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珠  法会  佛教  生活  佛教文化  佛事  文化  阿难  佛像  菩萨 

长阿含经学习笔记

   日期:2015-04-28    
<>前言

<> <> 长阿含经,为北传四阿含之一,乃是编辑阿含经典中篇幅较长者而成,由后秦 佛陀耶舍法师 竺佛念法师 翻译。全经分四分四诵,22卷,共收30部经。此经梵本属法藏部,原本失传。近代曾在中亚发现梵本残片。历代别出异译之单品约24种、58卷左右。各经出自何派传本,已无可稽考。

北传汉译《长阿含经》(收录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一册,经号1)与南传《长部经典》大体相应。《长部经典》共收34种经。其中有四经汉译全缺;而《三十二相经》、《念处经》汉译收在《中阿含经》中;但南传《长部经典》没有《增一经》、《三聚经》和《世纪经》三经。一般认为,北传倾向于把内容相近的经文排在一起,而南传的排列则更多地保留了经文形成先后的原来面貌。

汉译《长阿含》是言行录的体裁,以对话的形式记载现实中的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弟子们的活动。通过此经我们可以体验世尊现实的人格。另外本经也记载了释迦牟尼佛破斥各种学派的过程,其中独特的辩论术和卓越的智慧,非常值得学习。

No. 1

长阿含经序

长安释僧肇述

这篇序是长安的释僧肇法师做的。

夫宗极绝于称谓。贤圣以之冲默。玄旨非言不传。释迦所以致教。是以如来出世。大教有三。约身口。则防之以禁律。明善恶。则导之以契经。演幽微。则辨之以法相。然则三藏之作也。本于殊应。会之有宗。则异途同趣矣。

至理是没有办法述说的,所以道德才智极高的人都表现得淡泊沉静。不用言语则无法传授深奥的义理,所以释迦世尊才会施行佛法教育,这也是如来出现在世间的目的。以要言之,佛教共有三个方面(三藏):一,约束行为和语言的禁戒性的律条。二,导人明辨是非善恶的经典。三,辨别推演隐微事物的法相。虽然三藏的起源作用不一样,但其目的都是相同的。

禁律。律藏也。四分十诵。法相。阿毗昙藏也。四分五诵。契经。四阿含藏也。增一阿含四分八诵。中阿含四分五诵。杂阿含四分十诵。此长阿含四分四诵。合三十经以为一部。

禁戒性的律条,就是律藏,一共有四分十诵。法相,就是论藏,共有四分五诵。经典,既是四阿含。其中增一阿含经有四分八诵、中阿含经有四分五诵、杂阿含经有四分十诵;而这部长阿含经有四分四诵,收录了30部经典。

阿含。秦言法归。法归者。盖是万善之渊府。总持之林苑。其为典也。渊博弘富。韫而弥广。明宣祸福贤愚之迹。剖判真伪异齐之原。历记古今成败之数。墟域二仪品物之伦。道无不由。法无不在。譬彼巨海。百川所归。故以法归为名。

阿含,翻译成汉语就是法归。为什么称做法归呢?因为它(阿含)是万种善行聚集的地方、是总持的园林。这部经典(四阿含),精深广博,内容丰富,明白的宣示祸福贤愚的道理,辨别判断真伪异同之源,记述了古今成败的底细,就好像是万物中的日月一样;是不能不用的规律,是无所不在的法;就好像那大海是百川的源头一样,所以名为法归。

开析修途。所记长远。故以长为目。

长阿含经因为篇幅较长,所以就以长字为题目。

翫兹典者。长迷顿晓。邪正难辨。显如昼夜。报应冥昧。照若影响。劫数虽辽。近犹朝夕。六合虽旷。现若目前。斯可谓朗大明于幽室。惠五目于众瞽。不窥户牖。而智无不周矣。

钻研这部经典(长阿含经)的人,就有如在长夜里的迷惑中顿然醒悟一般;对于难以辨别的邪正,也能像辨别白天与黑夜一样的清楚明了;对于幽暗的因果关系,能够如同听到声响般的明明白白知道;遥远的劫数,也变得如同早晚般靠近;广阔的宇宙,就有如在眼前。这可以说是如明亮的阳光照入暗室;给予盲人眼睛一般;智慧圆满无碍。

