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教文化  佛像  石刻艺术  智者大师  敦煌  佛教  佛教艺术  西魏  大足石刻  张望 

断疑生信 佛教与传统文化

   日期:2015-08-17    
 
◆问:在中国哲学儒家的人性论中,孟子持“性善论”,荀子持“性恶论”,请问,如何以佛学理论观照这种“人性论”?一些学者在阿赖耶识上探讨佛性论,我觉得这肯定不究竟,能否请在究竟意义上简单讲一下佛性论?佛性论与人性论的关系如何?
答:其实,儒家与佛教的思想,在某些意义上是相通的。比如,两家都认为有一种不可见的心性。
所谓“性”,有些学者比喻说:就像暗室中本来有物品,但没有灯来照的时候发现不了,而灯一照,就发现了。孟子、荀子讲“性”,深度不及佛教,或善或恶,形成两种观点;但在佛教看来,就究竟的本体而言,没有善、也没有恶,一切平等。
那该怎么融合这些观点呢?
首先讲本体。所谓本体,也就相当于万物的本源,在这个层面上,已经超离了善和恶。这一点在佛教中讲得最为究竟:世间的任何一个事物,山河大地、太阳月亮,黑与白、善与恶……这一切的一切,从本体而言都不存在,都远离戏论。
而在显现层面,佛教也讲人的本性为善。为什么呢?因为人人都有佛性,有佛性就可以成佛。关于佛性,《如来藏经》、《宝性论》里讲得特别清楚。学了以后你会知道,如果人性本恶,那无论你怎么努力向善的方面学修,终究还是会倒退。但历史上有成千上万的觉悟者,他们以自身所悟的智慧、所行的慈悲告诉我们:人的本性为善。
作为一切觉悟者的典范,释迦牟尼佛已经到达了善的最高境界;六祖等汉藏无数高僧大德,也都是最佳的追随者。所以,在显现层面,当心回归到本位时,便会如实显露它至善的光辉。禅宗讲明心见性,其实一见性,本具的善就自然流露出来了。
应该说,在这些道理上儒教比较欠缺。儒教中那些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轨范令人钦佩,但在理论上,他们缺乏对来世的探索,缺乏对本体空性的分析,这一点很容易看得出来。
因此,一个既懂儒教又懂佛教的人,在比较人性论、佛性论时,如果能对佛教的胜义空性和世俗显现作些深入研究,那对二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会豁然开悟的。
◆问:“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是相信命运的说法。那么怎样看待算命?
答:每个人都要有“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心态,有了这种心态,就不会产生无谓的烦恼。比如今天现场提问,如果大家能想“轮到我发言是幸运,轮不到是我的命”,就不容易生起烦恼。
算命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理论来自《周易》,在现实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现在的社会比较复杂,算命先生当中,有些真有本事,也有骗人敛财者。因此对于算命,我们既不能轻信,也不能一概否认,要用智慧去抉择。
在此也建议,对包括算命在内的传统文化,大家应该有所了解,要给自己定个计划,每年阅读几本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这样持之以恒,就会明白一些深奥的知识。
◆问:前不久听说马云跟李连杰办了一个太极禅文化公司,马云说太极可融合释道儒三家的思想精髓。成立这个太极禅,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觉得挺好,可让广大民众都来参与这个运动;有人觉得马云是事业做到了顶峰,现在想在思想界也独占鳌头。能不能对他们的行为作一个点评?
答:我在读书的时候,很喜欢太极拳,还专门弄了一个大沙袋,晚上在老师看不见的地方,跟一群同学拼命练。当时,是太极拳比较流行的时期。后来我了解到太极体现了人天合一,从理论上看,有其甚深的意义。不过在这方面,我也没有很深的研究。
其实每个宗教都有不同的窍诀,真正去行持的话,不管对社会、对自己的身体都会有利。只不过有些人没有完全领悟其精髓,而是以分别念进行揣测、编造,这样的话,有些教义就无法保持原汁原味了。
