经』。说一切有部也名为『梵网经』,但没有译出。依论义抉择,还论到『中部』(一0二)『五三经』。在说一切有部,『五三经』应属于『长阿含』(『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七二一)。
四 只夜──有偈部分(二)
『杂阿含经』的有偈部份,是古代「只夜」的实存部类,试为解说。九分(十二分)教中,「修多罗」与「只夜」,在不同部派的传述中,始终不移的位列第一、第二,不是其他分教次第不定可比的,这是应该注意的问题!修多罗su^tra,sutta,义译为经,契经,所以『杂阿含经』──『相应阿含经』,全部都可以称为「相应修多罗」。上文说到,『瑜伽论』在解说十二分教时,修多罗与偈颂相对,被局限于长行直说。因此想到了,『杂阿含经』的有偈部分,与『相应部』的「有偈篇」Saga^tha-vagga相当,觉音是解说为只夜的。『杂阿含经』的蕴、处等相应部分,是原始的「相应修多罗」。如初期的阿□达磨──说一切有部的『法蕴足论』,赤铜□部的『分别论』,分别说系的『舍利弗阿□昙』,分别的论题,就不外乎这些相应。这样,『杂阿含经』的有偈部分,可能就是早期的只夜!『瑜伽师地论思所成地』说:「天!我如如舍劬劳,如是如是无减劣。如是广说鲜白品,此中只焰颂应知」!天问渡瀑流,佛说此只焰颂,『瑜伽论』给以抉择。此经,见于『相应部』「有偈品」,『杂阿含经』有偈部分,虽文句不同,而意义一致。这可见『杂阿含经』的有偈部分,『瑜伽论』确是称为只焰──只夜的。
只夜geya,geyya,从字义来说,不外乎歌咏的意思。然在九分或十二分教中,与同为偈颂体的伽陀ga^tha^、优陀那uda^na,到底有什么差别?一般译只夜为应颂、重颂,指长行说明后,再以偈颂来说明,使意义更为明显的部类,但这不是只夜的原始意义。如『阿□达磨大□婆沙论』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五九下)说:
「应颂云何?谓诸经中,依前散说契经文句,后结为颂而讽诵之,即结集文、结集品等」。
「如世尊告□刍众言:我说知见能尽诸漏,若无知见能尽漏者,无有是处。世尊散说此文句已,复结为颂而讽诵言:有知见尽漏,无知见不然;达蕴生灭时,心解脱烦恼」。
『大□婆沙论』,集成于西元二世纪,在有关(九或)十二分教解说的现在圣典中,这是比较早出的一部。论文分为二段:一、「依前散说契经文句,后结为颂而讽诵之」,是说明体裁。「即结集文、结集品等」,是指明部类。二、「如世尊言」以下,又举例以说明先长行而后重颂,与一般所说的「重颂」相合,但不是「结集文」、「结集品」的原义,是一般后起的解说。『大智度论』说:「诸经中偈名只夜。……亦名只夜,亦名伽陀」。这是泛说,不能明了只夜的特殊意义。西元三、四世纪间所造的『成实论』卷一(大正三二·二四四下·二四五上)说:
「只夜者,以偈颂修多罗」。
「第二部说(名)只夜,只夜名偈。偈有二种:一名伽陀,一名路伽。路伽有二种:一顺烦恼,二不顺烦恼。不顺烦恼者,只夜中说。是名伽陀」。
成实论』初解「只夜」为重颂。在解说伽陀时,又说到「只夜名偈」,以及「只夜」的特殊意义。依『论』说,分别如下:
┌─伽陀
只夜──偈──┤ ┌─不顺烦恼──只夜
└─路伽──┤
└─顺烦恼
「只夜」是一切偈颂的通名,又有特殊的只夜。依『论』说:偈有伽陀与路伽的分别。伽陀是宣说佛法的偈颂;路伽是世间的偈颂;路伽loka是世间的意思。世间的偈颂,有顺烦恼的(诲淫、诲盗的诗歌);有不顺烦恼的,世间偈颂而不会引起烦恼的,就是「只夜」。『成实论』虽作这样的分别,但对分教的「只夜」来说,意义还是不明了,应从「结集文」、「结集品」去研究解决。『瑜伽论摄事分』,有关于『杂阿笈摩』内容的说明,提到了「结集品」。『论』文有先后二段,次第说明,现分列为上下,以便作对照的研究。如『论』 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说:
「杂阿笈摩者,谓于是中,世尊观待彼│
彼所化,宣说: │
│当知如是一切相应,略由三相。何等为三? 一
│是能说,二是所说,三是所为说。
如来及诸弟子所说相应。 │若如来、若如来弟子,是能说,如弟子所说佛
│所说分。
蕴,界,处相应;缘起,食,谛相应;│若所了知,若能了知,是所说,如五取蕴,六
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处,因缘相应分,及道品分。
支,入出息念,学,证净等相应。 │
又依八众,说众相应。 │若诸□刍,天,魔等众,是所为说,如结集品
│」。
后结集者,为令圣教久住,结□拖南颂│
,随其所应,次第安布。 │
依此对比,从先后的多少差别中,可以了解早期「只夜」的意义。「后结集者,为令圣教久住,结□拖南颂」,结成的□拖南颂,不是别的,正是古代集经者的摄颂。如『分别功德论』说:「撰三藏讫,录十经为一偈。所以尔者,为将来诵习者,惧其忘误,见名忆本,思惟自寤」。结经为偈,在十经后,也有总列在最后,终于自成部类的。原始结集,无论是「法」──相应修多罗,是「律」──波罗提木叉,都是长行散说,名为修多罗。摄十经为一偈,就是名为只夜的「结集文」,这是便于记诵的,世俗共有(而不顺烦恼)的结颂法。『论』文次后又说:「若诸□刍,天,魔等众,是所为说,如结集品」。论内容,就是先说的,「又依八众说众相应」,但别有部类的「结集品」,是『杂阿含经』的「众相应」──「八众诵」,与『相应部』的「有偈品」相当,与先说「为令圣教久住,结□拖南颂」,是不同的。这就是『大□婆沙论』所说,「只夜」有「结集文」与「结集品」的差别。以「结集文」与「结集品」为「只夜」,为传承中的又一古义,得『瑜伽论』而充分明了出来。最初结案「相应修多罗」时,是长行直说;附以摄颂,名为「只夜」,是初二分教的本义。其次集成有偈颂的「八众诵」,也就名为「只夜」,成为『杂阿含经』的又一部分。
名为「结集品」的「只夜」,是『杂阿含经』三大部分之一,在现存本中,次第也是有错乱的,好在有『别译杂阿含经』可以比对。『别译』前一二卷及卷二0,与『杂阿含经』的「八众诵」相当,摄颂多数保存,便于整理,所以近代学者,都依『别译』二0卷本,比对出『杂阿含经』「八众诵」的次第。「八众诵」──「只夜」的次第,现存本有四卷的错乱,『杂阿含经』原译本的次第,应该是:
卷三八·卷三九·卷四0.卷四六.卷四二·卷四.卷四四·卷四五·卷三六.卷二二·
卷四八.卷四九.卷五0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八中──下)。
『一切善见律注序』(南传六五.三八)。
拙作『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七0──七一)。
『瑜伽师地论』卷一八(大正三0.三七八上)。
『杂阿含经』卷四八(大正二. 三四八中)。『相应部』「诸天相应」(南传一二·一──二)。
『大智度论』卷三三(大正二五.三0六下──三0七上)。
『分别功德论』卷一(大正二五.三二中)。
结偈而别为部类的,如『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颂』。
参阅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五一二──五一八)。
吕澄『杂阿含经刊定记』(『内学』第一辑一一0──一一三)。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五四──六五五)。拙作『v 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六六九──六七一)。
五 记说──如来所说.弟子所说(三)
「记说」,为九分(或十二分)教的第三分,我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已有过广泛的论列,这里择要(与『杂阿含经』有关)的加以叙述。vya^karan!a,veyya^karan!a,义译为分别,记别、记说等,大乘佛教着重于授记,所以被译为授记。在十二分教中,记说的解说,如『阿□达磨大□婆沙论』 卷一二六(大正二七.六五九下──六六0上) 说:
「记说云何?谓诸经中,诸弟子问,如来记说;或如来问,弟子记说;或弟子问,弟子记说;化诸天等,问记亦然。若诸经中,四种问记,若记所证所生处等」。
