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沉香  佛像  香文化  禅茶  古代  法器  佛珠  佛具  佛教  檀香 

现代常见僧服略说

   日期:2013-02-20    
自古以来,僧服就以其典型的佛教特色区别于其他宗教派别。同时,僧服也是出家人区别于俗人的标志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僧服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有新的改革与发展。为了方便人们对现代僧人日常生活和佛教活动中经常穿着僧服的了解,下面就对海青、袈裟、长衫、罗汉褂、短衫裤、僧鞋、僧袜等僧人日常服装作简要介绍。

一、海青
  海青"是我国僧团中主要的服装之一。它的款式:腰宽袖阔,圆领方襟,比较其它衣裳肥大很多。因此,通常也把它叫做"大袍"。古代丛林将礼佛的衣服称为海青,乃取意于: "海",因海洋浩瀚深广,能容万物,自在无碍; "青",因其色泽青出于蓝,意在鼓励策进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胜。在辞源里解释它说: "吴中称衣之广袖者为'海青'。本属于宽袍大袖的唐装,身腰、下摆、袖口都很宽阔,穿着自在,为我国佛门僧俗二众礼佛时所穿的衣服。按李白诗: '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盖言广袖之舞,如海东青也。今亦称僧衣曰'海青'"。另据星云法师所着无声息的歌唱解释说: "海青本是雕类的鸟名,生得俊秀文雅,常在辽东海边飞翔,其状类似衫之大袖。因此,把海青鸟名,借来当做大袍的名字"。
  海青"的服式,是从我国汉唐时代的服式衍变而来的。在从前,无论僧俗都穿用它。不过由于世界潮流的演进,生活方式的变革,世俗大众都早已改穿"满服"、 "西服"、以至于穿着多彩多姿的"时装"了。
佛教尊重古制, "出家人"生活比较保守。同时为了整肃仪容、庄严道风,所以"海青"虽然不是"法衣",但是到今天都还能够遵守穿着。
  海青"虽然是脱胎于汉服,但是它究竟还有一些特异之处。 "海青"的衣领,是用三层布片复叠缝制而成的,这样子叫做"三宝领"。在衣领的前面中段,还缀有五十三行蓝色线条,这叫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另外,俗袍的袖口是敞开的,而"海青"的袖口,却是缝合起来。这也是僧袍和俗袍不同的一点。 ,
  海青"缝合袖口,也有一种传说。据说:"梁武帝的后妃郗氏不信奉佛教,时常想方设法诬害僧尼。有一次她命宫人做了一些猪肉包子,召请宝志禅师师徒用斋,以便造成和尚犯戒,羞辱佛门。如果僧众当时不吃,就会构成违逆皇后旨意之罪。宝志禅师乃是得道高僧,早巳预知其意。于是事先命令门徒,都把'海青'袖口缝合起来,先把馒头预藏袖筒之中。当进宫接受午宴之时,一手把包子放进空袖筒里,一手取出馒头来吃。这样才逃过了郗氏的诡计"。
至于"海青"的颜色,一向是以青黑色为主。只有少数名位崇高的长老,如:方丈、首座、法师等,才穿着黄褐色的"海青"。在我国的僧团中,除了"袈裟", "海青"算是最尊胜的僧服了。穿着"海青",大都是在"礼诵、听经、会宾、议事",以及晋见长老等重要的场合。不过现代有许多丛林中,在早晚课诵或其它佛事活动中通常会要求大众统一穿着海青,以显示僧相的庄严。
由于"海青"体量庞大,用布过多;而且宽松摇摆,动作不便,同时又非"佛制",所以近世以来,已经有人提议改革。民国太虚大师等,就曾经倡导过新式的僧装。不过在同时也有一些人士,抱持相反的意见。认为传统的服式,肃穆庄严,不宜轻言改革。因此,在"见仁见智"的情形下,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结论。海青仍保留着传统的样式。
在佛教中,海青还有一定的表法意义,所谓表法,也就是世俗通常所说的内在涵义之意。袍的大袖子,有一种表法,就是接引众生的意思,海青的海字是表广大,穿起袍来,佛弟子的心量要像大海般广阔,能包容一切,青表内心清净,诸法不染,顾名海青。

二、袈裟
袈裟,汉译作坏色、不正色、染色、秽色、赤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袈裟是僧人最重要的服装。
其制作方法是先把布截成小片,而后缝缀,像一块块的田,故又名福田衣、割截衣,也称作慈悲服、无上衣、离尘服、解脱服等。依佛本制,袈裟包括:安陀会(五条衣)、郁多罗僧(七条衣)、僧伽梨(九条大衣)三种,具有三种功用:杜防法衣他用;使僧尼舍离对衣服的贪欲;避免他人盗取。
袈裟的颜色在诸律中各有异论,然大抵赞同三种坏色之说,即以青、泥(皂、黑)、茜色(木兰色)三种为袈裟之如法色(或谓若青、若黑、若木兰色)。
佛教传人中国后,汉魏时穿赤色衣(被赤衣),后来又有黑衣(缁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后,朝廷常赐高僧以紫衣、绯衣。明朝佛教分禅(禅宗)、讲(天台、华严、法相宗)、教(又称律,从事丧仪、法事仪式)三种类别,朝廷明令规定禅僧穿茶褐色衣和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穿玉色衣和绿绦浅红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绦浅红色袈裟,然后来一般皆穿黑衣。
披着法有通挂左右肩之"通肩"与裸露右肩披挂左肩之"偏袒右肩"两种。若对佛及师僧修供养时,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人俗舍时,披通肩法。

