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珠  香道  _佛教用品  菩提子佛珠  南京佛事展  苏州佛事展  倡导科学放生护生  佛教文化  佛教用品  红木家具 

失传已久的“夹紵干漆”造像方法-佛宝网,佛教用品批发平台

   日期:2012-12-22    

  夹紵造像又称「干漆造像」、「行像」(便于搬动载行,故名),即今之脱胎像。夹紵造像是应佛教的发展而兴起的新的漆器品种。汉魏六朝三百家集中有「简文帝为人造丈八夹紵金荡象疏」的着述。《洛阳伽兰记》中,有许多关于行像的记述,这些行像,都是采用夹紵法作成。

  夹紵漆器的作法

  夹紵漆器的方法是传统漆工艺中内胎骨架构成方式之一,最晚在公元四世纪时其制作技术就已经成熟。夹紵之兴,实与六朝以来佛教造像有着极密切的关系。相传印度有所谓「行像」的传统,「行像」就是于宗教庆典时迎请佛像,必须把佛像请出寺院以外,类似现在的绕境,我们现在依然可见这种仪式于印度出现。由于以夹紵作像其质轻便,利于携运,若行像为石刻则其重量可知。当佛教传入中国以後,行像的传统也流行于中国,另一方面中土寺院规模愈来愈大,佛像制作也变得愈高大,石材或木材取得不易,因此,夹紵之法随而被广泛应用是顺理成章之事,夹紵漆像由是盛极一时。

  夹紵,就「紵」的意义来看,《说文》中说:「属,细者为絟,布白而细曰紵。」可知「夹紵」就是以麻布与漆互相层层相叠,利用麻布的张力结构与漆的粘性,等所塑的器形乾固後,凝结成为坚固的形像。由此可知夹紵制作必先有胎。早期的夹紵作法只单纯的作为日常器皿,大都为圆形或方形,须先以木材车成圆形骨胎或薄木作成器形,再以麻漆交叠而成,这种作法的实物在汉代考古中亦有发现,尤其是朝鲜乐浪所出土的汉代漆器皆属此类,我们称为「木胎夹紵」,与夹紵漆像的作法是有不同的。

  夹紵漆像又称为「脱胎夹紵」,大都是用来塑造雕像,可以说是最早的翻模技术。由于立体塑像其造形不是几何的圆或方形,因此用木胎反而费事,所以是以泥土为胎,先将完整的造形以泥塑作成,之后再以紵麻(夏布)及生漆调瓦灰层层交错。由于生漆加上细瓦灰具有水泥般的坚固强度,加上紵麻的张力,犹如建造房子,紵麻就是钢筋,生漆瓦灰即水泥。当紵麻与生漆纵横交错五至六层后,待其乾固,便将泥形土胎挖出,由是成为内心中空的生漆造像基形,表面再以生漆调色加以打磨装饰。所以「脱胎夹紵」与「木胎夹紵」最大的不同,就是脱胎夹紵必须经过脱模的工序。元代虞集在《道园学古录》中记载:「漫帛土偶而髹之,已而去其土,髹帛俨然成像。昔人尝为之,至正奉(刘秉元)尤极好,抟丸又称脱活,京师人语此。」可见元代称生漆夹紵像为抟丸或脱活。

  据唐法琳《辩正论》中的记载:「晋常侍戴(逵)安道,学艺优远,造招隐寺,手自制五夹紵像,并相好无比。」梁简文帝曾作《为人造丈八夹紵金荡像》文,可见夹紵漆像自六朝,即已流传,后来唐代玄奘法师于瞿萨怛那国(于阗)所见夹紵立佛像,据传来自龟兹。

  唐天宝二年,扬州大云寺监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法,夹紵造像之法由是传入彼邦,监真和尚之像,迄今尚存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日本人通称此造像工法为乾漆(Lacquer),致使现在欧美及一般人只知有乾漆而不知有夹紵脱胎之名。后来明代黄成所着《髹饰录》就有明言「重布胎」的方法,知为夹紵脱胎的遗法,之後明清两代一般漆器,宫廷所使用朱漆碗盘碟之类,大都用脱胎漆器来制作。

  夹紵制像因质轻,便于携运,我国早期的脱胎夹紵佛像大都流落国外,现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及西雅图博物馆(Seattle Art Museum)各藏有唐代的夹紵脱胎佛坐像。但因工艺复杂繁琐,于唐后期此技术逐渐没落。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本站优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