『大□婆沙论』的解说「记说」,先约问答的人说,举如来,弟子,诸天;「如来记说」,「弟子记说」(还有「诸天记说」),不正是『瑜伽论』所说的,「如来所(记)说」,「弟子所(记)说」吗?次约问答的法说,是「四种问记」,「所证所生处等」。「四种问记」──一向记,分别记,反诘记,舍置记,可说是一切问答的方式。但「四种问记」,重于法义的分别,是初期佛教,因法义分别的发达,而归纳问答分别为四类的。如第四舍置记,或作无记,无记是不予解答,无可奉告。『杂阿含经』中,与婆蹉种出家,外道出家所作的问答,都是「无记」。『相应部』的「犊子种姓相应」,「无始相应」,与此相当;这是「记说」中的无记部类,为「如来所说」的一部分。在法义分别以外,「记说」又着重于三乘圣者的「所证」,如预流与阿罗汉果的记说;以及佛弟子的「所生」,死了以后的未来生处。可见在法义问答分别以外,更有对于深秘的事理,作明显的、决了(无疑)说的特性。所证与所生的「记说」,在『杂阿含经』中,如记富兰那兄弟,同得一来果,同生兜率天,百手释氏得须陀洹果的记说,都见于「如来所说」部分。「相应修多罗」末──「不坏净相应」中,广记比丘等四众弟子,及那梨迦聚落在家弟子的所证与所生,也是「记说」。除佛弟子的「记说」以外,『相应部』中更多见「记说」的实存部类。如「勒叉那相应」,目犍连记说夜叉鬼的形状,由佛记说其前生的恶业,这是「弟子所说」。如「龙相应」共「四十记别」,说四生龙的业报。据此体例,那末「乾闼婆相应」,「金翅鸟相应」,「云(天)相应」,也应该是「记说」(乾闼婆,金翅鸟,龙相应,『杂阿含经』缺)。「禅定相应」,末结为「五十五记别」。「见相应」初章,为「预流品十八记别」。这些,在『杂阿含经』中,都是属于「如来所说」的。依此可见,『杂阿含经』的第三部分──「如来所说」,「弟子所说」,是九分(十二分)教中,早期「记说」的实存部类。
『瑜伽师地论』,对「记说」的解说,如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八下)说:
「云何记别?谓于是中,记别弟子命过已后当生等事」。
「或复宣说未了义经,是名应颂。云何记别?……或复宣说已了义经」。
瑜伽系论典,以显了分别,记别未来──二义,解说十二分教的「记说」。记别弟子未来当生等事,与 『大□婆沙论』 的「所证所生」相同。显了分别,表示「记别」是了义经,这是对「只夜」(应颂)是不了义经而说的,所以「记说」是偈颂的广分别说。这一意义,『杂阿含经』是充分证明了的。由于不了解偈义而广为分别的,『杂阿含经』中,有属于『波罗延耶』的,如答「波罗延耶阿逸多所问」;「答波罗延富邻尼迦所问」;「答波罗延优陀耶所问」;「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所问」。有属于 『义品』 的,如「义品答摩□提所问」。有属于『优陀那』 的,如「法无有吾我」偈 ;「枝青以白覆」偈。 有属于(只夜)「八众诵」的,如「答僧耆多童女所问偈」。这些偈颂,『杂阿含经』明白的说:「我于此有余说答波罗延富邻尼迦所问」;「我于此有余说答波罗延优陀延所问」;「我为波罗延低舍弥德勒有余经说」。「有余说」即不了义说。『波罗延』──『小部』『经集』第五品,纯以偈颂说法,偈颂为有余说,与『瑜伽论』说完全相合。「只夜」,起初是用为偈颂的通称。偈颂,每为文句音韵所限,又多象徵、感兴、夸张的成分。法义过于含浑,如专凭偈颂,是难以理解法义的。「只夜」(偈颂)是不了义说,是说一切有部所传的古义。所以说一切有部,以四阿含为「经藏」,不取多数是偈颂的『小部』,而称之为(经藏以外的)『杂藏』。『大□婆沙论』评法善现(即马鸣)的作品说:「夫造文颂,或增或减,不必如义」;说「达罗达多是文颂者,言多过实」,都是秉承了偈颂是不了义的原则。
原始结集的,是精简的长行直说,依文体而名为「修多罗」,依类纂集,所以名为「相应」。原始的「修多罗」(相应),相当于蕴;处;缘起、食、谛、界;念住等道品。佛说长行是「修多罗」,为了记忆,又结经为摄颂──「结集文」,而有偈颂的「只夜」:这是原始二部成立的过程。不过,新的经说,还在佛教界的不断的传出。在文体上,有长行的,也有偈颂的。有偈的一部分,比附于「结集文」,而成为「结集品」的「只夜」。在内容上,有如来记说的,有弟子记说的,有诸天记说的。这些,多有显了分别法义,说明深秘事理的特性,这就是「记说」──「如来记说」,「弟子记说」,「诸天记说」了。「诸天记说」部分,是适应印度一般的神教信仰,而传出的通俗教化,都是有偈颂的,与「弟子所说」的有偈部分相合,称为八「众相应」,属于「只夜」,于是「记说」只有「如来所说」,「弟子所说」了。现存的『别译杂阿含经』,分为「初诵」与「二诵」。「初诵」及「二诵」末卷,是「众相应」的「只夜」;「二诵」长行,是「如来所说」。从末卷又有偈颂来说,全经体例不一致;是否到此已是足本,或者译文、传写,已有所遗落。但可以肯定的,「只夜」与「记说」──「如来记说」、「弟子记说」,曾集成一类而别行,这就是「少分阿含」。但「只夜」,早与「修多罗」相联合,「记说」也附于「修多罗」,终于综合为大部──『杂(相应)阿含』,『杂阿含经』也就包含了「修多罗」,「只夜」,「记说」──三部分。
『杂阿含经』中,属于「如来所说」、「弟子所说」的,共一五卷,是附于「五阴诵」,「杂因诵」,「道品诵」以下的。其中,佚失了一卷,次第也有错乱,推定原译本次第如下:
「五阴诵」:卷六.卷七
「杂因诵」:卷一八·卷一九·卷二0.卷二一·卷二二(佚失)·卷二三(误作卷三一 )
「道品诵」:卷三一(误作四一)·卷三二·卷三三·卷三四·卷三五·卷三六(误作四七).卷三七
卷三一(为卷二三之误)初,说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三经。接着说:「如佛说六经,如是异比丘问六经,佛问诸比丘六经,亦如是说」。可见在此卷以前,还有说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共六经,但三经已佚失了。此卷以前所缺失的,不只三经,而应该是一卷。现存本五0卷,除去『无忧王譬喻』,实际佚失了二卷。上面说到:卷二四与卷二六之间,内容是「念住」末,「正断」,「神足」,「根」初,「道品诵」佚失了这一卷。另一卷,就是这六欲天中,四王天等三经那一卷了。比对『相应部』,与六欲天相近的,如「龙相应」,「□闼婆相应」,「金翅鸟相应」,『杂阿含经』没有这部分,可能夫失的就是这些。在实存的一四卷中,卷一八到卷二一──四卷,宋译本已别立为「弟子所说诵品」。
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五一九──五三九)。
『杂阿含经』卷三四──三五(大正二.二四四上──二五0上)。
『杂阿含经』卷三五(大正二·二五七中──下)。『增支部』「六集」(南传二0.九三)。
『杂阿含经』卷三三(大正二·二三九下──二四0中)。『相应部』「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六六──二七0)。
『杂阿含经』卷三0(大正二·二一七上──下)。『相应部』「预流相应」(南传一六下·二四0──二四五)。
『相应部』「勒叉那相应」(南传一三.三七七──三八七)。『杂阿含经』卷一九(大正二·一三五上──一三九上)。
『相应部』「龙相应」(南传一四.三九七)。
『相应部』「禅定相应」(南传一四·四五六)。『杂阿含经』卷三一(大正二.二二二下──二二三中)。
『相应部』「见相应」(南传一四.三四六)。
『杂阿含经』卷一四(大正二·九五中)。 『相应部』「因缘相应」(南传一三.六七──七一)。
『杂阿含经』卷三五(大正二·二五五下)。 『增支部』「三集」(南传一七·二一六)。
『杂阿含经』卷三五(大正二·二五六上)。 『增支部』「三集」(南传一七·二一七)。
『杂阿含经』卷四三(大正二.三一0中)。 『增支部』「六集」(南传二0.一五八──一六一)。
『杂阿含经』卷二0(大正二·一四四中──下)。『相应部』「蕴相应」(南传一四·一三──一四)。
『杂阿含经』卷三(大正二·一六下)。『相应部』「蕴相应」(南传一四·八七)。
『杂阿含经』卷二一(大正二·一四九中)。
『杂阿含经』卷二(大正二0.一四三上──中)。『增支部』「十集」(南传二二上·二七0──二七一)。
同上。
『阿□达磨大□婆沙论』卷一七二(大正二七.八六六中)。
『阿□达磨大□婆沙论』卷六九(大正二七.三五八中)。
『杂阿含经』卷三二(大正二·二一九中)。
六 修多罗──阿含──四部(阿含)
原始佛教圣典的集成,从「修多罗」到四部阿含的分别编集,是经过先后多阶段的。起初,集成「阴」,「入处」,「因缘」,「道品」,以精简的散文集出,名为「修多罗」;分类编次,名为「相应教」。次集出的有偈的,名为「只夜」,保留在「相应教」中的,是「八众相应」,为适应印度社会所成的通俗教化。八众中,天四众是:梵,魔,帝释(忉利天),四王天(天子,天女,夜叉,林神,多数属于四王天),代表印度一般的宗教信教对象。人四众是:婆罗门,刹利,长者,沙门,本于印度社会四阶级。佛法主张四姓平等,所以不立低贱的首陀罗,而代以一无所有的出家沙门。居士,是吠奢姓中的富有者。「只夜」是可以通称一切偈颂的,由于有偈的「众相应」名为「只夜」,于是传诵中的其他偈颂,或名「伽陀」,或名「优陀那」(如『法句』)。『义品』,『波罗延耶』,大抵是在这一机运中成立的。经说是不断传出的,或是不了义偈颂的解说;或是法义的问答分别;或是深秘事理的决了:集成了「弟子所说」与「如来所说」──「记说」;「记说」的集出,比「只夜」要迟一些。从『杂阿含经』与『相应部』的组织,知道「只夜」别立,而「记说」是附于「修多罗」四品──「阴」,「入处」,「因缘」,「道品」以下的。以上所说,是前来所说的结论。