三、长衫与罗汉褂
  长衫"又称长褂,为僧众的常服。仿唐装而于斜部加以割截、缝缀,以表征福田、百纳之意。长衫也是我国僧尼们的服装之一。它的款式,是用"三宝领"和"旗袍"的腰身襟袖搭配起来而制成的。纽扣在腋下的右襟边沿。 "长衫"的颜色,有黑色的、灰色的和褐色的, "长衫"按长度分为三种:长及脚背的,叫做"长衫";长仅过膝的,叫做"二衫";长未及膝的,叫做"三衫"。"长衫"是僧尼们的外出服装,从前在华中华南地区最为流行。 "二衫"是平时在寺院里穿用的。"三衫"则是在工作时穿用的。
一般黑色长衫与黑色海青的最大差别在于袖口。海青的袖口宽大,如海鸟的翅膀,不分出家与在家,于礼佛时皆可穿着;长衫的袖口如一般的窄袖,只有出家僧众可穿。
缝于长衫及海青右胁下的带子,长约一尺,其作用在于提醒行者走路要从容、稳健,不可摇摆身体,乃至大步奔跑,而使胁下的带子左右晃动,因此带有训练行仪的功用。
  五四"运动以后.我国民间的服式,都逐渐地趋于简便适用了。只有僧尼们的服装,还是那么宽松长大,动作不便。因此,遂有一部分出家人有意加以改革。太虚大师还设计了一种新式的长衣和短衫裤。他所设计的长衣,长度刚刚及膝。领子是别两层布片复叠缝制的。胸前中间开启对襟,纽扣钉在对襟的边缘上。这种长衣,因为是太虚大师所倡导,所以当初都管它叫做"太虚褂"。不过近些年来,业已遍地改称它为"罗汉褂"了。 "罗汉褂"既省布料,行动又较利便。但是它的款式格调,却不如偏襟的大长衫庄严雅致。因此,穿它外出的人,仍然为数不多。

四、短衫裤
  短衫裤"是指僧尼日常生活中所穿着的服装。短衫裤的上身是短短的小褂,下身是肥长的裤子。这种衣裤,是我国僧尼们的里层服装,它是穿在"长衫"里面的。同时也当做"睡衣裤"穿用。
  短衫"的长度,仅仅过于臀部。它的裁制式样,完全和对襟的"罗汉褂"的上半身一样,从前则是偏襟式的。 "裤子"原本是我国民间的古式常裤,只是比较肥长而已。穿着时,必须把膝下的裤管纳入僧袜之中。

五、僧鞋与僧袜
穿着僧鞋与僧袜是僧人区别于俗人的重要标志之一。佛陀住世时,印度虽然气候炎热,仍然有穿鞋子的习惯。根据《禅林象器签》卷下列举《鸳掘摩罗经》中的记载,如果有施主,买牛皮做革履,允许接受。另外,根据《释门归敬仪》,印度地多湿热,允许用皮革做履,僧众参谒上座时,应该马上脱掉,以表示尊敬。另外,《四分律删繁补缺行事钞》卷中四记载,鞋、袜等为比丘百物之一。所以,印度的佛教出家人是准许穿用鞋子的。
我国处于温寒地区,人们为了御寒,当然更需要穿着鞋子。我国僧尼们所穿的鞋子,大致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芒鞋,是用草类编织而成的,所以也叫做"草鞋"。从前居住在乡间或山林中的出家人,平时多穿用这种鞋子。第二种是用布料做的罗汉鞋,鞋面的尖部是用三片布条排列缝牢,鞋帮缝缀一些方孔,和芒鞋的式样差不多。现在的出家人,在夏天时都穿用这种鞋子,因为鞋子面有孔,所以寓有教人看破一切的含义。第三种是用布料做成的僧鞋,全身无孔,只是在鞋面前端缝起一条硬梁,其式样与世俗的"便鞋"没有差别。
僧鞋的颜色,有黑色、灰色、黄色、褐色,从习惯上来说黄、褐两种颜色似乎庄严一些。
我国的僧尼们,于"僧鞋"之外,还穿着长筒的"僧袜"。所谓"僧袜",实际上也就是我国的古装袜,如今人们把它叫做"罗汉袜"了。"罗汉袜"的颜色,在习惯上都是以灰色为主。穿着"罗汉袜",不但可以冬季御寒、夏季防范虫蛇,而且可以庄严威仪。
说起"僧袜"之制,也有它的出处。四分律说: "寒听着袜"。释氏要览说: "钞云:袜亦是衣"。又说: "释名云:袜,末也;在脚末也"。又五代人马缟撰中华古今注说: "三代及周,着'角袜',以带系于踝。至魏文帝,吴妃乃改样。"以上这些典籍,都是僧袜在僧团中早已存在的明证。

以上对中国僧服的演变及现代常见的各种僧服作简要的介绍。希望通过介绍,能有助于我们对现代各种僧服的来源及表法意义的了解。
 
标签: 僧服 僧鞋
 
更多>同类知识

推荐图文
推荐知识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本站优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