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珠  法会  佛教  生活  佛教文化  佛事  文化  阿难  佛像  菩萨 

如何对治嗔恨心?

   日期:2015-03-31    
  古德说:“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又说:“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可见嗔心之为患,尤甚于洪水猛兽,如果信仰佛法,富有修养的人,还可以修慈悲观来对治它。但一般凡夫俗子,就无法控制它,以致招来弥天大祸。

     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说:“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对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嗔恚。”因为菩萨因中修行,反闻闻自性,除了纯一闻音之妙性外,再无能对之根,亦无所对之尘,性境圆融,根尘俱泯;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以此加被众生,故能令一切忿怒嗔恨的众生,但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可以制服忿怒之心,息灭嗔恨之火,甚至彻底除去嗔毒。
  从前有一秀才名高蕃,娶妻樊氏,貌虽美,但性情凶暴,致使秀才每受河东狮吼的隐痛,甚至因此打击,终日郁郁不乐,形如野鹤。幸得岳母同情,常念观世音菩萨,祈求他们夫妇和睦。一日梦见菩萨告诉他说:樊氏前生是某寺和尚所养的长生鼠,高秀才前生为一书生,寄居寺中,攻读诗书,曾毙此长生鼠,所以现在结为夫妇,以报前生之仇,非死不休,若能念普门品,自可解冤释结云。岳母因以此告诉女婿和他的父母,劝令他们共同发心,常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后来有一次,忽然来了一位占卦算命的老和尚,乡人争往求问,樊氏听说,亦去占卦。谁知这位老和尚,对樊氏说:“莫要嗔,莫要嗔,前生亦非假,今事亦非真,咄!鼠子缩头去,勿使猫儿寻。”同时用一杯水喷在她面上,左右的人看见了这情形,不禁替这老和尚捏了一把冷汗;因为大家都知道,樊氏平常为人,凶狠泼辣,谁都不敢开罪她。现在这老和尚竟不知情,不但斥责她,并且把一杯水喷到她的面上,岂不是撞下大祸吗?岂料事情竟然出乎众人意料之外,樊氏不特不发脾气,反而顿有所悟,于是脾气全改,力革前非,成为贤妇孝媳,前后判若两人。可见观世音菩萨的威德神力,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有人骂你打你都能忍才是入道(宣化上人讲述)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嗔,是嗔恨。恚就是生怒气、发脾气。这都是烦恼障道的因缘,所以必须要有对治的方法。对治嗔恚的方法是甚么呢?就是要用“忍辱”。以忍辱度嗔恚,你若是不能忍辱,就是嗔恚;你若是能忍辱,嗔恚就没有了。这是对治嗔恚的烦恼障,用忍辱来治它。
  佛说,“汝等比丘”:你们这些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若有人来”:假使有这样一个人来,来到这儿干甚么呢?“节节支解”:他想要把你四肢都给断了,令你节节支解。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做忍辱仙人,歌利王来割截他的身体,就是把他手脚节节支解,忍辱仙人还是不嗔恨。但歌利王不相信,忍辱仙人说:“我若是没有嗔恨心,我的手脚还会再重新长出来,恢复如故。”说完这话,果然这手脚也不需要请接骨的医生,也不需要像现在的医生用针把它缝上,甚么也都不需要,这手脚又都完好如初,又都长好了。于是乎,歌利王心服口服,佩服这位忍辱仙人是真正行忍辱。由于这个缘故,忍辱仙人又发愿说:“你虽然割截我的四肢,对我这么不好,但若是我成佛的时候,我就要先度你开悟,先得道。”所以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先到鹿野苑去度五比丘。五比丘头一个就是憍陈如,这憍陈如尊者在往昔就是歌利王,他割截过释迦牟尼佛的身体。