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珠  香道  _佛教用品  菩提子佛珠  南京佛事展  苏州佛事展  倡导科学放生护生  佛教文化  佛教用品  红木家具 

北韵禅乐演奏将面临传承之困

   日期:2014-06-16    
 2014年6月14日是我国第九个文化遗产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广泛受到社会关注的当下,北京仍然有一些古老的技艺面临艰难的传承处境,甚至仍未能完全脱离消失的生存轨迹。它们急切期待着更多人去了解,期待着能够走进人们今天的生活。本报甄选三个以往关注不多的北京非遗项目传承故事,介绍给读者。
 
  陶然亭公园北门向北不远,一处古色古香的院落里,每周一和周三都会传出似曲非曲、似诵非诵的吟唱,古朴庄重,高亢铿锵,有时会吸引路人驻足聆听。这种吟唱便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北方佛教音乐中的一个分支——北韵禅乐。每周在这里吟唱的是京都北韵禅乐社,由大约30位退休老者组成,他们是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唯一能较全面传承这种艺术形式原貌的团体。
 
  禅乐社社员平均年龄过六十
 
  “这三四年就走了六七个人,还没有新人补充进来。”小小的房间里,挤挤巴巴地只能容下30把椅子,66岁的刘爱君算是领头人,她看着空出来的几把椅子,有些怅然。她所说的“走”,就是有老人去世了。除了痛惜友人的离去,她更担心少一个人就少了一份对北韵禅乐的了解和传播,因为这个文化遗产正濒临消失。
 
  北韵禅乐虽是有600多年历史的北方佛教音乐,但上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逐渐淡出寺庙,而且在民间也很少能听得到这种曲调。刘爱君和老伙伴们能掌握这项技艺,要得益于北韵禅乐的代表性传承人朱锡泉。朱锡泉今年已88岁高龄,年少时在京出家,后还俗。上世纪90年代末,在国家恢复佛乐的大背景下,他曾拼尽全力把已停唱40年的北韵禅乐捡起来。刘爱君就是在一次禅乐学习班的讲座上认识了朱老师。
 
  铃鼓铛铪响起,短短70个字的偈子《西方赞(金砖落井)》,唱出来却有七八分钟,高亢与平缓的音调之间能差出8度。“这么富于变化的演唱,一下子就吸引了我。”刘爱君说,那次讲座之后她主动提出跟老师学习。北韵禅乐的曲谱并非中国传统的工尺谱,而是歌词旁边标注打击乐器节拍的铛铪板式。这使得北韵禅乐的传承,除了靠老师口传心授,别无他法。“上午学完,下午就忘。”用刘爱君的话说,“比学外语还难。”她与一众大龄徒弟们无一人是学习音乐出身,要学唱这么多陌生曲调真是难上加难。刘爱君说,每周两整天学唱,坚持学了三四年以后,她还无法完全独立地演唱。
 
  这一学就是15年。当初一块儿学习的七八个人如今只剩下三个,后加入进来的人最多时曾有七八十人,但最终坚持下来的也只有二三十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已达64岁。
 
  从灭绝边缘抢救出百首曲牌
 
  就在大龄徒弟们学习的同时,高龄老师朱锡泉也在学习,甚至说是在抢救。
 
  即便在北韵禅乐的鼎盛时期,也很少有人能把当时盛行的曲牌全部唱下来。朱锡泉发现,1941年潭柘寺的《集众偈》曾记录,当时北京流传的北韵禅乐有150多个曲牌,可自己只熟悉其中的几十首。为了最大程度恢复北韵禅乐的原貌,朱锡泉联系到18位曾一起还俗的老人,请他们演唱,自己再一句一句跟着学。为了永久保留下这些珍贵的演唱,朱锡泉带着学生为他们录制了6盘原声磁带,整理了其中10位老人的口述史记录。到2001年时,师徒齐心协力已搜集整理出63首曲牌,并刊印成册。
 
  2006年,经还俗老人吴颖超牵线搭桥,师徒二三十人终于在陶然亭公园北门外三圣庵隔壁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正式成立了京都北韵禅乐社。这时,师徒们整理出的北韵禅乐曲牌已达100首。当传承的曲牌越来越多,随之而来对学术研究的渴望,也成了刘爱君的心头大事。“我们虽然会唱,可每个曲牌发端于何时,唱词是什么含义,我们知之甚少。”他们特别希望学术界能伸出援手,帮助寻找答案。
 
  艰难摸索“活态传承”途径
 
  如今,年事已高的朱老师已将一生所学全部无私地教给了学生们。北韵禅乐的传承使命,落在了刘爱君这一辈人肩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活态传承,我脑子里一直有这根弦儿。”刘爱君说,北韵禅乐以前在寺院里封闭传承,但现在寺院里多唱南韵,北韵缺少活态传承的土壤,若想让北韵禅乐走向民间,还需要更多推广和宣传。
 
  京都北韵禅乐社三年前开始举办“传承北韵禅乐文化交流展演”,而且每年公开演出几次,向大众推广这一艺术。去年,刘爱君还请来国家一级作曲家张福全,为北韵禅乐配上当代民乐伴奏,使其更丰富立体,便于普通人接受。北韵禅乐没有乐谱,刘爱君找人根据禅乐社的演唱谱出了简谱,再请作曲家根据这简谱配器。可经过如此“翻译”之后,曲牌已然失了原貌。第一次和乐队碰头时,同一个曲牌《卫对子》,刘爱君的演唱与乐队之前的理解完全不一样。没办法,禅乐社与乐队只好面对面,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找感觉。经过长达一年的创作和磨合,《卫对子》曲牌才有了丰富的音乐效果。清泉奔流的声音,配上清冽的领唱和肃穆的合唱,再加上器乐演奏,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今年,刘爱君已经66岁,禅乐社里的伙伴们也差不多都是这个年纪。下一拨儿痴迷北韵禅乐的人在哪儿?大家还没有看到。而京都北韵禅乐社作为一个纯民间组织,所有运营经费全靠各方朋友接济和自掏腰包来凑。刘爱君坦诚地说,禅乐的传承要怎样走?还没有找到明朗的道路。
 
  “一举清腔唱北韵,铃鼓木鱼伴铛铪;铿锵悠扬佛陀赞,前程似锦奏凯歌。”这是刘爱君和同伴们原创的诗句,这既是他们在鼓励自己坚定地传承北韵禅乐,也是对这份文化遗产未来美好的祝愿。
 
  北韵禅乐
 
  2009年入选《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禅乐即“梵呗”,是佛教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它可以溯源到隋唐燕乐。禅乐包括赞(佛教仪轨中表现崇拜赞美的歌调)、偈(总结或讲述佛教教义理论或佛教事迹的歌调)及法事歌曲等。迄至元代,形成南北曲调。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皇家钦定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收录有北曲曲牌222首,南曲曲牌117首。自此,禅乐在演唱风格上形成南北两个派别,北韵禅乐在北方地区广为流传,尤其被北京各大寺院所重。不过近代以来,诸多原因导致南韵依然兴盛,北韵禅乐则几乎无人演唱。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本站优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