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一代》98年第10期
象牙塔内的出家人
青灰色的僧服庄严肃穆,代表着滚滚红尘外的另一个独特的世界。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些法师们走进校园,吸引了象牙塔内菁菁学子红男绿女们好奇的目光。
当你走近他们时,你会发现,这群出家人的生活色彩并不单调,在和同龄人共同学习期间,通过颇有意味的思想碰撞,他们更深地感悟人生,充实青春……
有位禅宗高僧曾说过:修行无非是吃饭睡觉。让我们透过象牙塔内出家人的衣食住行,去感受他们无怨的青春——衣 有相皆妄无欲则刚
“哇,快来看啊,这人真酷。”
教室外挤满了围观的大学生,教室里的同学们也把目光聚焦在一位身穿僧袍准备上课的青年身上。“这年头,学校里剃光头的人不少,想不到还有人敢穿僧袍!”很多人议论纷纷。
其实,这位青年就是来自栖霞古寺的和尚传真,为博闻广识,他刚以优良的成绩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国际事务专业,想不到第一次上课的他就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
本来穿僧袍是僧人的标志,但这样下去会影响同学们的听课效果,老师提出了善意的意见。是勉强自己,还是让别人慢慢熟悉,传真陷入了沉思。
不久,当传真再次在大学校园里晨读、听课时,他便穿上了茄克衫,戴起了棒球帽,和同学们的心理距离一下子便拉近了。但一出校门,传真又换上旧日的僧衣。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换上俗装,是怕影响别人,所以顺其自然,但信仰和追求不会随着服装而改变,衣服无常信念恒常,出家人恒顺众生。”穿上俗装的传真更像一位年轻的大学生,但他的思想却颇有历史感、责任感。
“我觉得出家人在大学校园里也应该穿僧衣。”到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佛学博士学位的韩国比丘尼无阿口直心快,她非常看重僧衣“这一有意味的形式”,很注重威仪。即使面对惊奇的目光,她也很坦然,俨然“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校园里一些韩国和中国的出家人也有穿俗装的,我也并不反对这一选择。其实衣服只是外在,关键是内心深处要清净专一。”无阿的观点也很圆融,“但我坚持穿僧服,很多人渐渐也习惯了。”
有时候,僧服反而引来一片赞叹。闽南佛学院的比丘尼宏律来南大中文系进修她那一直穿的两套(青灰和黄色的)僧服获得了宿舍中很多女大学生的好评,有人说这样的衣服“朴实无华”、“超凡脱俗”。
其实,简单也是一种美。对衣着,出家人比一般大学生看得淡得多。他们几乎不上街买衣服,把时间都尽量用在学业上,省下钱来买书。
“人要有形式,更要有内容”,很多大学里的法师们如是说,他们在穿着上也极少考虑自己,虽然对待僧袍态度各异,但都表现出“有相皆妄,无欲则刚”的哲学思考。食 知足常乐禅悦为食
很多和尚尼姑大学生都坚持吃素,他们吃得非常简单清淡,尽量省钱买书。他们真诚地说:人生最需要的是精神食粮。
佛教是一种关于人生智慧的大学问,博大精深。获得了在正规大学深造的机会他们争分夺秒千方百计地寻找“智慧大餐”。
宏律每个星期天回小庙拿一次素菜,平时她只去食堂打一点饭,冲个清汤就算一顿正餐,有时干脆就吃方便面,煮面时还手不释卷。在中文系进修的她对学问“饥不择食”,选修了研究生、本科生、作家班的多门课程,整天忙得不亦乐乎,有时肚子还常唱“空城计”。渐渐宏律面如菜色,但书桌上的书却多了一排,而且她还在一个多月内发表了一万多字的作品。
传真本来是历史系的学生,但为了更好地理解佛经中的古文,他利用业余时间几乎旁听了中文系的全部文学课程。
在知识海洋中寻求食粮,出家人常“放开目光、运用脑髓、自己去拿”,以免成为书呆子“空谈误事”。他们说,知识能使人心灵成长,是重要的食粮,但也切忌贪多嚼不烂。韩国比丘尼无阿的思索很深邃,她说,作为出家人在大学博士班上课,讨论时人们往往会说你是从信仰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与课堂的理论讨论不协调;而在寺庙,僧尼们又多讲修行,认为没有太大必要去研究佛学,她常处于两难境界。但无阿仍执着地追求“心灵食粮”。她1976年20岁高中毕业后就出家,1979年就读佛学院,1985年到1989年进大学读书,大学毕业后又到台湾读教育学硕士,接着到美国读博士学位。1998年春天,她来到中国读佛学博士。
无阿直言,出家前她不喜欢读书,而且怕读书,认为读书没有用,同时又为一种不可阻挡的信仰所推动,就出家了。但韩国人文化水平较高,考上大学的人很多如果文化水平较低,要弘扬佛学,就会有困难,所以她发奋学习,以便将来更好地弘法。无阿说,她在美国时,发现那里的汉传佛教经典很少。要弘扬它,首先就要译经,这就需要对两国文字都能很好地掌握,而且还要精通佛教教理。
