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思修三慧与三种般若之关系


  般若,非从闻思修入手不可!综合起来,这就是平常所说的
  三种般若: 现证慧是实相般若,是胜义般若。 修思慧是观照般若。 思闻慧是文字般若(思慧是依文的,也可不依文的)。
  闻思修是世俗般若,因为可为胜义般若的因缘,因中说果,也就假名为般若了。修学般若,所以般若经论,为闻思对象,也是必要的资粮了。修学般若的初方便是闻思,所以亲近「善友,及多闻」熏习,是必要而不可缺的,「实为」修学「慧所依」止的。
 二、般若:般若,华言慧。从前,须菩提在般若会上,曾提出四个问题──何者般若,何名般若,般若何用,般若属谁。今随顺龙树论而略为解说:
  1.何者般若:佛说的般若,到底是什麽?依佛所说的内容而论,略有三种:
  一、实相般若:智论说;『般若者,即一切诸法实相,不可破,不可坏』。如经中说的『菩萨应安住般若波罗蜜』,即指实相而言。
  二、观照般若:观照,即观察的智慧,智论说:『从初发心求一切种智,於其中间,知诸法实相慧,是般若波罗蜜』。
  三、文字般若:如经中说:『般若当於何求?当於须菩提所说中求』,此即指章句经卷说的。
  A、实相般若:实相即诸法如实相,不可以「有」、「无」等去叙述他,也不可以「彼此」、「大小」等去想像他,实相是离一切相──言语相、文字相、心缘相,而无可取著的。智论说:『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古德说:「说似一物即不中」,都指示这超越戏论而唯证相应的实相。凡夫的所知所见,无不为自性的戏论所乱,一切是错误的。这种虚诳妄取相,不但不见如实空相,也不能如实了达如幻的行相。从见中道而成佛的圆证实相说:从毕竟寂灭中,彻见一切法的体、用、因、果,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如法华经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所以,空寂与缘起相,无不是如实的。但这是非凡愚的乱相、乱识所得,必须离戏论的虚诳妄取相,那就非「空无所得」不可。所以,经论所说的实相,每侧重於如实空性、无性。要见性相、空有无碍的如实相,请先透此「都无所得」一关──迷悟的关键所在。
  实相──约理性边说,是空还是有?中论说:『空则不可说,非空不可说,共不共叵说,但以假名说』。实相非凡常的思想,世俗的语言可表达,这如何可以说是空是有,更因此而诤论?然而,实相非离一切而别有实体,所以不应离文字而说实相。同时,不假藉言说,更无法引导众生离执而契入,所以「不坏假名而说法性」,即不妨以「有」、「空」去表示他。中论说:『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末句,或译「诸法之实相」。众生的不能彻悟实相,病根在执有我法的自性;所以见色闻声时,总以为色声的本质是这样的,确实是这样的,自己是这样的。由於这一根本的执见,即为生死根本。所以,经中所说的实相,处处说非有,说自性不可得。本经也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高扬此实相无相的教说,尊为「不二解脱之门」。即是说:实相非空非有,而在「寄言离执」的教意说,实相是顺於「空」的;但不要忘却「为可度众生说是毕竟空」!
  有人说:实相是客观真理,非佛作亦非余人作,是般若所证的。有人说:实相为超越能所的──绝对的主观真心,即心自性。依智论说:『观是一边,缘是一边,离此二边说中道』。离此客观的真理与绝待的真心,才能与实相相应。实相,在论理的说明上,是般若所证的,所以每被想像为「所」边。同时,在定慧的修持上,即心离执而契入,所以每被倒执为「能」边。其实,不落能所,更有什麽「所证」与「真心」可说!
  B、观照般若:再作三节解说:凡、外、小智之料简:
  一、世间凡夫也各有智慧,如文学的创作,艺术的优美,哲学与科学的昌明,以及政治、经济等一切,都是智慧的结晶;没有智慧,就不会有这些建树。但这是世间的,利害参半的。如飞机的发明,在交通便利上,是有益人群的;但用他来作战,就有害了。常人所有的「俗智俗慧」,偏於事相的,含有杂染的,不能说是般若。
  二、外道也有他们的智慧,像印度的婆罗门,西欧的基督教等。他们的智慧,以人间为丑恶的,痛苦的,要求升到一个美妙的、安乐的天国。於是乎行慈善,持戒,祷告,念诵,修定等。这种希求离此生彼的「邪智邪慧」,如尺蠖的取一舍一,没有解脱的可能,不能说是般若。
  三、二乘行者得无我我所慧,解脱生死,可以称为般若;但也不是般若经所说的般若。大乘的诸法实相慧,要有大悲方便助成的;悲智不二的般若,决非二乘的「偏智偏慧」可比。离此三种,菩萨大悲相应的平等大慧,才是般若。
****空、般若、菩提之转化:智论说:『般若是一法,随机而异称』。如大乘行者从初抉择观察我法无性入门,所以名为空观或空慧。不过,这时的空慧还没有成就;如真能彻悟诸法空相,就转名般若;所以智论说『未成就名空,已成就名般若』。般若到了究竟圆满,即名为无上菩提。所以说:『因名般若,果名萨婆若』──一切种智。罗什说:萨婆若即是老般若。约始终浅深说,有此三名,实际即是一般若。如幼年名孩童,读书即名学生,长大务农作工又名为农夫或工人。因此说:『般若是一法,随机而异称』。
 **** 般若、方便之同异:般若是智慧,方便也是智慧。智论比喻说:般若如金,方便如熟炼了的金,可作种种饰物。菩萨初以般若慧观一切法空,如通达诸法空性,即能引发无方的巧用,名为方便。经上说:『以无所得为方便』。假使离了性空慧,方便也就不成其为方便了!所以,般若与方便,不一不异:般若侧重於法空的体证;方便侧重於救济众生的大行,即以便宜的方法利济众生。智论这样说:『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
  C、文字般若:文字,指佛所说的一切言教。常人以书籍为文字,其实,文字不尽是书本的。书籍,是依色尘而假立的文字;但佛世却是以音声作文字。佛怎麽说,弟子即怎麽听受。所以,佛经以名句文身而立,而名句文身是依声假立的。或者偏爱不立文字,以教义的钻研为文字而加以呵斥,不知言说开示即是文字。凡能表显意义,或正或反以使人理解的,都是文字相。笔墨所写的,口头说的,以及做手势,捉鼻子、竖拂、擎拳,那一样不是文字!文字虽不即是实义,而到底因文字而入实义;如离却文字,即凡圣永隔!此处说的文字,指大般若经中的第九分。
  初学般若,应先於文教听闻、受持,以闻思慧为主。经合理的思考、明达,进而摄心以观察缘起无自性,即观照般若,以思修慧为主。如得离一切妄想戏论,现觉实相,即实相般若了。这三者,同明般若而各有所重,如意在实相,即能所并寂而非名言思惟可及。如意在观慧,即依境成观,以离相无住的相应为宗。如意在文字,即重在安立二谛,抉择空有。


返回主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