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木措
画面上曾见过纳木措湖,蓝天白云,洁净的湖水。
在5190米高的山顶那根拉,从山口远远看到了纳木措湖,那是一幅巨大的图画,湖水位居其中,心中充满神奇和幻想。
车子沿着山路盘旋下去,再贴湖边行走。到了近前,看得真切,才感受到湖的美丽,才知道什么叫蓝色。上天仿佛把一切的蓝都凝聚在这里,淡蓝浅蓝灰蓝宝蓝深蓝黑蓝,由浅入深,蓝的色彩如此丰富,以至难以描绘或形容。如果再与天空的蓝连在一起,便是一片蓝色的世界。有一首外国名曲叫《蓝色多瑙河》,非常好听,引得对蓝色的水也感到曼妙而奇特。后来听说那里的河水并非蓝色,要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才会有那种效果,便对那条河的美打了许多折扣,甚至对蓝色的水也产生质疑。而纳木措湖恰恰相反,不论你站得高低,沿湖行走,都会看到那醉人的深浅浓淡,看到多变的面孔,仿佛仙女故意浓妆淡抹。
纳木措
不知是天上的倒影,还是洁净所至,湖水变幻出了如此丰富的蓝,湖面海拔很高,有4718米,如同悬在空中,各种说法,凝结成一个美丽的名称天湖,非常形象准确,也只有这个名字才能解释这里的蓝色。藏语中,“措”是湖。
在天空,确曾看到过湖水,连绵不断的雪域高原舒展开来,群山中偶然现出一点蓝色,偌大的湖水,变得很小,很像银器饰品上镶嵌的一颗蓝宝石。晴好的天气,把纳木措湖描绘为蓝与白的世界更为准确。蓝的天地中还有白色,漫天变化舞动的白云,如此透亮;水中卷起的层层雪浪花,让我想到了大海,湖水恰恰也是咸的;而位于天水之间的,还有连绵不断的雪峰,那就是念青唐古拉山,此时的主峰显不出高大,像是众多兄弟,披着终年不化的白色盔甲,环着湖水,联手护卫着这颗冰川上的宝石。
蓝与白,极美妙的搭配,许多大师把这两种色彩放在一起,幻化了杰出的作品。而这两种色彩,在世界高原之上,也编织出美丽的传说。相传,纳木措是帝释天的女儿,与念青唐古拉山结为伉俪,相亲相爱。念青唐古拉山在藏北诸神灵中最具权威,拥有广大无边的北方疆域和丰富的财宝。他们有着许多美丽的故事,也被人们塑造出生动的形象:念青唐古拉头戴盔甲,右手举着马鞭,左手拿着念珠,骑白马;纳木措骑着飞龙,腾云驾雾,右手持龙头禅杖,左手拿佛镜。龙与马,一如蓝与白,极为和谐的一组雕塑,多么独特,极有张力,印象深刻,创作者一定是艺术大师。
纳木措
高原的气候多变,有乌云密布,也有狂风大作。前几天刚下完雪,路上有了积存,要不是大风刮出晴朗,就无法前行了。往年10月或11月,会因大雪封山而无法进入,今年算晚的了。我们在湖边尝到了风的强硬,衣服扣紧,帽子戴严,还觉透风。风也带来湖中的水气,有些湿润,呼吸起来很舒服,减轻了高原的干燥和缺氧带来的疲惫。
沿湖岸行走,两块巨石兀自立在面前,取名迎宾石,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客,也为这两色的世界增添了一点黄色。迎宾石以前视为湖的门神。纳木措女神,掌管着藏北草原的财富。商贩外出做生意,必先来此祈求,以保生意兴隆。石前有一巨大香炉,再向前有扎西岛寺,凡去天湖朝佛敬香,莫不虔诚顶礼膜拜。湖中有三个岛屿立于碧波之中,佛教徒们传说是佛的化身。
湖水有了佛的意味,传为密宗本尊胜乐金刚的道场。很早以前,藏传佛教的高僧,曾到湖上修习密宗要法,并在藏历羊年设坛大兴法会,此时转湖念经一次,胜过平时,其福无量。叫天湖又有了神圣,纳木措湖是善男信女必去的圣地,从古到今香客不断,僧俗信徒不惜长途跋涉,前往转湖。虽已进入初冬,去往天湖的路上,还有朝圣的信徒在长头叩首,有去有归。
纳木措
湖中五个半岛,从不同的方位凸入水域,扎西半岛最大,又是低缓的丘陵。岛上林立着众多石柱石峰,如象鼻,似人形,像松柏,千姿百态。岛上还分布着许多幽静的岩洞,有的洞口呈圆形而浅短,有的溶洞似地道而狭长,有的岩洞塌陷而形成自然的天窗,有的洞里布满了钟乳石。洞各有名,诸如量身洞、阴阳洞、合掌洞,亦各有意,如善恶洞,藏传佛教认为,做善事恶事,上天一定知道,无论胖瘦高矮,只要行的正走的直,就能从此洞中穿过,反之就当反省。钻善恶洞是佛祖在提示,警钟长鸣。
纳木措湖是经喜马拉雅山运动凹陷而成,后因西藏高原气候逐渐干燥,面积大为缩减,湖水退缩,周围留下数道岸线,最高一道距湖面约80多米。湖滨依旧有广阔的草原,环湖四周,水草丰美,是天然的牧场。每当夏初,成群的野鸭飞来栖息,繁衍后代。湖泊周围常有狗熊、野牦牛、野驴、野牛、山羊、岩羊、狐狸、獐子、野兔等野生动物栖居。湖中盛产高原细鳞鱼和无鳞鱼。湖区还产虫草、贝母、雪莲等名贵药材。
美丽的地方容易激发灵感,也就有了那些神奇的传说。无须考证,身在美景之中,看到了山与水的相依相连:冰雪消融,滋润湖水;湖水又像母亲,养育了湖畔的草场。更为触动心灵的还是辽阔天地,藏北那人迹罕至的雄浑,还有那湖水,荡涤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