「记说」,是附于「修多罗」(四品)以下的。在传诵中,文句渐长,法义与事缘相结合的「记说」,也不免参杂到「修多罗」中去。以「阴相应」为例来说,『杂阿含经』共一四(摄)颂。初四颂,一一.一三颂,文句比较简要。七至一0颂·一二颂,文句长些,但仍是法义的开示。而五颂(是弟子所说)·六颂及一四颂,不但文段长,还参合了事缘与譬喻。就在这长篇中,如『大正』二六二经,是佛涅盘以后,阿难以化迦旃延经来教化阐陀,传说是结集以后的事。又如『大正』 五八经,对五阴作十门问答。依「摄颂」是「十问」;『摄事分』 称为「问记」,这是问答论究的「记说」。十门问记,赤铜□部又编为『中部』(一0九)『满月大经』,觉音判为九分教的(与「方广」相当的)「□陀罗」。『杂阿含经』 与『相应部』 ,都有此二经,可见是上座部诵本如此,也表示了「如来记说」与「弟子记说」,早已参入到「修多罗」中。
经是不断集出来的,如『赤铜□律』「自恣□度」说:「自恣日,比丘等说法,诵经者集经,持律者抉择律」。又「经分别」说:「比丘中之诵经者,相互诵经,彼等共住一处」。古代不用文字记录,所以集出的经,由诵经者诵持不忘而传下来的。不但诵习已集出的经,在每年自恣日,诵经者与诵经者,还要共同审定(结集)新传出的经。不断传出的经,或说「从佛」听来的,或说「和合众僧多闻耆旧」(上座)处得来的,或说「众多比丘」处听来的,或说从「一比丘」听来的。种种传出的经,要诵经者来结集(共同审定,编成次第)。审定传出的是否佛法,准则是「修多罗相应,不越□尼」,就是法义要与原始集出的「修多罗」相契合,能调伏烦恼而不违□尼的。这样的集出,被称为「四大广说」,是一切部派所共传的古说。多方面的不断传出,审定为是佛法的,比附于「修多罗」,这是称经为「阿含」的原始意义。如『善见律□婆沙』卷一(大正二四·六七七上)说:
「容受聚集义,名阿含,如修多罗说:佛告诸比丘!我于三界中,不见一阿含如畜生阿含,纯是众生聚集处也」。
畜生阿含,就是畜生趣,趣是容受聚集的意义。晋道安解阿含为「秦言趣无」;僧肇说:「秦言法归,……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以法归为名」,与觉音所说有相同的意趣。集出而会归于一处,形成一切经法的总汇,名为阿含(那时还没有用文字记录,所以还不会称为箧藏──容器的藏)。这里,要肯定的指出:原始结集「相应修多罗」,以后集出的是「只夜」、「记说」,也泛称「修多罗」,「相应教」(为根本的相应阿含)。不断的传出、集出,到别编为四阿含时,以「修多罗」为根本而成经说总集的「相应阿含」,部类已非常众多,更有未结集的要结集,内容太广大,于是有第二结集,分经为四部──四阿含。『瑜伽师地论摄事分』说:「即彼相应教,更以余相……而说」,成为『长』,『中』,『增一』。「相应教」,虽与「修多罗相应」,不外乎蕴、处等相应,但内容大大的增广了!四阿含的别编,是从经法总集的「相应教」中,分出一部分,更新集出一部分,分编而成。所以,『杂(相应)阿含』是四部阿含的母体。
瑜伽论摄事分』所抉择的经义,是『杂阿含经』的「修多罗」部分,但有些却是现存『杂阿含经』所没有的。如上 「修多罗与摩□理迦」,举出了二十余部经。『摄事分』摄颂所没有的,不妨说是造论者所附入的,但摄颂所有的,应该说是「修多罗」所固有,曾属于『杂(相应)阿含』的。摄颂明白说到的,有『大空』等二十一经。这二十一经,十八经后来编入『中阿含经』,三经存在于『杂阿含经』「如来所说」中;与巴利藏对比如下:
『中阿含经』(一九0)『小空经』 『中 部』(一二一)『空小经』
(一九一)『大空经』 (一二二)『空大经』
(一六三)『分别六处经』 (一三七)『六处分别经』
(一六九)『拘楼瘦无诤经』 (一三九)『无诤分别经』
(三0)『象迹喻经』 (二八)『象迹喻大经』
(一八一)『多界经』 (一一五)『多界经』
(一0三)『师子吼经』 (一一)『师子吼小经』
(一六二)『分别六界经』 (一四0)『界分别经』
(七五)『净不动道经』 (一0六)『不动利益经』
(九七)『大因经』 『长 部』(一五)『大缘经』
(二三)『智经』 『相应部』(一二)『因缘相应』三二经
(一0)『漏尽经』 『增支部』「六集」五八经
(一一九)『说处经』 「三集」六七经
(一二二)『成就戒经』 「五集」一六六经
(一)『善法经』 「七集」六四经
(一一三)『诸法本经』 「十集」五八经
(一一一)『达梵行经』 「六集」六三经
(一一二)『阿奴波经』 「六集」六二经
『杂阿含经』 『大正』 一0四二经 『中 部』(四一)『萨罗村婆罗门经』
『大正』 一0四三经 (四二)『□兰若村婆罗门经』
『大正』 九八四经 『增支部』「四集」 一九九经
上面的叙述,为了要说明结集史上的一个事实。主张三世实有的说一切有部,有重经的持经譬喻者,重论的阿□达磨论者──二系。『大□婆沙论』集成以后,持经者反抗论师,放弃三世有而改取现在有(二世无)说,发展为经部譬喻师。说一切有部的阿□达磨论师,与经部有着古老的渊源,仍有共同的部分。在彼此相互辩论时,说到了结集的「总颂」的存在,如『阿□达磨顺正理论』卷四(大正二九.三五二下)说:
「彼(经部)不许有如是契经(顺别处经)。(有部以为)不应不许,入结集故;又不违害诸余契经;亦不违理:故应成量。
彼(经部)谓此经非入结集,越总颂故。如说:制造顺别处经,立为异品。
(有部反难)若尔,便应弃舍一切违自部执圣教契经!如说:制造二种空经,立为异品,亦越总颂。如是等类,互相非拨」。
说一切有部以为:『顺别处经』是「入结集」的;与其他的契经并没有违害(「修多罗相应」)也没有违反正理(「不违法性」)。但经部以为:这部经「非入结集」,理由是「越总颂故」。古代的结集,是审定而又次第类编,为了忆持不忘,所以编有「总颂」,大抵摄十经为一颂。因此,从「总颂」有没有说到,可以断定当初结集时,有没有这一契经。有部以为『顺别处经』是入结集的;经部以为不入结集,只是「立为异品」。「异品」,是在一颂中,或一颂与一颂间,附于「总颂」而成为「异品」。附入摄颂的,如『杂事』的「内摄颂」,就是附于「总颂」的实例。这不是旧有的,但时代久远了,附于「总颂」的,可能被认为是「总颂」所有的,于是乎有「入结集」与「不入结集」的论诤(可见「总颂」也有多少差异了)。对于经部的意见,有部采取了反难;如依经部的见解,那与经部教义不合的契经,都可说不是「总颂」所有,而可以否认了。例如「二种空经」,也是「立为异品」,也是「越总颂」的。二种空经,就是『小空经』与『大空经』,说一切有系公认的「总颂」,是没有这二经的,但是附于「总颂」的「异品」。从这一论诤中,发见了这样的事实;结集的契经,有「总颂」,也有附于「总颂」的「异品」。『瑜伽论摄事分』,抉择『杂阿含经』的「六处相应」时,恰好有『大空经』与『小空经』的论义。在后来,这二种空经,有部编入『中阿含经』(赤铜□部也编入『中部』),然在「相应修多罗」中,这二种空经是附于「处相应」(总颂)的「异品」。以二种空经为例,『摄事分」摄颂所有的其余十九经,也应该如此,曾经是附属于『杂阿含经』的,其中三经,一直保留在『杂阿含经』的「如来记说」中。以「修多罗」为本,附于「只夜」,「记说」。不断的结集出来,不断的附属于下,内容比现存的『杂阿含经』还多,成为经说的总集──阿含(聚集含容);从「总颂」与「异品」中,可以明确的理解出来。
「相应教」──含容了「只夜」与「记说」的「相应教」,在一次多众的共同结集(传为七百结集)中,以「相应教」为本,广集流传于「相应教」外的「波利夜耶」等,别编为四部阿含。当时,『中阿含』约一百经;『长阿含』约二十经;『增壹(或作「增支」)阿含』传说为五百五十五经。等到部派分化,各为自部(四部阿含)的结集,如『大因经』(摩诃尼陀那)等十部,说一切有部编入『中阿含』,而分别说系却编入『长(部)阿含』,于是部派间的四部阿含,出入更增大了!四部阿含的集成,我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中,已有所论说。现在想再一提的,一、汉译的『增壹阿含经』,决非说一切有部的诵本。有部的『增壹』,「今唯有一乃至十在」,是没有十一法的。「萨婆多(说一切有)家无序」,而汉译『增壹阿含经』是有序的。『杂阿含经』说:「郁低迦修多罗,如增一阿含经四法中说」。『成唯识论』说:「说一切有部增壹经中,亦密意说此名阿赖耶,谓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摄大乘论』称此为『如来出现四德经』。汉译的『增壹阿含经』,并没有这二经。所以这不是有部诵本,而是大众部末派,流传于北方的契经。二、『杂阿含经』所有的经,编入赤铜□部『中部』(除与『中阿含经』相同外)的,共二四经;编入『增支部』的,约一四0经。这是从「修多罗」总集中,被编入别部,而决非『杂阿含经』取之于他经的。『增支部』是经赤铜□部扩大编纂所成的,如『杂阿含经』的『诜陀迦旃延经』 ,在『增支部』 的「十集」、 「十一集」中,虽主体相同,而事缘与解说,已演化为十经了。三、分别说系,尤其是赤铜□部,是重视偈颂的,所以『相应部』以「有偈篇」为首;说经藏有五部。『小部』『经集』中的『波罗延那』,『义品』受到佛法传入南方的影响;分别说系正是以(南方)邬□衍为中心而开展的部派。『蛇品』,『小品』,『大品』,从『杂(相应)阿含经』「八众诵」中编集过去的,共八经;部分相同的,有七经;这是集成于四部阿含成立以后的。或者以为:佛法的集成,先有偈颂而后有长行,这不但违反了九分(十二分)教中,「修多罗」在先的事实,也忽视了偈颂(特别是「八众诵」──「有偈篇」)的通俗性,与原始佛教以出家众为主体的特性!