所以,我觉得若按照真正的理念或动作去推行,这应该很好。但具体怎么样,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分析。
◆问:佛教提倡监督自己的内心,与孔孟思想中的“反求诸己”,也就是反省自我,有什么区别呢?
答:儒家思想中的反省自我,并没有佛教分析得这么深入。
佛教提倡监督内心,除了断除自利之外,还包括对自我的剖析,胜义中怎样断掉我执,这些在《入中论》、《入行论•智慧品》中讲得很清楚。而孔孟思想,只强调了怎样在世间上做个善人,对仁义、报恩、孝顺等提得比较多,却没有像佛教一样,将万法抉择为空性,最后证悟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
◆问:有些人认为学了佛的人不需要学《弟子规》,因为人生是无常的,没有那么多时间。请问这种说法对吗?
答:作为学习佛法的人,虽然要观无我、无常,但世间名言中做人的教言准则也不可缺少。汉地的《弟子规》非常殊胜,殊胜在何处呢?对我们为人处世、接人待物有非常大的帮助。现在很多高等学校的教科书,都缺少道德教育,而通过学习它,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
有些人口口声声一切皆空、一切无常,但其实他散乱的时间特别多,说没有时间学《弟子规》,恐怕也只是一种借口而已。
对我来讲,这么好的论典,不但给很多有缘者传讲过,同时还将它翻译成藏文,藏地很多老师、学生学了以后,都感到受益匪浅。
◆问:现在有一些佛教徒把传统的儒家文化和佛教思想共同推行,请问对此怎么看?
答:在藏地,传统文化就是佛教,也早已融入了藏民的生活。而在汉地,儒教和佛教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两支,把二者一起推行当然很有意义。
我想人们推行传统文化,也是在为这个社会担忧,尤其是年轻人。80、90后的年轻人,除了课本知识以外,基本没接受过什么为人处事的训练,以至于毕业后都不太会做人,再加上媒体的染污也越来越重,人心向下的趋势在所难免。可能是这种种原因,让大家开始呼唤传统文化了。
我以前讲过《弟子规》,很好的教材,里面有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不过这些只涉及今生,根据佛教的精神,我们关心今生,也关心来世,所以在教导孩子的过程中,最好也为他们树立一个因果观,让他们从小相信前世后世。
佛化家庭一般都有这种教育,我见过这种孩子,既懂礼貌,又有佛教素质,让人特别喜欢。你们有孩子的,可以尝试这样去教育。
可能有人已经发现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些问题不难调整,教教规矩,让他明白道理即可。但有些问题,像一些很难治的疾病或偏执状态,就没那么简单了,很可能与前世有关。这时候光靠简单劝化是不够的,最好能运用一些佛教的修法,否则今生受苦不说,恶性循环起来还会延续后世。
所以,我认为,越是这样的时代越需要佛教。在推行传统文化时,如果有儒家的人规教育,也有佛教的三世及因果教育,那对我们的家庭和社会,对现在和未来,都将带来莫大的利益和推动。
◆问:佛教提倡出世,儒教提倡入世,佛教追求精神上的财富,儒教追求现实的东西。如何评价儒教?
答:如你所说,佛教对出世确实讲得比较多。由于今天的场合比较特殊,所以,我主要是以入世理念来讲佛法的。如果完全讲出世的道理,比如空性的概念、菩提心的修法,各位不一定能接受。
其实,儒教并非完全不重视精神财富,古代的大儒都是内在修炼极为圆满的贤哲,不过相对于佛教,儒教偏重于现世的关怀。我们知道,儒教更多的是讲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孝顺父母,而对于来世的解脱和度化一切众生,并没有深入剖析。
当然,不管儒教还是佛教,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都值得我们学习。南怀瑾说过:“从历史的经验看,只有儒释道结合起来,才能给中国人带来全面的提升。如果儒释道缺少其一,就不会圆满。”我个人对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平时看书也偏重看古人的书。希望大家也多了解一些传统文化,从老祖宗的智慧中汲取营养。
◆问:我看过您讲的《弟子规》,知道您也在弘扬传统的儒家文化,请问当时您这样做,是出于什么样的发心呢?
答:我对儒家思想,一向都有很大的兴趣。
