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珠  香道  _佛教用品  菩提子佛珠  南京佛事展  苏州佛事展  倡导科学放生护生  佛教文化  佛教用品  红木家具 

佛教媒体人的反思和感悟:《人间福报》办报人为何有福报

   日期:2024-05-10    
2024年4月22日,在凤凰网佛教·十愿网通讯员雪窦山交流营,佛光山《人间福报社》《人间通讯社》社长妙熙法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佛教传媒人的情怀与担当”的讲座。
 
妙熙法师19岁礼佛光山开山祖师星云大师披剃出家,迄今30年,曾任《人间福报》总编辑10年。《人间福报》是一份具有开创精神的报纸,创办人是星云大师,但这不是一份宗教报纸,它是古往今来第一家从不间断、不单以报导宗教消息为主的综合性日报。妙熙法师的分享,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传媒视角,对佛教媒体人的情怀和担当,给出了沁人心脾的诠释,也让我对通讯员的工作有了全新的感悟。
 
学佛为何不在山上清修,为何要做传媒?
 
妙熙法师说,她是一个传媒人,也是一个出家人。本来出家学道,就如很多人想的,应该是要远离红尘、在山上清修,为什么还要做传媒、跟人间在一起?
 
在《人间福报》创刊的时候,星云大师就送给了妙熙法师四个字:弘法、服务。当时她不理解,问大师:师父,弘法我知道,因为我们身为出家人,是一定要来弘法,可是为什么叫服务呢?大师跟她说:现在你不懂,以后你就会懂。
 
妙熙法师说,她经过这20几年的体会学习,有了自己的一点领悟。作为一个传媒人或者一个通讯员,需要用文字、照片、视频,或者是用寺院里面的一景一物,来做传播、联结大众。这个角色很不容易,也不是寺院里面的每一个住众都愿意来承担这个工作,所以我们要站在为寺院弘法的角度去服务,同时还要为很多需要佛法、需要善法、需要真理的芸芸众生去服务。因为如果我们没有宣传出来的话,他们永远没有办法接受到佛法的滋润。
 
当妙熙法师说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作为一个受益于寺院弘法的在家人,心里很感动。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说,如果没有广州大佛寺耀智大和尚弘法利生的悲智弘愿,没有法师们愿意面对我们这些萌新的佛法小白,为我们讲解深奥的佛法、带着我们禅修,如果没有这其间公众号以及其他媒介平台的传播,我的确没有办法接收到佛法的滋养。而我之所以愿意做寺院义工,也是出于一种朴素的回报心理:既然我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佛法的益处,我也希望后来的人,像我这样的人,也有同样的机缘,得以走进佛法智慧。
 
为了让我们了解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量智慧,佛门中的一些法师,就像妙熙法师一样,选择了深入人间,来了解我们众生常用的媒介平台,来学习世间法。这个工作,就如妙熙法师所说,并不是所有寺院中的住众都愿意做的。妙熙法师也说,她在做《人间福报》的前几年,也会有矛盾的心理,也会想要回到山上继续清净的修行,但是为了办报纸,她和最开始创刊的十几位法师必须要住在滚滚红尘的台北,因为只有城市才有办报设备、印刷设备,这样下山一做就是20年。
 
佛光山的《人间福报》从2000年创刊,到现在已经办了24年,这也是星云大师践行“人间佛教”理念的版图之一。“人间佛教”是由太虚大师所提出和倡导的,星云大师继承和实践了这一理念。在讲座之后,我也去查找了一些资料,读到了星云大师为《人间福报》写的创刊词,仅摘录其中一部分:
 
“我们希望,每天早餐时大家打开报纸,不要看到的都是贪瞋邪见的报导,我们希望,晚上临睡时大家所收看到电视,不要有杀盗强暴的丑行。我们知道,娑婆世界虽然是黑暗的,但是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每一天,太阳出来的时间毕竟还是要比夜晚长,行善施舍的人必然还是要比偷窃害人的多。我们相信,尽管娑婆世界是一团污泥,但是人生还是应该做一朵净莲,我们要把美好、清净的人性表扬出来,建设一个净化美好的社会。
 
“我们希望,发掘每个人的潜在智慧、善良本性,以及道德勇气。我们推广知性的报导,我们发掘仁义的善举,我们表扬英勇的行为,希望我们每一个人表现的人生,都是有智慧、有慈心、有气质、有高尚品德的正人君子与有德妇女。我们希望大家培养一颗有耐力、有仁爱的心,每日言行举止都能忠厚恕道,举凡善事,都能当仁不让,面对问题都能勇于负责、勇于担当,而能开创智、仁、勇的人生,奉行戒、定、慧的生活。
 
“世间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存在,善因善缘才有好果,恶因恶缘当然就是恶果,我们希望社会大众,彼此用慈心来连系、来沟通、来结合。在林林总总的报刊中,我们想尽一点努力,发表一些不同的看法。我们不偏重惴测,不刺激人心,不悬疑惑众,不刊布恶行恶事;我们的所有报导,都希望对于社会风气的改善,对人性的提升能够有所助益。”
 
出家法师们为什么要做传媒、深入人间?因为他们所秉承的初衷是:传播,让“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善念抵达千家万户、有情人间。
 
作为一个佛教传媒者,我究竟能度几个人?
 
