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经略疏·释佛国义

[隋]天台智者大师说 [唐]湛然略

  释佛国义者。此明长者子宝积,问佛国因果,世尊具答。身子生疑,佛以神力现净土相,时诸大众得大乘益。还复秽土,求声闻众得小乘道。约此标名,故云“佛国”。
  此经既以佛国为宗,必须明识佛国之义。今略为八重:一总明佛国,二别明佛国,三明修佛国因,四明见佛国不同,五明往生,六明说教,七约观心,八用佛国义通释此经。

  一总明佛国者。
  前说《普集》,及诸《方等》,多明正报。今因宝积奉盖,如来合盖现土,即表欲说依报。何者?正报既显,须广明依。如说王民,必须知土治正事业。
  言“佛国”者,佛所居域,故名“佛国”。譬如王国,虽臣民共住,而从王受称,名“某王国”。今佛虽与有缘共居,而从佛受名,名“某佛国”。佛身所依,名为“佛土”。佛住界分,名“佛世界”。佛所居止,万境不同,亦名为“刹”。
  然国有事、理。事即应身之域,理则极智所照之境。而至理虚寂,本无境智之殊,岂有能所之别?但以随机应物,说有真、应,故明理、事也。然非本无以垂迹,故有应形、应土。非迹无以显本,故引物同归法身真国。故文云:“虽知诸佛土,永寂如空,而现种种清净佛土。”则应同凡圣,现有封疆。凡圣果报,高下殊别。所现净秽,亦复如是。故《璎珞》云:“起一切众生应,一切国土应。”
  或有释言:“应国者,是众生集业所感。故文云:‘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圣人慈悲,来此现生。’故《法华》云:‘而生三界朽故火宅,为度众生生老病死。’”有云:“诸佛法身,犹如明镜。一切色像,悉现其中。是则一切国土,皆从法身本国应现。国由佛有,故云‘佛国’。故《法华》云:‘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今详斯语,若云:应国从法身现,即是自生。若从众生,即是他生。众生对佛,即是共生。若离生、离佛,即是无因而有土也。皆堕性义,此即须破。当知国土,若净若秽,皆不可说。有因缘故而可说者,悉檀赴机皆得说也。

