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修佛法的方向

           佚 名
   
 佛法是觉悟之法,是智慧之法,是解脱之法,更是利益众生的方便之法。法无定相,法无定义,法无定解,法更无一成不变的定法。随解、随类、随机、随缘,如水入器,恰到好处,不可执取自受用水而破他人之受用水,水虽同质,因器而异,所以众生得入佛法都是相契于因缘,成就于相应的。
   
 但是,佛祖随机随缘说一切佛法,现代法师依法演绎弘传普及,就法的本身而言,都是圆满和如理的。因此我们应该随喜赞叹诸法师所讲授、所著述的佛法妙义,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并随份修学。
   
 目前不少人感慨于佛法的差别异说的不统一性,所说都有道理,但却一时难以会通,故有越学越糊涂的感觉。尤其来自藏传佛教与海外佛教的某些特殊的观点,使汉传佛教的许多信仰者难以适应。由此便可看到佛法虽是圆满不二,却因为根机不同与地区不同的关系,在学与修上就有极大的差别。所以,就大局来讲,佛法应融通而并弘。相互交流以促进。就个人来讲则应根据自己的根器等条件而善巧学修,方有成就。
   这里仅为初机学佛者提供一些学修方向性的知识,以作参考。
 一、基本知识的学习
   
 初机入佛门者,必须先了解《佛传》、《中印佛教史》、《什么是佛法》、《学佛是怎么一回事》、《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正信的佛教》等现代人介绍佛教的入门书,真正了解学佛的道理,由此而产生正确的信仰。如有法师讲解也应亲近听学,使自己对佛法有一个全面的概念,能从内心归依三宝,明了因果轮回之道,分清正邪,知道修行的真义,这为入佛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归依与依止明师
   
 由于对三宝生起了净信,便真正趋向于归依与依止修学的愿望。在一切寺院中遇到具足正见、戒律清净、威仪慈悲,能方便摄众的出家僧宝,至心地归依,并随力供养,询问佛法要义。这样不仅止于归依一位师父,可以在有缘的师父前均随喜归依,并广泛参学佛法。当在师父们的慈悲感召下,道德修养的熏习、与佛法见地的指导下,逐渐明了自己今后进修的方向,并认定了某师是真正有成就的大德,与自己特别有缘,于是就认定为修持上的依止师而一心向师学习,坚定不移,也就完成了拜师参学的过程,从此不再向外随喜归依,而是一心精进于法门。
 三、归宗的选定与方向
   
