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沉香  佛像  香文化  禅茶  古代  法器  佛珠  佛具  佛教  檀香 

佛哥说佛教知识故事7:关于大乘小乘(上座部)佛教

   日期:2015-07-09    
  
随着接触佛牌的朋友越来越多,很多人就会思考,到底什么是小乘佛教?跟大乘佛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以下整集了一些资料简介介绍一下~      南传佛教一般都是所谓的小乘佛教(其实应该称上座部比较正确,叫“小乘”是有点不尊敬的),而北传佛教一般都是大乘佛教。      “乘”为梵文意译,有“道路”之意。在很久以前,印度佛教形成了一些新思想、新教义和教规的派别,他们认为佛教是为了“普渡众生”,犹如一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世界,成就佛果。所以就有自称“大乘”一说了,而且把一些原始佛教部派贬称为“小乘”。后因为小乘佛教有贬义说法,世界佛教协会全部一致称为“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众习惯简称为“南传佛教”或“上座部佛教”。      如果区别的话:南传佛教主要修小乘经典,注重个人解脱;北传佛教,行的是菩萨道,讲究渡己渡人。通俗的比喻就是遇上沉船,大乘佛教是舍身救人,以救人为首。而小乘则先自己爬上岸,再想办法救人,这就称为阿罗汉,脱离生死,先渡己再渡别人。大乘佛教把释迦佛祖看作是一位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认为除释迦牟尼佛祖外,在三世还有无数的佛。而小乘佛教则把释迦佛祖看作一位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在修行方法上,大乘佛教偏重于“六度”、“四摄”的“菩萨行”,小乘佛教主张修戒、定、慧“三学”。南传上座部佛教是佛教中的保守派,至今依然保持着佛陀时代的衣着、戒律、语言及修行方法,是最为接近佛陀时代的佛教,是最原始最古老的佛教体系。(个人的一些感知总结~如有误忘请谅解~并联系本人纠正~谢谢!)    以下简介一下北传及南传佛教:      【北传佛教】    指自北印度经中央亚细亚传入中国、朝鲜、日本的佛教,及由尼泊尔、西藏传入蒙古一带的佛教之总称。此系佛教与通行巴利佛典的锡兰、缅甸、泰国、高棉等国的佛教,风格迥异,因其系由印度向北传布,故十九世纪研究佛教之欧洲学者,称前者为北传佛教或北方佛教,后者为南传佛教、南方佛教。       整体而言,北传佛教多与传承地之固有文化融合,以大乘为主,流行梵文圣典及其翻译经典。南传佛教则保存较浓厚的印度原始佛教色彩,主要流行巴利语佛典。       中国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2 B.C.)由西域传入佛教,东汉末年陆续译出佛教典籍,佛教教义开始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结合,至隋唐而臻于鼎盛,形成天台、华严、法相、律、净土、禅等宗派。宋代以后又渐与儒道融合。汉译佛典的数量极大,现存最古老的汉译佛典是二世纪后半期安世高和支娄迦谶所译的。其后经历三国、两晋以至唐、宋各时代,均有译本推出,故现存汉译佛典为数在一千七百部以上,是研究佛教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西藏佛教自七世纪左右起直接由印度传入,传入后逐渐形成具有西藏地区特色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藏译佛典数量仅次于汉译,其中包含汉译佛典中所未见的中后期大乘经论,是研究中期与后期印度佛教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又因藏译佛典大部分是从梵文原典直译,容易还原为梵文,故也被称为‘准梵语佛典’。其翻译时代始于七世纪,直到十三世纪仍持续着经典的翻译。     蒙古佛教由西藏传入。蒙古文译本的佛典是从藏译或汉译再译而成,故其资料价值不高。       