  二别明佛国者。
  诸佛利物,差别之相,无量无边。今略为四:一染净国,凡圣共居;二有余,方便人住;三果报,纯法身居,即因陀罗网无障碍土也;四常寂光,即妙觉所居也。前二是应,即应佛所居。第三亦应、亦报,即报佛所居。后一但是真净,非应、非报,即法身所居。
  言染净者,九道杂共。何者?六道鄙秽,故名为“染”;三乘见真,故名为“净”。三、六共居,故名“染净”,亦名“凡圣同居国”也。
  就染净土,凡、圣各二。凡居二者:一恶众生,即四恶趣也;二善众生,即人天也。圣居二者:一实、二权。实圣者,四果及支佛、通教六地、别十住、圆十信后心,通惑虽断,报身犹在。二权圣者,方便有余三乘人,受偏真法性身,为利有缘,愿生同居。若实报及寂光法身大士,及妙觉佛,为利有缘,应生同居,皆是权也。是等圣人,与凡共住,故云“凡圣同居”。四恶趣共住,故云“秽土”。
  二明同居净土者。无量寿国,虽果报殊胜,难可比喻,然亦染净凡圣同居。何者?虽无四趣,而有人天。何以知之?生彼土者,未必悉是得道之人。故经云:“犯重罪者,临终之时,忏悔念佛,业障便转,即得往生。”若但圣生,凡夫何得愿生彼土?故知虽具惑染,愿力持心,亦得居也。圣生权实,类前可知。但以无四恶趣,故名为“净”。举此往类,同居之国,优劣非一。虽复秽净多种,如《法华经》授弟子记,所住国土,束而明之,并属凡圣同居土也。
  问:“染净国”名,出何经论?
  答:《思益论》云:日月光佛命梵天来此土,云:“汝当用十法,游彼世界。娑婆之土,名染净世界。染即是凡,净即是圣。”
  问:秽土十恶,所感四趣,依正皆秽可然。但十善果,净土因同,何得依正顿殊别耶?
  答:二处修因,善名虽同。净土修善,精微胜故。故彼凡圣所得依正,不同秽土。
  二明有余土者,二乘三种菩萨,证方便道之所居也。何者?若修二观,断通惑尽。恒沙别惑、无明未断。舍分段身,而生界外,受法性身,即有变易。所居之土,名为“有余”,亦名“方便”,方便行人之所居也。故《摄大乘》七种生死,此即第四“方便生死”。
  问:“有余国”名,出何经论?
  答:《法华》云:“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人虽生灭度之想,而于彼土,求佛智慧。”即其义也。《大论》云:“二乘入灭,虽不生三界。界外有净土,于彼受法性之身。”
  三明果报土者,即因陀罗网,是华藏世界纯诸法身菩萨所居。以其观一实谛,破无明,显法性,得真实果报,而无明未尽。润无漏业,受法性报身。报身所居依报净国,名“果报国”也。以观实相,发真无漏,所得果报,故名为“实”。修因无定,色心无碍,亦名“实报无障碍土”。言“无障碍”者,谓一世界摄一切世界,一切世界亦如是,此名世界海,亦名世界无尽藏。别教初地入此世界,有七种净义:一同体净,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二自在净,一切国土平等清净;三庄严净,一切佛土神通庄严;四受用净,离一切惑,成清净道;五住处净,大智众生悉满其处;六因净,入佛土妙平等境界;七果净,随物所宜,而为示现。前五是体满,有体、相、用;六是因圆;七是果满。初住生彼,悉成就此七净义。
  问:出何经论?
  答:《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当知即是果报为土也。《法华》云:“娑婆世界坦然平正,其诸菩萨咸处其中。”《大论》云:“法性身佛,为法身菩萨说法,其国无声闻、支佛之名。”《华严》明因陀罗网世界,《摄大乘》明华王世界,皆明果报土无障碍相。
  四明寂光土者。妙觉极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为国。但大乘法性,即是真寂智性,不同二乘偏真之理。故《涅槃》云:“第一义空,名为智慧。”此经云:“若知无明,性即是明。”如此皆是常寂光义。不思议极智所居,故云“寂光”,亦名“法性土”。但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说身土。离身无土,离土无身。其名“土”者,一法二义。故《金刚般若论》云:“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非形第一体,非庄严庄严。”
  问:出何经论?
  答:《仁王》云:“唯佛一人居净土。”此经云:“心净则佛土净。”心净之极,极于佛也。《普贤观》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
  问:经论散明,可如向说。不见四土,一处出之。
  答:经论度此,本自不多。寻读之者,又不备悉。四土共出,何必无文?正如此经,答长者子,即是其意。文云:“随所化众生而取佛土,随所调伏众生而取佛土,随诸众生应以何国入佛智慧,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若对四土,宛然相似。名目既异,佛意难量。在下对文,别当解释。
  问:此经未明开权显实,何得明二乘生有余土?
  答:经云:“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何妨二乘、通教菩萨,并得横解。别、圆两教,横竖无碍。
  问:《华严》明十种佛土,此四摄尽以否?
  答:何但摄十?乃至有人言,经明二十七品佛土,无量寿土止是第六。见文对四,摄无不尽。
  问:若尔,何不依十,及二十七?
  答:一往有文,欲对四教,措意难见。

  三明修佛国因者。
  此经非但约正报果,明依报国。亦约正因,明于依因。依因者,即佛国因。故佛答宝积,横约十七正因,以明依因。竖约十三正因,以明依因。国既有四,须明四因。一往明四教菩萨愿行之因感四佛果,依因感于四土。子细穷核,非无小妨。今还约四义分别:
  一者,菩萨修三权一实愿行之因,成就众生。若四种众生,未断界内缘集,若断未尽。菩萨界内成佛之时,四种众生来生同居之土,修于四种愿行之因。
  二者,菩萨修于权实四行,成四众生。四种众生方便观成,界内结尽。菩萨于有余土成佛之时,四种众生同生其国,修于别、圆两教之因。
  三者,菩萨修于别、圆教愿行之因,成就二种众生。二种众生,能断无明。菩萨报国成佛之时,别、圆众生成于实相无漏之因,来生其国,同修圆因。
  四者,修于圆断愿行之因,因极果满,成妙觉位,居常寂光。禀圆众生,若修圆因,愿行圆极,亦栖寂光。
  十方诸佛,湛若虚空,无有增减。为成众生,起四土因,引四众生,同栖佛国。修愿行因,成菩提果,同居寂光,尽未来际。如《法华·寿量品》之所明也。