大秦天王。涤除玄览。高韵独迈。恬智交养。道世俱济。每惧微言翳于殊俗。以右将军使者司隶校尉晋公姚爽。质直清柔。玄心超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上特留怀。每任以法事。以弘始十二年岁次上章阉茂。请罽宾三藏沙门佛陀耶舍出律藏一分四十五卷。十四年讫。十五年岁次昭阳赤奋若。出此长阿含讫。凉州沙门佛念为译。秦国道士道含笔受。时。集京夏名胜沙门。于第校定。恭承法言。敬受无差。蠲华崇朴。务存圣旨。余以嘉遇猥参听次。虽无翼善之功。而预亲承之末。故略记时事。以示来贤焉。

大秦的皇帝(后秦,此处应指符坚),能清除内心(的缺点);高雅独行;以安然培养智慧;于宗教世法都有成就。每每担心因为风俗不同而遮蔽了柬言。今右将军姚爽(称呼一大堆,省略了),品格良好, 对于佛法也有很深的了解(此处称赞的话也省略了);所以每每将以佛教有关的事务都委于他。在弘始十二年,迎请罽宾三藏沙门佛陀耶舍翻译律藏一分四十五卷;在弘始十四年完成。弘始十五年起,开始翻译这部长阿含,由凉州沙门佛念协助翻译,秦国(后秦)僧人道含记录。那时,集合整个京都的著名僧人协助校对、润文等事宜,以期不会违背了佛意(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僧人对翻译佛经是多么的慎重严肃,我们又怎可以凭一己之力会集佛经而自诩会集本高于原本佛经?)。我被优遇,所以才有机会参加此次的翻译工作;虽然没有辅助的功劳,但毕竟也是亲自参加了;所以略微记录此次的翻译盛事,好让后人知道。


<>佛说长阿含经卷第一

<> < justify? TEXT-ALIGN: 0pt; 0in MARGIN: inter-ideograph;>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一)第一分初

大本经第一

此经述说过去七佛的应化事迹。最初先列举七佛的族姓、弟子、环境等等,而后再详细说明毗婆尸佛的传记(应化的过程),并记明此乃诸佛之常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花林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我(阿难尊者)是这样听说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与两千五百名比丘一同住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里的花林窟。

时。诸比丘于乞食后集花林堂。各共议言。诸贤比丘。唯无上尊为最奇特。神通远达。威力弘大。乃知过去无数诸佛。入于涅盘。断诸结使。消灭戱论。又知彼佛劫数多少。名号.姓字。所生种族。其所饮食。寿命修短。所更苦乐。又知彼佛有如是戒。有如是法。有如是慧。有如是解。有如是住。云何。诸贤。如来为善别法性。知如是事。为诸天来语。乃知此事。

有一天,比丘乞食归来后,一起集在花林堂,互相议论说:诸位贤良的比丘众中,只有佛陀是最奇特的。他(佛陀)神通广大,能够知道过去无量无数的佛何时入涅盘、何时断除烦恼和停止无意义的议论。又能知道过去佛的教法住世时间长短、名号、族姓、饮食、寿命长短、所受苦乐事。也知道彼佛有这样的戒、这样的教法、这样的智慧、这样的见解、这样的安住。为什么呢,诸位?是因为如来善于辨别法性(此处应指宿命通)才知道这些事; 还是因为天人告诉如来,所以如来才知道这些事。

尔时。世尊在闲静处。天耳清净。闻诸比丘作如是议。即从座起。诣花林堂。就座而坐。

当时,世尊在闲静的地方以清静天耳闻得诸比丘的议论后;既从座位起来,走往花林堂,找了一处座位坐下。

尔时。世尊知而故问。谓。诸比丘。汝等集此。何所语议。时。诸比丘具以事答。

世尊虽已知道诸比丘在议论什么,但还是故意问说:诸位比丘,你们集聚在此,有什么议论呢?诸比丘既将如上的议论告诉世尊。


 
 
更多>同类基础

推荐图文
推荐基础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本站优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