朝鲜于四世纪后期传入中国佛教,七世纪以后更派遣僧人至中国求法,主要为禅宗。与日本同为汉译佛典流行区。       日本于六世纪前半叶自中国、朝鲜传入佛教,旋即发展为日本之主要宗教,且宗派极多。         梵文佛典主要是大乘经典,与汉译、藏译相比,数量极微。可分为在尼泊尔古塔及僧院发现的‘尼泊尔本’;在中亚发掘的‘中亚本’;发现于北印度喀什米尔古塔的‘基尔基特本’。我国的新疆与西藏,也保存不少梵文原典。       此外,中国、西藏、朝鲜、日本等,各宗祖师及高僧之著作甚丰,亦为北传佛教特色之一。 【南传佛教】    又称南方佛教、南传上座部。指传布于南亚的佛教。分布在南亚地区的佛教,可大别为四类:(1)流布于现在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国家的南方上座部佛教。(2)兴起于越南,而与儒道二教混融的混成佛教。(3)过去在柬埔寨曾盛极一时的吉蔑民族所信奉的佛教。(4)爪哇、苏门答腊、马来半岛等地所传的南海佛教。       上列四类中,第三、四类现今仅存艺术的遗迹。第二类属中国佛教系统。第一类又称为巴利佛教,盖此系统大部分均依据巴利语圣典。而所谓南方佛教,主要即指此系而言。       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派遣其子摩哂陀长老将印度本土佛教输入锡兰岛,此为锡兰佛教之开端。西元前一世纪,锡兰佛教分裂为大寺派与无畏山寺派。三世纪时,无畏山寺派又分出南寺派。其中,大寺派被视为锡兰佛教的正统。五世纪时,有觉音、达磨波罗等大注释家。       在其他国家方面,西元四至五世纪以后,缅甸即有佛教传入,然采纳南方上座部佛教,则始于1058年阿耨楼陀王时代。西元十二世纪以后,泰国开始接受上座部佛教。1361年,锡兰的僧伽领袖,被迎入泰国,为泰王传戒。至于柬埔寨、寮国之接纳上座部佛教,则始自十四至十五世纪泰民族之征略后。       南方上座部之特质在于严守戒律,保持原始佛教传统。在巴利文献方面,除了完备的经律论三藏,还有数量极为庞大的注释书、复注、纲要书、史书、文法书、诗书等。 ◎附:叶均〈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献略讲〉(摘录)       南传(一称南方)上座部,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这一系的佛学,近代发展比较快,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的佛学者用各种文字翻译和研究他们的典籍。       近代佛学者,为了研究整个佛教学说的方便,按照语文分为三大系,即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南传上座部属于巴利语系,因为他们的三藏典籍和许多重要的著作,都是用巴利语写的。除了巴利语系有一部完整的三藏典籍和各种论著之外,其他北传佛教的经籍,绝大部分都保存在我国的汉文和藏文的藏经里。       另外一种分法,是所谓大乘和小乘。称汉语系和藏语系中的大乘理论为大乘,称巴利语系的佛教及其他类似的佛教为小乘。但巴利语系的佛教徒则自称为上座部,不接受小乘这样的名称,并且不承认大乘是佛说。原来上座部及其他一些旧部派的比丘们的理想,是遵照佛的弟子或声闻的行径,求证涅盘,使个人解脱。大约在西元一世纪左右形成一个佛教派别,宣称要遵照菩萨的行径,谋求一切众生解脱,不求现世证阿罗汉,而求未来成佛。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到菩提涅盘之彼岸,故名大乘,而贬称原始佛教和其他部派佛教为小乘。在《岛史》则称大乘为‘戏论派’,《论事》称为‘大空派’,大寺的僧众称他们为‘方等派’。从大乘和小乘这两个名词本身的概念来看,是包含着自褒贬他之意的。但现在的学术界,为了研究佛学而沿用此名,则无褒贬之意,而是对历史发生发展的事实而作客观的分析。从历史上看,过去大乘和小乘之间的互相对立、争执、排斥的情况是存在的,而且相当激烈。内部自相斗争的结果,促使佛教在印度的消亡!这个问题,佛陀生前就曾警告他的弟子说:“彼人不了悟,我等将毁灭!若彼等知此,则争论自息。”