  四明见佛国不同者。
  此经云:“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至论佛土,皆如虚空,岂有不同之见耶?若不见相,而可见者,具有十番。下释“饭色”,当分别也。
  问:经言:“诸天同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此为是一质异见、异质一见?
  答:应作四句:一异质异见,如娑婆、极乐,此土见秽,彼土见净;二异质一见,如娑婆、极乐,垢净质异,别、圆菩萨用天眼见,但一有余;三一质异见,如身子、螺髻所见,于一有余,见同居土净、秽之异;四一质一见,谓罗汉、支佛、三种意生,此五种人,界内结尽,同生有余,所见无异。
  问:哪约有余,明一质耶?
  答:三乘同以无言说道,发真无漏。所感国土,一法相同。故言一也。
  问:此经:“譬如诸天,同宝器食,见饭色异。”为是无障碍色、有障碍见,有障碍色、有障碍见,而有异耶?
  答:应作四句:一有障碍色、有障碍见,即染净、有余两土不同;二有障碍色、无障碍见,即法身菩萨无碍天眼,见染净、有余,悉无障碍;三无障碍色、有障碍见,即因陀罗网,染净、有余二种众生见有障碍;四无障碍色、无障碍见,即三贤、十圣住果报土,见无障碍也。
  问:此经言:“同宝器食,见饭色异。”为有质见异、无质见异?
  答:亦应四句:一染净、有余、实报,悉是有质见异;二有质碍色,见无质碍,即是菩萨依佛慧,见三土皆寂光也;三无质碍色,见有质碍,即三土众生,于常寂光,见有异质;四无质碍色,见无质碍,即是诸佛心净土净,见于如如平等法界常寂光土,无形无质。略出十二不同,委推无量。虽有无量,皆如虚空。故净名空室,表十方佛土悉皆空也。

  五明往生者为二:一总、二别。
  一总约四土明往来者,亦云来生,具如《大品》。从此至彼,名为往生。从彼来此,名为来生。二土亦然,但横竖异耳。常寂光土,绝于生名,无往来也。应来三土,无应往也。
  二别约四土明往生者为四:
  一染净土明往生者,有秽、有净。若秽土受生,以见思惑。惑润恶业,生四恶趣。惑润善业,则生人天。若明三乘圣人往生,初果断见,未断欲思,九品润生,人天七反。二果三品润生,欲一往来。三果二界思推惑润,往生二界。通六地来,及别十住,并圆五品,乃至入信,通惑未尽,并类三界,可知皆是实来生同居土。若权来生者,三乘圣人界内惑尽,或从方便土愿来,或从果报、寂光应来。次明净土凡夫实生者,无四恶趣,但以见思润善,来生人天。圣权实生,类前可知。
  二有余土往生者。三藏二乘、通教三乘、别教十行、圆信后心,长别三界,皆实往生。故《胜鬘》云:“变易生死者,二乘及大力菩萨、三种意生,所不能断。”故生有余,受法性身。
  问:何等是三种意生身?
  答:一、三昧正受,此恐是通教同入真空寂定之乐。故《涅槃》云:“声闻定力多故,不见佛性。”二、觉法自性,此恐是别教菩萨,虽证偏真,而觉知有中道法性。三、无作,此恐是圆教菩萨,观于中道无作四谛,圆伏无明。皆言“意”者,未发真修,犹是作意。无明为缘,无漏业为因,即此彼土受法性身。
  问:如《楞伽》明三种意生,悉是十地。应生报土,哪云有余?
  答:约别十地,判三意生,即生报土。约通十地判,正与向解三教菩萨,界内惑尽,则同生有余意同。若实报、寂光,破无明,显法身,则应生有余。
  三果报土明来生者。若于同居、有余,侵除无明。别、圆地住,皆得往生。
  四常寂光土。若究竟寂光,即是不生。不生岂为往来生也?若分明寂光,下寂灭忍,十地二生;中寂灭忍,等觉一生。或云圆教初住,分破无明,见佛性理,亦得分生。乃至等觉,皆有此义。但有无明,变易生死果报所拘,故云“住果报”也。妙觉永尽,故言“一人居净土”。前四十一地,若约果报,名生果报;若分见真理,名常寂光。
  问:分段同居,要见思尽,舍身方生有余。有余亦应别见思尽,舍变易身,方生报土耶?
  答:不然。分段质碍烦恼虽尽,必须舍报。若有余土,随破别惑,因移果易,即名实报。
  问:实报受生,寂光生否?
  答:既云常寂,岂得受生?生即流动,何名常寂?
  问:上何得云“生常寂光”?
  答:若果报土,有边论生。发慧见真,真即不生,即是不生生也。
  问:若不生生,亦应云不常常。
  答:亦如所并。何者?究竟常寂,不生之生。四十一地,分居常寂,即不生生,不常常也。