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道的时候,为甚么能够忍辱而不生嗔恨心?就因为他没有我执了。没有我的执著,所以他被割截身体时,就有如割截虚空一样。他与虚空法界同体,因此割而未割,别人割截他的身体就像没有割一样,也好像是割到虚空里一样,因为这种关系,所以他不生嗔恨。不生嗔恨的时候,就是“当自摄心”:那时候他能将他这个心摄持住,不动念,有一种如如不动的定力,了了常明的智慧,这就是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他不令心里生出嗔恨来。“亦当护口”:不单要摄心,而且要护口,护持口业,不犯绮语、妄言、恶口、两舌这种的罪业。“勿出恶言”:因为他护持自己的口业,所以也就不出恶言,不会用恶劣的言词来骂詈这个割截他的人。
  “若纵恚心”:假使你不摄心,放纵你这个嗔恚的心,“则自妨道”:这样就对修道有所妨碍了。退“失功德利”:把你所做的功德都退失去了,所谓:“千日打柴一火焚”,你做了一千天的功德,但发一次脾气,就把这些功德都烧没有了。所谓:“星星之火,烧去功德之林。”因为这个,所以不可以发脾气。“忍之为德,持戒苦行”:能有忍辱这种的德行,这种的功德,比起持戒的苦行功德“所不能及”:你能忍辱,能持戒、修苦行,这种的功德,没有甚么功德可以能比得了的。“能行忍者”:你能修行这个“忍”,忍人所不能忍,让人所不能让,吃人所不能吃,受人所不能受,行人所不能行,做人所不能做,你能这样子,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大英雄、大豪杰、大圣人、大贤人,一个伟大的大丈夫。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假设这个修行人,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人家骂你,或者打你,这种恶骂之毒。“如饮甘露”:骂你,应该当作在听唱歌的;打你,自己应该想这是撞到门框上。他骂你、打你,就好像喝蜜糖水那么甜。“不名入道”:若是不能这样子的话,那你就是没有得道,没有真正进入道的门径。“智慧人也”:“观恶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怨亲,何表无生慈忍力?”所以,有人骂你、打你,你都能忍,那就是入道了,那就是有真正的智慧,与一般的人不同了。“所以者何”:为甚么要这样子愚痴呢?“嗔恚之害”:你若知道嗔恚对人的害处,“则破诸善法”:你有嗔恚就会把一切的善法都障碍住,修行也不得利益了,越修越退步。为什么你越修越退步呢?就因为你有嗔恚心。“坏好名闻”:你有了嗔恚,脾气大,譬如你做一个法师,若是有很大脾气,人家一提起来:“得了!那个法师没有旁的本事,只有脾气,那是他的本事。”这样一说,你说这多倒架子?所以你们每一个人,不要各处宣传说:“我的师父脾气真大,和我们一个样子。”不要这么宣传,这么宣传,那正是倒师父的架子。人家一听,会说你的师父一定不是一个善知识,一定是个恶知识。你看—坏好名闻,甚么名誉都没有了。“今世后世,人不喜见”:一般的人,不但今生不愿意看见一个发脾气的出家人,就是等到来生,人家也不愿意见。说:“好了!我们来生也不要遇在一起,不要拜这么个有脾气的师父。”啊!这真是恶知识。不要这样子。人不喜见,你看!人都不欢喜见你了。“当知嗔心”:你应该知道嗔恨心,“甚于猛火”:这比猛火还厉害。“常当防护”:应该常常防护这个嗔恨心。“无令得入”:不要令嗔恨心常常在自己的心里边。“劫功德贼”:打劫功德的这种贼,就是嗔恚。“无过嗔恚”:没有再比这嗔恚的贼更厉害的了。
  “白衣受欲”:白衣,就是在家人,“非行道人”:他不是个修行人,“无法自制”:没有方法自己控制自己的嗔恨。“嗔犹可恕”:那么在家人脾气大一点,自己管不了自己,这个嗔犹可恕,还可原谅的。而“出家行道”:出家修道的人,应为“无欲之人”:应该是小欲知足的人啊!“而怀嗔恚”:可是再有这个嗔恚,放不下,不能忍辱。“甚不可也”,这是很不对的一件事情。譬如甚么呢?“譬如清冷”的“云中”,“霹雳起火”:打一个霹雳,就有闪电的火光。“非所应也”:在这下大雨,狂风暴雨的时候,打雷这是正常的;但在清冷的云中不可以有霹雳,起大火,这是不对的。所以若是不修行,你有脾气不要紧的;但你若是个修道的人,为甚么还要有那么大的脾气呢?还要那么放不下呢?这是不对的。
 