(见《法句》第六颂)此颂是佛陀在只陀林针对争论比丘而说,其大意是:那些争论不休的人完全不知道,我们将为此争论所困而走上毁灭之途!如果他们懂得这种危险性,就不会争论了。现在各国佛教徒的情况已经有所变化,大多数佛教徒都认识到,虽然佛教各派的学术思想有所不同,但都是本着释迦牟尼的言教而各自发展起的,所以大家都愿意互相往来,讲团结,讲友谊。从这方面讲,我们就不能不注意,在彼此互相友好访问之时,不宜采用“大乘”和“小乘”这样可能引起误会的言词,为了加强各国佛教徒和人民的团结和相互尊重,应该称他们为上座部佛教,这也是他们一向自称的正确的部派名称。  (一)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       下面讲南传上座部的源流。所有佛教徒共同尊敬的教主释迦牟尼,大约为西元前六世纪的人,他的生灭年代有几十种不同的说法,其确切的年代,无法肯定,这里略举几种比较普通的传说: (1)依照南方上座部佛教各国传统的说法是:佛灭于西元前544或543年,在1956年,有许多国家举行一次盛大的佛灭二千五百周年纪念活动,就是依据这种传说的。所以这个佛灭年代的说法,现在已经实际为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用了。 (2)近代的学者,根据考证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阿育王年代,有的推论佛灭于西元前483年,有的说前480年,有的说前470年等等,未得一致。 (3)中国的‘众圣点记’说,据传佛灭之后,比丘僧团在第一个雨季安居完毕,便在戒本末尾上点一点以记佛灭之年,到了萧齐·永明七年(489),共得九七五点。据此,则佛灭于西元前486年。
释迦牟尼本人,原是迦毗罗卫国的一位王子,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成道,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入灭。他所说教的地区,主要是在古印度恒河流域的中游一带。他收了很多男女弟子,建立了比丘和比丘尼僧团。在他寂灭之后的第一年,便由他的上首弟子摩诃迦叶主持,召集了五百长老于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在阿阇世王的协助之下,诵集了佛陀生前所说的教法。这次集会把当时诵出的教法分为毗奈耶(戒律)和达磨(法)两大类(律藏和经藏)。达磨被编成五集,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及《小部》。这些经典和戒律编好之后,分别付托一些教师传授弟子,使其用口授的方式代代保存下去。佛教史上称这为第一次‘结集’。所谓‘结集’,是合诵或会诵之意,就是佛的弟子们集合在一起,把佛陀所说而当时只有口头传诵并无文字记载的经典,进行一番会诵、审定,系统地把它确定下来。       佛灭之后,约一百年间,比丘僧团仍然按照佛陀所制订的戒律过着原来最简单的生活,基本上是以乞食为主,把佛的教义口授给弟子,弟子们辗转相传,向各地继续宣扬四谛、八正道、五蕴、十二因缘等法,严持戒律,和合相处,不分派别。佛教史上称它为‘原始佛教’时期,亦称为‘早期佛教’或‘初期佛教’。       在佛涅盘一百年后,当摩揭陀国迦罗阿输迦(俗称黑阿育)王在位时,僧团内部便发生了分裂。其主要原因是对于戒律的见解有分歧。据说当时以吠舍离为根据地的东部比丘,实行了一些与原始教规相违背的事,而西部(摩偷罗)的耶舍比丘对此加以反对,并且邀请东西方的七百位长老,在吠舍离举行第二次结集,从人数说名为‘七百结集’,从地点说又名‘吠舍离结集’。这次结集的结果宣布了双方争执的十点是违背戒律的,即所谓‘十事非法’。而东部大多数的僧人却不同意这种决议,因为是这些有地位的上座长老们所决定,大家也无可奈何,只好另外集会一处,也用会诵的方法,另外订正戒律,退出原来教团的主体,自成一派,因为他们人数多,就叫做‘大众部’。这样,僧团就公开分裂成为‘大众部’和‘上座部’两大派,各行其是。此后,佛教僧团形成了更明显的分裂,在四五百年间,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佛教史称这个时期为‘部派佛教’。       