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                                   首页     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 首 页 >> 佛典故事 >> 百喻经故事
 《百喻经》故事集2

==========
6.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从前有位愚人,养育了七个儿子,其中一个先死掉了。愚人这时见儿子已经死了,便想将他停置在家中,自己弃家到别处去。傍人见了,就对他说:「生与死的境地不同,应当速速入殓了,运至远处去埋葬吧,怎么能停放在家里,自己却欲弃家而去?」愚人当时听了这话,便想:倘若不可停放,定要葬掉的话,还须再杀掉一个儿子,担子两头,各放一个,这样才可稳顺地担到那儿去。于是便再杀了一个儿子,挑着,到远处的林野之地葬掉了。当时人们见了,不禁愕然,竟有这般闻所未闻的事情,大大地嗤笑了他。

就譬如比丘私底下违犯了一条戒律,心内害怕改悔,便默然覆藏住了,自己骗说自己是清净的。或有知情者对他说:「出家人守持禁戒,就如守护明珠一样,不使它们有所缺漏。你现在违犯了所受的戒律,为什么不想忏悔?」犯戒者答道:「倘若须忏悔的话,要再犯一戒,然后才表出罪过,以求改悔。」

于是便继续破戒,多作不善的事情,这样才一下子发露自己的罪过。如那愚人一样,一子已死了,又杀一子。如今这比丘也是如此。

==========
7.认人为兄喻
==========

从前有一个人,容颜端正,具有种种智慧,又多钱财,世人没有不称赞叹美的。这时有一个愚人,见他这般情景,便说他是我哥哥。为什么这样称呼呢?因他有钱财,需要的话,即可以用,所以叫他为哥哥:而见到他还债,则说不是我哥哥。傍人说道:「你这愚人,为何需钱财的时候,称他为哥哥,待到他负债之际,又说不是哥哥呢?」愚人答道:「我因为想得到他的钱财,方认他为哥哥,其实不是我的哥哥。若是他负债了,就称不是我的哥哥。」人们听了这话,无不哈哈大笑。

这犹如那些外道,听到佛陀说法的善巧,就盗窃得来,用在自己的学说中,便当作是自身本来就有的。等到傍人要他实际修行这些学说了,便不肯修行,说道:「为了获得供养的缘故,取用了佛陀的语句来教化引导众生,实际都是虚幌子,怎么谈得上修行呢?」就好比方才那个愚人,为了得到钱财,说是我哥哥:待到他负债时,又说不是我哥哥。这些外道也是如此。

==========
8.山羗偷官库衣喻
==========

过去,有一个山羗族人,偷了国王库藏中的衣物,逃得远远的。当时国王派人四处推问追寻,捕捉到了那个山羗族人,将他带至国王面前,国王就责问他衣物是从那儿来的。山羗答道:「我这些衣物都是祖父辈留传下来的。」国王命他穿上这些衣裳。确实不是他原本所有,因而不知道怎样穿,应该套进手中的,却穿到脚上去了,应该系在腰间的,反却戴到头上去了。王见罢这番情景,便招集众臣共同商量此事,而后对那山羗族人说:「若是你的祖父辈以来就有的衣服,便应当懂得如何穿着,却为何会上下颠倒呢?这是不懂穿着的缘故,因此可断定你这些衣服必是偷得的,不是你旧时就有的。」

借这来譬喻:国王好比是佛,宝藏好比是佛法,愚痴的山羗人好比是外道,窃听了佛法,便把它放到自己的学说中去,当作是自己所有的,然而由于不懂佛法的缘故,使用佛法的时候,便迷乱了上下,不明了诸法的种种殊别之相。一如那位山羗人,偷得国王的宝衣,却不识穿戴的上下次第,颠倒而穿,外道也是如此。

==========
9.叹父德行喻
==========

过去有一个人,在众人中赞叹自己父亲的德行,说:「我的父亲为人仁慈,不伤害他人,不偷盗,不说谎,而且还施行布施。」这时有个愚人听了这番话,便说:「我父亲的德行,还要超过你的父亲。」众人问道:「有什么德行,请说说他的事迹。」愚人答道:「我父亲从小以来,就断绝了淫欲,一直都没接触女人。」众人说道:「若是断绝了淫欲,却如何生出你来?」大受当时人的嗤笑。

好比世间的无智之徒,想称赞某人的德行,不懂得恰如其分,反而招致诋毁。如那个愚人,存心想赞叹父亲,却言过其实,世间无智之徒也是如此。

==========
10.三重楼喻
==========

过去有一个富愚人,不通事理。他到别的富人家去,见及一座三层楼,高畅广大,端严华丽,轩阁清敞疏朗,心内很是羡仰,想道:我的钱财并不亚于他,为何从前不造一座这样的楼屋呢?即便唤来木匠,问道:「你会造那家一般的好看楼屋吗?」木匠答道:「那就是我造的。」富愚人即便说道:「如今可替我造一幢那样的楼屋。」

这时,木匠就开始丈量地面,砌垒砖坯,造起楼屋来。愚人见他垒坯砌砖,造作楼舍,心内怀着疑惑,不甚明白,便问道:「你想作什么?」木匠答道:「作三层楼。」愚人道:「我不想作下面二层,先可为我作最上层。」木匠道:「哪有这等事!哪有不作最下层屋,而能造那第二层的?不造第二层,怎能造第三层。」愚人固执地说:「我如今不要下二层屋,定要替我造最上层。」当时人听了,都不免笑他,异口同声地说:「哪有不造下面第一层而能造二层、三层的?」

就譬如佛的四众弟子,有些不能精勤地修持、恭敬佛法僧三宝,懒惰懈怠,却想求得道果,说:「我如今不要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这三果,唯求修得阿罗汉最上果。」也被当时的人所嗤笑,与那愚人一模一样。



上一篇:《百喻经》故事集1
下一篇:《百喻经》故事集3
推荐
焦点
最新
统计