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扎什伦布寺强巴佛大殿里,33岁的僧人拉巴加布在数十名身着冲锋衣的游客簇拥下,提高嗓门,双手来回比划,用流利的普通话介绍佛像的历史和特色,像是一名专业导游。
扎什伦布寺藏语意为“吉祥须弥”,位于西藏日喀则尼玛山脚下,占地23.7万平方米,寺庙建于1447年,1713年成为历代班禅的驻锡地。
每到旅游旺季,扎寺内各大佛殿、札仓内常能看到身披绛红色僧衣的“僧人导游”,拉巴加布就是其中一位。拿到导游证已有4年之久的他,每天9时半“上班”,中午稍作休息,15时继续“上岗”。
拉巴加布1981年出生在日喀则甲措雄乡一个农牧民家庭,他12岁出家,系统学习了两年藏语文后,14岁受戒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藏传佛教僧人,平时除了学经修佛,一有时间,他便向寺里英文好的僧人讨教,如今已能熟练运用英语口语。
“我在扎寺生活了近20年,对寺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很熟悉,对寺庙历史文化、宗教仪轨等也很了解。”他说,“2010年开始,寺庙允许我来为游客讲解,这样能避免一些曲解和误解,更加权威、准确,我想这对于传播藏传佛教文化有好处”。
拉巴加布成为“僧人导游”后,平时忙碌了许多,但他“学经带团”两不误。“每天早上5时多,僧人们就起床学经,一直持续到8时,18时到20时也是大家的学经时间。”他说,作为一名僧人,修习佛法是最重要的事。
据了解,为提高佛学造诣,周一至周五11时到13时,扎寺僧人们还要进行辩经。拉巴加布在这五天中,只有下午带游客参观游览。
为了更好地履行导游职责,他平时学经之余,喜欢上网查阅扎寺相关资料。翻开他放置在僧舍里的《西藏寺庙之旅》,记者看到,在有关扎什伦布寺的章节中,密密麻麻的注释,圈圈点点的标注,几乎掩盖了书上的铅字。
平时,他还会认真记录下游客们最爱问的问题,然后查阅史料并结合自己的积累,写下解说词翻译成汉语和英文后背诵。“今年我打算再去市旅游局接受导游培训,吸收新的业务理念,提高自己的‘从业水准’。”拉巴加布笑着说。
“去年,寺里的10多名僧人导游总共收入10万多元,这些钱全部用于寺庙日常开支。”这位个头一米七五的僧人,笑起来眼里透着睿智,他说,“当导游既能开拓视野,又能为寺庙发展出把力,我觉得这样很好”。
“僧人导游的英文都不错,许多佛教词汇表达得也很准确,短短几个小时,我就基本了解了神秘的藏传佛教文化,真是不虚此行。”澳大利亚籍游客苏珊告诉记者。
据了解,除了扎什伦布寺,在夏鲁寺、白居寺等后藏主要寺庙,都能看到“僧人导游”的身影。如今,越来越多赴藏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也渐渐开始主动要求旅行社请僧人当导游。
“作为僧人,我要修习好佛法。作为导游,我要传播好藏传佛教文化。”拉巴加布说。(记者许万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