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沉香  佛像  香文化  禅茶  古代  法器  佛珠  佛具  佛教  檀香 

三衣的由来、形状及其用途

   日期:2014-12-16    

在释迦牟尼成道以后的最初五六年中,根本没有制定戒律的条文,也没有着衣的规定。后来,在一年的冬季里,佛与弟子们在游行乞化,他看见弟子们得到很多布料。有的带在头上,有的挂在肩上,有的缠在腰际,看起来既失威仪又十分累赘,于是佛陀开始定制衣服的要求。那时,正是印度的隆冬,佛陀在晚上亲自试验:初夜披一件就够了;中夜觉得冷,于是加上一件;后夜时,还觉得冷,于是再加一件,这样就足够御寒了。因此,佛陀规定比丘不得超过三衣,这就是所谓“三衣”的来源。

在当时,所谓的衣服只是一块长方形的布。最初的三衣并没有规定条数与块数,也不是割截以后再拼凑而成的,佛陀仅仅规定有三种衣,三种衣的区别,并不在条数的多少,而在其层数的厚薄。

至于割截而成的“福田衣”,是在阿难随佛出家以后。当时印度社会的治安不好,比丘们披了新衣,在人间游化,往往会遭到土匪与小偷抢劫或偷盗。因为三衣是整块布料,俗人稍微加以修改,照样可以披着。佛陀为此颇为担心。

有一天,佛往南方游行,在路上看到道旁的耕地,一方方,一块块,沟畦分明,田亩整齐,便指着田野,对阿难说:“你能教比丘僧制作这样形势的衣服吗?”阿难很聪明,一口答应了。“福田衣”便这样做成了。后来,佛陀告诉大家,过去一切如来及弟子都是这样做的。第一,其形如田,比丘披着可由信徒来供养种福;第二,割截分裂,盗贼窃之无用,可以减少比丘的损失。

“安陀会”,译为“作务衣”,是用五条布料缝制而成的,又称为“五条衣”,每条一长一短做成,共计十隔。安陀会是在劳作、行路乃至就寝时穿用的,因此又称为“内衣”、“”中宿衣、“中衣”。安陀会的长度是佛的四肘(约为常人的三倍),宽度是佛的二肘,所以较为短小,而且行动灵活。

“郁多罗僧”,译为“入众衣”,凡是诵戒听法,随众之时,都会在安陀会外,加披郁多罗僧。郁多罗僧是用七条布缝制而成,每条两长一短,共计二十一隔,所以称为“七条衣”;在三衣中它居中位,所以称为“中价衣”,又称为“上衣”。

“僧伽黎”,译为“重衣”或“杂碎衣”,唯有行化乞食、进入聚落说法教化时披它。僧伽黎共分为九品:下下品九条、下中品十一条、下上品十三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两长一短;中下聘十五条、中中品十七条、中上品十九条,这三品衣全市每条三长一短;上下品二十一条、上中品二十三条、上上品二十五条,这三品衣着全是每条四长一短。这九品大衣,下下品九条,每条三隔,共计二十七隔;乃至上上品二十五条,每条四长一短,共计一百二十五隔。所以,僧伽黎又称为“大衣”。

在佛陀时代,比丘行化人间,往往露宿野外,或在临时的旅舍借宿,夜间其后较凉,必须有御寒的东西,这就是僧伽黎的主要用途了。正因为僧伽黎要当作被褥来用,所以其制作的重数,要比其他两种衣厚些。所以,戒律规定比丘外出行化,不得无故离衣而宿。

 
 
更多>同类知识

推荐图文
推荐知识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营销服务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本站优势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