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珠  法会  佛教  生活  佛教文化  佛事  文化  佛像  阿难  菩萨 

屠人妇和小沙弥——我们应该学谁?

   日期:2015-04-24    
屠人妇和小沙弥——我们应该学谁?

 

<> 有同修曾提到这样一个故事,大意是:以前有一屠夫杀猪为生,他的妻子学佛,天天念阿弥陀佛,可是屠夫偏偏为难他的妻子,有一天硬逼要妻子拿着屠刀亲手杀猪,妻子只好念着念阿隬陀佛而杀猪,并想着望你们往生西方净土,这位妻子临终前,深为她自已的恶行忧恼而忏悔,却见一群天女来迎,告诉她:“勿忧!我们是您亲手杀死的猪,得到您念佛和发愿相助,今以往生西方净土,特来迎接您!”http://www.bskk.com/dispbbs.asp?boardid=1&replyid=26236&id=2984&page=1&skin=0&Star=2

 

<> 这个故事现在经常被一些人乃至佛门同修引用来作为杀生的借口,认为类似上面这位屠人妇这样被客观环境或外力所迫杀生没有关系,念念佛号就可以超度被杀的众生往生净土,坏事就变成了利益众生的好事。这当然是荒谬的,也是违背佛教基本常识的,可以肯定是一个虚假的事例,抱有这种错误见解的危害是巨大的,会误导许多立场不坚定的人走入随顺染缘轻易破戒的误区,故在此不得不略述其非。

 

佛门之中,宁舍身命不舍戒律,稍有违缘所迫,即舍杀生根本重戒,此破戒之罪非痛彻忏悔不能免恶道之报,若认为被迫杀生没关系,杀生后只需念几句佛号即变成功德、可以超度所杀众生往生,这是一个非常糊涂的见解,且莫说杀死众生度往西方之事这位屠夫之妻不能、四众弟子不能,就是释迦如来及西方教主阿弥陀佛也不能:与四十八愿不相应故、佛不能改众生定业故。否则释迦如来见一切众生杀死后念佛即可令之解脱生死轮回,岂不省事?何苦舍近求远、舍易从难说法度化?“杀度”之说虽非无有,但也只有法身大士堪为,但看今人有哪位可以有吃死吐活的本事?且凭借他力超度最多只能得生人天之福报,欲全凭之解脱生死则无从谈起,昔日梁武帝集全国持戒清净之高僧诵经念佛拜忏之力(总比这位屠人妇念佛超度的力量要强吧),尚只可超度帝后升天,何况他人。在被杀的动物面前诵持佛号可以使之不落恶道,最多可至天道,要想只凭这种外力使被杀动物解脱生死轮回往生净土,则是根本不可能的,更弥补不了杀生破戒本身的重罪。

对于在外界环境逼迫之下到底是随顺违缘破戒还是宁舍身命不舍戒律,佛告诉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僧祇律》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印度波罗奈国有二个和尚,大家约好一起到舍卫国去朝拜释迦牟尼佛。路途很远,天气甚热,二个比丘一老一少在途中走了多天,口渴难受,到处都找不到水吃,前行不久,突然发现前面不远地方有一口水井,心中感到安慰,松了一口气。二位和尚都走到井边,看到井里有水生大欢喜,年少和尚见水就畅饮一顿,吃得很饱,他暗里想到:我吃了水,不但解渴,更能延长寿命,不至渴死途中,可以去见佛。老的和尚他看到水,心里记得佛陀曾经说过:“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的教导。认为虽是井水,水里一定有八万四千虫。虫虽是微细动物亦有生命,我们吃有虫的不净水也是杀生。老和尚他就遵守佛戒,宁可渴死,坚决不吃未经处理的不净水(注1)年少和尚对年老和尚说:你为什么不吃水?汝渴死在此不得到舍卫国去见佛呵!老和尚下定决心不吃水,不久就因渴极而死了。他死了以后,由于精进修行,严持杀戒,以持戒功德,即生第二层忉利天上,得有神通。当夜就先到舍卫国朝见佛陀,听佛开示法要,当下得到法眼清净,证阿罗汉果。而少年和尚不持杀戒,吃水以后,过了二天来到佛所,礼拜请法。佛问:是一个人来,还是有其他人同来。少年和尚以感叹心情把老和尚不肯饮水而渴死途中之事禀陈于佛。自以为是,不知惭愧。佛说:你是一个愚痴之人不持戒法,你说见我,实是不能见我。佛又将老比丘昨夜已先来见我闻法得道之事说了一番,这位年少比丘生大惭愧,深自懊恼,破佛杀戒,无地自容。由是发奋图强,更加勇猛精进,持佛戒法。通过这个故事,使我们佛教弟子深深体会到持戒犯戒二种思想和行为,得到二种不同的果报,望自三思,是为至要。所以佛说:“若有比丘,于海彼岸,能不放逸,精进不懈,敛摄诸根,虽去我远,我常见彼,彼常近我”。