依「相应教」而别编为『长』,『中』,『增一』。『相应教』有三分,「修多罗」,「只夜」与「记说」──「弟子所说」,「如来所说」;三分是以「修多罗相应」为根原的。这是说一切有系的古说,依此去观察四部阿含,觉得非常的妥当。这不但是为了结集史的阐明,而更重要的是,确认修多罗为佛法的胜义所在。
『杂阿含经』卷五(大正二·三七中)。『瑜伽师地论』卷八八(大正三0·七九七中)。
『铜□律』「大品」(南传三·二九八)。
『铜□律』「经分别」(南传一·二六八)。
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二二──二四)。
『出三藏记集』卷九(大正五五·六四下)。又卷九(大正五五·六三中)。
『瑜伽师地论』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
原始结集时,摄十经为一颂,称为「只夜」。后来,集经的偈颂,偈颂的类集,被称为优陀那──□拖南,这是北方佛教优陀那的习惯用法。
『摄事分』有『中阿含』及「如来记说」的论义,从前以为:说一切有系重视『中阿含』,所以「杂阿含经为主,中阿含经为助,加以抉择,奠定佛法的思想宗要」(『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六六四),自「总颂」与「异品」的发见,改变了上一看法,理解为:大空经等,原本是附于「修多罗」总集的「异品」。
『大正藏』『增壹阿含经』校记(大正二·八三0)。
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六九五──七九二)。
『阿□达磨大□婆沙论』卷一六(大正二七·七九中)。
『分别功德论』卷二(大正二五·三四中)。
『杂阿含经』卷二(大正二·一二下)。
『成唯识论』卷三(大正三一·一五上)。『摄大乘论本』卷上(大正三一·一三四上)。
拙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二七八──二八四)。
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八二七──八二八)。
参阅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五0──五五)。
七 杂阿含经的次第与部类
宋译『杂阿含经』,是四部阿含别编以后的,经过部派重治的『杂阿含经』。次第与部类分别,没有梵本可考。宋求那跋陀罗的原译本,对于全经部类,仅有不完全的记录,如经上说到 :「诵六入处品第二」,「杂因诵第三品」,「弟子所说诵第四品」,「诵道品第五」。依『瑜伽论摄事分』,可以推见『杂含』的前五卷,应为「五阴诵第一品」。诵品的记录不完全,又误编『无忧王譬喻』在内,卷次又有些错乱,所以一向以为杂乱而没有次第的。近代的整理『杂阿含经』,首推日本的姊崎正治。在他发表『汉译(佛教)四阿含』(Tne Four Buddhist A^gamasin Chinese)一文中,以为『杂阿含经』(除『无忧王譬喻』二卷),应分为八诵六三部:一、五蕴诵,八部;二、六入诵,一部;三、杂因诵,四部;四、弟子所说诵,六部;五、道诵,二一部;六、八众诵,四部;七、偈颂诵,一二部;八、如来诵,七部。日本『国译一切经』中,椎尾辨匡『[新订]杂阿含经』(『校订相应阿含』),分四八卷为八诵四六相应:五蕴诵第一,三相应;六入诵第二,一相应;因缘诵第三,四相应;弟子所说诵第四,六相应;道诵第五,九相应;八众诵第六,四相应;偈诵第七,一二相应;如来诵第八,七相应。八诵四六相应的分判,大体是依照姊崎正治的分部次第。不过「五蕴诵」中,「大师部」以下六部,椎尾与「见相应」合为一相应。姊崎分卷三一为一三部,而椎尾综合为一──「诸相应」,里面包含了一三种相应。部类、相应分判的不同,只是这一些而已;这一些,都属于「如来所说」。然从说一切有部的『杂阿含经』来说,这样的分判,是不适合的!如以卷三一为「道诵」所摄,与『瑜伽论摄事分』不合。「八众」与「偈」,在『瑜伽论』中,显然是同一内容,不应该作为二诵的不同名称。吕澄作『杂阿含经刊定记』,判『杂阿含经』为四分十诵;一、五取蕴六处因缘相应分,六诵,二、佛弟子所说佛所说分,二诵;三、道品分,一诵;四、结集分,一诵。这是依『瑜伽论本地分』,又符合四分十诵的旧说,是比较适当的。依此判别,吕徵以为:「此中卷数,旧刊排列无误者,全经五十卷中,仅十二卷而已」。吕澄以为「如来所说」部分,原本也是次第集在一起的,所以觉得全经次第,旧刊几乎全部都错了。
论定『杂阿含经』的原译本次第,而判别全经的部类,首先应该肯定的,『杂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的诵本,应依说一切有系的古说来处理。『杂阿含经』为三部分:「修多罗」,「只夜」,「记说」──「弟子记说」,「如来记说」,三部分综合而成的。依『瑜伽师地论』,『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杂事』所说:「众会事」,「众相应」,「结集品」,「伽陀」,所指是同一内容,就是有偈颂部分(「只夜」),并一致的列在最后。这是「修多罗」以后,集成「只夜」的先后次第。姊崎等依『别译杂阿含经』,以(七)「偈诵」,(八)「如来诵」为次第,不知『别译』是别部所诵本,是不适用于说一切有部本的。「弟子所说」、「如来所说」──「记说」部分,『瑜伽论本地分』与『杂事』,位置在缘起,(食),谛,(界)相应以后,念住等道品相应以前;『瑜伽论摄事分』,却又列在最前。「弟子所说」、「如来所说」部分,位置并不稳定,表示了『杂阿含经』部类分判的问题所在。求那跋陀罗所译『杂阿含经』,立「弟子所说诵第四品」,而「如来所说」部分,并没有别立为一诵,却分散在「五阴诵」,「杂因诵」,「道品(菩提分)诵」以下。立「弟子所说诵」,而不立「如来所说诵」,未免体例不一!如恢复古说,不立「弟子所说诵」,与『杂阿含经』的译本不合;如立「弟子所说诵」,又立「如来所说诵」,那经卷的次第前后,要大大的变动(如吕澄那样)了。这真是进退为难的问题!这反映了「弟子所说」,「如来所说」,在传说中位置不一定的情况。「弟子所说」与「如来所说」,本来是分散在「修多罗相应」以下的,后来才有别立的倾向(如求那跋陀罗译本,已别立「弟子所说诵」)。依说一切有部诵本,探究经典的原始结构,应该是分为五诵,也就是五品的。「修多罗」部分,依『瑜伽论摄事分』,分为「行」,「处」,「缘起食谛界」,「菩提分法」──四类,这与『杂阿含经』的(「五阴诵」),「六入处诵」,「杂因诵」,「道品诵」相合。「修多罗」四诵在前,「只夜」──「八众诵」在后,共为五诵,也就是五品。至于「记说」──「弟子记说」,「如来记说」,是分散而附于「修多罗」之下。这一分类,与『相应部』相同,不过名称与次第的差别而已。对列如下:
『杂阿含经』 ┌────┐ 『相应部』
五阴诵第一品─┘┌──┐│ Ⅰ有偈篇Saga^tha-vagga←─┐
六入处诵第二品─┘┌─┼┼─Ⅱ因缘篇Nida^na-vagga │
杂因诵第三品───┘ │└─Ⅲ蕴篇Khandha-vagga │
道品诵第四品────┐└──Ⅳ六处篇Sal!a^yatana-vagga│
八众诵第五品─┐ └───Ⅴ大篇Maha^-vagga │
└─────────────────────────
vagga,向来是译为「品」的;『相应部』日译本作篇,所以五篇就是五品。「弟子所说」,「如来所说」──「记说」部分,『杂阿含经』分散而附于「五阴诵」,「杂因诵」,「道品诵」以下;『相应部』分散在「因缘篇」,「蕴篇」,「六处篇」,「大篇」以下。『杂阿含经』是说一切有部诵本,『相应部』是赤铜□部诵本,二部同出于根本上座部,所以全经分为五诵(五篇),而「弟子所说」,「如来所说」,附列于下,可断定为上座部本的旧有结构。至于五品的次第先后不同,「记说」分附于「修多罗」而出入不同,那是上座部派再分化,重行整治所成的诵本差别。『相应部』分为五篇,五篇共分为五十六相应;称为「相应」,是很正确的!说一切有系的传说,也是称为「相应」、「相应语」的;『杂阿含经』就是『相应阿含经』。不过,『杂阿含经』虽本为五诵(五品),而宋译本已别立「弟子所说诵」,成为六诵(六品)了。
