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文化  厦门  佛教  佛像  禅寺  菩萨  宁禅寺  佛事  台湾  北京 

西藏扎囊顶布钦寺

   日期:2015-02-11     作者:佛博会    


  顶布钦寺景观
  顶布钦寺位于西藏扎囊县吉如乡德赖林村西部山腰。公元1567年由仁钦平措创建,属主巴噶举派。

  寺院简介
  藏传佛教卓浦噶举派寺院。原名“丹钦顿珠通门”。位于山南地区扎囊县境内。明隆庆元年(1567),由仁青平措创建,初以觉智活佛作为活佛转世系统。18世纪初,蒙古准噶尔部侵扰西藏时寺院遭到破坏,其后由迥活佛对寺院进行维修。由此,寺内形成觉智和迥两个活佛转世系统、两位住持并存的局面。至1959前,觉智活佛共传承八代,迥活佛共传承五代。“文革”期间寺院被毁,1984年后重修。1998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顶布钦寺建筑规模宏大,依山而建,围墙呈多角长方形。主殿高4层,底层主供释迦牟尼及两大弟子塑像,藏有《甘珠尔》、《丹珠尔》经书各一套,还有第一代至第六代觉智活佛的银质灵塔及千尊泥塑小佛像;二层除小佛殿外还有建寺时的工具仓库;三层主要藏有经典,主殿前方有一菩提塔及一些小塔。寺内原藏有总数在一千尊以上的石刻造像,不仅雕刻类型齐全,而且极为精致,是非常重要的历史文物和工艺品。公元1984年国家文物部门拨款重修此寺。

  寺院建筑
  顶布钦寺建筑坐北朝南,依山而建,除一层大殿为第一代住持仁青平措所建外,其他主体建筑多为第二代住持念扎白桑时期所建。全部建筑以大殿为中心,还有纳木阶塔、慈善塔等,并有历代觉智活佛和迥活佛的住房。
  ①大殿。建于2.5米高的石制台基之上。高四层,东西28米,南北35米,面积约980平方米。大殿第一层门廊与大经堂相连,经堂后的佛殿内原供有释迦牟尼镀金铜像,两边置迦叶、阿难两尊者塑像,经架上供有《甘珠尔》和《丹珠尔》经书各一套。另一小佛殿位于大经堂左前方,殿内供有第一至第六代觉智活佛6个银制灵塔和1 000个小灵塔。大殿第二层为佛殿和护法神殿,东西各有小佛殿,其中佛殿主供噶举派著名人物泥塑像和许多小铜佛像。大殿第三层为小佛殿、日光殿、觉智活佛与迥活佛书房等,其中日光殿书房内存放有《甘珠尔》、《丹珠尔》等佛教名著。大殿壁画多已不存。
  ②纳木阶塔。位于大殿右方,第三代觉智活佛时期所建。为方座圆塔,塔顶已残,塔底座东西长4.77米,南北宽4.75米,残高5.2米,塔体基本用薄石板砌成,塔瓶空腹,瓶顶向内凹成弧线。
  ③慈善塔。又称“强久塔”,位于大殿左前方,与纳木阶塔形制相同,塔座、塔身保存较好,塔顶已毁。塔用石块砌筑而成,塔底至塔瓶底部高8米,底座长10.3米,宽10.1米,厚0.5米。塔瓶外上部有一宽石带,石带宽0.2米,厚0.1米。塔座的西、北两壁均开有一长方形洞,可通塔内。强久塔旁有南北向的三座长方形小塔,传为该寺落成时期所建的奠基塔。
  ④气功场。寺内喇嘛练习气功的场所。位于三座小塔之北,保存基本完好。气功场四周有两道呈方形的围墙。在雅鲁藏布江两岸,分布着多处的修行地。现在有许多圣地已荒弃暸,但有一些正在陆续恢复。藏南的顶布钦寺是主巴噶举派的寺院。这个寺院以它的藏密气功修行场而著名。在一处露天场地四周,排列著一种藏地绝无仅有的修行小帐。一米见方、约三十公分深的地穴,撑著一个小小的尖顶白帐。以往的寒冬季节裏,修行者在这儿练的是藏密气功中有名的“拙火定”。
  该寺石刻造像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总数1 000余尊。在“文革”期间,大多石刻造像随着寺庙破坏而失散或损毁。其雕刻技法有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三种。内容主要包括释迦牟尼佛、十一面观音菩萨、菩萨、四大天王、护法神、供养人、欢喜佛、舞女、松赞干布、莲花生、唐东杰布、五世达赖像等。此外,还有许多文字雕刻,字体有藏文、梵文、八思巴文、尼泊尔文等,梵文下方一般有藏文解释。这些造像不仅雕刻类型齐全,而且非常精致,既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又是很好的艺术品,对研究古老的梵文、八思巴文和尼泊尔文字和书法提供了重要资料。
  顶布钦寺在“文革”时被毁,1984年重建。大殿面积980平方米(东西长28米,南北宽35米),高四层。大殿建在2.5米高的台基上,台基周围用石块砌成。进入大殿,要从中部上台阶通过门廊,门廊东西各有明柱2根。门廊内为大经堂,有明柱30根。经堂后面为佛殿,有柱2根,殿内原供有释迦牟尼镀金铜像,其两边为迦叶、阿难两在弟子的塑像,经架上置有《甘珠尔》和《丹珠尔》经典。大经堂左羊方有一间小偏殿,内供一至六代觉智活佛的6座银制灵塔和一千个小灵塔。在塔殿之后存放有跳神时穿戴的衣服、面具等。大殿二层设有佛殿和护法神殿(有柱4根)。佛殿有柱4根,殿内主要供奉有噶举派著名的我物的泥塑像和许多小铜佛像。大殿外,还有4柱的日光殿和觉智、迥活佛的书房。
  大殿墙外石块上,刻有法轮、盘结等八宝图案和“六字真言”。大殿四周是转经廊道。
  大殿右边18米处有一方座圆塔叫“纳木阶塔”,系第三代觉智活佛建。底座东西长4.77米,南北宽4.75米,残高5.2米。塔体用薄石板砌成;塔瓶的顶部及塔尖已残。据说塔尖呈锥体状,顶部还有太阳和月亮装饰。左边还有一座慈善塔,又称“强久塔”。系石块砌成。塔底至塔瓶底部高8米,底座长10.3米,宽10.1米,厚0.5米。此塔高大雄伟。
  在强久塔旁的小土包上不家南北向的3座长方形小塔:南边小塔长2.22米,宽2.12米,残高3米;中间小塔长2.88米,宽2.02米,高3.6米;北边小塔长1.76米,宽1.2米,高2.9米。据说这三座小塔是为了纪念该寺落成而建的奠基塔。

