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珠  法会  佛教  生活  佛教文化  佛事  文化  阿难  佛像  菩萨 

第三课、佛教与神通

   日期:2014-12-22     作者:佛展网    

  第三课 佛教与神通
  神通是修习禅定与智慧而得的一种超乎常识、体能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佛教言神通有六种: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他心通;四、神足通;五、宿命通;六、漏尽通;这是行者修持佛道自然而获得的。六神通以慧为本,五神通(没有漏尽通)系依修习四禅而得,外道亦可得五通,但漏尽通唯佛教圣者可得。神通还有种种层次,《大乘义章》将神通分为报通、药通、咒通、修通四种;《宗镜录》则将神通分为道通、神通、依通、报通、妖通五种。
  神通的层次复杂,种类不一,并非人生究竟解脱之道,然而神通却比平实的佛法更能满足一般人的好奇心理,因此菩萨有时以神通作为弘化度生的方便法门,如佛教初传中国时,迦叶摩腾、竺法兰和道士较量,显神通以破邪术;有时以神通为苦难的众生带来希望,如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解救众生苦难;有时用神通在乱世里救民于倒悬,如佛图澄为救苍生,剖心、生莲感化残暴嗜杀的石勒、石虎,使他们放下屠刀。
  虽然如此,神通毕竟只是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种,是一时的方便,并非究竟佛法,像佛世弟子宾头卢颇罗堕尊者以神通譁众取宠,反而障道,不得涅槃,即是一例。神通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神通敌不过业力,业力才是世间最大的力量,因为神通是不能违背因果的,所以即使是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他个人也无法拯救母亲脱离地狱之苦。
  因此,欲求证神通,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才不致走入神通的歧途:
  一、安于慈悲:《大智度论》云:「菩萨离五欲,得诸禅,有慈悲故,为众生取神通,现诸希有奇特之事,令众生心清净。」一切修持一旦离开慈悲,即为魔薮,缺乏慈悲心的神通,如虎狼毒蛇。
  二、住于净戒:有了持戒的修养,以戒律约束自己的身心,便不会依仗神通而胡作非为,因为在净戒里才知道取舍。
  三、行于忍耐:若无忍耐的功力,动辄展现神通,导致伤人害己。
  四、用于智慧:神通不能袪除根本烦恼系缚,如无智慧,有了神通反而徒增烦恼,所以能在平常生活中体会佛法的真谛,净化三业,一切以道德行事,才是真正的神通。
  佛法的流传依靠真理,不在神通。佛陀住世时,一切生活并无异于常人,《金刚经》卷首即详载佛陀的日常生活。佛陀以慈悲、智慧、道德、人格来化导众生,不用神通惑众。提婆达多常请求佛陀教他神通,佛陀却叫他观「苦、空、无常、无我」,学习神通不见得就能通达佛法,具有神通,固然能惩奸济弱,但使用不当,则足以危害世间。
  其实神通并不一定指神奇变化的法术,日常周遭的一切,像四时运转、昼夜递嬗、花开花谢、月盈月亏,乃至于动植物所呈现的奇妙世界,都非常神奇,吃茶解渴、吃饭当饱、善于游泳者浮于水面、善骑单车者行走自如,可说这都是神通。神通是人类经验的累积,是智慧的表征,是能力的超常运用,因此,当知修行不在乎有无神通,在于道德人格的培养,在于证悟般若空理的智慧。人间佛教倡导守五戒,行十善,能严谨持戒即是培养甚深禅定的基础,有了禅定功夫,般若智慧得以显发,才会明白道德是无尽的宝藏,道德不能圆满,神通亦不能成就,可以说德化的人生比神通更为重要。
 
 
更多>同类基础

推荐图文
推荐基础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本站优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