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外和中国隐逸文化
——比尔.波特和《空谷幽兰》
《空谷幽兰》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的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他通过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亲身探访隐居在终南山等地的中国现代隐士,引出了中国隐逸文化及其传统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并将其与他正在采访的现状相对照,表达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向往,并写出了他所看到的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虽然是“寻隐之旅”,但本书的风格并不凝重,就是在描写被摧残的老树时,也要让读者同时看到老树残干上的嫩芽。本书的语言像白描一样优美,富有生机和感染力,字里行间透露着美国式的幽默,常常会令读者会心一笑。
比尔.波特,美国当代作家、翻译家和著名汉学家。他将中国古代大量的佛教典籍翻译成英文,在欧美引起了极大反响。他曾以“赤松”为笔名翻译出版了《寒山诗集》、《石屋山居诗集》和《菩提达摩禅法》等英文著作。从1972年起,他一直生活在台湾和香港,经常到内地旅行,并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文物的书籍和游记,这本书是最著名的译本,曾在欧美掀起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比尔.波特1972年去台湾后,在一个寺庙里生活了三年。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天亮前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一日三餐素食,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顶蚊帐,没有钞票。
三年后,他离开寺庙,隐居在一个山村里,开始着手翻译一些中国古代隐士的著作:寒山、拾得、丰干、石屋和菩提达摩。1989年,他找来朋友摄影师史蒂芬,两人一起踏上去往终南山的路途。
后来他写了这本《空谷幽兰》。在2001年,印了四千册。封面是路途中拍下的照片,作者拄着登山的拐杖,蓝布衬衣,摄影师戴斗笠,身上斜背包袋……他们似正经过灌木丛,背后是尖耸的山峰和浓雾。这一幅黑白照片,充满着活力与寂静互相探测的意味。
在书中有一幅照片,上面标明:通向贺老洞的铁链和铁梯。沿着华山正面陡峭的山崖,走过木板铺就的栈道,能抵达13世纪的道士贺元希雕凿的几个隐居处之一。长空栈道是这座山上最危险的地方。他在书里写。
我记得在20岁的时候去华山的时候走过条路。它异常逼近生命的真相,仿佛是生与死之间一条贯通的小径。但对那些修炼中的隐士来说,它仅仅就是一条通道。
书里采访了一些道教与佛教的代表性人物。年龄最大的已90多岁。他们大多常年在山上居住,过最简单的生活,自己种土豆,蔬菜,吃松针和花粉。遵循严格的戒律。戒律使修行成为可能。
随着这个美国男人足迹的深入和切身的交往,你会发现他所寻找到的隐士,并不是他理想中的那些人:在云中,在松下,在尘世外,靠着月光和芋头生活。所需的只是一些泥土,几把茅草,一块瓜田,数株茶树,一篱菊花,风雨晦暝之时的片刻小憩。
相反,他们或者承担孤独与贫寒,栖息在僻静无人抵达之处,或者在寺庙里忍受着游客喧嚣,琐碎杂务,或者疾病缠身,平静等待死亡降临。而唯一相同的是,他们拥有灵魂深处纯粹而坚定的一簇火焰,那就是坚持和相信自己的修行。
对于滚滚红尘中的城市人来说,若能保持自身修行的坚韧,遵循品德和良知,洁净恩慈,化成心里一朵清香简单的兰花,也自能留出一片清净。这也应是此书最为普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