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珠  香道  _佛教用品  菩提子佛珠  南京佛事展  苏州佛事展  倡导科学放生护生  佛教文化  佛教用品  红木家具 

佛教披“商衣” 信仰陷危机?

   日期:2013-03-16    
当今中国佛教,可谓盛事连连,寺庙越修越豪华,僧人成了明星,角逐商业场,为各种商业盛会披上佛的外衣。热闹的表象下面,却是寺庙内部面临僧才不足、传统丧失、被商业大潮冲击的重重危机。商业化像一柄双刃剑,为寺庙带来了游客和财富,带来了发展机遇,却也刺伤了寺庙作为修行净地而存在的本义。
少林寺“10万元高香”的事件余温未散,近日,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又成了媒体关注的焦点,他在云南云县白莺山为万饼普洱茶开光后,这些茶饼摇身一变成了身价6,678元的佛茶。
获名僧开光佛茶身价高
保守估计,此次云南之行,少林寺至少可获益1,900万。前来参加开光大典的成都茶商陈京汉表示,对于迎请佛茶的人,他必须同时具备有钱、喜好普洱茶、有佛缘三大要素。主办方也表示,这批佛茶将会在香港、广州等既有钱、又有佛缘的城市推广。“如此这般,一宗纯正的商业活动就披上了佛的外衣,佛也好,茶也罢,都是敛财的工具。但对于财富的去向,公众却并不知情。”业内人士分析。
24年前,一部香港制造的电影让少林寺家喻户晓,如今,少林寺在释永信的主持下,更以注册成立少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组织武僧全球巡回演出、经营少林素饼和少林禅茶、开办少林药局、参与组织“中国功夫之星全球电视大赛”等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商业活动,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释永信则被冠以“政治和尚”、“经济和尚”、“精英和尚”、“CEO“等众多的时尚称谓。对此,被台湾佛学界称为“重炮型批评家”的江灿腾评价:“少林寺已经变成了一个精致的杂耍推广团!”
坚守或随波寺庙临两难
面对同行的批评、媒体的质疑,释永信发出了“和尚也是人”的感叹。这些年,少林寺火了,也造富了一方水土,为了奖励少林寺旅游收入长期稳占登封财政总收入的30%以上,该市奖励给释永信一辆越野车,释永信的获奖感言是:“明年还要拿更大的奖!”
坚守还是随波逐流几乎成了中国所有寺庙面临的两难选择,据了解,中国传统的寺院经历了从乞食、布施,到自给自足、农禅并重的给养过程。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处名山大川的寺院因拥有独特的人文及自然资源,都成了游览景点,增添了门票和服务行业的收入,经忏佛事和信徒供养也更加丰厚,大大增加了寺院的经济收入。但也让寺庙与僧人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多的尘世纷扰。
渐背离传统古刹剩躯壳
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的主任李向平认为:“寺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运作的主体是佛教本身还是相关的管理部门。我们相信佛教的本身是不会有这种奢豪之风的。”
济群法师介绍,在十年浩劫中,寺院的建筑和佛像都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大力恢复寺院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无视对佛学的继承、对佛法的弘扬,寺院虽然越来越辉煌,佛教却越来越世俗,背离了简朴的佛教传统,寺院就会成为没有灵魂的躯壳,道场就会成为旅游参观的景点。
李向平则向记者表示:“寺庙的建设追求豪华,是极大的浪费,它会造成中国人的另外一种“信仰危机”。有寺庙,无信仰,你想象,是一个什么结果?”
内地佛事工程大吹“奢豪风”
盘点中国内地佛事工程,南边有位于海南三亚的108米高的南山海上观音圣像敬造工程,号称“世界级、世纪级”的佛事工程;北边有高153.79米、号称“全球最高佛塔”的常州天宁宝塔;河南少林寺在整修施工过程中,用了20万立方石材,该寺山门里面的甬道上还铺设了20公分厚的青石板雕刻的莲花石;而云南大理崇圣寺则斥资1.82亿元打造而成……
学者称不能光看钱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刘成有表示:“只要不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管不了的事情,也就不用再操心。建造者有眼光,同时为后人留下一笔精美的遗产,也是好事。”