上面这个故事的两位僧人,一个为了见佛被客观环境所迫破戒饮用了不净水,虽然延续了生命见了佛却遭到了佛的呵斥,另一个宁舍身命不舍戒律,虽然舍命却最终更快地见佛闻法证了圣果,受到了佛的赞叹。这个故事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佛陀对于两种行为的鲜明态度 ,为我们指出了宁舍身命不舍戒律的努力方向。说到这里,不禁又令人想起了《贤愚经》中那个为了不破戒体宁可舍命的小沙弥:

待续

接上帖 接上帖《贤愚经》沙弥守戒自杀品第二十三(丹本此品在第七卷为三十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安陀国。尔时世尊。殷勤赞叹持戒之人。护持禁戒。宁舍身命。终不毁犯。何以故。戒为入道之初基。尽漏之妙趣。涅槃安乐之平途。若持净戒。计其功德。无量无边。譬如大海无量无边。戒亦如是。犹如大海多有阿修罗鼋龟水性摩竭鱼等大众生居。戒海亦尔。多有三乘大众生居。譬如大海多诸金银琉璃等宝。戒海亦尔。多出善法。有四非常三十七品诸禅三昧如是等宝。犹如大海。金刚为底。金刚山围。四江大河。流注其中。不增不减。戒海亦尔。毗尼为底。阿毗昙山。以为围绕。四阿含河。流注入中。湛然常尔。不增不减。何以故。注入不增不减。下阿鼻火。上冲大海。海水消涸。以故不增。常流入故。以故不减。佛法戒海。不放逸故不增。具功德故不减。是故当知。能持戒者。其德甚多。佛涅槃后。安陀国土。尔时有一乞食比丘乐独静处。威仪具足。乞食比丘。佛所赞叹。非住众者。何以故。乞食比丘。少欲知足。不储畜积聚。次第乞食。随敷露坐。一食三衣。如是等事。可尊可尚。在僧比丘。多欲无厌。贮聚储畜。贪求吝惜。嫉妒爱着。以故不能得大名闻。彼乞食比丘。德行淳备。具沙门果。六通三明。住八解脱。威仪庠序。名闻流布。尔时安陀国。有优婆塞。敬信三宝。受持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布施修德。名遍国邑。即请是乞食比丘。终身供养。供养之福。随因受报。若请众僧。就舍供养。则妨废行道。道路寒暑劳苦。后受报时。要劳思虑。出行求逐。乃能得之。若就往奉供养。后受福报时。便坐受自然。是优婆塞。信心淳厚。办具种种色香美食。遣人往送。日日如是。沙门四种好恶难明。如庵罗果生熟难知。或有比丘。威仪庠序。徐行谛视。而内具足贪欲恚痴破戒非法。如庵罗果外熟内生。或有比丘。外行粗疏。不顺仪式。而内具足沙门德行禅定智慧。如庵罗果内熟外生。或有比丘。威仪粗穬。破戒造恶。内亦具有贪欲恚痴悭贪嫉妒。如庵罗果内外俱生。或有比丘。威仪庠审。持戒自守。而内具足沙门德行戒定慧解。如庵罗果内外俱熟。彼乞食比丘。内外具足。亦复如是。德行满故。人所宗敬。尔时国中。有一长者。信敬三宝。有一男儿。心自思惟。欲令出家。当求善师而付托之。所以尔者。近善知识则增善法。近恶知识便起恶法。譬如风性虽空由栴檀林若瞻卜林吹香而来。风有妙香。若经粪秽臭尸而来。其风便臭。又如净衣置之香箧。出衣衣香。若置臭处。衣亦随臭。亲近善友则善日隆。亲附恶友则恶增长。是故我今。当以此儿与此尊者令其出家。念已即往。白比丘言。我此一子。今使出家。唯愿大德。哀纳济度。若不能受。当将还家。尔时比丘。以道眼观。此人出家。能持净戒。增长佛法。即便受之。度为沙弥。时优婆塞。有一亲善居士。请优婆塞及其妻子合家奴婢。明日客会。时优婆塞。晨朝念言。今当就会。谁后守舍。我若强力。