现在,依汉译现存本的卷帙次第,确定佚失了的卷数,以及次第错乱的改正,而推定原译本的次第,可依五诵而分成多少相应,试叙列如下:
「五阴诵第一」
1.──阴(相应)[一]
10.──阴[二]
3.──阴[三]
2.──阴[四]
5.──阴[五]
6.………………罗陀·见[上]
7.………………见[下]·断知
「六入处诵第二」
8.──处[一]
9.──处[二]
43.──处[三]
11.──处[四]
13.──处[五]
「杂因诵第三」
12.──因缘[上]
14.──因缘[中]
15.──因缘[下]·谛[上]
16.──谛[下]·界[上]
17.──界[下]·受
18.………………舍利弗·目犍连[上]
19.………………目犍连[下]·阿那律[上]
20.………………阿那律[下]·大迦旃延·阿难[上]
21.………………阿难[下]·质多罗
23.(佚)
31.………………天·修证·入界阴·不坏净[上]
「道品诵第四」
24.──念处[上]
25.(佚)──念处[下]·正勤·如意足·根[上]
26.──根[下]·力·觉支[上]
27.──觉支[下]
28.──圣道分[上]
29.──圣道分[下]·安那般那念·学[上]
30.──学[下]·不坏净
41.………………不坏净[下]·大迦叶[上]
32.………………大迦叶[下]·聚落主·马[上]
33.………………马[下]·摩诃男·无始[上]
34.………………无始[下]·婆蹉出家·外道出家[上]
35.………………外道出家[下]·杂[上]
47.………………杂[下]·譬喻·病[上]
37.………………病[下]·业报
「八众诵第五」
38.──比丘[上]
39.──比丘[下]·魔
40.──帝释[上]
46.──帝释[下]·刹利[上]
42.──刹利[下]·婆罗门[上]
4.──婆罗门[中]
44.──婆罗门[下]·梵天
45.──比丘尼·婆耆沙[上]
36.──婆耆沙[下]·诸天[一]
22.──诸天[二]
48.──诸天[三]
49.──诸天[四]·夜叉[上]
50.──夜叉[下]·林
依现存的『杂阿含经』,改正次第,就回复了『杂阿含经』原译本的次第。表中上一数目,是回复了的原译本次第,下一数目,是现存本的次第。为了与『相应部』比对观察,所以不立「弟子所说诵」的名目。全经分五诵,共分五十一相应,与近代学者所说,有些出入,所以略加说明。「五阴诵第一」,分四相应。「阴相应」是「五阴诵」的主体,共五卷。六、七──二卷中,「罗陀相应」,「见相应」,在『相应部』中,也是属于「蕴篇」的。「断知相应」部分,姊崎正治判为「无常」,「燃头」,「成就」──三部;椎尾辨匡综合于「见相应」。然从内容来说,与「见相应」是完全不同的。这部分(『大正』编号一七一──一八七经),包含了无数经在内,然不外乎对无常五阴的「当断,当知,当吐,当尽,当止,当舍,当灭,当没」,所以略举而立为「断知相应」。表中的虚线……,表示是「记说」而附于「修多罗」的。「六入处诵第二」,只有主体的「入处相应」──一相应,五卷;没有附属的「记说」。考『相应部』的「六处篇」中,有「阎浮车相应」,「沙门出家相应」,「目犍连相应」,「质多相应」,都是属于「弟子所说」的。所以这可能是:宋译本为了集「弟子所说」为一类,将「六入处诵」中,所有的「弟子所说」移到下面去,于是「六入处诵」只有一相应了。「杂因诵第三」,分为一四相应。「因缘相应」以下,有关于四食的,仅有八经(『大正』三七一──三七八经)。依『瑜伽论』,立「食相应」;但『杂事』是没有「食相应」的,『相应部』也不立。食是滋养持续生命的因缘,『相应部』 是归入「因缘相应」的。经数过少,所以也没有别立。其次是「谛相应」,「界相应」。『瑜伽师地论』立「总□拖南曰:总义等光等,受等最为后」,受是属于「界相应」的。然与受有关的经文不少(『大正』四六七──四八九经),自成段落,所以参照『相应部』,别立「受相应」。因缘,(谛),食,界(受)等,都有因缘的意义,是「杂因诵」的主体,共五卷。从卷一八到卷二一──四卷,立「舍利弗」,「目犍连」,「阿那律」,「大迦旃延」,「阿难」,「质多罗」等六种相应,就是别立「弟子所说诵」部分。原译本卷二三(现存本作卷三一),姊崎正治判为一三部;椎尾辨匡总立为「诸相应」,而内含一三种相应,这未免过于琐碎了!今分为四相应:一、卷初说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而说「如佛说六经」,可见六欲天的前三天(三经),在前一卷(原本卷二二)中,但已经佚失了。经中次说修四禅,四无色定,或依之而得圣果,或生在天上;次说云天,诸天在各大弟子后,随着经行。这都是与天有关的,所以立(『大正』八六一──八七二经)为「天相应」。二、说善调伏的四众弟子;说弟子有三类,这是修行的人。次说正断等三十七道品;不放逸;四禅;三明;信,戒,施,闻,慧;无为法;须陀洹得无间等;这都是修证的法。从『大正』八七三,到八九一经,次第自成统类,立为「修证相应」。三、以下十经( 『大正』八九二──九0一经),次第最难以董理。然有六经的体例相同,都是「如内六入处,如是外六入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以上是入处的八种六法门),六界(身),五阴,亦如是说」。这是以入,界,阴为类的,从多数立为「入界阴相应」。四、末有佛、法、僧──三经,与前后都不相类。然从「如来记说」来看,中隔「菩提分法」(卷二四──三0),与同属「如来记说」的卷三一(现行本误编为卷四一),初说斋戒,合为佛、法、僧、戒──四事;以下为四不坏净的「记说」,可见前后是一贯的,所以别立「不坏净相应」。「道品诵第四」,立二一相应。「正勤相应」,「如意足相应」,经文已经佚失,由于『瑜伽论』有论义,所以仍立此二种相应,以见原译本的真相。从「念处相应」到「不坏净相应」,共一0相应,从卷二四到卷三0,为「道品诵」的主体,以下的都是附属的「记说」。经卷三0,「不坏净相应」部分,『瑜伽论摄事分』有论义,属「修多罗」。卷三一(现行本卷四一),虽与上「不坏净」法义相同,但没有论义,属于「如来所说」,与前卷二三末的佛、法、僧──三经,合名「不坏净相应」。在名称上,与「道品诵」的「不坏净相应」相同,未免美中不足(『相应部』五六相应中,三四「禅定相应」,五三「静虑相应」,禅定与静虑,原文都是jha^na,也有此缺点)!「大迦叶相应」到「外道出家相应」──七相应,即『别译杂阿含』的「二诵」──长行部分。「杂相应」(『大正』八九0──九九二;一二四一──一二四五经),不如日本学者,为什么称之为「八众部」,「八众相应」?这部分性质不一,也没有次第可说,所以名之为「杂相应」。『大正』一0三九──一0六一经,椎尾等称之为「应报相应」。随顺中国语法,应该是「报应」,但不如称为「业报相应」。「如来所说」中,名义相同的,就不用多说了。「八众诵第五」 ,立为一一相应。「诸天相应」,或依『相应部』,分为「诸天相应」,「天子相应」,然依『杂阿含经』,是没有明显的差别可说,所以总名为「诸天相应」。
「五阴」,「六入处」,「杂因」,「道品」──四诵,是「修多罗」;「八众诵」是「只夜」,总为五诵(五品)。「记说」是「如来所说」,「弟子所说」,间杂的附于「修多罗」相应以下。『杂阿含经』原译本的部类次第如此。不过现存本多一些卷帙的缺失,卷次的错乱。卷数次第错乱的,是卷二·四·一0·一二·一三·二三·三一·三六·四一·四三·四六·四七──一二卷。
见『望月佛教大辞典』(三0二六中──下)。
见『国译一切经』目录。
『国译一切经』『杂阿含经』(六四七下注)。
『杂阿含经刊定记』(『内学』第一辑一0七──一0八)。
『杂阿含经刊定记』(『内学』第一辑一一六)。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大正三0·四一八中)。又卷八五(大正三0·七七二下)。『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杂事』 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
『瑜伽师地论』 卷九六(大在三0·八四六下)。
『杂阿含经』 卷三一(大正二·二二四下)。