佛灭后二百多年,在印度史上最著名的阿育王统治时期,由于国王虔诚信仰佛教,因此便有许多非佛教徒,为了分享这些布施而来参加僧团,其行为放逸,则与佛教的教义相反。结果使那些行为纯洁而真正信奉佛教的比丘,不愿与这些行为不正的人为伍。据说在华氏城的王室寺院中,有七年没有举行过‘布萨’和‘自恣’等宗教仪式。阿育王闻知此事,大为震惊,便邀请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来首都华氏城,帮助净化了僧团,并召集一千位长老,举行第三次结集,会诵出比较完整的经律论主要成分。据说今日存在的上座部巴利语三藏,就是这次大会最后编定的。       这次大会,还曾作出另一项重要的决议,派遣传教师到世界各国去传播佛教。这些传教团,都由一位著名传教师及另外四位长老组成,不但可以传播佛法,还可以建立新的比丘僧团。被派往僧诃罗(今斯里兰卡)的使团,是由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率领四位长老和一位沙弥,在提婆南毗耶·帝沙统治时期(西元前250~前210)到达该国的。他们传教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使国王以及大臣和人民信仰佛教,建立了比丘僧团,创建塔寺,如著名的大寺等。以后,摩哂陀的妹妹僧伽密多也被派去斯里兰卡,建立了比丘尼僧团,并从佛陀伽耶佛陀坐在树下成道的那株菩提树上折下一枝幼苗带去栽在大寺园内,至今尚存,被视为国宝之一。从此开始,斯里兰卡才有佛教。       摩哂陀传入斯里兰卡的三藏经典,属于分别说系的上座部,但当时仍以传统的记诵方法流传。因为国内有时也发生内乱,使教团中的长老体会到,只依赖某些人用不可靠的生命对记诵的方法来保存经典,是一件冒险的事。由于这种考虑,使长老们于西元前一世纪,伐多伽摩尼·阿巴耶王时(西元前101~前77),在斯里兰卡中部马特列地区的阿卢寺,举行一次重要的结集,由罗揭多主持,五百长老参加,诵出上座部的三藏和义疏,并决定把一向口口相传的三藏经典第一次用巴利文字写在贝叶上保存。这对后来上座部佛教长期流传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斯里兰卡的史学家评说:‘保存印度早已失传的巴利文上座部圣典,是僧诃罗民族对人类文化遗产最伟大的贡献。’(《锡兰简明史》)上座部的史书中认为这是第四次结集。北传佛教记载,约在一世纪,迦腻色迦王时,在迦湿弥罗第四次结集,但南传佛教史书无记载。          佛教传入斯里兰卡之后,建立了僧团,国王把自己的王家公园布施给比丘,改建成著名的大寺,为比丘僧团的中心。在家佛教信徒,皈依佛法僧三宝,遵守五戒,礼拜佛塔和菩提树以表示恭敬佛陀,大约在一世纪时,才开始以佛像作为礼拜的对象。       直至西元前一世纪,比丘僧团都是承认大寺的权威。到了伐多伽摩尼·阿巴耶修建了一座宏大的无畏山寺,献给大寺中的摩诃帝须,他便带领五百徒众脱离大寺去无畏山另立一派。这样,斯里兰卡的佛教史上便第一次分裂为大寺与无畏山两大派。(中略)到了摩诃舍那王建成只陀林寺,献给此派的古哄帝须,他们便以该寺为中心而被称为只陀林派。这样,斯里兰卡的僧团便分成了三派。僧团虽分为三,但都是属于上座部,他们主要的巴利文三藏经典是相同的。然而无畏山和只陀林寺的长老们都各自著有解释经典的注疏,对于经典某些章节的解释,则与大寺僧人所作的注疏有些不同。后来,这些注疏的原作都不存在了,唯有大寺派的思想体系继续流传到现在,这和觉音有着密切联系。       觉音是南传上座部巴利语系佛教的一位杰出的著述家,约为五世纪前半时人,出生于北印度佛陀伽耶附近的婆罗门族,在佛陀伽耶一座僧诃罗人建造的寺院出家,于摩诃那摩王时(410~432)去僧诃罗首都阿努拉达补拉,住在大寺,专研巴利三藏和僧诃罗文的注疏,并用巴利文著述了很多书。原来古代僧伽罗僧人,曾用僧伽罗文写了不少注疏,因为其他上座部佛教流行的国家不懂僧伽罗文,所以这些注疏——主要是大寺的作品,‘都被伟大的注释家觉音以律藏和经藏中各种典籍的注疏形式译成了巴利文’(《锡兰简明史》)。觉音依据大寺派的传统思想理论,对巴利三藏圣典都写了重要的注释,并写了一部著名的《清净道论》,系统地论述三藏和义疏的精要。