  六明四土说教不同,即为四:
  一染净土说教不同者。凡圣同居,既有净秽。秽者五浊障重,而根有利钝。利感顿教,譬如日出前照高山。钝根障重,即开三藏。《方等》、《大品》,方便调伏。于《法华》、《涅槃》,始闻圆教,见于佛性,开秘密藏。净者如华光土,虽非恶世,愿说三乘,此亦得有顿渐之教。
  问:净土亦得开渐教者,香积菩萨何故惊怪?
  答:本愿说故。
  二有余土说教不同者。断通结尽,皆得往生,不无利钝。藏、通二乘皆钝,故《大论》明罗汉法性身钝,以于佛道而纡回故。通、别、圆教,迭判利钝可知。如来于彼但说一乘,虽无开三,而于一乘不无权别,赴两机缘。若明开显,虽无藏、通,而开别权,显圆之实。故《法华》明罗汉生彼,求佛智慧,得闻是经,唯以佛乘而得灭度。
  三明果报土说教不同者。既皆破无明,其往生者,同一根性,行大直道,无复纡回。佛于彼土,但说一圆也。
  四常寂光国说教不同者。若究竟寂光,无说无示,而言说者。法身无缘,冥资一切,无说而说,即是法身说法。若约果报明常寂光,分别二种说法不同者。说无作四谛,即果报土。说一实谛,即常寂光。下两土,类此可知。

  七约观心明四国者。
  心性本来毕竟空寂,而众生多颠倒,少不颠倒。无明因缘,而起善恶。即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中是因缘善恶之境,即凡圣同居。何者?所观善恶,即净秽土。了因缘虚假,析体入空,空境即是有余土也。知空非空,不以为证,知中非因非果,而因而果,若了因果无障碍者,即是果报无障碍土。虽复空假入出之殊,而无明心源即是佛性,若知无明性即是明,即常寂光。故文云:“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大集》云:“欲净佛国,当净汝心。”《华严》云:“无量诸世界,悉从心缘起。一切诸法界,皆入一毛道。”

  八用佛国义释此经者为三:一通序分,二通正说,三释流通。
  一通序分者。合盖现土,此瑞正表欲说佛国。故宝积述叹云:“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宝积深知欲说净土,故称叹竟,即问佛国因果,叙述现瑞正意,表于欲说佛国。
  二通正说者为三:一室外,二室内,三出室。
  一通室外者,有三品半文。宝积请说佛国因果,如来具答。故足指案地,现于净土,令诸众生得大乘益。复土如故,求声闻人得小乘益。若迷佛国依报之义,岂识此品之玄旨也?次通《方便品》者,为国王、长者,说析体两观,劝求佛果。正因若成,依因则具。界内结业未断,生同居净。结业若断,即生有余。若成佛时,则二种众生来生其国。次通《弟子品》,诃诸声闻,意在令断界外缘集。若至《法华》,进断别惑,生果报土。后成佛时,三种众生来生其国。次通《菩萨品》,呵诸菩萨,令断无明,则生寂光。后成妙觉之时,一种众生来生其国。
  二通室内六品者。文殊问疾,入毗耶离。净名即现空室,云:“十方诸佛国土皆空,故现室空也。”此岂非正表显佛国义,扶成如来说佛国也?次通《不思议品》,现须弥入芥等不思议事,皆显佛国依报自在。次通《观众生品》,天女住室,十有二年,即同净名在常寂国,正是助显佛国之义,故云:“十方佛土常现此室。”次通《佛道品》,“行于非道,通达佛道”,即是于不净国,显现净国。故偈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次通《入不二法门品》,诸大菩萨各说入门,欲破前二土无明,入果报土,住常寂光。次通《香积品》,此室现众香之净国,对娑婆之秽土,即是证成室内五品,扶成佛说净秽两国。
  三通出室两品者。《菩萨行品》,净名掌擎大众,还庵罗园。佛对阿难说种种土,复宗明义。若不精解此品经文,何由可别?次通《阿閦佛品》,即是室外现土,证成如来说种种土,其义分明。闻经得道,倍于前也。
  三用佛国释流通两品者。《法供养品》,天帝发誓弘经,如来印可,正为流通不思议解脱之体,佛国因果之宗。《嘱累品》,付嘱弥勒及阿难等,流通不思议解脱法门,及上所明佛国因果,使不断绝。(《维摩经略疏》卷一)


·节录自《大正藏》电子本·

清凉书屋◎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