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沉香网站  奇楠  沉香树  沉香文化论坛  沉香  沉香文化博览会  沉香文化  沉香收藏  收藏  沉香展 

沉香成收藏新宠 香文化焕发生机

   日期:2012-11-21    
 近日2012中国国际沉香文化艺术博览会在东莞开幕。四天时间香博会吸引游客近50万人次,香产品以及香品衍生品销售额高达4亿元。

 

  收藏圈里有句行话“红木论吨卖,黄梨木论斤卖,沉香则是论克卖。从2009年开始,天然沉香的价格便涨势惊人,连续两年以超过30%的幅度增长。资料显示,收藏级别的沉香原料每公斤涨至100万元,品质最高的顶级奇楠沉香原料则高达每公斤1000万元,若制成艺术品每克价格都要数十万元。

 

  什么是沉香?为何如此受追捧?如何消费、收藏沉香?带着众多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沉香收藏的资深人士,上海品香阁的主人汪富英女士。

 

  “沉香自古以来就被世人追捧,但自唐、宋到清初以来,在中国上层社会中展示生活品位的“香席”活动却在清代中期之后沉寂了100年。然而,随着人们收藏视野的开阔,沉香以其极高的欣赏、收藏和药用价值,如今依然魅力不减,更由于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已经成为收藏的新宠。”针对记者的问题,汪女士侃侃而谈,从“香文化”的历史渊源开始,为我们深入解读。

 

  中国香文化历史悠久

 

  中国是一个有着非常深厚文化底蕴的东方古国,香文化也是我们伟大祖先文化的起源之一,说到香文化起源,民间文化人士与学者都有着不同的说法与认识,

 

  大部分人认为,香文化起源于几千前古人的祭祀仪式,其实不然它的生活用香的历史同样也很悠远,从考古发掘来看,燔烧物品的“燎祭”很早就已出现,距今4000—5000年间,燎祭的使用已十分普遍。(燔燎祭祀的遗存物不易分辨具体物品,统称“燎祭”)。生活用香,大概也在4000—5000年前已经出现了,作为古人生活用品的陶薰炉。如辽河流域发现了5000年前的陶薰炉炉盖(龙山文化),长江流域也发现了4000多年前的蒙古包形灰陶薰炉(良渚文化)。其样式与后世的薰炉一致,并且造型美观,堪称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奢侈品”。近可溯及2000多年前汉武帝的鎏金竹节薰炉,战国时期的鸟擎铜钵山炉。可以说,在中华文明的早期阶段,祭祀用香与生活用香就都已出现,也从另一个独特的视角折射出早期文明的灿烂光辉。

 

  对于香的记载也非常的早,约自东汉后期开始,香已成为各类典籍中的常见主题,包括医学书、地理(植物)书、史书、文学作品(诗辞歌赋、志怪小说等)、类书、佛道典籍等等,如《异物志》(杨孚)、《齐民要术》、《通典》、《千金方》、《梦溪笔谈》、《本草纲目》等很多名典籍都有关于香或香药的内容。可以说,中国的香文化是始于远古,萌发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善于隋唐,鼎盛于宋元,流行于明清。

 

  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久远。从现有的史料可知,春秋战国时,中国对香料植物已经有了广泛的利用。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用香木香草的种类尚不如后世繁多。多用的有泽兰(非春兰)、蕙草(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那时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已有熏烧(如蕙草、艾蒿),佩带(香囊、香花香草)、煮汤(泽兰),熬膏(兰膏)、入酒等方法。《诗经》、《尚书》、《礼记》、《周礼》、《左传》及《山海经》等典籍都有很多相关记述。

 

  秦汉时,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料逐渐进入中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沉香、苏合香、鸡舌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及佛教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中国历史的熏香风习

 

  伴随香炉的广泛使用,熏香风习更为普遍。向皇帝奏事的官员也要先薰香(烧香薰衣),奏事时还要口含“鸡舌香”(南洋出产的丁子香树的花蕾,用于香口)。汉代还出现了能直接放在衣物中熏香的“熏笼”,以及能盖在被子里的“被中香炉”,即“熏球”。(由两个半球形的镂空的金属片扣在一起,中央悬挂一个杯形的容器,在容器内可以焚烧香品,即使把香球拿在手里摇摆晃动,容器内的香品也不会倾洒出来。

 

 

 

 

 

汉代博山炉

 

  香文化在汉代的快速发展,这与汉武帝时,大规模开边,通西域,统南越,开海路,在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同时也便利了南部湿热地区及海外香料的传入。魏晋南北朝时,虽战乱不断,但香文化仍获得了较大发展。薰香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同时,道教佛教兴盛,两家都提倡用香。这一时期,人们对各种香料的作用和特点有了较深的研究,并广泛利用多种香料的配伍调合制造出特有的香气,出现了“香方”的概念。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合香”。从单品香料演进到多种香料的复合使用,这是香品的一个重要发展。用香风气从王公贵族扩展到文人中间,并且出现了许多描写薰香或香料的诗文,如曹丕的《迷迭香赋》、刘绘的《咏博山香炉》。

 

