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大渡网)
“香山辉映九龙湖,清净音闻,倾耳循声除苦厄;智度宏开三宝地,妙明性觉,现身说法证圆通。”当我们放下琐事,一宿香山,得一身清净,这便是书香净土、智慧道场——香山教寺。
香山古刹座落于宁波镇海九龙源,背依达蓬山,前畔九龙湖。达蓬山峰峦耸秀,舒展有致;九龙湖幽深如谧,光影浮动。青山绿水交乳繁抱,浮云清风荡漾其间,古刹佛地蕴情,香山清韵入林。
“巍巍达蓬,跨海之东,梵音振起,海音聿通。”相传先秦时期因山上多香草而得名“香山”。唐天宝十四年(755),一代宗师真应禅师云游至此,见岩崖飘香,如接蓬莱,地脉灵秀,能控溟海,认为是三宝千古难觅之道场,就在此结草庵。广德二年(764)建寺,聚徒讲道。大师说法,幽邃深妙,使远近归心,声名卓著,当时名公,皆承风问道而恭事之。唐代宗李豫闻知其事,特下诏赐额“大中香山寺”。大历八年(773)代宗复赐额“香山智度寺”,香山寺香火鼎盛,闻名遐迩。宋天圣元年(1023),宋仁宗赐寺额“智度寺”,至元佑年间(1314—1320)改名为“香山禅寺”。至明太祖时重“教”,即专门指诵念真言密咒,演行瑜伽显密法事者,嘉靖年间(1521—1566)更名为“香山教寺”。 另据清《慈溪县志》记载,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明朝浙东旧臣拥立明宗室鲁王,起兵反清,镇海人邵铺忠任大司马,六月鲁王兵败,邵铺忠领千余名士兵撤至镇海龙山海边,暂避寺内,受佛法熏陶后皈依三宝。至清康熙、乾隆年间,寺庙发展到鼎盛,殿宇恢宏,缁素穿梭,誉称“千僧丛林”。清同治元年(1862)改香山寺。
(图片来源:大渡网)
香山教寺自真应禅师开山立寺至今,续传千载,人文荟萃,底蕴深厚,诸名僧大师留下众多开示禅机,诗文墨宝。宋朝钱意大师、介愚大师等大德高僧,曾先后住锡香山寺,弘扬佛法。
史载留唐日僧荣睿、普照随鉴真大师六渡东瀛,期间多次挂锡香山。明初,日僧策彦来到中国,亦挂锡香山教寺,常住数载,与僧众朝夕相处,同修佛道,传为美谈。 文人名士如白居易、黄宗羲等皆慕名寻访香山寺,吟诗作赋。
香山教寺至晚清时,规模宏大,拥有寺田1200多亩,寺山2100亩,香火鼎盛,寺名远播。可惜,清同治年间,西方列强入侵,香山教寺被焚毁,为剩残垣。
随着佛教的传入,香山之名也来到中国,最著名的有北京香山寺、洛阳龙门香山寺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香山寺文化现象。“香山”之名源于佛教经典。据记载,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出生地迦毗罗卫国都城附近有山名叫香山,是大悲观音菩萨得道之地。
改革开放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实。2002年7月5日,香山教寺经政府批准重建。同年10月10日,香山寺举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礼,新建香山教寺占地面积980亩。分为五个工期,现有两殿一阁(圆通殿、三圣殿、藏经阁),东西厢房、客寮斋堂为第一工期。第二工期已经开始动工修建,包括山门、大雄宝殿、法堂、僧寮、东西两殿等;后续再建戒坛、禅堂等。
(图片来源:大渡网)
“圆通殿”匾额由当代著名书法大家沈鹏题写。殿内中央供奉一尊毗卢观音。他头戴毗卢天冠,冠上有阿弥陀佛像,眉慈目善,慈祥含笑。他端坐于千叶莲台之上,莲台上层是四大天王,分别是抱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握宝剑的南方增长天王,擎龙的西方广目天王,拿宝幢的北方多闻天王,底层则是六道,分别是天道、人间道、畜生道、恶鬼道、地狱道、阿修罗道。身边还站着善财童子和小龙女,神态天真活泼。大殿后壁,是一尊从缅甸请来的汉白玉千手千眼观音,两侧供着一千尊不同服饰和形态的观音菩萨,称为“三十二应身,”凸显香山寺观音道场的独特之处。
第二进大殿为三圣殿,这三字是由香港著名艺人刘德华所写。眼前的华严三圣,分别是普贤菩萨、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手持莲花的是普贤菩萨,专司佛的理德,手持如意的则是文殊菩萨,专司佛的智慧。中间是毗卢遮那佛,代表了佛法的绝对真理。
穿过三圣殿沿山路而上是藏经阁。底层中央供奉文殊师利菩萨,两侧为十位历代高僧,如玄奘法师、达摩祖师等,是全寺独具特色的抄经圣地。顶楼的纳奉抄写经文的供柜,即是存放经文的宝库,有事信仰者智慧的象征。
香山教寺将秉承“人间佛教”之宗旨,弘法利生,为佛教之弘扬、社会之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