正在攻读佛教史的研究生胡孝忠则认为:“对于佛事工程大兴土木的问题,关键要看资金来源和收入分配利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如治疗现代人的心理问题、促进人心平静、和谐、民族团结等,不能光看在钱上。”
商业运作攀比豪华
“佛要金装,这话不假,庄严的佛像,对众生有一种很强的慑受力,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如果竞事‘豪华’,进行攀比,这就成了文化旅游公司的炒作了”。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吴言生坦言。
“就经济运作模式而言,制造浩大声势、重视宣传效应、吸引观众眼球,以聚集人气,赢取回报,本来无可厚非。但这是商业运作方面的事情,与佛教文化固有的内涵并无直接的关联。这里面实际上涉及到一个运作的主体,是佛教本身还是相关的管理部门。我们相信佛教的本身是不会有这种奢豪之风的。”吴言生认为。
寺院门票最贵上百元
进寺庙,先买门票,这是内地寺庙的特点,而国外的寺庙大多数是没有门票的。寺庙门票价格从几元到上百元不等,如崇圣寺的门票为121元,而哈尔滨极乐寺、湖北黄石的东方弘化禅寺则坚持只收10元。
弘化禅寺住持正慈表示,自己曾几次上书提议:“寺庙应该取消门票。”极乐寺住持静波法师也表示:“寺庙应该取消门票障碍。”
成经济支柱取消非易事
但取消门票却并非易事,据了解,十年浩劫中,只有一部分寺院作为名胜古迹保留下来,并转入文物和园林管理部门,成为养活许多职工的国家单位。宗教政策落实以来,寺院虽被佛教界逐步收回,但大部分又作为旅游点而开放,于是,收取门票似乎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寺院大多为古建筑,需要大量的维修资金、及招收大批工人以维护与管理,仅这两项,没有门票收入就无法维持。
而对于耗巨资修建的寺庙,门票就更成了收回成本并创造利益的重要手段。大理崇圣寺的修建及管理单位大理旅游集团的负责人表示,修建该寺的1.82亿元资金,主要是靠贷款,门票收入的1/3要用来还贷、1/3用来寺院维护、1/3用作社会慈善事业。该负责人预计可于3-5年收回成本。该寺住持崇化表示:“如今崇圣寺正面临中国佛教的转型时期,今后将逐步恢复庙宇的庄严气象。”
庙宇宏伟豪华高僧寥寥可数
寺庙越修越多、越修越大、越修越豪华,而僧人却越来越少,且有素质下降的趋势。在崇圣寺“金碧辉煌、大气磅礡”的气象之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寺庙内僧人寥寥。据了解,该寺加住持在内,僧人不足30人。
《中国的宗教信仰状况白皮书》介绍,中国有佛教寺庙1.3万余座,出家僧人20万人,据此推算,平均每座寺庙的僧人不足20人。江灿腾也认为:内地有不少名僧,却极少有高僧,且大陆的名僧多是中低僧。四川大学宗教学所教授陈兵等众多专家和学者也纷纷认为“佛教仍然面临僧才不足的现实问题,名僧不多,高僧更是凤毛麟角。”
记者手记:台湾法师启发心急记者
佛教商业化似乎是一个敏感话题,当记者试图了解一些界内人士对此的看法,大部分人都持慎言的态度,有的避重就轻、有的佯装不了解、有的则小心翼翼,唯恐刺伤了现代佛教脆弱的神经。坦言直白者是少数。
在从首届大理佛教论坛返回的飞机场上,偶然遇到一群从台湾南投来大理观佛的僧人,记者急急地追问他们对于佛教商业化的看法。一位叫释大的法师在拒绝了采访后,要记者平稳呼吸,然后用右手轻轻一握记者的手,旋即松开,手中散发着一股沁脾的清香。法师点拨:“你啊,太过急了、过直了……”
多些理解多些宽容
几位寺庙的方丈虽然曾表示过,如今僧人越来越少,但当记者问到具体数字时,他们却都沉默了。而吴言生教授则把此次采访称为“逼供”,作为对中国佛学颇有研究的学者,他讲话总是很注意措辞,他说:“给大家都留点空间!”一位界内人士以朋友身份反问记者:“你这是犯了大忌,内部的事怎会对外人道呢?”
在查阅资料采写此稿的过程中,记者读到了一本美国人写的畅销书《当和尚遇到钻石》,作者是受戒的藏传佛教僧人,他修行22年,经商17年。他把一个靠5万美元贷款起家的钻石作坊,发展成年销售额一亿美元的珠宝公司。一个美国僧人把佛教成功实践到了商业中,这又是一个殊途同归的现实故事。
“施与受,给予与接纳,本身并不矛盾,禅是智慧的,财富是美好的,如果能多一些透明,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明天会更加美好!”这是众望所归。
 
标签: 佛教 商衣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本站优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