  寺院塑像
  顶布钦寺最具特色的是石刻造像有1000尊以上,内容丰富。题材主要有释迦佛、观音菩萨、四大天王、护法神、供养人、观喜佛、松赞干布、莲花生、汤东杰布、第五世达赖等;还有许多藏文、梵文、八思巴文、尼泊尔文等铭文石刻,甚为珍贵,属石刻中的精品。
  释迦佛像:高浮雕。有椭圆形背光;像高0.39米,高发髻,着袒右肩袈裟,手作指地印,结跏趺坐于方台上。
  观音菩萨像:高浮雕。有椭圆形素面背光;像高0.16米,通高0.29米。头戴五花宝冠,袒裸上身,下立脚点长裙,饰有耳环、项链、帔帛;左手置于腹部,右手立于胸前,结跏趺坐于圆形仰莲座上。 供养人像:浅浮雕。有椭圆形头光和背光;像高0.27米,通高0.31米;秃头,斜披络腋,下立脚点长裙;右手持钵,左手执长柄法杖,跣足站于覆莲座上。
  供养人像:浅浮雕。有椭圆形头光和背光;像高0.27米,通高0.31米;秃头,斜披络腋,下立脚点长裙;右手持钵,左手执长柄法杖,跣足站于覆莲座上。
  藏巴拉(财神)像:透雕。通高0.08米,像高0.07米。高发髻,垂发向后呈三角状,袒裸全身,腹部高鼓;饰有项链、璎珞、臂钏、脚钏、手镯;右手捧钵,左手捏一只鼬鼠(黄鼠狼),双足做右弓左箭而立,脚下各踩一饿鬼。下不有椭圆形台座。雕刻精细,独具风格。
  松赞干布像:浅浮雕,有圆形头光和背光;后面还有重檐屋顶殿堂。像高0.36米。面方圆,头戴塔式尖帽,帽似由布裹缠而成,顶端露出一小佛头像;饰大耳环,垂发双披肩;着右衽宽袖长裙,胸前挂一条宽带,双手捧宝瓶于腹前,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其下有殿堂栏杆,雕刻细腻。最下方有一行藏文,内容为“法王松赞干布”。
  莲花生像:浅浮雕。通高0.16米,像高0.12米。头戴尖帽,内着右衽衫,外穿右袒式袈裟,饰有耳环;左手持钵,右手执金刚杵于胸前,结跏趺坐于仰莲座上。
  阿旺.罗桑嘉措(第五世达赖喇嘛)像:高0.33米,有椭圆形头光和背光。头戴尖帽,内着右衽衫,外披袈裟;左手捧法轮于胸前,右手执一朵莲花,结跏趺坐于方台上。像前方桌上供有食品、宝瓶、金刚法器等。下部有一行藏文,内容为“解脱众生第五世达赖喇嘛”。
  顶布钦寺的石刻造像,不仅雕刻手法多样,而且也非常精致,它既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又是精湛的艺术品,并对研究古老的梵文、八思文和尼泊尔文字及书法提供了实物资料。