 目前佛教界流行的宗派基本上有天台宗、禅宗、密宗与净土宗。天台宗应向通达天台教观、圆解佛法的善知识学习,需要年轻、知识程度较高,且有一定的悟性,并不执文字而起观行,方能得入。禅宗虽有临济、曹洞等派的流传,但得入禅宗一是根器,二是明师,此在机遇,故可遇不可求,全不在文字学问的修养与次第功行的努力。直入心地,微妙难思。密宗则有藏密——汉地人除极个别外,一般人学修起来有相当的困难,因为根器、风俗、性情皆不同,故很少有圆满成就的。东密在大陆绝少流传。国际圆觉宗则由天台、禅、红密及归向常寂光净土的一系列法系所组成,较为适合汉地人修学。印心宗心中心法,则以禅为体、以密为用,以净土为归,也是简单易入的当机法门。净土宗有圆宗与偏宗的两大类,圆宗则提倡一切佛法、一切行持皆成净土的资粮助缘,也皆可随禅、密、止观等法行,回向净土者,均能往生,这比较能全面摄机与维护整体佛法的弘扬。偏宗则认为专持名号,一切法与行都放弃不要,认为持大悲咒也是杂修,结果少数人可以得专修之利而往生,大多数人固根器与修养的不足而生执著,死于单持的法下而不能解脱狭窄的心量,结果染污难除,净念不生,反成谤法之罪!
 四、十类人的学修方向
   就学佛人的类型看,大致可以归纳为十类。而种类的不同,其学修也必然有异,所以将其不同学修方向略示如下:
   (1)
 根利者——参学真正明师,得其指点,顿悟佛法根本真义,受用于心,相应不二,并于日用之中直接体现出来,形成悟修不二的真修,了妄即真,显为一切差别的方便法用。
   (2)
 知识分子——应好学佛法,遍参经论,了达世出世间一切佛法,通达各宗各派教义,并结合社会的各种哲理等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即用此智慧正观观察人生实践与世界变异,利用生命运动的法则,改变自己与他人,终至于达到解脱与利乐的目的。
   (3)
 年轻人——应多多参学、研究各系统的佛法,不宜过早专宗,使见闻广开,识力高远,磨炼人生,透脱世情;然后以其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体悟,契入佛法,证于心地,或者再依明师修行,深入道妙。
   (4)
 年老者——因年龄关系,时间有限,精力不足,故宜以最快的时间领解佛法的精义,参透人生的真理,归向于生命解脱的真实。故应一门深入,专持单提,心不旁骛,安养心神,乐在其中,逐渐与世隔断,心中唯有净士庄严,待临终时至,即得自在往生。
   (5)
 入宗者——已入天台、禅、密等各宗者,且有大志弘法之愿,应尽量学修全部的师承之法,深入体悟,并超越法见,不执宗派,透过师门,以圆悟的心量,随机弘扬佛法,利乐有情。如未尽师门之学,应参拜本门中最高成就者,与其印证心地,圆满道法。
   (6)
 发行者——发心行于某一种弘法利生或适合自己的某一种行法的。如住山苦行者、依师修法者、道场随众者、供养护法者、著书立说者、演讲说法者、机锋点化者、编辑刊物者、管理道场者,等等,均应真正投入其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能力,使这一生有所成就、有所发挥、贡献于佛教的事业。
   (7)
 根钝者——有些根钝智浅的行人,修行就有一定的困难,一者容易受他人影响,二者不能广学,三者无力总结佛法精义,四者对自己的境界不能明了。故根钝者,应老实依师而修,专心一法,苦心孤诣,不随队打转,久而久之,业障消融后,也必能心花开发,成就胜智。
   (8)
 大心者——智慧特高、根器特利、心量特大、方便特多,此类行人应圆通一切佛法、宗派,了达一切法义差别,透彻文、哲、史等方面,然后应社会大众的机缘而广开胜妙法门,引导佛教的潮流,使当代行人有正法眼与契机之法门而得大利益。
   (9)
 实用者——有许多学佛者从事于社会的工作,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工作问题、事业问题、家庭问题、生活问题。就应从实际出发,一一用佛法的智慧解开一切问题,使一切的作为都能恰到好处,使学佛的成就与人生的体悟完全一致,这样在经历人生的过程中,也就逐步地完成了学佛的心地的开发,显现为真正的人格化的佛化生活。
   
 (10)除障者——无论是哪宗哪教及哪一类的学佛者,凡遇到心地、境界、烦恼、业报、行为等一切障碍时,就应了解障碍的性质与状态,试用佛法去解除,如自己的智慧不够,就应向善知识请教,排除此障。通过对障碍的解除,也就学修了佛法上的真正见地。
   
 以上所述学修佛法的方向,仅就个人的观察所得;其真正深入佛法的契机,还在于行者本人对自己的把握,因为一切唯心所现。同时我们知道,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也是人生最高的追求,菩提涅槃、极乐净土都在呼唤我们的回归。但是如果所学非所行,或所学与所行与自己无关,那么根本无法趣入无上大道,圆成生命的真正价值。因此,我们理应以明净的智慧去观察教法与自己,依止明师,相应而学,如理而修,并于时时处处回归自心。如此学佛修行必能开显悲智不二的妙德,且日新月异、不断升进,毕竟圆满菩提道果!
    摘自《正法眼》
   返回目录


返回主页
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