不仅是《弟子规》,这几年以来,我还学习了《论语》、《中庸》、《大学》、《三字经》,并将个别论典译成了藏文。我非常欣赏儒家的理念,比如,怎么为人处事、怎么孝顺、怎么恭敬……不过可惜的是,这些传统现在基本都没有了。
为什么要讲《弟子规》呢?也许你们觉得,由其他民族的人来弘扬你们的文化,有些不合理,但是当时我学了以后,感觉非常欢喜,觉得这里面讲的和佛教的意思很相顺,很值得学习。尤其是年轻的佛教徒,不从这些方面有个约束的话,在以后的生活中,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些不便。
当然,对里面的个别理念,我是有看法的。但这个不要紧,就算是人和人接触,也难免有看法,何况是不同的思想?所以,重要的是,让自他都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
◆问:您刚才在演讲中,提到汤因比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并说是中国文化的世纪,而不是中国人统治的世纪。如今外国人对中国文化很有信心,觉得它对西方文化有种互补作用,反而在中国,我们自己的国家内,传统文化日益衰落。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可能先要西化,有了自由的环境后,宗教自由或传统文化才可以发展。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汤因比博士在《历史研究》中,对中国文化有过详细的分析。他研究历史,并不是单单记录一些年代或人物,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对很多国家文化的灭亡,包括宗教信仰带来的作用等,作一些细致入微的解读。
他说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前提是不能全盘西化。但中国现在把传统文化完全丢掉,不加拣择地吸取西方文化,这显然已违背了他的意愿。
西方文化中的民主、和平理念,当然我们可以接受,这也是人类未来的发展趋势。马丁·路德·金曾说“我有一个梦想”,白岩松去美国耶鲁大学时,也用了这样一个口号,提到自己的中国梦想。所以,人类将来步入民主和自由,这应该是迟早的事情。
◆问:学了佛法或传统文化之后,觉得自己的专业很没有意义、特别枯燥,这个矛盾该怎么解决?
答:许多人可能都有这种感觉:从幼儿园开始读到大学,算起来将近二十年时间,辛辛苦苦学了这么多年知识,但到了社会上的时候,大多数都用不上。比如数学里的几何、解方程,以及物理、化学等,在工作中基本都没有用。所以他们就特别困惑,觉得以前的时光都浪费了。
对此,其实可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你读书时所学习的这些知识,工作时虽不一定用得上,但却可以提升你的综合素质,培养你的学习能力。这样的话,以后无论遇到什么知识,有了这种较高的智慧为基础,学起来就不会特别困难。比如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教授,在听受中观时,理解能力完全不相同。或者,你以前是学理科的话,现在转到文科的领域工作时,即便以前所学的用不上了,但由于你的综合素质不错,中间就不会有很大困难。
另一方面,大家也知道,在中国来讲,从80年代到现在,经济改革非常成功,人们的物质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然而,在教育改革方面,中国却“革”了传统文化的“命”脉,尤其是文革期间,通过“批林批孔”等运动,把孔子当作封建迷信的对象来批斗,以至于现在想恢复起来有一定困难。由于那种思想的影响,如今学校里所传授的知识,道德修养方面的比较少,很多课文要么是讲战争,要么是特别枯燥的理论,故而现在也有许多知识分子要求:尽量在课本里加一些对为人处世有用的学问。像我们藏地,从小就教孩子怎么做人、怎么凭良心来做善事,但现在的汉地,一下子要转变过来也不太现实,许多人就处于这种左右为难的境地之中。
 
 
 
更多>同类 文化

推荐图文
推荐 文化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本站优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