八 杂阿含经与相应部
部派所诵的『杂阿含』,现存说一切有部的『杂阿含经』,『赤铜□部』的『相应部』;其他部派,偶存一鳞一斑而已。试先作组织的对比观察:『杂阿含经』全部,上座部各派,应该都是分为五诵(五篇)的。『杂阿含经』先出长行的「修多罗」,『相应部』先立「有偈篇」,这是先偈而后长行的。化地部『五分律』说:「此是杂说: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子,天女说,今集为一部,名杂阿含」。法藏部的『四分律』说:「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天,杂帝释,杂魔,杂梵王,集为杂阿含」。传为雪山部(律与『四分律』相近)的『□尼母经』。说:「与比丘相应,与比丘尼相应,与帝释相应,与诸天相应,与梵王相应,如是诸经,总为杂阿含」。以比丘、比丘尼、天、魔等相应(杂)为例,说明『杂阿含经』的内容,与『相应部』先立「有偈篇」相合。可能是饮光部的『别译杂阿含经』,也是先有偈颂。所以,或以为『杂阿含』的原形,应该是偈颂在先的。但『相应部』是赤铜□部本,与化地部、法藏部、饮光部等,同属于上座分别说系的流派;同属于一系而经典结构(先有偈颂)相同,是不能证明为『杂阿含』之原形的。在九分(十二分)教的成立过程中,先有「修多罗」而后「只夜」,是佛教界所公认的。原始圣典的集出,应先为精简的长行,适应通俗教化的偈颂,成立要迟一些。
「修多罗」长行的次第,『相应部』立「因缘」,「蕴」,「六处」,「大」(即「道品」)──四篇;『杂阿含经』作「五阴」(蕴),「六入处」,「杂因」,「道品」──四诵。次第虽不完全一致,而菩提分法都是在末后的,这可说是上座部诵本的原形。大众部所传,是举长行为例的,如『摩诃僧只律』说:「文句杂者,集为杂阿含,所谓根杂,力杂,觉杂,道杂,如是此(等)名为杂」。所举的例,显然是菩提分法;以「道品」(长行)为首,表示佛法的重于实践。「相应教」的原形,应该是大众部诵本那样的。如『中部』(一0三)『如何经』说:当时共论的阿□达磨,是如来自证而宣说的:「四念处,四正勤,……八圣道分」。代表说一切有部的早期论书──『法蕴足论』(现存本已有过后人的补充),立二一品,也是先举道品类,末后才说「处」,「蕴」,「界」,「缘起」的。上座部诵本以「道品」为后,「蕴」,「处」等在前,表示了重于事理分别的学风,与大众部分化。至于「蕴」,「处」,「缘起」(界)──三诵的次第,由于经中有不同的次第,部派间各取一说,也就不能尽合了。以『杂阿含经』来说,佛命罗侯罗为众说法,次第为「五受阴」,「六入处」,「尼陀那」(译为「因缘」),正与『杂阿含经』的诵次相合。
「修多罗」四诵的主体,『杂阿含经』有:「阴」;「入处」;「因缘」,「谛」,「界」,「受」;「念处」,「正勤」,「如意足」,「根」,「力」,「觉支」,「圣道分」,「安那般那念」,「学」,「不坏净」──一六相应。『相应部』与之相当的,是(一二)「因缘」,(一四)「界」;(二二)「蕴」;(三五)「六处」,(三六)「受」;(四五)「道」,(四六)「觉支」,(四七)「念处」,(四八)「根」,(四九)「正勤」,(五0)「力」,(五一)「神足」,(五四)「入出息」,(五五)「预流」(与「不坏净」同),(五六)「谛」──一五相应。『相应部』没有「学相应」,那是编入『增支部』了。这部分,有可以比较讨论的,如「谛」,『杂阿含经』在「因缘」与「界」之间,属「杂因诵」,而『相应部』属于「大篇」(「道品」)。考『杂阿含经』说:「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若比丘,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如实知),苦灭圣谛(如实知),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慧根」。『相应部』的「根相应」,也是这样说的。谛是圣谛,是圣者如实知的,所以『相应部』属于「大篇」。考说一切有部的阿□达磨,『法蕴足论』与『品类足论』的「千问品」,「圣谛」都在「念住」与「静虑」之间。『发智论』立四十(二)章:四谛与四静虑等,同为「功德类」而不是「境界类」。圣谛属于道品类,实为上座部的古义。后人以四谛为世出世间因果,属于「杂因诵」,是作为因果事理去理解了!如「受」,说一切有部的古说,没有说到「受相应」。但『杂阿含经』与『瑜伽论摄事分』,都在「界」以下说「受」。『相应部』是属于「六处篇」的。六受依六触而起,六触依于「六处」,「受」是可以摄属「六处」的。但「受」依于六触,而六触于六内处(根)、六外处(境)、六识(即十八界)──三和合而有,那末属于「杂因诵」的「界相应」,也是很合理的。
「只夜」部分,『杂阿含经』与『相应部』,可说是非常相近的;唯一不同的,是「比丘相应」。『杂阿含经』,「比丘相应」在「八众诵」(「只夜」)初,这与化地部,法藏部,『□尼母论』,『别译杂阿含经』,都是一致的。不知赤铜□部,到底依据什么理由,将有偈的「比丘相应」,不与有偈的合编一处,而编入「因缘篇」中?这是不适当的!「记说」部分,似乎差别较多。『相应部』的(二0)「龙相应」,(三0)「金翅鸟相应」,(三一)「□闼婆相应」,(三七)「女人相应」,是『杂阿含经』所没有的,不过这可能在佚失的卷二二中。『杂阿含经』的「马相应」,「摩诃男相应」,「业报相应」,『相应部』没有,那主要是编入『增支部』去了。「病相应」,主要为分散在『相应部』的各相应中,而『杂阿含经』却集为一聚。『杂阿含经』卷二三(旧误编为卷三一),包含了『相应部』的(三二)「云相应」,(三四)「禅定相应」,(四三)「无为相应」,(一三)「现观相应」,(二五)「入相应」,(二六)「生相应」,(二七)「烦恼相应」──七种相应。所以,『相应部』立五六相应,『杂阿含经』今判为五一相应,「修多罗」(主体)与「只夜」部分,可说是大同小异的。「记说」部分的差别大些,主要也还是组集分类的不同。其中也有非常不同的,那是上座部再分化,各部自为结集补充的,到论究经数多少时,再为说明。从组织来说,『杂阿含经』与『相应部』,仅有先长行或先偈颂的重要差别。然依说一切有系的古老传承,知道全部为「修多罗」,「只夜」,「记说」──三部分的综合,似乎『杂阿含经』要接近古上座部些。
说到义理方面,虽是原始佛教的圣典,而到底已是部派的诵本;『杂阿含经』与『相应部』,都已集入自部特有的见解。如说一切有部主三世实有,所以『杂阿含经』有「云何一切有」经。肯定说:「以有过去色故」,「以有未来色故」,并到处说:「如当说,如是(实)有及当知,亦如是说」。这是三世有说,是『相应部』所没有的。同样的,赤铜□部主现在实有,所以『相应部』说「四十四智」时,说法智与类智,类智是知过去未来的;『杂阿含经』没有说到法智与类智。依三世而有言说,『相应部』有「言路」经,广说现在现有,过去曾有,未来当有,『杂阿含经』缺。说一切有部明依三世而有言说,见于『中阿含』的『说处经』,说三世有而不加简别。此经,赤铜□部编入『增支部』,也分别说过去曾有与未来当有:这是现在有说。部派的根本异义,都已载入自部圣典,当然不是原始佛教所固有的。又如「名色」的「名」,『相应部』解说为:受、想、思、触、作意,是论(类集成的)义,『杂阿含经』解说为:「四无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反之,『相应部』解说「无明」为:于苦,集,灭,道的无知,极为简要!而『杂阿含经』广列:「不知前际……染污清净,分别缘起,皆悉不知」,十足是论师的分别广说。又如『相应部』处处说无常、苦、无我;『杂阿含经』处处说无常、苦、空、无我,或以为「空」是说一切有部所增的。然『杂阿含经』说:「此五受阴勤方便观:如病、如痈、如刺、如杀,无常、苦、空、非我」。与此相当的『相应部』经,这样说:「如理思惟;五取蕴无常、苦、病、痈、刺、痛、病、他、坏、空、无我」。病……坏,都是说明苦的;可见无常、苦、空、非我,显然也是『相应部』所曾说的。结集的经说,「有闻必录」,不是千篇一律的。到了部派分化,偏重某一说,于是不免与别部差异了。原始圣典的文句,经部派分化而长期流传,多少会有些增减的。『瑜伽论摄事分』所依经本,与宋译『杂阿含经』,也有多少出入呢!