宽严法师 开示

忍辱不嗔,说来虽很容易,行来实在太难,非有高度修养的人,怎能谈到忍辱?《成实论》说:“恶口骂辱小人不堪,如石雨鸟;恶口骂詈大人堪受,如华雨象。”《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由此可见,能忍者是有修养的君子,不忍者是属暴躁的小人。一般小人之辈,稍微遇到不如意事,就会暴跳如雷似的,大发脾气.不能抑制自己非理性的冲动!可是我确相信,不管怎样的人,当他正在发火的时候,虽不自觉自己的非是,但待激动的情绪宁静下来,必会自觉这种起于内发于外的身心活动是不合于情理的,病就病在外界的环境逼来,不知如何应付,不知怎样控制自己!因此,现在我想从生忍、法忍的两方面,略为一说对治嗔怒的方法。 
  甲、生忍:怎样对众生界行忍,分为五点说明如下: 
  一、如现在有人来侮辱、谩骂、批评、打击我们,那你就得先想一想,看看来者究竟是怎样的一类人物。如果他是小人,因小人的行动而使自己大动肝火,现出与他一样的行为,则自己岂不是也成小人了吗?如是正人君子,对我有所非议,我们就须切实反省,省察自己是否有他所说的过失?反省后,若发觉自己确有毛病,应当改过自新,好好做人;假使发觉自己并没有过错,也可藉此为增上缘,提高自己的警觉。这么一想,不问自己有过无过,对他生起感激之情都来不及,哪里谈得上什么嗔恚!为什么?因他是善意不是恶意啊! 
  二、当一个气势汹汹对我欲加迫害的人到来,你先不要予打击者以打击,而应以冷静的头脑分析一下,看看他是有意抑或不由自主而如此的?如果因为其本身有烦恼,受烦恼的支使,始对我作出不利的行为,那我为什么要嗔怪他呢?不但不应对他起慎心,而且要怜愍他的遭遇,因为他也在受着烦恼的困惑,随烦恼所转不得自由。月称论师说:“此非有情过,此是烦恼咎;智者善观已,不嗔诸有情。”为烦恼所操纵的人们,有时受猛利烦恼所激动,对自最极爱惜的生命,尚且予以无情的摧毁,何况对于他人?如是思惟,什么忿怒都化为乌有!假使是受到别人的教唆,或由外在条件的影响,逼他不得不如此,那他本身丝毫都做不得主,我们恼恨他又有什么用呢? 
  三、大凡恼乱人、侮辱人者,主要不出二因:一是由于本性如此,二是由于客观使然。我们应当观察:对我不利者来,是缘于什么原因,如他本性如此,如像火烧一般的性质,你对他起嗔心又有何益?如不是本性如此,而是由于客观使然,那就更不必起嗔心,好比晴朗的虚空,忽被一处飞扬起来的尘烟所遮蔽,转瞬即可消散,又何必那样认真?不明此种道理,对本性的如此生嗔,就如对火性能烧生嗔一样;对客观的使然动怒,就如对尘烟蔽晴空发火一样,不但毫无意义,简直愚痴透顶,成为我佛所说的可怜悯者!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个可怜悯者呢?不愿做可怜悯者,请从“不嗔”做起! 
  四、为人受他侮辱,或遭打骂加害。内心必感痛苦,其时就当观察,我所受的这苦,是由怎样来的?真的由他所给我的吗?他为什么给我这样的苦吃?难道没有别的原因吗?这样一步步地推究下去,那将会发现,一切的痛苦原不是外来的,而是自己招的,因为,自身过去曾经做过很多不如法的事,于中不免有伤他人的动作,种如是因,得如是果,怪人做什么?唯有自贵而已!人能有自觉,哪里还会憎恨于他?所以对于现前不如意的环境、我们应当勇于自承,一个人如不能承认自己的过失,而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嗔此怪彼,那无异显示他的没有骨气!西藏有位大德说:人们对于现实苦痛,如认不是自己招致,这实是显示自己全无法器,也就是这个意思。 
  五、还有一个最好对治嗔心的办法,就是对来害者以另一眼光去看待他。人类生存天地间,是相互的关系网,谁也不能离开谁而独存,因而我们的一切生活资具都是从无限关系中得来的,诸有供给我们有关生活资料的人们,没有一个对于我们没有恩德,偶因一点小事触犯到自己,我何忍对我有恩者予以痛斥?再想一想:当前打骂我者,安知不是我的过去父母?父母为了养育我、吃尽无穷的辛苦,那固不用说,而且也造了罪恶,自也必然的,昊天罔极的恩德我丝毫没有报答,现在岂可恩将仇报地对这大动嗔心?进一步的从佛法去想,在不息演化过程中的有情,自己也好,他人也好,都是刹那刹那生灭着的,有哪个能来损害?又有哪个被他损害?既无能害与被害,空发一阵脾气,哪有什么意思?人们真能想到这点,天大的事也没事了! 