他对南传上座部佛教的长期流传是有很大影响的。       上座部佛教在斯里兰卡盛行之后,同泰国和缅甸等盛行上座部佛教的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徒之间,互相往来,相互学习,相互补救。在斯里兰卡的佛教兴盛时期,把大寺派上座部的学说传播到泰国、缅甸去,到了佛教衰落时期,又从泰国及缅甸把上座部佛教传回来。例如:1361年,锡兰僧王被当时的暹罗国王邀请前往其国建立僧团,他所成立的僧诃罗僧团于以后约二百年中,在暹罗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1425年,有缅甸、暹罗和柬埔寨比丘前来锡兰,学习经教,在迦罗利耶重新受戒。他们回国后,分别在本国仿照锡兰僧团的形式,建立宗教组织。1476年,有一宗教使团从勃固来访锡兰,并有若干缅甸僧人在迦罗利耶受戒。他们回国以后,也建立了名叫僧诃罗僧团的宗教组织(见《锡兰简明史》)。在十一世纪和十二世纪,斯里兰卡经常遭到外国侵略,佛教也跟着衰弱下去,十一世纪末,曾遣使缅甸,请缅甸僧人去锡兰传戒,重新建立僧团。到十八世纪时,锡兰佛教的宗教形式已等于全部灭亡,塔寺尽成丘墟,连一位正式的比丘都没有了,经典也没有了,这是锡兰佛教史上最凄凉的时期!直至1750年,才遣使暹罗请求派比丘来锡兰传戒,获得暹罗国王的同情,派遣以优波离为首的十名比丘佛教使节团,并抄写了许多上座部的经典,于1753年到达锡兰,当时便有以萨拉能格拉为首的数百人从暹罗僧人受比丘戒,数年之后,便有比丘三千余人。从此重建僧团,重修塔寺,佛教文化又渐渐地在山区里重兴起来,同时这也是目前斯里兰卡暹罗派僧团的开始。1802年,摩诃格罗瓦·匿纳唯曼罗帝须又从缅甸传入比丘僧团,名为阿曼罗波罗派。1865年,阿般格诃梵多·即陀沙婆再从缅甸传来比丘僧团,名为蓝曼匿派。目前斯里兰卡虽有三大派僧团,但他们的根本教理并无差别,都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泰国和缅甸等国的僧团也是这样。         锡兰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和中国的佛教文化交流,很早就有一种特殊关系:约在410年,我国的法显访问了师子国,在无畏山住了两年,他的游记里描绘了当时锡兰的首都、民情和佛教的盛况,为后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也为锡兰的历史和佛教增了光,很受锡兰人民崇敬。约在434年,有师子国铁索罗等两批比丘尼先后到达中国当时南方宋都建康(南京),为慧果等三百余人授比丘尼戒,在中国建立比丘尼僧团。中国比丘尼于二众中受戒,是从慧果开始的。比丘尼僧团在锡兰传承了一千多年,约在十一世纪而绝迹,此后,南传上座部盛行的国家,至今仍未恢复起合格的比丘尼僧团。觉音于五世纪前期在锡兰用巴利文写的《善见律毗婆沙》,约在五世纪后期,便传入中国,并被译为汉文流通。当时在中国流传‘众圣点记’的佛灭年代说,也是随着这部书传进来的。
前面说过,南传上座部佛教已有四次重要的结集,但据各种史书记载,还有不少次要的结集,不断地修订他们的经典。此外,另有两次很重要的结集。据缅甸的说法,1871年,敏东(或曼同)国王(1853~1878)在曼德勒召开上座部佛教第五次结集,有二千四百人参加,用三年多时间重新校对巴利文大藏经。同时建立了一片塔林,叫古道陀石经院(一说库托道藏经塔库),每座塔里有一块石碑,每块石碑上刻篇佛经,把这次新校对的巴利文大藏经,全部刻在七二0座石经塔上,使佛典得到长期保存。1954至1956年,缅甸政府在首都仰光举行一次上座部佛教史上规模最大的第六次结集,出席者有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长老比丘二千五百人,根据各国的各种版本,对巴利语的经、律、论三藏典籍,进行了一次非常严密的校勘,并且决定把这次校勘的典籍全部陆续地刊印出来,作为现代世界上最有权威的巴利语大藏经新版本。这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各国僧团在现代史上一次通力合作的重大成果。       