  随着唐王朝成为一个空前富强的大帝国,其对外贸易及国内贸易都空前繁荣起来。西域的大批香料通过横跨亚洲腹地的丝绸之路源源不断的运抵中国。虽然安史之乱后,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被阻塞,但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唐中期以后,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起来,从而又有大量的香料经两广、福建进入北方。香料贸易的繁荣,使唐朝还出现了许多专门经营香材香料的商家。社会的富庶和香料总量的增长,为香文化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唐代,大批文人、药师、医师及佛家、道家人士的参与,使人们对香的研究和利用进入了一个精细化、对香品的用途也有了完备细致的分类:会客用的香,卧室用的香,修炼用的香等等各不相同;佛家有佛家的香,道家有道家的香,不同的修炼法门又有不同的香,可以说在唐代已是专香专用了。唐代很多达官贵人们在家里,专门设有静室,文人雅士们热衷于闻香、喝茶、作诗、探讨书法、绘画、文化等。

 

  佛教在唐代的兴盛也对香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佛家的教理经书对香大加推崇,几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动中都要用香。不仅敬佛供佛时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说法之前也要焚香;在当时广为流行的浴佛法会上,要以上等香汤浴佛;在佛殿、法坛等场所还常要泼洒香水。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佛事活动频繁,其用香数量之大便可想而知了。在大唐的盛世环境中,香文化所获得的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为其在宋元的兴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宋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都进入了另一个高峰时期,香文化也从皇宫内院、文人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普通百姓,遍及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出现了《洪氏香谱》等一批关于香的专著,步入了中国香文化的鼎盛时期。宋代的航海技术发达,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比唐代更为繁荣。巨大的商船把南亚和欧洲的乳香、龙脑、沉香、苏合香等多种香料运抵泉州等东南沿海港口,再转往内地,同时将麝香等中国盛产的香料运往南亚和欧洲。

 

  宋朝政府还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类似于现在的海关),专门负责管理进出口贸易。当时市舶司对香料贸易征收的税收甚至成为国家的一大笔财政收入。宋朝政府甚至还规定乳香等香料由政府专卖,民间不得私自交易。足见当时香料贸易的繁盛与香料用量之大。香更成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在居室厅堂里有熏香,各式宴会庆典场和也要焚香助兴,而且还有专人负责焚香的事务;不仅有熏烧的香,还有各式各样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挂佩,制作点心、茶汤、墨锭等物品时也会调入香料;集市上有专门供香的店铺,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集市商铺林立画中更有香坊店铺的广告,

 

 

 

 

 

清明上河图中的香坊店铺

 

  这足以说明,香以成为了老百姓的常用之物,人们不仅可以买香,还可以请人上门作香;富贵之家的妇人出行,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不仅用香,还亲手制香,并呼朋唤友,鉴赏品评。这一时期,合香的配方种类不断增加,制作工艺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多彩。除了香饼、香丸、线香等,还已广泛使用“印香”(也称“篆香”,用模具把调配好的香粉压成回环往复的图案或文字),既便于用香,又增添了很多情趣。

 

  在很多地方,印香还被用作计时的工具。与“焚”香不同的“隔火熏香”的方法也较为流行:不直接点燃香品,而是先点燃一块木炭(或合制的炭团),把它大半埋入香灰中,再在炭上隔上一层传热的薄片(如云母片),最后在薄片上面放上香品(单一的香料或调制的香丸),如此慢慢“熏”烤,既可消除烟气,又能使香味散发更加舒缓。到明朝时,线香已有广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术。

 

  

      香的药用价值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很多关于薰香与香料的内容,例如:香附子,“煎汤浴风疹,可治风寒风湿”;“乳香、安息香、樟木并烧烟薰之,可治卒厥”;“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苏合香、安息香、樟脑、皂荚等并烧之可辟瘟疫”。《本草纲目》还记载了制作线香的技术(挤压成条):用白芷、甘松、独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黄、黄芩、柏木等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剂,可以做香“成条如线”。

 

 

  香具中的“宋瓷”与“宣德炉”

 

 

  香具方面,宋代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瓷器。宋代烧瓷技术高超,瓷窑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炉)的产量甚大。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铜器,或是另有创新。由于瓷炉比铜炉价格底,所以很适宜民间使用。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五大官窑都制作过大量的香炉。瓷炉虽然不能象铜炉那样精雕细琢,

 

  但宋代瓷炉却自成朴实简洁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宋代香炉

 

  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到明朝宣德年间,宣宗皇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贡的几万斤黄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并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这就是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质,即使以现在的冶炼技术也难以复现。

 

  香文化随时代焕发生机

 

  对宋元明清的文人来说,香已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从苏轼出神入化的咏叹,到《红楼梦》丰富细致的描述,这一时期文艺作品对香的描写可谓俯仰皆是。晚清以来,连绵不断的战争和政局的长期不安,以及西方社会思潮的传入,使中国的传统社会体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香文化也进入了一个较为艰难的发展时期。

 

  现在我们又迎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年代,虽然香与香文化还都逊于古代,但随着人们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品香、用香,并对香的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有更多爱香、懂香的人开始致力于对传统香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伴随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昌盛,中国香文化也必将焕发蓬勃的生机,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香文化也展露出美妙神韵。(东方网 宋振喜)(新华网)

 
 
更多>同类沉香

推荐图文
推荐沉香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本站优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