  乙、法忍:怎样对自然界行忍,也分五点作说明。自然界能促使我们生起嗔心的,如风、霜、雨、雪、冰、雹、奇冷、奇热等皆是。虽有五种方法行忍,但都基于观苦而来,以忍苦为工夫,这是很要紧的。我们试看:生活在安定舒适的环境中的人们,性情总比较平和些,感情不容易冲动,因而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和平之气;可是在苦难的时代,那就大大不同了,由于环境的不安定,生活不如意,平时性情本来很温和的,到了这时也就突变了,动不动因了些微小事而大闹其情绪,于是人世间就充满乖戾之气!其实,闹情绪有什么用呢?能解决问题吗?最理想的办法,无过于对干现实环境的改善,没有发生的痛苦,设法使之不生;已经发生的苦痛,咬紧牙关忍受,不然,那将在原有的苦上,由于妄自分别,更增一层心苦,岂不自寻烦恼吗?所以对于到来的苦痛予以安然忍受,实为切要!现将五种行忍的方法,简单地说明如下: 
  (一)平日我们就这样平常地生活下去,很难发觉苦的,不知苦,必将满意地耽著现实的境遇,不知上进解脱,亦无宗教的需求,只糊里糊涂地过日子,空过一生而已。如自然界常常有些苦痛袭击你,使你自觉到这世间不美满的地方,那你追求解脱之心就将油然而生了。这么说来,苦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要对它生嗔?如是思惟,苦不仅不是可厌的,而且是极大功德。 
  (二)一个人在安乐的环境中住久了,身心轻快,事事如意,不知人世间有何苦痛,则骄慢心就易滋生起来。如今若为自然界的种种苦痛之所包围,使其切实地体念到生命是危脆的,世间是苦难的,有什么值得我的自恃?更有什么可以骄傲的?真的,多受磨难的人们,只自觉其苦恼,绝对不会妄自尊大的,以为自己如何了不起。可见苦能折服人们自骄自慢的高狂心! 
  (三)上面说过,苦痛的袭来不是无因的,自然界之所以加苦于我,必有它的原因在。探求苦的来因,不是现生创造的,就是宿世的累积,现当对它生起极大的惭愧,哪可能生起嗔怒的心理?惭愧是道德的意向,是促进道德的动力,是生命界的一大功德;而苦为惭愧的增上缘,对苦生嗔,岂不就是对惭愧动怒?对惭愧动怒,岂不就是嗔恨功德?一个人连功德都嗔恨,那还有什么可说? 
  (四)为人就怕不知苦,如知大自然界到处充满苦痛,必然就要设法避免,而另求所谓安乐之道。但说起安乐,也并不是苟得的,欲得快乐之果,必须广行善因,由是促进我们生命的向上,提高我们的人格,增进我们的道德;如是之苦,成为我们行善动因,哪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要厌弃它?所以外在的苦痛来袭,要知善于利用它,使它有利于自己。不可妄为咒诅它,增加自己的苦痛! 
  (五)当自然界给予我们苦痛时,你不仅要想到苦痛的前因后果,更要想到许许多多的人还在受着苦痛的煎熬、刺激而大动嗔心,不知如何从苦痛中自拔,由是激发起自己的大悲心,发心要去救度他们。这样,自然界所给予我们的痛苦,不就是成就了我们度生的功德了吗?试想想看:从自苦推究到他苦,并进而要求拔除他苦,苦有什么负于我们,我们要对它生嗔火?不能忍苦而动怒,无异是自找苦吃! 
  生存在这世间,所有的苦痛都是从人世间与自然界来的,我们如能依照上面所说应付人际和自然的方法去观察,必能使你不起嗔心而达到忍辱的目的。嗔恨不管对人对物,都是由于缺乏慈悲心,假定有了慈悲心,不论是什么样的众生侮辱或自然界的刺激,都将无法引发嗔心。佛教的古德曾经这样说: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骂老拙,老拙都说好!” 
  一个人到了这样的境界,还有什么嗔恨勃发?但这不是都要人做奴隶,也不是吐面自干的作风,更不是打了右脸送上左脸,而是出发于悲心。《解深密经》说:“我人行忍,特别是菩萨行忍,不是由于他人势力的强大,自己敌不过他,恐怕他,怖畏他才行忍辱的,也不是由于自己有染爱心,贪图他人什么,希求他人什么,他人给予我的凌辱我才忍辱的,而实在是为了利益有情,见到众生本性是苦,不忍在本性是苦的诸有情上更加其苦,这才实行忍辱的。”把忍辱当作懦弱的表示,那是绝大的错误! 
  现在的世界到处是争斗,争斗的本源在嗔恚,吾人如不能克制嗔恚,世界的战乱将无宁日,想到这里,真是不寒而栗!我们当然希望每个人都能控制自己,不要让嗔毒无限制地蔓延开去,但我尤望我们学佛者,先从本身做起,以给苦痛的众生做做榜样!
 
 
更多>同类基础

推荐图文
推荐基础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本站优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