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抚州曹山寺
地理位置
曹洞宗祖庭之一的曹山寺位于宜黄城南乡陈坊村后曹山山麓,距县城15公里许,由唐代僧人们本寂禅师于870年前后创建,为佛教禅宗支下曹洞宗发脉地之一。
寺院简介
曹山原名荷玉山,本寂禅师因礼曹溪六祖,回来后就改名为曹山。曹山寺建在虎形山下,寺周树竹茂密,群山环抱,溪俗邃深,清泉长流;寺旁芭蕉滴翠,银杏吐绿,风景秀丽,优雅恬静。
寺院历史
曹山寺在唐以前,就有佛教信士居住,最初叫“今龙堂”,后由居士王若一改名为“何王观”(再名荷玉观),舍给本寂住持。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荷玉观改名为宝积寺(亦称“宝积禅院”),“宝积”最敕赐之名,因地处曹山,善信人具称“曹山寺”。咸通年间(860-874)初,本寂至洞山普利禅寺参学于释良价座下得承心印后,来到曹山。入住之后广开山门,讲经学法,光大良价创立的“五位君臣”之说。他驻锡曹山长达30余载,弘传释希迁“即是而其”,光大释良价所唱“五位君臣”法门,善接三根,大阐法音,广弘万品。正是这样以道合君臣,偏正互回,于是洞上宗旨发扬光大,四方参学者甚多,“洞山之宗,至即为盛”、“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应变,就语接众”的禅宗五家之一的曹洞宗在此逐渐形成和完善。良价、本寂同被尊为创宗祖师,洞山、曹山均为曹洞祖庭。唐天复元年(901),62岁的释本寂在曹山圆寂,徒众于寺西百步之遥的凤形坑为之兴建全身塔,塔名“福圆”。清谢阶树有诗曰:“曹山传得洞山衣,要识千丝共一机,贝叶香留荷玉观,善男今日善皈依。”
本寂后,慧霞了悟、光慧元悟、羌慧智炬和法眼宗慧济法安禅师以及黄龙宗教法嗣释雅禅师、道震禅师相继住持。据《曹山寺碑记》载:曹山寺“布施之产,田畴遍野,竹树连云”,“鳏寡孤独,生则于食之,殁则殓埋之”,“如是者数百年”。从此年地幔,自本寂禅师开山至北宋,曹山寺十分兴盛。北宋末,经靖康之乱,其寺刚“变为荆棘瓦砾之坊。”经兴年间(1131-1162),殒石下落将曹山寺方太寮震坏,住持了如禅师得邓经出力修葺,同进对大雄宝殿禅堂等加以修复,使之面貌一新。数年之后,整座寺殿“雄丽靓深,为一时伟观”,“四方游客,日至千余,倍蓰他日”。宋邑人邓芑有诗曰:“宝积重来异昔年,修廊千步阔山边。南分灵派渠行玉,北敞高台花雨天。日照表林犹带润,云收翠崦淌尚藏烟,庞眉老子升猊坐,不惜家风示众贤。”当时,金兵南侵,战乱加剧,江淮一带寺庙被毁,僧众周走道途。一些偏僻小寺刚虑人多难维系,多“惧而不纳”,曹山住持刚以慈悲为心,广开山门,长开海单,收容逃难僧众,以至宝积寺内住僧数百,同时其法门之正、道风之严也随之远播四方。南嘉定十六年(1223)日本承阳大师(道元)来华参禅,师事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宁波天童寺如净法师三年,受曹洞宗禅法和法衣而归,建永平寺作为日本传布曹洞宗的根本道场,教徙以百万计,朝鲜、东南亚等地亦有不少曹洞宗信徙。元末,寺遭兵毁。明洪武年间,复遭兵燹。有谬姓高僧显化“任勤苦,剪蒿莱”、“修佛殿、建法堂、天王殿巍于前面,钟鼓楼列于东西”,“长廊环绕,居住鳞次”,把曹山寺整修得焕然一新,僧尼多达二百多人。明洪武六年(1373)显化将寺内积蓄的一千多担稻谷拿出来救济灾荒。明太祖知道后,特敕封显化为“斯道禅师”,赐寺额“宝积禅林”。后临济宗三十一开展万如禅师、三十二世行秀禅师相继住持。明代崇祯末年(1644)观心禅师应张知府、蔡县令之请,从崇仁龙济寺迁住曹山寺,着力经营,又重修三间十分壮观的大殿,时有僧徙数十。自本寂后,了如,慧霞了悟、光慧元悟、羌慧智炬、显化、观心等皆为各代名禅。据同治版〈宜黄县志〉记载,曹山寺有古铜钟、贝叶经、罗汉笠、卓锡泉、雨花崖、问津亭、显对崖、狮象关、七星面、钵盂山、将军墓、祖师塔诸灵迹。
清初,本寂墓塔被毁。顺治十三年(1656),时为博山寺方丈的曹洞宗三十三世宗匠觉浪道盛禅师,偕徙墨历大智禅师等多人,主持重葬本寂灵骨并建塔铭。康熙、乾隆年间(1662-1795),仙源、智胜、明敏等禅师相继主持。道光时(1821年后)曹山寺逐渐衰落。道光五年(1825)重修曹山寺古墓,碑为青石板刻阴文,碑高1.5米,宽0.8.米,竖于曹山寺后,碑首刻篆体“有世安公墓碑”,右侧直刻碑题“曹山寺碑记”,记述了那时曹山寺“殿宇荒凉,香卸”已处衰败的凄景。民国期间,寺宇仅保留部分旧殿堂和一些佛像,有斋公照顾香火,但无僧尼住持。建国后,寺院无人管理,只有一户农民居住。“文化大革命”期间,曹山寺遭到严重的破坏,寺殿全被拆除,附近山上的历代禅师墓塔、塔铭碑均遭不同程度的破坏。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各级政府重视曹山寺遗址和本寂禅师墓塔等宗教历史文物的保护。1085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重点风景名胜点。1993年,宜黄县政府批准修复曹山寺宝积寺,相继重修了客堂、观音堂等,完成了一期工程,千年古刹重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