宋译『杂阿含经』,译出的时代迟了些,而译者求那跋陀罗,是一位唯心大乘师,所以译文中偶有大乘的名义。如一、佛为阿难说「正法律乘」,说到了「大乘」(『瑜伽论』无论义);与此相当的『相应部』,是没有「大乘」字样的。二、『杂阿含经』说:「于如来所起净信心,根本坚固,……世间无能沮坏其心者,是名信根」,这是『阿含经』本义。又说:「若圣弟子,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得净信心,是名信根」,「菩提心」是大乘所说。『相应部』只说:「于如来之菩提起信」,菩提是如来证得的菩提。『瑜伽论摄事分』解说为:「由思择力如理作意,思惟诸法,乃于涅盘得正信解」;「若依诸佛无上菩提所得正信」。信根是信佛的菩提、涅盘,与『相应部』的意义相通,可见「菩提心」是后代所增附的。三、『杂阿含经』论到尽法、灭法、变易法时,说到「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摄事分』解说为:无常、有为、思所造、缘生。『杂阿含经』说到:「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摄事分』解说为:「诸业烦恼之所造作(这是有为的原始意义),及由先愿之所思求」。与之相当的『相应部』说:「无常、有为、缘起所生」。思愿缘生的意义,『杂阿含经』多处译为:「无常、有为、心缘生法」,「无常、有为、心缘生」;「无常、有为、心缘起法」。「心缘生」,「心缘起」,与大乘的唯心缘起,不是容易混淆吗?『瑜伽』的『摄事分』,也没有说「心缘起」,「心缘生」的。『杂阿含经』说灰河喻,「菩萨摩诃萨」发心、修行、成佛,化度众生;『瑜伽论』说是「后有菩萨」。『相应部』没有此经。「菩萨摩诃萨」的称呼,受到了大乘的影响。不过,每成立一部派,就有部派所审定集成的经典,在传承的同一宗派中,是不可能大事更张的。『杂阿含经』的「修多罗」部分,与『摄事分』所依经本一致,即可以证明。当然,经典在长期流传中,会因时因地而有多少差别的。求那跋陀罗为唯心大乘师,所译『杂阿含经』,就偶有一二大乘名义,然如依此而说宋译『杂阿含经』,是大乘佛教时代所完成的,那就误谬不经了!经典在诵习流传中,不免有些出入的。如说一切有部所诵『杂阿含经』与『中阿含经』,在说到未成佛以前,总是说:「我忆宿命,未成正觉时」,「我本未觉无上正尽觉时」;而赤铜□部所诵的『相应部』与『中部』,却说:「我正觉以前,未成正觉菩萨时」,插入了「菩萨」一词。现存的『杂阿含经』与『相应部』,都属于部派的诵本,从此以探求原始佛法,而不是说:经典的组织与意义,这一切都是原始佛法。
律的原始结集,也是分为五篇的(拙作『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一三二──一三八)。
『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三0(大正二二·一九一上)。
『四分律』卷五四(大正二二·九六八中)。
『□尼母经』卷三(大正二四·八一八上)。
前田惠学『原始佛教圣典之成立史研究』(六五九──六六0)。
『摩诃僧只律』卷三二(大正二二·四九一下)。
『中部』(一0三)『如何经』(南传一一上·三一一──三一六)。
『杂阿含经』卷八(大正二·五一上──中)。
『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二中、下)。
『相应部』 (四八)「根相应」(南传一六下·六、一0──一一)。
『阿□达磨法蕴足论』总颂(大正二六·四五三下)『阿□达磨品类足论』卷一0(大正二六·七三三上)。
『阿□达磨发智论』卷五(大正二六·九四三中)。『阿□达磨大□婆沙论』卷九0(大正二七·四六六中)。
『杂阿含经』卷一三(大正二·九一中)。
『杂阿含经』卷三(大正二·二0上)。
『相应部』(一二)「因缘相应」(南传一三·八三──八六)。
『相应部』(二二)「蕴相应」(南传一四·一一一──一一五)。
『中阿含经』卷二九(大正一·六0九上)。
『增支部』「三集」(南传一七·三二0)。
『相应部』(一二)「因缘相应」(南传一三·五)。
『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五上)。
『相应部』(一二)「因缘相应」(南传一三·五)。
『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八五上)。
『杂阿含经』卷五(大正二·三五中)。
『相应部』(二二)「蕴相应」(南传一四·二六二──二六四)。
『杂阿含经』卷二八(大正二·二00下)。『相应部』(四五)「道相应」(南传一六上·一四五)。
『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一八二中)。
『杂阿含经』卷二六(大正二·一八四上)。『相应部』(四八)「根相应」(南传一六下·七)。
『瑜伽师地论』卷九八(大正三0·八六三中──下)。
『杂阿含经』卷三(大正二·二0中)。『瑜伽师地论』卷八七(大正三0·七九二上)。
『杂阿含经』卷一0(大正二·六五下)。『瑜伽师地论』卷八六(大正三0·七八0上)。『相应部』(二二)「蕴相应」(南传一四·三八──三九)。
『杂阿含经』卷九(大正二·五八中)。又卷八(大正二·五四上)。又卷二(大正二·一四上)。
『杂阿含经』卷四三(大正二·三一七上)。『瑜伽师地论』卷九一(大正三0·八一九下)。
『杂阿含经』卷一二(大正二·七九下)。 『中阿含经』卷五六(大正一·七七六上)。
『相应部』(一二)「因缘相应」(南传一三·一三)。『中部』(二六)『圣求经』(南传九·二九四)。
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一四0──一四五)。
九 杂阿含经论会编
『杂阿含经』在四部阿含集成中的地位,全经的部类等,上面都已说到了,现在要说『杂阿含经论会编』所有的种种问题。
一、『瑜伽论抉择分』所抉择的「事契经」,是『杂阿含经』。经文是随机散说的,论义是抉择贯通全经宗要的。如先举经文,次列论文,这样的经论合编起来,对于『杂阿含经』义的理解,应该是一项有力的方便。宋译的术语,有些比较晦涩,如与唐译对比,也会明白得多。例如经说:「如习近,如是系着,如是味,如是邻聚若使受持系着我所求欲淳浓不舍」,不容易点断,也不知以「习近」为例的,到底有多少,如参照论文,就明白得多,这是「经论会编」的主要意义。在比对会编中,知道一部分论义,是抉择『中阿含经』、『长阿含经』等的,一一的加以注明,以便读者去参考『中阿含』等经文。论文的抉择契经,是先立摄颂的,所以在每一段论文初,标出摄颂,以便对照。抉择契经的论文,共一四卷;所抉择的经文,共二二卷。属于「五阴」的,「六入处」的,「杂因」的,都是五卷经,四卷论,为十与八之比。属于「道品」(菩提分)的,经文七卷(佚失了一卷),论文仅有二卷,简直不成比例!这因为有些论义,已在「阴」、「处」等说过;而有关「道品」的,主要是已在『瑜伽论』「声闻地」说过了。如说:「此中安立四念住为初,道支为最后,三十七种菩提分法,若略若广,如声闻地应知其相」。所以,将「声闻地」中,有关「道品」及修「出入息念」等论文,也引述而附编于中,以便读者了解论义的全貌。这样的「经」「论」合计,约有三十七卷;没有论义的「只夜」与「记说」部分,共二八卷(佚失了一卷)。『杂阿含经』与抉择的论文合编,虽然一部分没有论义,以少从多,定名为『杂阿含经论会编』。
二、宋译『杂阿含经』,分为五0卷。唐以前,我国的经书,是卷成一轴一轴的,所以名为「卷」。分为多少卷,不是印度经论的旧制,分多少卷,主要是每卷的字数相近,如依经论的内容,一卷终了,不一定成一段落。如有关摩诃迦叶的,共一一经,而九经在卷三一(旧误编为卷四一),二经在卷三二。有关阿难的一一经,也是四经在卷二0,七经在卷二一。这是为分卷(的字数)所局限,而不可免的情形。本编依印度旧例,约内容来分类(卷数附注于下,以便对照旧本)。依『瑜伽论摄事分』,『杂阿含经』是分为三类的:「能说」是「弟子所说」与「如来所说」──「记说」;「所为说」是「八众」,也就是有偈的「只夜」;「所说」,依『摄事分』分为「行择摄」,「处择摄」,「缘起食谛界择摄」,「菩提分择摄」,也就是「修多罗」的四品。这一分类,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奈耶杂事』所说相合,如『杂事』卷三九(大正二四.四0七中)说:
「五蕴相应者,即以蕴品而为建立。若与六处、十八界相应者,即以处界品而为建立。若与缘起、圣谛相应者,即名缘起而为建立。若声闻所说者,于声闻品处而为建立。若是佛所说者,于佛品处而为建立。若与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分相应者,于圣道品处而为建立。若经与伽他相应者,(于伽他品处而为建立):此即名为相应阿笈摩」。
『杂事』分『杂阿含经』为七品。以处、界为一品,那是顺于阿□达磨论义的;然『杂阿含经』(『相应部』)旧义,界是应该与缘起合为一品的。「弟子所说」即「声闻品」;「如来所说」即「佛品」。「与伽他相应者」,脱落了「于伽他品而为建立」一句,即「伽他品」。七品的分立,与『摄事分』是一致的。上来曾一再说到:『杂阿含经』与『相应部』,本来都是分为五品(五诵、五篇)的,「记说」附于「修多罗」四品之下。「修多罗」与「记说」不同,所以说一切有系,「记说」虽附于「修多罗」,而将「弟子所说」与「如来所说」,从「修多罗」四品中分别出来。宋译『杂阿含经』,已别立「弟子所说诵品」;『杂事』已类集「如来所说」为一聚,名为「佛品」。「记说」,在说一切有系中,或列于最前,或位于「因缘」与「道品」的中间。本编依「修多罗」,「只夜」,「记说」的次第而叙列,虽不同古说,而实更为合理,合于经典结集的次第。如「弟子记说」,「如来记说」部分,已解说『波罗延那』,『义品』,「八众诵」的偈颂,「记说」原是比「只夜」迟一些的。这样的叙述,不致于误会为,修多罗的成立,比「只夜」为迟。『杂阿含经论会编』,就依此内容与次第,分为七诵(七品),再分为五一「相应」。相应的分立,上面已经说到,这里总列如下:
┌─一、「五阴诵」───── 一相应
修多罗┤ 二、「六入处诵」──── 二相应
│ 三、「杂因诵」───── 三……六相应
└─四、「道品诵」───── 七……一六相应