  寺院名著
  《宝性论》中说“凡与法有关具义之事,能除三界烦恼之善说,颇具明示寂静功德者;即为佛陀所说而非他”。如此,所说应与法有关,功用在于断除三界烦恼,而果则为般涅盘,凡明示此内容者之语,依圆满正觉之佛陀而出之善说即称为“甘”(意为“佛语”),将所译之佛语集成册即为闻名遐迩的“甘珠尔”(意为“所译佛语”)。现在新版《甘珠尔》是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大藏经》对勘局通过搜集8种旧版本,以德格版《甘珠尔》为母本,与其他版本相对勘而出版的。
  藏文《甘珠尔》共有13种版本,现在所存的有8种,即德格本、永乐本、理塘本、北京本、那塘本、卓尼本、库热本、拉萨雪本。此外,万历《甘珠尔》是永乐版的重刻,昌都或亚仓《甘珠尔》是雪本,热加和瓦热《甘珠尔》是以德格版为母本的,因出自同一版本,没有太大对勘价值。有的版本因时势变迁仅存其名。
  藏文大藏经分为甘珠尔、丹珠尔两大部分。甘珠尔意为“佛语部”,丹珠尔意为“论疏部”,主要收录的是佛弟子及后世佛教学者对佛经的论述。藏文大藏经有多种版本,各种版本丹珠尔的分类和收录的著述有所不同。

  寺院历代活佛
  顶布钦寺坐北朝南,寺前是一片开阔的山川谷地。建筑规模宏大,依山而建;建筑外的围墙系晚期修建,呈多角长方形。由仁钦平措(1529~1611)于1567年始建,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属噶举派中的绰浦噶举派寺院。
  最早的住持围世系统是觉智活佛,18世纪初,蒙古准噶尔部侵扰西藏时,顶布钦寺也遭到一定破坏,后由一个叫格桑其美丹增的迥活佛维修了该寺。从此,顶布钦寺形成了“觉智活佛”和“迥活佛”两个转世系统,财时也由两位住持。
  觉智活佛已传承八代,他们是:仁钦白桑(1529~1611),初建顶钦寺第一层大殿;念扎白桑(1613~1682),扩建和维修了该寺,还增建了僧舍;卡那白嘎(1684~1739),精通医道,研制了藏医珍珠七十药;米帕朗杰(1742~1796),开始举行跳神活动;丹白尼玛(1797~1851),到过拉达等地传播佛法;丹白坚赞(1852~1882);觉吉坚赞(1883~1944),修建了该寺的觉康和银塔殿;阿旺丹增觉杰僧格(1945~)。而迥活佛共传承五代,他们是:第一代迥活佛格桑其美丹增,生于1742年,卒于1782年,享年40岁;第二代迥活佛顿余白桑,生于1783年,卒于1843年,享年60岁;第三代迥活佛羊巴洛单,生于1844年,卒于1904年,享年60岁;第四代迥活佛其美格桑,生于1905年,卒于1945年,享年40岁;第五代迥活佛觉杰尼玛,生于1946年,卒于1976年,享年30岁。

  寺院联系方式
  地址: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扎囊县
 
 
更多>同类寺院

推荐图文
推荐寺院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本站优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