课留一人。所应得分。我则负他。若有自能开意住者。我于会还。当别投报。优婆塞女。即白父言。唯愿父母。从诸僮使。但行应请。我堪后守。其父喜曰。甚善甚善。今汝住守。与我汝母。正等无异。于家损益。心无疑虑。于是合家。悉往受请。女便牢闭门户。独住家内。时优婆塞。是日匆匆。忘不送食。尔时尊者心自念言。日时向晚。俗人多事。或能忘不送食。我今宁可遣人迎不。即告沙弥。汝往取食。善摄威仪。如佛所说。入村乞食。莫生贪着。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汝今亦尔。至家取食。收摄根门。莫贪色声香味触也。若持禁戒。必能取道。如提婆达多。虽多诵经。以造恶毁戒。堕阿鼻狱。如瞿迦利。诽谤破戒。亦入地狱。周利槃特。虽诵一偈。以持戒故。得阿罗汉。又戒即为入涅槃门。受快乐因。譬如婆罗门法。若设长斋。三月四月。请诸高明持戒梵行诸婆罗门。以简择请。不得普故。仇留为封印请者惋。一婆罗门。虽复高经。性不清廉。贪蜜甜故。舐封都尽。明日至会所。呈封乃入次。是梵志。无印欲入。典事语言。汝有封不答言我有以甜故舐尽。语言。汝今如是已足便不得前。复贪小甜。失四月中甘香美味。及竟达嚫种种珍宝。汝今如是。莫贪小事破净戒印。失人天中五欲美味及诸无漏三十七品涅槃安乐无量法宝。汝莫毁破三世佛戒。污染三宝父母师长。沙弥受教。礼足而去。往到其家。打门作声。女问是谁。答言沙弥。为师迎食。女心欢喜。我愿遂矣。即与开门。是女端正。容貌殊妙。年始十六。淫欲火烧。于沙弥前。作诸妖媚。摇肩顾影。深现欲相。沙弥见已念言。此女为有风病癫狂病羊痫病耶。是女将无欲结所使欲娆毁我清净行耶。坚摄威仪。颜色不变。时女即便五体投地。白沙弥言。我常愿者。今已时至。我恒于汝。欲有所陈。未得静便。想汝于我。亦常有心。当与我愿。我此舍中。多有珍宝金银仓库。如毗沙门天宫宝藏。而无有主。汝可屈意为此舍主。我为汝妇。供给使令。必莫见违。满我所愿。沙弥心念。我有何罪。遇此恶缘。我今宁当舍此身命。不可毁破三世诸佛所制禁戒。昔日比丘。至淫女家。宁投火坑。不犯于淫。又诸比丘。贼所劫夺。以草系缚。风吹日曝。诸虫唼食。以护戒故。不绝草去。如鹅吞珠。比丘虽见。以持戒故。极苦不说。如海船坏。下座比丘。以守戒故。授板上座。没海而死。如是诸人。独佛弟子。能持禁戒。我非弟子。不能持耶。如来世尊。独为彼师。非我师耶。如瞻卜华并胡麻压油。瞻卜香。若合臭花油亦随臭。我今已得遇善知识。云何今日。当造恶法。宁舍身命。终不破戒污佛法僧父母师长。又复思惟。我若逃突。女欲心盛。舍于惭愧。走外牵捉。及诽谤我。街陌人见。不离污辱。我今定当于此舍命方便语言。牢闭门户。我入一房。作所应作。尔乃相就。女即闭门。沙弥入房。关橝门户。得一剃刀。心甚欢喜。脱身衣服。罪于架上。合掌跪向拘尸那城佛涅槃处。自立誓愿。我今不舍佛法众僧。不舍和上阿阇梨。亦不舍戒。正为持戒。舍此身命。愿所往生。出家学道。净修梵行。尽漏成道。即刎颈死。血流滂沛。污染身体。时女怪迟。趣门看之。见户不开。唤无应声。方便开户。见其已死。失本容色。欲心寻息。惭结懊恼。自搣头发。爪裂面目。宛转灰土之中。悲呺泣泪。迷闷断绝。其父会还。打门唤女。女默不应。父怪其静。使人踰入开门视之。见女如是。即问女言。汝何以尔。有人侵汝污辱汝耶。女默不答。心自思惟。我今若以实对。甚可惭愧。若言沙弥毁辱我者。则谤良善。当堕地狱受罪无极。不应欺诳。即以实答。我此独守。沙弥来至。为师索食。我欲心盛。求娆沙弥。