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珠  香道  _佛教用品  菩提子佛珠  南京佛事展  苏州佛事展  倡导科学放生护生  佛教文化  佛教用品  红木家具 

江苏西善桥惊现罕见清代僧人“坐化缸”

   日期:2013-05-31    
近日,根据村民在闲聊中提供的线索,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文化站在征得该街道许姓老人的同意后,在西善桥街道福润社区戎村的一处菜地里,寻找到一口清代僧人“坐化缸”。经过清理后,一口造型优美、图案生动的缸体呈现在世人眼前。

  挖草根发现了这口缸

  据西善桥街道的工作人员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十几岁的许姓村民到村边的“和尚山”挖树根(晒干后当柴火煮饭),无意中在草丛里发现有一口缸的缸口露在外面。他随即将缸里的东西往外掏,发现有木炭、石灰、木架和白骨。许先生喊来同伴,想把这口缸挖出来,无奈由于缸体陷在烂泥里太深无法取出。三天后,天降大雨,待雨停后。许先生再次赶到这里,把缸里的水舀出,这口缸竟然奇迹般地浮了上来,他和母亲共同把这口缸搬到了家里。

  从那时起,这口缸先后被许家用来存放东西。2006年12月,村里拆迁,许姓村民搬到了龙凤家园新家,这口缸被放在楼梯口,时间不长,物业管理人员找上门,通知许老这口缸阻碍了居民进出,必须搬走。这期间,有文物贩子找上门,提出愿意出几百元收购,许老一口回绝。几天后,许老将这口缸抬到了南面的戎村菜地里。

  在获知许家有这么一口大缸的线索后,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文化站和许老取得了联系,并成功地将此缸征集过来,成为西善桥博物馆的藏品。据了解,西善桥博物馆,是国内罕见的街道级博物馆,藏有大量丰富的民俗文物。

  精美的缸体十分罕见

  据西善桥专家鉴定,这口缸,是一口典型的中国古代僧人的“坐化缸”,其年代应该为清代。

  按照中国古代僧人“坐化缸”的规制,“坐化缸”应由宝顶、缸盖和缸体三部分组成。遗憾的是,此缸的宝顶、缸盖已无从查找,仅存缸体。缸体高69厘米,口径69厘米,底径46厘米,缸口雕一周联珠纹,肩腹部由六幅佛教吉祥图案组成。第一幅以浅浮雕式剔刻有弥勒、松树、仙鹤;第二幅为仙草;第三幅为鹏鸟祥云;第四幅为佛手花;第五幅为瑞鸟;第六幅为灵芝。

  缸体下腹部刻有两道弦纹,两道弦纹之间由11个八瓣仰莲瓣纹组成。整个陶缸内壁无釉,外壁施青黄色釉,釉层薄而匀净,内壁露胎处呈灰褐色。整个坐缸器形硕大,制作规整,精巧美观。

  僧人“缸葬”用到的物品

  据介绍,“坐化缸”是“缸葬”的物品。“缸葬”,又称“瓮棺葬”,是指将遗体放入一种陶制容器中予以安葬。这种丧葬习俗最早追溯到距今约5000-7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现今出土的“瓮棺”,大多是两个瓮对接合扣起来,且在两个瓮底都有一个小孔,意谓便于死者灵魂出入。可以说,“缸葬”文化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经在黄河流域流行了。

  “缸葬”同时还是我国僧人坐化的一种独特方式。一般是在僧人圆寂后,将其盘坐装殓于一个特制的陶缸之中,并在遗体四周添充木炭、石灰、香料等物品,用来除湿防腐,再密封缸体进行安葬。佛教典籍记载,佛教中常说的“坐缸”一词,就是“坐化”与“缸葬”的合称。佛教僧俗将“坐化”与“缸葬”结合起来,最早出现于明代。所谓“坐化”,是指一个修行有所成就之人,能够于临终之时,端然坐直而终,故又称“坐亡”或“坐逝”。

  坐缸的僧人来自哪里?

  西善桥的文史专家认为,这件“坐化缸”是比较难得的历史文物,对研究西善桥地区佛教历史有很高的价值。那么,这件“坐化缸”和哪位僧人或者哪位寺庙有关呢?

  根据许老的回忆和西善桥文史学者之前大量的调查,“坐化缸”最初发现的地方名叫和尚山,其附近曾经有一座名为“前塘寺”的佛教小刹。前塘寺位于西善桥姚村,小刹南面有一处水塘,僧人们在此取水,因此取名“前塘寺”。寺的东面百米处就是和尚山。

  其实,在“前塘寺”周围,历史上有许多寺院,往西有“泰岗寺”、“五香庙”、“双庙”、“英台寺”、“慈善寺”、“兴福寺”、“茂恩禅寺”,北有“福塘寺”,东有“红庙”,南有“大山寺”等。据西善桥老人们回忆,在上世纪开山造田时,这种“坐化缸”都是成片被发现,多被抬到地里用作沤肥或是作为泔水缸,但当年的那些地里挖出来的坐化缸多已不存,保护下来的仅此一口。(文/于峰)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本站优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