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文化  厦门  佛教  佛像  禅寺  菩萨  宁禅寺  佛事  台湾  北京 

听大和尚讲故事:潭柘寺的历史与传说

   日期:2015-02-01     作者:佛博会    
  
潭柘寺山门
  
潭柘寺大殿
  几经易名俗称潭柘
  潭柘寺位于京西门头沟区,从地铁1号线苹果园站乘公交931路,至终点下车步行,不久便可见古?山门。
  沿途向手执佛香的信众请教,记者得知,整座山门未用一根梁柱,完全由砖石搭建而成,因此又称“无梁殿”。正中的一块汉白玉雕龙横匾,上书楷体金字“敕建岫云禅寺”,“岫云”意为山中的云彩。过了界凡桥进入寺内,只见一只巨大的铜鼎青烟缭绕。绕过宝殿入得后院,清泉从山上潺潺而下,水流沿着石槽流进一个两米见方的石盘,按照槽道的走势形成“南龙北虎”的图案。据说,这是祈祷四方平安、风调雨顺。
  “北京各处可烧香的名寺,香火均比较旺盛。潭柘寺因之有历代皇帝的加封,香火给人感觉更旺一些。”寺中现任方丈常道大和尚年过六旬,精神矍铄,很是健谈,“西晋末年,当时北方的都督叫王郡,他在平定八王之乱中立下了功劳。第二年晋怀帝司马治改年号为永嘉元年,即公元307年。这一年,王郡的夫人逝世,葬于八宝山地区。都督为了给国家和自己的夫人祈福,根据当时的年号,在京西建立了‘嘉福寺’,也就是潭柘寺的前身。”寺院建成后,一直没有大的发展,后来逐渐破败,至唐代才兴盛起来。
  武则天万岁通天年间(696—697年),佛教华严宗高僧华严和尚经幽州都督张仁愿赞助,来此开山建寺。他以破败了的嘉福寺为中心,购买附近西坡姜家和东沟刘家的土地,并带领僧众填平了寺内一个叫做“青龙潭”的大水坑,扩建寺院,修筑殿宇,潭柘寺雏形初现。寺院后山有两股泉水,一眼名龙泉,一眼名泓泉,它不仅满足了寺院日常的生活用水,且能灌溉附近大片的土地农田,故而华严和尚将嘉福寺改为“龙泉寺”。
  常道大和尚告诉记者,潭柘寺被9座高大的山峰呈马蹄形环护,600余间古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其中,观音殿所处的地势最高,这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出家的地方。“有感于父亲南征北战、杀戮过多,公主为替父赎罪到潭柘寺出家为尼。她每日在观音殿内跪拜诵经,‘礼忏观音’,年深日久,殿内一块铺地的方砖被磨出两个深深的脚窝。明朝时,孝定太后来寺中朝顶敬香,看到两个脚印,为公主的至诚所感动,命人将其挖出,放于花梨木匣内带至宫中,观赏完毕,又送回潭柘寺。”明代达观真可大师曾作《妙严公主拜砖赞》,后妙严大师终老于寺中,这块“拜砖”现依然供奉在潭柘寺的观音殿内。
  “明朝时,潭柘寺进入兴盛期,200多年间,或由朝廷拨款,或由太监捐资,进行了多次整修和扩建,确立了今日的格局。”常道大和尚说,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寺院再次大事重修,“岫云”二字为康熙皇帝御笔亲题,沿用至今。“潭柘寺”,是流传在民间的俗名,因寺后有龙潭,山下有一种可供药用的树,叫做“柘树”。
  悬壶济世“疯魔和尚”
  在潭柘寺西观音洞院内东南角,有一条石砌甬道盘山而上,沿路前行不远,即可到达菩提洞,洞内塑有“疯魔和尚”的肉身坐像。
  听常道大和尚说,“疯魔和尚”法号因亮,河南省汝南县人,幼年在本乡出家,清同治六年(公元1862年)来到潭柘寺,受具足戒。
  据说在光绪年间,因亮和尚冲撞了前来寺中进香的恭亲王奕欣。寺里不敢再收留他,他便住进了下塔院东面的蝎子洞。因亮法师精通医道,长年在潭柘山、马鞍山一带行医治病。他悬壶济世40余年,用针灸和中草药医治好了无数平民百姓,且分文不取。因他不修边幅,性情怪异,貌似疯癫,因而世人称其为“疯魔和尚”。
  因亮法师直到晚年才被允许回到潭柘寺,每日前来听其讲经和求医问药的善男信女不计其数。相传潭柘寺后的虎踞峰上有一只老虎,时常下山伤害牲畜,后来受到“疯魔和尚”因亮法师的教化而弃恶从善。它每日伏在法师身边,听其讲经,中午跟随法师到寺中喝粥。因亮法师圆寂后,此虎悲痛欲绝,不食不动,终日哭泣。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潭柘寺对西观音洞南侧的菩提洞进行修整,用以供奉因亮法师。
  舍粥救贫大铜锅
  常听人讲,距今1700余年的潭柘古?,除了它显赫的历史、流传至今的各种传说,不得不提的还有“漏沙不漏米”的大粥锅。
  据记载,潭柘寺古时香火极盛、僧侣众多,“有名和尚三千,无名和尚无数”。这么多张嘴,饭该如何做?面对记者的疑问,大和尚笑着说,寺里以前有3口大锅,1口供熬粥,1口做饭,还有1口用来炒菜。“如今空余铜制的炒菜锅,它直径1.85米,深1.1米。其它两口锅只能通过拓片看到。熬粥的锅最大,是青黄铜制造的,口径约有3米,深两米有余,壁厚20厘米。据说熬一锅粥要用360斤小米,由七八个和尚烧火,用去干柴800担,文火熬上16个小时才行。熬好的粥可供寺中僧众吃上一天。”
  京西地区有一句民谚:“潭柘寺的粥锅,加水不加米”。因为这口锅实在太大了,即使是来上几十个到此挂单的云游僧人,潭柘寺也无需另行做饭,只要往粥里加些水就行了,粥还是很黏糊。据悉,从前每年冬春之交、青黄不接时,潭柘寺就用这口大锅熬粥,向周边贫困百姓舍粥。
  据常道大和尚讲,这口粥锅“漏沙不漏米”的原因,在于大锅底部一个直径50公分、深30公分,可称之为“容砂坠”的凹陷。当水煮开时,米粒会随着水上下翻滚,由于重力原因,沙粒会沉在“容砂坠”里,相当于自动淘米,喝粥时也就不用担心会硌到牙齿。“在当时来讲,这是非常先进的一口锅。”
  与很多寺庙一样,潭柘寺也有腊八舍粥的传统。不同之处在于,潭柘寺腊八粥注重养生。精挑大米、黑糯米、大玉米渣、红小豆、芸豆、豇豆、红枣、栗子、花生、莲子等10余种配料,农历腊月初七夜起文火熬制。食材绝大多数由寺院僧团结缘募化而来,也有众多善男信女及广大居士为回报社会、感恩众生,前期对粥会活动进行布施。农历腊月初八,寺中支起舍粥锅,备上白糖、八宝菜,信众盛上一碗热腾腾的腊八粥,正可谓:“香粥一碗驱严寒,幸福吉祥身边环,平等取舍依次站,抬头却见岫云禅。”
  常道大和尚,生于1951年5月,山西繁峙县人,1980年出家,经山西普照寺果峰老和尚剃度,1983年在山西五台山受具足戒。现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北京市佛教协会副秘书长、门头沟区佛教协会会长。
 
 
更多>同类寺院

推荐图文
推荐寺院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本站优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