如果前面的感悟是从佛教传媒理念来说的,那么第二个反思,就是作为一个佛教文化传播者,我究竟能度几个人?
 
妙熙法师很懂得通讯员们的困惑:我们在做文宣工作,看起来能影响什么人呢?有时候好像也感受不到。我们能影响这个社会吗?我今天只是拍一个抖音、只是写一篇小文章,这能度多少人?有多少人能够因此而受益呢?妙熙法师说,如果我们这样去想的话,大家都不要做这个工作了。
 
妙熙法师给我们转述了星云大师讲过的“鹦鹉救火”故事:在一个森林里,发生了大火,所有的动物为保命,均逃之夭夭,只有一只鹦鹉不放弃,用嘴含着水,一次次飞到火源上空洒下。大家都认为此举是天荒夜谭、毫无用处,就在鹦鹉快要体力不支的千钧一发之际,它的善心善念,感动了天神,来了一场即时雨,扑灭森林大火,让所有动物保有了栖息之地。
 
星云大师曾说,故事里的森林,就是我们每个人生存和生活的世界,大火就是人心的贪嗔痴,鹦鹉就是传播正知正念、善心善念的人,天神和雨水就是人的良知。妙熙法师解读,森林的大火,并不是某个人力可以去救火的,不是一只小小的鹦鹉可以救火的,而是需要有善念之人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一个契机,当很多人心中的良知被唤醒,才可以扑灭大火。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我曾经和朋友也有一次对话和讨论。我说,其实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悲观。因为很多聪明的人很会用头脑分析利弊,知道很多事做了并不能改变大环境,就干脆不做了。还有一类聪明的人,他们看得比较远,他们可以从相遇就预见离别,可以从出生就预见死亡,这类人也比较容易遁入虚无主义、而缺乏行动力。说实话我自己也是比较没有耐心的人,我虽然偶尔也做一些净化环境的事,但做了一阵看不到效果,就会觉得不划算、就会放弃了。妙熙法师提到,《人间福报》的创刊是在2000年4月1日愚人节,因为星云大师说,做文化传播,就是需要一些傻瓜精神、一些愚人精神,才可以一直往前走。我想这个故事,这个日子,也是告诉我,越是自以为聪明的人,越是需要补充这样一种“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精神。
 
妙熙法师也分享了在这些年的传媒实践中,她所经历的心路变化。《人间福报》是报导真、善、美为宗旨,但这个世界并没有因为《人间福报》的出现,就从此没有了杀戮和罪恶,这世间的杀盗淫妄,仍然层出不穷。她也因此而沮丧过。在多年后,她才悟到一个道理:原来做这些事,改变最多的不是这个世界,而是“我”自己。如果我认为世界一定要因我而改变,那就会很痛苦。如果我转变心态:别人和世界不改变,没关系,重要的是“我”改变了——我的心量更大了、我的心更纯净了,我的心更圆满了。而当我们发现自己改变了的时候,我们周边的人事物也在改变。这也就是佛法所说的:心净则国土净。
 
传播者应该具备什么品质?
 
妙熙法师说,刚进入报社时,因为他们没有经验,星云大师就请了从《联合报》退休的总编辑来做《人间福报》的总编辑,她要向这位总编辑、这位在家人学习办报的功夫、学习很多世间法。这位总编辑在观察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跟她说,《人间福报》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它不是以盈利为主,是以传播为主的,所以未来这份报纸的传人,一定是出家人,因为你们出家人脑袋瓜里想的,和我们在家众不一样。你们这些剃了头的,经过了大师的思想熏陶,你们是要去帮助别人的、是要去弘法的;我们在家做事的,都是要盈利的,想的都是怎么获利。这个思维是完全不一样的。
 
这个总编辑说的话让我很有共鸣,我们大多数在家人在世间求学和工作,被教育的心态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获利,让自己利益最大化,我们的工作环境也很少要求我们去帮助他人、给他人带来利益。
 
但是这样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心态,真的让我们利益最大化了吗?我们在追逐世俗的时候,是不是也失去更宝贵的东西呢?事实验证,物质所带来的快乐,在一定程度之后的边际效益是锐减的。人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和心性的存在。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在世俗追求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的人、在获得了所谓世俗成功之后又陷入了中年危机和心理危机,因为他们的良知受到了很大的拷问,他们的生命意义经不起午夜梦回时的反省。
 
这就是我在凤凰网佛教·十愿网通讯员雪窦山交流营上的一些思考和感悟,很感恩我学到了将传至千家万户的“人间佛教”精神;学到了“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愚人精神;学到了超越世俗利益、将道业与事业结合起来的修行精神。今天,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自媒体,传播技术飞快更迭,但这三种精神应该是佛教媒体人永远谨记的行业守则。
/雪窦山交流营红组成员 宋涵
 
 
 
标签: 佛教资讯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本站优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