冀从我心。而彼守戒。心不改易。方便入房。自舍身命。以我秽形。欲坏净器。罪衅若斯。故我不乐。父闻女言。心无惊惧。何以故。知结使法尔故。即告女言。一切诸法。皆悉无常。汝莫忧惧。即入房内。见沙弥身。血皆污赤。如栴檀机。即前作礼。赞言善哉。护持佛戒。能舍身命。时彼国法。若有沙门白衣舍死。当罚金钱一千入官。时优婆塞。以一千金钱置铜盘上。载至王宫。白言大王。我有罚讁。应入于王。愿当受之。王答之言。汝于我国。敬信三宝。忠正守道。言行无违。唯汝一人。当有何过而输罚耶。时优婆塞。具陈上缘。自毁其女。赞叹沙弥持戒功德。王闻情事。心惊悚然。笃信增隆。而告之言。沙弥护戒。自舍身命。汝无辜咎。那得有罚。但持还舍。吾今躬欲自至汝家供养沙弥。即击金鼓。宣令国人。前后导从。往至其家。王自入内。见沙弥身。赤如栴檀。前为作礼。赞其功德。以种种宝。庄严高车。载死沙弥。至平坦地。积众香木。阇毗供养。严饰是女。极世之殊。置高显处。普使一切时会皆见。语众人言。是女殊妙。容晖乃尔。未离欲者。谁无染心。而此沙弥。既未得道。以生死身。奉戒舍命。甚奇希有。王即遣人。命请其师。广为大众。说微妙法。时会一切。见闻是事。有求出家持净戒者。有发无上菩提心者。莫不欢喜。顶戴奉行。 在这个故事里,这位小沙弥虽然遇到了违缘所迫,却为了坚守戒律宁可舍弃生命,为我们末法时期的四众弟子作出了表率。 我们现在这个浊恶的世界里也有许多让我们被迫破戒作恶的违缘,许多情况并不需要我们一定要舍命才能守戒,只是需要依照佛法努力改变一下自己的行为和观念而已,各位同修,我们到底是学那个屠人妇还是学这位小沙弥,您想好了吗? (注1)这里两位比丘的故事涉及佛教里有关饮用不净水的戒律问题。 因为“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出于佛教中对一切众生慈悲的理念,佛教戒律里不管出家戒还是在家戒,都有不得饮用不净水(即有虫水)的戒律。对于比丘戒,我们这些在家众暂不去论,这里只谈在家戒律:   优婆塞戒经里的在家菩萨戒的二十八轻戒有“饮虫水戒”:“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疑水中有虫故便饮之,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佛说优婆塞五戒相经》中把该戒列入了杀戒,并这样解释其戒相:若优婆塞用有虫水,及草木中杀虫,皆犯罪;若有虫,无虫想用,亦犯,若无虫虫想,用者亦犯。 那么大自然中的水都是不净水,四众弟子怎么办呢?还能喝水吗?——不用担心,佛是一切智者,自然有相应的方法:佛告诉四众弟子饮水时,应先以粗沙过滤,后以细沙过滤,再以专用的滤水囊过滤(佷象现代的净水流程,令人感慨几千年前佛的智慧),并用净水咒超度剩余之微细之虫(净水咒:唵 口縛悉波囉摩尼莎訶),佛还嘱咐有神通弟子饮净水时亦不得以天眼观水,此皆为对治有虫之不净水。当然,现代城市人口饮用的是自来水,大部分人也没有天眼,看不到八万四千虫,一般不涉及该戒律,不过要是四众弟子在野外的水源饮水,就要注意了,一定要自备滤水囊之类过滤器具。
 
 
更多>同类基础

推荐图文
推荐基础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本站优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