“我来到南大,并不只是为了博士学位,更重要的是想多学一些有用的东西。”无阿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信心。
很多同学都感到出家人失去了很多口福,但他们却庆幸自己是“智慧美食家”。住 随遇而安随缘助人
大学博士生宿舍一般都要住3个人,无阿等出家人为了在安静的环境中多读些书,大都自己租屋居住。和大学生们居住在一起的出家人则“慈悲为怀”,用超脱的人生智慧随缘助人。
无阿在台湾读书时,有一些单相思的大学女生找到她倾诉得不到男友关爱的苦恼,无阿总会耐心地开导她们:“不要去苛求别人,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在乎外表,当你内在的美得到充分发挥后,自然会有人喜欢你。人不能过于执著,自寻烦恼。”她还会告诉她们很多佛教故事和格言,常说得一些青春梦里人破涕为笑,理智地去面对感情。女尼和大学生们课间在草地上小憩
把隐私告诉出家的同学也许有一种安全感,而佛学的智慧有时又会帮助他们走出青春的沼泽地。一位男大学生多次失恋,痛不欲生,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他把成长的烦恼告诉了同班的一位法师,法师告诉他:“性格即命运。要改变命运,首先要心胸宽广改变性格。”经过开导,这位性格内向的男生开始大胆尝试。在法师建议下,他坦诚地和女生交往,周末也不再无精打采,常在舞厅中去挥洒青春的风采不久就找到了理想的恋人。
“心净则国土净”,一些大学里的出家人注意净化居住环境,并力所能及地帮助有缘的同学。很多人把出家人称作“云水僧”,为寻求真理,弘法利生,这些年轻人在读万卷书之余也注重“行千里路”。行 知行合一云水千里
为节约时间,很多出家人一进校园就购置了自行车,法师骑车曾成为校园里一道别致的风景。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假期中,出家人爱四处云游,既有大学生的心情,又有法师的身份,以更好地师法自然和社会。
韩国留学生云花法师和传真曾利用暑假一路参访,一直来到世界之巅拉萨。一路上他们用中文夹杂着英语交流,加深了对中韩两国佛教精神的理解,沿途记日记也锻炼了各自的文笔。
去年,中国佛教代表团护送佛牙舍利去缅甸,当地有人妄图炸毁舍利,栖霞寺的僧人舍命护宝,在中缅外交史和世界佛教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而随行的传真法师用生动的文笔记录下了全过程,回国后,各大媒体竞相采访,他的日记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献。
为了追寻真理,出家人四海为家,而他们格外珍惜大学校园中的时光。宏律在南京大学主动找教材,补习英文。很快,她在美国的师父就要安排她出国去学习南传上座部佛教。她感慨地说,她非常怀念那段求学时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她想继续“充电”。
在大学里,他们知行合一,尽情地学习,以使他们日后能更好地云游四方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人们爱用“苦行僧”三个字来称呼出家人。在大学生眼里,作为同学的出家人在衣食住行方面显然要吃更多的苦。记者曾采访过一些寺庙里的出家人,他们中很多人宁可上佛学院也不愿上正规的高等学府,因为象牙塔里的学业负担更重些,压力也更大些。
和同龄人一起公平竞争考入正规大学,出家人以良好的基础成为“幸运儿”,而在象牙塔内,他们更“自找苦吃”。毕业后,他们又奔赴四面八方。栖霞寺的传真法师从南大历史系毕业后,又回到古寺任知客和监院,他用良好的国际事务专业知识把接待管理工作干得有条不紊。谈起大学生活和人生体悟,他用自己的法号作了一首诗:“诸法因缘生,非假亦非真。何处不菩提,是名为传真。”
很明确的学习目的,使出家人从入学到毕业的心态都比较平和,学习也专注投入。他们深有体会:越学,越觉得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越觉得自己任重而道远。
当然,作为年轻人,出家人在校园中也难免有同龄人的烦恼,有人甚至也会陷入感情的旋涡,但他们都尽量用高远的目标来调节自己的心态,看来他们比同龄人更坚强一些。
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在大学校园中演绎着“知识就是力量”的青春传奇,展现着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巨大魅力,为五彩斑斓的象牙塔增添了一丝古朴而新颖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