根据《二千五百年的佛教》第六章所附的一个部派源流表如下: ┌——————————————┐上座部                                       大众部┌————┼————┐                 ┌————┴————┐ 上座部 犊子部 雪山部 鸡胤部 一说部 │ │ (高拘梨柯部) (说出世部) │ │ ├—————┬————┐ │ │ 制多山部 多闻部 说假部 │ │ ┌———┴—┬—————┬————┐│ │ 东山部      西山部      王山部     义成山部 │ │ │ │ (北山住部) │ ├————┬————┬————┐ │ 法上部 贤胄部 正量部 密林山部 ├—————————————┐ ┌—————┐ 分别说部(上座部) 说一切有部 │ 经量部 ├—————┬————┐ └———┘ ┌—┐ 上座部 饮光部 化地部 │法藏部 │ └————————┘ ├——————┬—————┐ 大寺部 无畏山部 只陀林部        因为各部派的传说不同,所以对部派的源流解说也有不同。这里只是略讲南传上座部的源流。按照这个表来看,南传上座部的源流是清楚的。佛教最初被分裂成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后来,由于上座部对佛说采取‘分别说’的态渡(以为对佛说和解释佛说要有分别地看待),亦被称为‘分别说部’。这种说法,在阿育王时即已盛行。据说阿育王曾问诸比丘:大德,佛法云何?答言:佛分别说也。诸比丘如是说已,王更问大德帝须:佛分别说不?答言:如是大王(《善见律毗婆沙》卷二)。阿育王即根据此说以净化僧团,并由帝须在分别说者中选择一千人,举行第三次结集。由摩哂陀传入师子国的佛教,就是这一系的学说。所以南传上座部也自称为‘分别说上座’。这一系的佛教南传之后,始终是以大寺为正统。现在所说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实际就是以大寺为正统的佛教。       上座部信徒和其他部派比较,是保守的一派。传入斯里兰卡以后,仍称为上座部,到了分有大寺、无畏山及只陀林三大派之后,而大寺派仍然代表保守的上座部,并逐渐地传播于东南亚各处。所谓‘保守’,是指他们对于教义的解释和戒律的行持方面的态渡而说。在学说方面保持他们的纯洁性,不轻易接受其他部派的理论,在戒律方面则不容许寺院僧规有松弛现象,甚至连细节戒条都要严格遵守。例如:在无畏山,虽然他们的基本教义也是上座部的,但在思想上就比较开放,像犊子等部派学者可以在那里居住和讲学,大乘的学者也可以在那里居住和传教。而大寺则不然,始终是坚持不合作态渡。当然,南传佛教不一定就是原始佛教,也可能和根本上座部有些区别,但学术界公认它是比较接近于原始佛教的。他们还传承给人们研究的这样两种现实:第一,经过二千多年的历史变迁,许多别的部派都已消灭,仅留下一部分经典著作,唯有南传上座部佛教保留了一部比较完整的巴利语三藏经典和许多重要的论著,引起许多学者们的重视、翻译和研究,直到今天,仍然盛行于许多国家,不但没有衰落现象,还在继续发展,信徒也在继续增加;第二,在盛行的南传佛教的国家和地区里,仍然生存着数以万计由二千五百年前佛陀亲自组织起来的比丘僧团,严格地遵守着佛陀所制定的规章戒律,过着佛说最简单的生活方式,保持以佛陀本人为规范的形状,身披黄色的佛制三衣,沿门托钵,过午不食,剃除须发,端正庄严,受请应供,修习禅定,讲经说法,教诫信徒止恶行善,深受信徒恭敬礼拜。在佛灭二千五百余年之后的今天,仍使人们能够看见被称为三宝之一的原始比丘僧团的面貌,是由上座部佛教徒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参考资料】:《中华佛教百科全书》;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净海《南传佛教史》;C. Eliot着·李荣熙译《印度教与佛教史纲》;龙山章真《南方佛教の样态》;干潟龙祥《南方の佛教》;前田惠学编《现代スリランカの上座佛教》。
 
 
 
更多>同类知识

推荐图文
推荐知识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本站优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