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佛珠  香道  _佛教用品  菩提子佛珠  南京佛事展  苏州佛事展  倡导科学放生护生  佛教文化  佛教用品  红木家具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举办中印古代文化交流学术座谈会

   日期:2015-05-14     作者:佛旅网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举办中印古代文化交流学术座谈会

互动交流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印度博士留学生冠秀杰同学翻译
佛宝网陕西讯 2015年5月12日下午印度Newsx媒体集团的Kartikeya Sharma先生访问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并参加 “中印古代文化交流学术座谈会”。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李利安教授、副所长李海波教授、王早娟副教授、白冰副教授等出席,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及历史学院十余位硕博士生共同参加。
李利安教授致欢迎词,并首先发言。他说我们研究古代佛教文化,对中印文化交往也非常关注,西安在中印文化交往上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是中印文明交往中最重要的一个城市,在谈及中印文明交往时必然会谈及诸如大慈恩寺、兴教寺、佛教文化等。我们作为佛教文化的研究者如何看待这一种现象,今天在这里举行座谈会,大家可以反思一下。
李利安教授首先谈到对中印文化交往的基本看法:
第一,古代人类文明交往,可以划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中国向印度学习精神文明的比重比较大,印度向中国学习物质文明的比重比较大,在制度文明方面两国交流平等,是一个互相借鉴的过程。中印两国文明交往不是单向性,是平等互补,多元文化互鉴。
第二,中印文明的繁荣在历史时间上有历史契合点。11世纪穆斯林统治者入主印度和12世纪蒙古族入主中原之后,中印文明交往的繁荣时期结束,之后相对衰弱平淡。
第三,中印交往在海陆丝路两个路线同时展开,一路一带,这是古代中国对外交往的重要框架,而中印交往是这个框架第一支撑,中印文明交往也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核心内容。
第四,中印文化交往是两国官方和民间共通推进的结果,留下无数的、永不磨灭的、可歌可泣的名字,而两者之中民间的力量占据主体。古代印度哲学家、思想家、宗教家的故事非常感人,对中国取经僧的爱护宽容、指导支持,以及他们在中国做的非常可贵的工作。同时中国民间玄奘、法显等大批求法僧,不畏艰险到印度求学,都是以非官方的身份进行的,所以民间交往始终是中印交往主体。
第五,中印精神文明交往始终贯穿文化的本土转型。婆罗门教在中国没有实现本土转型就被排斥,佛教文化和中国文化能够有机整合,所以取得了成功。中国儒家文化也向印度传播,大量的使节都前往印度,肯定对印度文化有所影响。比如儒家孝的情结在印度佛经中出现,就是受到中国影响。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试图向印度传播,不是太成功,只有佛教传入中国取得巨大成功。佛教文化成功传入的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与中国文化缺失历史状况吻合,弥补缺失;第二,人性与人文是一个有机体系,文化具有生物性、社会性、精神性,中国传统中的主流文化即儒家、道家分别应对社会性和生物性,缺少精神性的应对。所以佛教传入与人性、人文的有机需求相吻合,深刻理解是应对人性需求的缺失,另外佛教文化具有本土化转型的勇气与智慧。
第六,中印交往对双方都产生影响。玄奘对印度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印度佛教积极发展有激发作用。印度对中国最大的影响是精神层面的影响,佛教重塑了传统文化的品格和灵魂,从这一个角度讲,印度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做出了贡献。
第七,中印两国的交往没有武力征服,没有硝烟,只有思想的交锋,只有智慧的碰撞,是人类文明交往的典范,可以为人类提供积极借鉴。这些精神资源包括和平友好,平等互鉴,本土转型等。尤其是本土转型在古代中印交往中的作用非常明显,是非常可贵的精神资源,在当今文明交往中值得借鉴。
李利安教授接着说,中国佛教源于印度,当今印度佛教的发展态势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学术性。当今印度的佛教只存在各种学院,在学术研究当中。不像中国有大量的寺院、为数众多的信仰者。第二,遗存性。当今印度佛教的遗存非常多,但大多数只作为文物保护的遗迹,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场所。第三,外来性。当代印度的佛教史泰国、日本、中国大规模输入的佛教,是镶嵌在印度文化当中的,没有中国这样的信众基础。第四,底层性。当今印度佛教的信仰者,到处于社会的底层,在社会中处于游离状态。
王早娟副教授说,今天这个座谈会应该以印度佛教的没落反思中国佛教的发展方向。就历史而言,应该思考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中,会出现一个对文化起到一种缘起性的人物,或者说创教者,他们是怎样在宗教文化中崛起的。当今的年轻人喜欢接受新的思想,佛教如何推陈出新,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是佛教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另外,在中印文明交往中,印度在物质文明方面对中国的影响也很大,比如香料,印度与中东地区国家对中国有很大影响。中东是世界香料的源地,向世界各地传播。海上丝路开辟以后,印度的香料从中国走向世界。
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博士后王昊就印度队中国文学方面的影响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说,西游记及其大量的续书,与印度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佛教偈颂对律诗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词牌与法曲也有很大的关系。另外章回体的小说体裁,信仰类的题材、精神的影响都很多。还有佛教唱念影响汉语的发音,大量存在于生活当中的印度外来词汇,丰富了中国民众的精神生活。印度的大诗人泰戈尔来华,对中国当代文学也有较大的影响。
白冰老师在发言中认为,12世纪印文明交往的终结,中国僧人去印度取经学习在不再出现,但应该注意到印度输入的地区发生了转移,向西藏地区传播。另外,按印顺的说法,宗教之间具有互斥互容关系,如来藏梵天化,印度佛教也成为了印度教的一部分。另外中国佛教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对印度佛教的依赖性逐渐减弱,甚至消除。宋代大兴的禅宗不立文字,所以不需要经典,即失去取经学习的动力。
接着座谈会进入最后的自由交流阶段,来自印度的Kartikeya Sharma先生说,我想问的是在座的各位在提到印度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在座各位同学说,首先想到的是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一个“宗教王国”,另外还有印度的宝莱坞电影、印度的电子科技、印度的民族舞蹈等。印度的记者还提出了让大家用五句话概括当代印度等问题,大家都积极互动。
最后,李利安教授就中印文化交流接受了印度记者的电视采访。Kartikeya Sharma先生对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举办这次座谈会以及李利安教授的热情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谢。据悉,Kartikeya Sharma先生在以后几天将对西安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进行采访报道。中印古代文化交流学术座谈会圆满结束。(图、文:李永斌)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本站优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