只夜───五、「八众诵」───── 一七……二七相应
┌─六、「弟子所说诵」─── 二八……三三相应
记说─┴─七、「如来所说诵」─── 三四……五一相应
三、『杂阿含经』是集众多短篇而成的,到底有多少经,从前没有人提到过。『大正藏』编次为一三六二经,如除去有关阿育王的三经──六0四,六四0,六四一,实得一三五九经。对于检查引用,是非常适用的!赤铜□部诵本──『相应部』,古代传说为「七千七百六十二修多罗」。日译的『南传大藏经』,『相应部』开端,赤沼智善的『相应部总说』,仅二八七五经。经数的繁多,从『杂阿含』与『相应部』去了解,是:一、结集的经文,来源不同,文句相同,或佛为阿难说,或佛为异比丘说的,或佛为比丘众说的,或佛问比丘而后说的,一律保留下来,一经就成为二经或三经。『杂阿含经』与『相应部』,都有这种情形,表示了原始结集的忠实性。二、如无常、苦、无我(『杂阿含经』多作无常、苦、空、无我),可以别别的说,也可以结合的说。五阴;六内入处,六外入处等;因缘十一支;念处,正勤等道品,也是这样。所以同一内容的文句,如分别的说起来,经数就不少了。三、迟一些,佛教进入「类集」阶段。如『大正』一九五,一九六经:「佛告诸比丘,一切无常」。次说:「如说一切无常,如是一切苦,一切空,……一切魔,一切魔势,……皆如上二经广说」。那是以「一切无常」二经为例,「一切苦」等也都这样有二经。『相应部』(三五)「处相应」(五品·六品),三三──五二经,非常相近。烦恼的类集,如『大正』二0一经,与『相应部』「六处相应」的五三──五九经相当。这是以一经为例,而其余同性质的,都这样说而成更多的经。四、如『相应部』(四三)「无为相应」,『南传大藏』本作四四经。其实,第一品修身念、止观、……八支圣道以达无为,共一一经。第二品,从止,观,六种三昧,三十七道品(即前品止观等后十法的分别),共四五种达无为之道。无为;与无为同一内容(异名同实)的,如终极,无漏,……到彼岸,共三三。一一修四五道,实得一四八五经,加第一品的一一经,应该共有一四九六经。又如(一二)「因缘相应」第九──「中略品」,说如实知老死……行(十一支),当求(大)师,学,……不放逸等十二法。『南传大藏』作一二经,其实摄颂明白的说:「百三十二经」。那是老死等每一支,修不放逸等十二法,分别说明,一一乘一二,就是一三二经。「中略品」第九,在第八品末,不但有第八品的摄颂,也有「因缘相应」八品的总颂,如说:「佛陀,食,十力,……沙门婆罗门」。可见「因缘相应」,起初只有八品,「中略品」是以后附入的。又如(四五)「道相应」,前四品四0经,与『杂阿含经』相同的很多;四一经以下,及五──八品,为一独到的组织,是『杂阿含经』所没有的。这部分的内容,为:
异学广说([八经])
日轮广说───远离依止([七经]).贪欲调伏([七经])
一法广说一──远离依止([七经]).贪欲调伏([七经])
一法广说二──远离依止([七经]).贪欲调伏([七经])
恒河广说───远离依止([一二经]).贪欲调伏([一二经])
不死究竟([一二经]).趣向涅盘([一二经])
不放逸品([一0经])(一一经有四,实为四0经)
力所作品([一二经])(例上应为四八经)
寻觅品 ([一一经])(实为四0经)
瀑流品 ([一0经])(例)
「道相应」这一部分,『南传大藏』计算为一四0经,实际上应有二六六经。这样的组合,如(四六)「觉支相应」,(四八)「根相应」,(五0)「力相应」,都以「道相应」为例而简略些。从「恒河相应」起,到「瀑流品」,共五品,约「远离依止」与「贪欲调伏」来分别,每一相应约一一0经左右。(四七)「念处相应」,(四九)「正勤相应」,(五一)「神足相应」,(五二)「静虑相应」,这四种相应,大大的简化了,虽也分五品,却不分「远离」与「调伏」,每一相应为五四经。其实,都应该如「道相应」那样广说的,都是『杂阿含经』所没有的。『杂阿含经』中,也有类似的情形,如「断知相应」(卷七下),主要为无常(分为八类)的五阴,应断,应知,......应没(共八类),当求大师(六0类),应修四念处,......止观(十类,实为五五法)等:这样的分别组成,可得一万余经;这正是『相应部』所没有的。这是类集纂组,决非早期集成的形态。因部派而所说不同,方法却是一致的,富有初期阿□达磨论者,分别,类集,组合的特色。『杂阿含经』与『相应部』经数的众多,原因就在这里。『杂阿含经』到底有多少经?『大正藏』所编列的,据可见(「五阴诵」)的摄颂,显然每与经不合。如初颂十经,『大正藏』计为六经。如颂说:「受与生及乐,亦说六入处,一一十二种,禅定三昧经」。受,生,乐,六入处──四经,一一都有「十二种」,就共有四八经了,但『大正藏』只计为四经。如依经文而计算确实数目,不但便于检查,对经文类集组合的意义,也能更明白的表示出来。本编分全经为七诵、五一相应。每一经文,上列在某一相应中的经数次第;中列全经次第的经数,下在( )中,编入『大正藏』所编列的经数,以便查对。全经共计为一三四一二经,与日本『国译一切经』所计,略有出入。
四、『杂阿含经』本是众多短篇所集成的。每一篇经文,本来是没有名目的。在现存『杂阿含经』中,仅绝少数有经名的。如『第一义空经』,『有因有缘有缚法经』,这是『相应部』所没有的。如『法镜经』,『转法轮经』,『四品法经』,『大空经』,『相应部』虽有经文,却没有称之为什么经。惟有经名『清净乞食住』,『六六法经』,『六分别六入处经』,赤铜□部编入『中部』的,也有经的名称。此外,如『箧毒蛇喻经』,『尸婆修多罗』,『差摩修多罗』,『郁低迦修多罗』,那都是指述以前所已有的。总之,一篇篇的经文,本没有名目。其后,较长的或较重要的经文,(主要为「记说」),为了引述的便利,称之为什么经。『南传大藏经』的『相应部』,似乎每一经都有名,其实名目是从摄颂来的。编集的摄颂,或取说经的地点,如「波陀」;或取说者与问者,如「阿难」;或取法义,如「无常」;或取经文的譬喻,如「泡沫」。摘取经的一、二字,代表该经而集为摄颂;后来就以摄颂的那一、二字,代表该经而演化为经名。如属长篇或特别著名的,这是没有问题的;如『杂阿含经』(『相应部』)那样多的经篇,就不免有问题。如『相应部』(二二)「蕴相应」中,名「无常」的有七经;名「味」的有六经;名「阿难」的也有四经。试想,在『相应部』全部中,该有多少同名的!这样的经名,必须说某某相应,某某品第几经,否则,引用经名,是不能明了到底是那一经!以『杂阿含经』来说,摄颂仅存五卷;即使以『别译杂阿含经』摄颂来补充,也不到一半。所以本编虽采用「相应」与全经的数目,而没有仿照『相应部』那样的列举经的名目,因为这是徒劳而没有实用的!
五、『相应部』是『杂阿含经』的别部诵本。此对起来,有同有异,到底相同的很多;有些次第也是前后或相近的,表示了二本根源的同一,这是比对同异的重要部分。『大正藏』的『杂阿含经』,注出与『相应部』经的相同或相近;并注出与汉译经及巴利藏与『杂阿含经』相当的经、偈,这是便于对照研究的。本编对于异部经偈的对同,汉译的有『别译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与『增壹阿含经』。巴利藏的(依日译本)有『相应部』,『中部』,『长部』,『增支部』,『小部』中的『经集』。至于『律』、『论』所说,及『杂阿含经』的别品异译,一概从略。本编与『相应部』等对同的,也有与『大正藏』所注不一致的,读者应更为比对,而采取更合于实际的!
六、『杂阿含经』译于宋元嘉年间,到宋代的雕刻印刷,已有五百多年了。长期的展转抄写,以致佚失了二卷,次第有错误,字句当然也不免有讹误。如『杂阿含经』的『转法轮经』,各种藏本一致说:「尊者□陈如!知法未?拘邻白佛:已知,善逝」!□陈如与拘邻,同是kaun!d!inya的音译,在同一经的上下文中,怎能译作□陈如,又忽而译作拘邻呢?这是绝对不可能的!原来「拘邻」是汉代古译,一定是古代的抄写者,将熟悉习用的拘邻,代替□陈如了。又如「苦集灭道」,古译或作「苦习灭道」。『杂阿含经』当然是译作「苦集灭道」的,但也偶有作「苦习灭道」的,这又是古译误入本译了。而且,古代写经,是不禁行草的,容易引起讹误。所以从译出,经展转传写到刻版印刷,即使是早期的宋藏本,高丽藏本,字句的讹误,也是不能免的。『大正藏经』以丽藏本为底本,用各种藏本来校勘同异,是极有价值的工作!本编依『大正藏』的丽藏本,不在乎各种藏本的对勘,而是舍短从长,希望能校成一较正确的本子。这又分为二类:一、依各种藏本来校正:凡丽本而意义可通,不违经义的,一概依丽本。如不及各本而是讹误的,依各本改正,下注「依某本改」──凡各本同于宋本的,作「依宋本改」;如取元本、明本所同的,作「依元本改」;但依明本的,作「依明本改」;或取日本所藏圣语本的,作「依圣本改」(以下「补」与「删」,均依此例)。如认为丽本脱落了的,依各本增补,下注「依某本补」。或文字有多余的衍文,删去了,下注「依某本删」。以上,都是依各种藏本(『大正藏』所勘校)来校正丽藏本的。二、长期传写,宋本、丽本等,都不免偶有讹误。依经文意义,经文前后比对,觉得应该校正的,也有三类:属于写讹而加以改正的,下注「今改」。如有所脱落而补字的,下注「今补」。也有补一二字,文义更为显了,在补字上下,加以( ),表示这是补入而非原文所有的,也就不加「注」了。或有多余的衍文,可删而没有删去的,加〔 〕;删去了的下注「今删」。这是本编校改的凡例。还有值得附带说到的:一、经文很长,写经的也不是一人,所以全经用字,每不能一致。如丽本的「阂」字,宋本多作「碍」;偶有丽本作「碍」,而宋本却又作「阂」的。像这样的前后不一致,也只能不一致,未能改成一律。二、『大正藏』是排印本,即使校对精确,总不免有误失。所以,如『大正藏』没有校勘,而文字显然有误的,如「身八勇猛」,我手头没有丽本可校,只能认为『大正藏』的错字,依通用的木刻本,而改为「身心勇猛」了。三、有些字,宋本与丽本不同,也不易决定讹与正,只能下注「宋本作某字」,以备研考!
『杂阿含经』 卷九(大正二·五九中)。
『瑜伽师地论』 卷九七(大正三0·八五九上)。
『善见律□婆沙』 卷一(大正二四·六七六上)。『一切善见律注序』(南传六五·二三、三六)。
『相应部』(一二)「因缘相应」(南传一三·一九四)。
『相应部』(一二)「因缘相应」(南传一三·一九0)。
『杂阿含经』卷三(大正二·一八上)。
『杂阿含经』卷一五(大正一·一0四上)。
『杂阿含经』卷七(大正二·四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